張愛玲與賴雅美國生活全景還原:他們有愛嗎?她那封信是最好答案

2020-12-13 記者李滿

賴雅是中國作家張愛玲的第二任丈夫,是個美國劇作家,他的年歲比張愛玲大了整整29歲,他和她的父親年歲相當。

老夫少妻的最尷尬是:我還正年輕,你卻已經老了。與張愛玲結婚這年,賴雅就已經65歲了,而張愛玲卻正處在風華正茂的36歲。

張愛玲是不那麼看重現實和世俗的,所以,她雖知道賴雅已經很老了,可她依舊義無反顧地嫁給了他。在張愛玲的字典裡:感覺舒服比什麼都重要。

相比那些和張愛玲同齡的男子,賴雅的儒雅和成熟及善解人意最是令她動心。賴雅懂她,且懂她的作品,他視她為東方的一塊瑰寶。依稀記得,張愛玲與第一任丈夫胡蘭成相愛也是因為這種「懂得」。

越孤獨的靈魂,越渴望難得,因為能讀懂孤獨的人本就極其少。何況,如張愛玲這般天才的孤獨靈魂。

張愛玲不喜交際,她不僅謝絕一切應酬,就連正常的交往也不肯有。這樣的張愛玲在世人眼裡多少有些病態,可賴雅卻很能理解她。為了幫助妻子了解外面的世界,一得空的時候,賴雅便會把四處打探來的消息用很輕鬆幽默的方式告知她。這樣一來,即使張愛玲很孤僻,也能隨時和外面的世界接洽上。

偶爾,賴雅還會給他們的生活裡增加一些有意思的驚喜。有一次,張愛玲在埋頭寫作時,賴雅突然說家裡將有一個特殊客人造訪,張愛玲一聽有人要來立馬提出反對,她不停地跟丈夫辯駁指出她堅決不肯見客的各種理由。

最後,賴雅終於說出了實情,原來,即將來家裡造訪的特殊客人:是一頭山羊。在得知真相後,張愛玲很愉悅地接待了這名特殊的「客人」。

在彼此的懂得之外,張愛玲和賴雅之間還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

張愛玲與賴雅

兩人相遇是在美國一個叫麥克道威爾的文藝營,這個地方就是用來接濟經濟拮据文人的地方。當時的賴雅和張愛玲都是因為面臨困窘才來到這兒避難,當時的兩人和在這裡的其他營員一樣,有自己的小工作室。

張愛玲第一次看到賴雅便被這個長者一般人物的精神力感染,他被一堆人圍在中間,他的談話風趣幽默而有感染力。看到大家都笑成一團,張愛玲不自主對談話者賴雅產生了興趣,並對他投去了深深的一瞥。

正是這一眼,賴雅便注意到了這個看起來有些高傲另類的中國女人。一場與風月有關的愛情,便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僅僅半年後,賴雅就和張愛玲結婚並搬進了她在紐約租住的小公寓。兩人初婚時的日子雖然也並不富裕,但因為當時賴雅身體狀況還不錯,所以,兩人的日子看起來很是美好。

張愛玲生活自理能力並不強,於是賴雅就悉心照顧著她的飲食起居。他每天都會花費很多時間來整理她的生活必需品,就連她的紙巾也被精心放置在了她隨時能拿到的最佳位置,以方便她隨時取用。

張愛玲喜歡喝咖啡,可她自己卻並不喜歡煮,於是,賴雅就經常花一上午的時間時間研磨,親自動手烹製出真正的義大利咖啡。

她愛吃的小點心他也經常為她備著,這些點心還被放置在一個英式的精緻瓷碟上。每天,張愛玲起床的時候,精緻的甜點和咖啡就出現在了她的眼前。

對於在原生家庭裡缺愛的張愛玲而言,這種被愛呵護的日子曾是她夢裡才會出現的場景。可這一切美好竟真真切切地發生在了她的現實裡,那段時日裡的張愛玲總是紅光滿面、精神抖擻。

因為有賴雅的悉心照顧,所以張愛玲可以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創作上,期間,她不僅將自己的《赤地之戀》翻譯成了英文,還在整理舊作同時開始寫一些類似回憶錄的文字。

可這一切看得見的美好,卻在賴雅突然中風後都迅速消失不見了。張愛玲並不在乎賴雅的年長,可當他的年長的劣勢被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呈現在她的生命裡時,她依舊很沮喪。

這之後,張愛玲不僅得創作,還得照顧躺在床上的丈夫賴雅。中風病倒後的賴雅堅強地向妻子保證道:「我會很快好起來的,前些年我也中風,那時候就躺了幾天就好了」。

婚後第一次中風時,賴雅確實只躺了幾天就很快好了,他還在事後向張愛玲保證自己一定會恢復健康。他還深情地對張愛玲說:「我們以後要一起走的路還長著呢,我以後還要照顧你呢!」

可世間事,幾時真的如人願過?

賴雅第一次中風的那年冬天,剛剛恢復健康的他便再次出現臉部麻痺,後來他竟致不能說話了。

唯一稱得上「幸」的是在這過程中:張愛玲因此成長了。人都說病來如山倒,賴雅病倒後,張愛玲竟然在照顧丈夫的過程中迅速提升了生活自理能力。她承擔了之前賴雅的家務,不喜歡出門的她也開始為生活所迫出門去雜貨鋪採辦。

因為賴雅中風後的醫療費激增,張愛玲不得不在照顧丈夫飲食起居的同時開始大量翻譯和創作。可她在美國的發展卻又一直不那麼順利,真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丈夫病倒後,張愛玲比任何時候都關心自己的稿費收入,她有時會拿著筆在紙上寫寫畫畫,目的是為測算出哪部作品帶來的經濟效益更好。

想想,出身名門的張愛玲前半生怎麼也是衣食無憂,可到美國嫁人後,明明已功成名就,可她卻得時時為經濟擔憂。也不知,一向清高的她在算稿費收入時,心裡是否會為自己感到一絲悲涼。

但,即便是悲涼的結果,只要是出於愛,便也就只是個悲涼罷了。

賴雅的病情時好時壞,好的時候,他還可以陪張愛玲逛商場、去國會圖書館看書,晚上,他還能陪妻子散步。而不好的時候,他則只能躺在床上等待張愛玲寸步不離的照顧。

因為錢不夠,賴雅最終無法在醫院繼續治療,這個結果深深刺痛了深愛丈夫的張愛玲。

張愛玲在這之後意識到:他們需要很多錢,錢是他們未來的保障。而這個錢,肯定不能繼續去借了,他們真正能靠的只有他們自己。

眼見美國的發展受挫,張愛玲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回香港發展。

於是,打定主意不久後1961年,張愛玲應香港電懋影業公司的邀請赴香港創作電影劇本《紅樓夢》等。

張愛玲的本意是回香港好好發展掙更多錢維持家裡的生活,可賴雅這個劇作家卻在妻子決心回國發展後陷入了恐慌中。也難怪,即便沒有生病,面對小自己29歲妻子的長期遠行,哪個男子會不心生憂慮呢。

見丈夫憂心忡忡,張愛玲臨行前不斷安慰他說:「我就把資料搞清楚,然後看看香港有沒有更好的發展路子,任務完成就會馬上回來。」

張愛玲抵達香港前先去了臺灣,當時邀請張愛玲赴臺的是麥加錫,因為他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所以他深知張愛玲在國內的成就和影響。

他認為,張愛玲必定可以在臺北有一番作為。

張愛玲到臺灣後不久,美國便傳來了賴雅再次中風的消息。此時,距離她離開賴雅連一個月都不到。聽到賴雅中風的消息後,張愛玲整個人都不好了。她一面擔心著丈夫,一面又為眼下的境況發愁:如果回去,賴雅會得到更好安慰和照顧,可那樣之前所有的努力就將白費了,包括那高昂的差旅費。

最主要的是,此時的張愛玲連回美國的飛機票都買不起。

幾乎在一夜之間,在心裡的擔憂和奔波導致的疲累雙重作用下,張愛玲迅速老去了幾歲。她的面頰在一夜之間塌了下來,寬大的額頭一下布滿了皺紋,就連嘴角,也微微向下塌去,與她剛赴臺時的風採判若兩人。

在得知丈夫已被其女兒菲絲接到華盛頓附近醫院治療後,張愛玲心裡的擔憂才稍微好了些。

張愛玲斷定:一直離不開自己的丈夫,定是因為自己的離開而再犯老毛病。可即便如此,她也只能選擇繼續依照原有的行程走。她悲哀地意識到:如果自己不儘快掙到一些錢,賴雅的處境一定會更加悲涼。

抵達香港後,張愛玲著急忙慌地給丈夫寫了5封信。她這樣做,自然是為了能更好地安撫丈夫。可不湊巧的是,因為張愛玲寫錯了地址,這些信賴雅竟連一封都未收到。

直到賴雅中風第二年的1月,他才等來了張愛玲的信,此時距離張愛玲離開他已經過去了五個月。那五個月裡,身為劇作家的賴雅每天都在腦子裡上演各種關於妻子的戲碼。

他本能地覺得:這個他此生唯一愛的女人,定是就這樣拋棄他了。

如果沒有後來的重逢,賴雅絕想不到:在他病著的那五個月裡,張愛玲究竟過著怎樣悽慘的日子。

到香港後,為了儘快完稿拿到稿酬,張愛玲以最快的速度用僅剩的一點錢租了個小公寓。然後,她便把自己當成寫作機器那樣地瘋狂寫稿了。

大量創作期間最需要補充營養,可因為經濟拮据,張愛玲根本沒餘錢改善生活。期間,她就連買一雙較大的拖鞋,也只能等聖誕節打折的時候。

在那個狹窄的空間裡,經常吃不飽的張愛玲一伏案就是十幾個小時,也因為高強度超負荷的工作,張愛玲的眼睛也開始充血。後來,在回憶起這段過往時,張愛玲覺得透過布滿血絲的眼睛,看著元宵節香港夜空,竟連星星和月亮也是紅色的,好像也浸入了血水。

星星和月亮當然不會是紅色的,它們更不可能被浸入血水。但張愛玲那段時日裡的生活,卻真真切切如同浸入了血水一般。

抵達香港後的那個春節,後來成了張愛玲的噩夢般的存在。此時,她傾盡全力寫的劇本交稿後看不到希望,而她的經濟也遭遇了空前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與賴雅失去聯繫的她還得時刻憂心著丈夫。

為了生存下去,此間的張愛玲竟冒著尊嚴被踐踏的可能去向宋淇夫婦借錢。可借來的錢,也只能維持她勉強活命。

對於一個家裡還有病人需要錢續命的人來說,此時的錢真的就是救命錢了。可這救命錢,張愛玲卻遲遲未能等來:沒錯,她在香港的發展受阻了。

萬般無奈之下的張愛玲,竟拿出她隨身攜帶的算命的牙牌籤書。好在,這次算命她竟算出了一個好兆頭。這「好運」看起來雖然是個安慰,卻著實給了當時的她一線希望。

果然,不久後,與她失去聯繫的賴雅重新和她聯繫上了,知道她悽慘境況後的他還頻頻寫信催妻子回來。他還用張愛玲留下的小部分錢,在女兒家附近找了個小巧的公寓等待她回家。

對於在逆境中的張愛玲而言,賴雅的信真的太過及時了,它像一股暖流般注入了她的身體。也只有真正感受到人間溫暖和愛意的張愛玲才會在分別期間這樣給丈夫寫信,她在得知丈夫找好公寓時說:

「我已經為了無徵兆的酬勞,好幾個月來工作得像條狗....我很為你驕傲,找到這麼對勁的公寓,而且價格這麼低,多麼驚嘆你怎麼做到的,我沒有一刻不想它....請不要對我過度敏感,...請不要憂慮,讓我完成正在做的事。事情對我已經夠痛苦,如果你看到我過的生活就會了解我多麼想念我們可愛的公寓。」

誰能想到,曾經的名門千金,深宅大院裡走過來的張愛玲,竟會在中年時用如此多筆墨去表達自己對一個小公寓的憧憬,而且它還是一個租來的公寓。

若非賴雅的全身心愛的呵護,這樣的張愛玲,世人也定是不能見到的。更加讓人驚嘆的是張愛玲在這封信後半部分寫下的字句,她在信的末尾寫到:

「吻你的耳朵,這些日子以來你都吃些什麼?照顧你自己,我愛你。愛玲」

此外,因為賴雅在信裡提議他們重聚後要帶她去紐約玩上幾天,張愛玲感動極了,她知道丈夫是極其捨不得花錢的,他這樣提議只能是為她著想。因為懂得丈夫,所以她很理智地在信裡制止了他的浪漫念頭。

3月16日,張愛玲滿懷失望地結束香港之行回到了美國。她的回來,對於賴雅而言簡直是一件至上幸福的事,所以,張愛玲18日才抵達,賴雅卻在17日便去了華盛頓機場痴痴等待妻子的歸來。

再度重逢那天,兩人都已攢了太多的辛酸苦痛,機場擁抱時,兩人都能感覺到彼此的身體在微微顫抖。她擁著他道:「我再也不會離開你了!」而賴雅則一遍遍抱著妻子在喃喃自語道:「好,愛玲在這裡。真好,愛玲在這裡。」

當天,賴雅就帶著他心愛的妻子在大風中回到了她日夜想念的小公寓,這,是他們的家。

公寓小巧精緻,張愛玲很喜歡,她吃了由已基本痊癒的賴雅親自做的漢堡包和色拉,她為自己做了煎蛋,小憩了一會兒後,兩人又冒著大風去了國會圖書館。

對賴雅來說,他覺得這是他給張愛玲最好的迎接禮物了,因為這是張愛玲精神食糧之所在。

張愛玲很快就安頓下來,她在國會圖書館也找到了自己的讀書位置,就在賴雅的位置旁邊。她要定下心來,查找寫作《少帥》所需要的資料,這裡的資料是最全的。

張愛玲在晚上還和賴雅一起去了他的女兒菲絲家,給他們帶去了她從香港帶回來的小禮物。家人看上去其樂融融。賴雅忍不住對愛玲說:「愛玲,你把春天帶回來了,你就是春天。」

張愛玲回來了,但春天並沒有真的就此回來,不久後,賴雅從國會圖書館回來時摔了一跤,這次後,他再也沒能站起來。

而此時,他們的經濟狀況也依舊不樂觀。賴雅的病,無疑為這本就不樂觀的經濟雪上加了霜。

因為沒錢送賴雅去醫院治療,所以,張愛玲一面要做繁重工作掙錢養家;一面她又要擔負一個護士的責任,照顧賴雅的起居。

賴雅癱瘓的兩年裡,張愛玲曾掙扎著想將丈夫送到女兒菲絲那裡暫住一段。這樣一來,自己將可以到邁阿密大學去做駐校作家多掙些錢。可因為怕賴雅不能習慣沒有她的日子,她最終放棄了這個好法子而選擇了一條最難的路:她決定帶著癱瘓的丈夫去邁阿密大學做駐校作家。

可即便如此艱難了,張愛玲還是會盡一切可能地照顧好賴雅,只要得空的時候,她就會給他念一些有意思的小報。賴雅聽了便開玩笑,說她念的都是垃圾。愛玲也回敬說,他們就是這類垃圾的製造者。

賴雅雖然癱瘓了,但他的精神卻一直堅持著,他對張愛玲的愛也隨著時日在一天天增加。

後來,考慮到麻州康橋的賴德克利夫大學的環境更適合丈夫的修養後,張愛玲便一個人帶著賴雅悄悄離開了邁阿密。

到康橋半年後,賴雅終於在張愛玲的陪伴下走完了餘生。離世時,因為有張愛玲的悉心照顧,他走得很安詳,走時他臉上透著一種人在天國才有的聖潔,他的長長的眉毛都已經白了,這使他看上去像是遠古時的聖人。

那一年,賴雅76歲,張愛玲47歲。

賴雅去世後,張愛玲再次覺出了這個世界的蒼涼。她甚至覺得自己失去的是精神和元氣,她經常覺得自己輕飄飄的,沒錯,她恍惚覺得賴雅將他們精神眷戀的重量都帶走了。

此後的張愛玲再次恢復成了世人眼裡的張愛玲模樣:孤傲、清高、薄涼而高貴,她用一雙冷眼看著這世界,眼神裡是那種一眼就能看透的犀利。

此後餘生,張愛玲徹底放棄了對人間的參與,她決定要像賴雅在世一樣,一個人生活下去。她像一個已經燃盡的香燈,遠看,還是那爐香,實際上,它早已失卻了靈魂……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與賴雅,婚姻11年,窮困潦倒,顛沛流離,狼狽不堪
    比如張愛玲與賴雅的愛情,大多文字講到張愛玲第二段婚姻,都會以張愛玲把名字改為「愛玲·賴雅」這一舉動,作為張愛玲與賴雅深愛的證據。事實,在美國,特別是19世紀的美國,女性結婚後隨夫姓是當地的法律要求,只有隨夫姓,在當地生活才可以更方便和自由。而張愛玲與賴雅,婚姻11年,是窮困潦倒,顛沛流離,狼狽不堪的11年。日子如此,何來美好?
  • 「缺愛」的民國才女張愛玲和她的三段慘痛愛情——賴雅
    「缺愛」的民國才女張愛玲和她的三段慘痛愛情——賴雅說到張愛玲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張愛玲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她的才華。而我們前面說到的三段慘痛的愛情經歷也是張愛玲不為人知的故事。之前我們講過了她和胡蘭成和桑弧的前兩段慘痛愛情,這一次我們就來講講「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張愛玲的第三段愛情。不同於胡蘭成的風流放蕩,和桑弧的老實安靜。賴雅是一位美國劇作家。因為錯過了與桑弧美好的愛情, 32歲時,張愛玲隻身離開上海到香港。三年後旅居美國,發表了首部英文小說《秧歌》,從此鬱鬱寡歡地在異國他鄉孤苦生活,繼續堅守自己滄海桑田的文學之路。
  • 張愛玲與賴雅:他是她的肩,讓她得到依靠,卻讓她擔起更重擔子
    張愛玲決定給池田篤紀寫封信,請求池田把她的信轉給胡蘭成。張愛玲最後一次給胡蘭成寫信,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可即使如此,那封信的內容,她仍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來。張愛玲不願再想往事,於是找出一張明信片,飛快地寫了兩句話。她省去了上下款。
  • 張愛玲與丈夫賴雅:世人眼裡的「不般配」,為何在她眼裡卻是真愛
    1956年,張愛玲懷了賴雅的孩子,因為當時二人都面臨經濟困境,加上居無定所,張愛玲被迫打掉了她此生唯一的孩子。張迷認為,張愛玲最終孤獨終老,死後七天才被人發現,與她無後有很大的關係,而無後的根源還是在賴雅身上。
  • 寫盡浮世悲歡的張愛玲,對自己的感情並不糊塗,她才不是傻白蠢
    實際上,可以說是賴雅在美國給了張愛玲一個簡單的家,而在兩人的結婚初期,賴雅一直是張愛玲的助手,被張愛玲評價為「最好的合伙人」。賴雅幫張愛玲改稿看稿,為了讓張愛玲專心創作,他承包了所有家務活,煮張愛玲喜歡的「義大利麵疙瘩」和咖啡、處理郵件以及採買各種日用品。在賴雅的日記裡,他詳細記錄了每個月的生活收支及朋友信件的往來,筆調輕鬆愉快。
  • 揭秘:女作家張愛玲與丈夫賴雅不為人知的過往
    1956年,張愛玲懷了賴雅的孩子,因為當時二人都面臨經濟困境,加上居無定所,張愛玲被迫打掉了她此生唯一的孩子。張迷認為,張愛玲最終孤獨終老,死後七天才被人發現,與她無後有很大的關係,而無後的根源還是在賴雅身上。
  • 賴雅又老又窮,張愛玲卻用了十年的時間與他相守,她不覺得虧嗎?
    跟了賴雅十年,耗盡了最好年華,張愛玲果真虧大了嗎?未必!這十年,她失去了許多,但也收穫了許多........01 在美國,張愛玲也是孤獨的,她只有借用文字療愈自己。在賴雅面前,張愛玲可以收起她平時的冷漠與孤傲,不再偽裝,不再有戒備,可以像一個小女孩一樣聽賴雅講有趣的事,然後開心大笑。與他在一起,她可以放鬆自如,也不需要像她與胡蘭成那樣,為了留住愛而卑微到塵埃裡。同時,張愛玲也給了賴雅從未遇到過的愛的力量。
  • 那一年,張愛玲在美國是如何被解僱的
    這一年,是她到美國的第14個年頭。有一個機會擺到她的面前。她嘗試著抓住,但之後所發生的一切,卻非她所願。正是這個原本善意的機會,導致了這位著名作家驚豔的人生有了一個不好解釋的「汙點」——被加州大學(後稱加大)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解聘,換句話說,張愛玲於1971年6月「不得不」離開了加大。
  • 張愛玲嫁大自己29歲的賴雅,是精心設計?繼女說:那女人不可理喻
    後來張愛玲離家出走去投奔了自己的生母黃逸梵,生活上雖然有了很大的改變,可是從小缺失的父愛卻是再難以彌補了。或許也是這個原因,張愛玲選擇的伴侶,都是比她要大上很多的。
  • 晚年悽慘的張愛玲:我不需要任何人來同情我
    後來胡蘭成寫信給張愛玲好友炎櫻,流露挽留之意,張愛玲沒有回信。從此便了結了一段奇世姻緣。再後來,移居美國時,她又遇到了第二任丈夫—賴雅。與賴雅的相依相偎,坎坷卻又美好。但好景終究不長。1956年7月5號,賴雅收到了她寄來的第二封信。收到信後,賴雅陷入了極大的糾結中。
  • 張愛玲:從一段執迷的愛到歸於安穩,其實她一直都從心而走
    人生聚散,本是常事,無論怎樣,我們總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日!」她坐在船頭上望著那藍天和碧海,呆呆地出神。波濤中映出她的破碎的身影——啊!清瘦的——她長籲了一聲!「一切和十年前一樣——人卻兩樣!雍姊,她是依舊!我呢?怎麼改得這樣快!——只有我不幸!」暮色漸濃了,新月微微的升在空中。她只是細細的在腦中尋繹她童年的快樂,她耳邊仿佛還繚繞著那從前的歌聲呢!
  • 張愛玲赴美生活窘迫,嫁給65歲老頭,懷孕後直接打掉孩子
    而在那個時代,出現了一位傳奇的女性作家,她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而這個人就是張愛玲,她的作品《傾城之戀》,《不幸的她》至今也廣為流傳,而她的愛情故事更是令人驚奇。在經歷了與胡蘭成的戀愛之後,張愛玲奔赴了美國生活。到了美國生活的張愛玲因為生活窘迫,為了生存只得委身於一個65歲的美國老頭。最後甚至懷上了他的孩子,但是懷孕之後,張愛玲竟直接將孩子打掉。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賴雅:從浪子到張愛玲伴侶
    修改後賴雅又出面聯繫劇團進行排練和演出,給布萊希特在美國戲劇界打開了知名度,後來他還翻譯了布萊希特的劇本《伽利略傳》,並在美國出版。由於賴雅的鼎力相助,布萊希特在美國漸漸站住了腳。特別是《四川好人》和《高加索灰闌記》上演後,在美國反響強烈。賴雅成為布萊希特在美國本地少數幾個作家朋友中最知心的一個,布萊希特從生活到事業幾乎全仰仗賴雅。
  • 張愛玲:在塵埃中不曾開出花來,卻遇見了煙火中的愛情
    張愛玲,我們了解最多的就是她那卑微到塵埃裡的愛情,而後半生在煙火中陪伴她的卻更為深情。張愛玲幼時喪父,從心靈深處渴望一種父親般的親情之愛,這也許是她傾慕於大她十歲的胡蘭成的原因之一,見到他的那一瞬間,她的心仿佛已經融化,在那一刻她低到了塵埃裡,在塵埃裡開出花來,這朵花,就是愛啊。
  • 張愛玲:最好的愛情,是成全自己
    張愛玲說:「如果愛一個人,會把自己低到塵埃裡,但心裡是歡喜的,會從心裡開出花來。」在民國時期有四大才女,分別是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和張愛玲。其中張愛玲的家境最好,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千金。她的一生上演著愛恨情仇,把自己活成了一部傳奇。作家白落梅用清雅唯美的文字,為這個民國奇女子寫了一部傳記——《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傳記裡再現了張愛玲的傾城往事。
  • 張愛玲為何不肯生下孩子?事後19年她給出原因:小孩一定會對我壞
    次年春,她才通過申請,住進了收留藝術家的麥克道威爾文藝營。不久,她與賴雅在這裡相遇。彼時的麥克道威爾文藝營正被暴風雪肆虐,可是張愛玲和賴雅的感情卻發展得如火如荼,同年5月12日,他們有了「同房之好」。彼時距離他們相識才剛好兩個月。
  • 才女張愛玲:開到荼靡花事了,人間何處不傷情
    去往美國的張愛玲生活更加糟糕,她住在狹小的空間裡,在那裡她結交了一位好朋友,她叫炎櫻。她們經常在一起閒聊,說起那些女人們之間的話題,有了朋友的陪伴,張愛玲的生活總算有了一絲陽光。可是在美國的張愛玲日漸感受到經濟帶來的壓力,於是就申請去麥克道維爾文藝營居住。
  • 張愛玲的兩任丈夫,前夫是渣男她愛的低到塵埃裡,後者比她大30歲
    在這樣一個家庭出身,張愛玲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而這也是她後來能在文學方面取得成就的基礎。本文不為大家介紹張愛玲文學上的成就,只說她的兩任丈夫。張愛玲曾說:「愛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然後開出花來。你大可以愛他到塵埃裡,但你記住沒人會愛塵埃裡的你。」給了她這一番感觸的男人,正是她的第一任丈夫胡蘭成。
  • 賴雅離世後,張愛玲悲涼晚年:獨居30年無子,死後骨灰灑太平洋
    賴雅是德裔美國人,他與張愛玲一樣,也是從小就被視為神童。他知識豐富,談吐幽默,個性浪漫而又豪放。賴雅與古龍有些相似,他們都是一拿到稿費就要花光,花光了再寫稿掙錢的人。賴雅在遇到張愛玲之前,有過一段婚姻,一個女兒,以及無數女人。不過,賴雅的生活重心倒不是在女人身上,他只是願意享受生活罷了。或許也是因其生活態度,使得張愛玲十分欣賞他。
  • 張愛玲委身65歲老頭,為何還放棄腹中胎兒?只因「求而不得」的母愛
    這個決定的名字叫「放棄」賴雅是張愛玲的第二任丈夫,也是她後來相伴終生的人。那一年是1956年,張愛玲得知自己懷孕的時候,他們還未結婚。二人結識於三月,有更深入的交往應是在五月。後來賴雅於1956年7月5號時收到了張愛玲的來信,在信中他得知了張愛玲懷上了自己的孩子。再後來,便是張愛玲墮掉孩子的消息。那時賴雅是65歲,自己和前妻生的孩子和張愛玲年紀相仿;而張愛玲那時36歲,還未曾有過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