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理論物理所重要科研進展系列十九:從格點量子色動力學理解質子質量來源

2021-02-15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幾乎所有的已知可見物質的質量都來自於組成原子核的核子(質子與中子)。核子由夸克與膠子組成,Higgs粒子為夸克提供了質量,而膠子沒有質量。但是Higgs為夸克模型中組成核子的上下夸克提供的質量,在核子尺度僅為核子質量的約1%。從量子色動力學(QCD)出發,夸克質量的貢獻會被誇克凝聚的效應加強;而除了夸克質量的貢獻,核子質量中還有夸克與膠子運動產生的動能貢獻。同時,純粹的量子反常效應也對核子質量有重要貢獻。從實驗方面來看,夸克質量貢獻可以部分地基於πN散射推測,夸克與膠子的能量貢獻可以綜合深度非彈性散射的各種實驗推測,而反常貢獻的相關測量是中美籌建中的電子粒子對撞機的設計目標之一。但是由於QCD本身在核子尺度上無法解析計算的特性,上述分解方案在20多年前被提出後,其理論定量計算長期以來是一個空白。

 

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楊一玻副研究員在密西根州立大學工作期間就與χQCD合作組展開合作,與來自肯塔基大學的梁劍博士(共同一作)、劉克非教授和TerrenceDraper教授,以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畢玉江博士、陳瑩研究員和劉朝峰研究員,利用格點QCD方法,完成了對核子中三種輕夸克質量貢獻、輕夸克與膠子動能貢獻的精確計算,並據此推測了量子反常的貢獻。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Phys. Rev. Lett. 121, 212001 (2018),並得到了編輯推薦(Editor’sSuggestion)。

 

格點QCD方法將核子尺度的QCD問題轉換一個定義在四維格子上的統計問題,提供了系統地進行精確數值計算的理論框架。但是實施這一計算,控制統計誤差以及來自有限格距、有限體積及其他來源的系統誤差,則需要大量的人力與算力;這一過程相當於在超級計算機上設計並建造「探測器」、收集並處理「實驗」結果。以上述研究為例,χQCD合作組在六年除了大量人力,也投入了數億CPU小時的計算資源。

 

將離散格子上的「實驗」結果外推到連續時空上亦非易事,需要為核子質量各貢獻的「實驗」結果中的短程量子效應單獨設計相應的「實驗」。利用過濾長程無關「噪聲」的思想和巧妙的算法設計,膠子短程效應「實驗」所需的計算資源可以從全球算力總和級別降到幾百萬CPU小時。上述工作的作者們據此將格點QCD對質子質量中各貢獻的「實驗數據」,轉換成為可以和加速器實驗相互印證的結果。

 

上述研究的格點QCD數值結果在與加速器實驗導出的結果符合的同時,也顯示了夸克與膠子動能,以及量子反常對核子質量的貢獻,在上下夸克質量小於奇異夸克質量大約一半的範圍內,對夸克質量的變化不敏感。美國物理學會(APS)為上述研究邀請格點QCD專家André Walker-Loud在雜誌《Physics》上撰文對公眾加以解讀。

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1/118,並設計了核子從夸克質量、反常和動能中獲得質量的示意圖(見下圖)。

 

 

 

原文連結: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Lett.121.212001

 

歡迎關注理論物理所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進展 | 新型 Kagome 晶格量子自旋液體態的理論預言
    Anderson在1973年提出。之後,人們嘗試利用自旋液體來解釋高溫超導的現象。近年來,隨著實驗上大量阻挫量子自旋材料的出現,找到具有自旋液體基態的材料變得越來越有可能。從實驗和理論兩個方面,量子自旋液體已成為凝聚態物理學量子多體問題研究的一個熱點方向。Kagome 晶格作為一種強阻挫晶格,是實現量子自旋液體的理想模型。
  • 一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全面認知量子力學
    量子物理學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礎理論,在許多學科和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量子物理學的基石是量子力學,它相當複雜,許多人對其眾多概念及其聯繫感到頭疼。這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對量子力學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發現已有的經典物理理論,無法解釋一些重要的現象,通過這些問題的認知,在20世紀初創立了量子力學。這些現象主要有:氣體吸收並發射特定頻率的光,稱為原子光譜。這是一個謎,對此沒有已知的經典物理解釋。
  • 質量的不變和可變性
    1901年,德國物理學家考夫曼在實驗中用鐳元素放射出β射線,他最先發現了電子的質量隨速度變化而變化的現象,當電子速度接近光速時,它的質量急速增加。在物理科學發展史上,既存在先有實驗觀測後有理論求證的情形,也存在先有理論預測後有實驗證實的情形,電子運動質量的可變性是先在實驗中觀測的,而正電子的存在是先在理論中預測的,這說明先有實驗後有理論和先有理論後有實驗的兩條物理學發現路徑符合科學哲學邏輯論的等效原理。物體靜止質量的不變性和運動質量的可變性符合物理哲學反等效關係的悖論原理或悖論關係的反等效原理。
  • 打破技術壟斷:華中科大研製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已交付使用|量子...
    圖 | 華中科技大學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正在進行測量經過武漢市區、郊區和野外臺站等多點位的雙盲測量評估,以及來自國家測繪局、中國地震局、中科院等多家單位的專家綜合評定,該儀器精度達到微伽水平,受到用戶好評,順利通過驗收。
  • UCASer最新科研進展有這些...
    本工作通過深入理解和精確控制錫基鈣鈦礦薄膜的結晶過程,提出了一種基於預成核團簇的新型成核理論,其對FASnI3鈣鈦礦的結晶度、形貌和光電性能有重要的調節作用。這種基於預成核團簇的非經典成核理論對鈣鈦礦薄膜材料結晶過程的理解有重要的啟發性。
  •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學術所長蔡榮根訪問山西大學
    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專家諮詢服務活動山西行啟動儀式舉行,作為系列活動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學術所長蔡榮根研究員蒞臨山西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山西大學是我國最早創立的三所國立大學之一,已經走過118年的辦學歷程。
  • 西安光機所非線性物理前沿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通過改變色散、衍射和非線性特性,可有效調控波在非線性介質中的傳播特性,也為研究其中的新現象和物理效應開闢了新途徑。相比凝聚態和固體物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為研究諸多非線性現象提供了更為乾淨和高度可控的媒介,如平均場近似下的亮、暗孤子和多體物理。
  • 上海光機所鈣鈦礦微腔的高品質製備及單模雷射特性研究獲進展
    上海光機所鈣鈦礦微腔的高品質製備及單模雷射特性研究獲進展 2017-11-02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UCASer最新科研進展有這些……
    該研究為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臨床康復治療提供了科技支撐,也是現有臨床影像技術的重要補充。 相關研究成果於11月20日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量子物理】量子物理學實驗驚人證明 !
    所有這些,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量子力學中,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係,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都一直保持著糾纏的關係,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知道了。
  • 今日科技話題:量子計算和模擬、遙感技術、「木乃伊」、甘氨酸...
    1中國科大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突破再登《自然》▲示意圖:規範場理論描述基本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和湮滅過程可以用晶格中超冷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排布模式來模擬。(製圖:石千惠、梁琰)北京時間11月19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苑震生等最新研究進展,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求解施溫格方程。這一成果成功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了複雜物理問題。
  • 潘建偉團隊量子研究再獲突破,登上《自然》雜誌
    來自中國科學院11月19日的消息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開發了一種專用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
  • 新航向,量子點量子計算機或誕生
    電子繞單個量子點的中心運行,就像它們圍繞原子運動一樣。帶電粒子只能佔據特定的允許能級。在每個能級上,電子都可以佔據點中一系列可能的位置,從而追蹤出一個軌道,該軌道的形狀由量子理論的規則確定。一對耦合的量子點可以在它們之間共享電子,從而形成量子位。
  • 【量子物理】用量子理論解讀人的生死輪迴!
    也有的解釋是,這種現象就好似在做夢一樣,但卻具有真實的感覺,比如說觸感、味覺。在歐美國家,不但有靈魂學家反覆論證該現象,甚至一些科學家也曾用實驗模擬「靈魂出竅」。近日,一位美國科學家用量子理論解釋了「瀕死狀態下的靈魂出竅」,他的這一說法引發頗多爭議,甚至被斥為胡說八道,量子真能解釋「靈魂出竅」嗎?原理人死但意識不死?
  • 我校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11個項目獲深圳科技獎自然科學獎,南科大科研成果佔據「半壁江山」
    據悉,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南科大物理系和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研究興趣是利用量子場論方法研究拓撲物質等新材料中的物相和電子輸運,已有多個理論工作被實驗支持和應用。正是憑藉「磁場中拓撲物質的電子輸運理論」,他獲得了2019年度「國家傑青」項目的資助。而項目組中的王春明、何洪濤等人都長期從事拓撲物性研究,南科大在該領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 戴森和量子電動力學
    戴森是全能型的科學家,他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他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所做出的奠基性的工作,此外,他在核工程學、固體物理、天體物理、生物學、以及數學等領域都做出過重要的貢獻。本文將主要介紹戴森在1947-1948年間,用短短一年左右時間完成量子電動力學方面工作的傳奇經歷。
  • 【期刊】廈門大學章慧教授:旋光理論量子力學詮釋的先驅 ——萊昂∙羅森菲爾德 | 大學化學
    我們所能夠看到的是,這位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此後再也沒有回到手性光譜的量子力學理論研究上來,而是把注意力轉向了其他領域。如果說,羅森菲爾德在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對量子場論和量子電動力學的貢獻,在之後20年內幾乎沒有被人注意到,或許是因為觀點過於超前[26];基於這樣的考量,我們或許可以從倫敦伯靈頓公館舉行的三次手性光譜會議留下的歷史記錄、幾部重要的手性光譜專著以及相關文獻和訪談中找到解釋。
  • 中國科大量子研究再獲突破《自然》雜誌刊登最新研究成果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