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用量子理論解讀人的生死輪迴!

2021-03-01 環球物理


人存在靈魂嗎?亞利桑那大學意識研究中心主任斯圖亞特·漢姆拉夫用量子理論解釋了人是存在靈魂的,它以量子形式存在;人大腦有一極微小的「微管」,靈魂便駐留在那裡。人死時,量子形式的靈魂離開肉體進入宇宙。

  靈魂出竅被稱為心理學上一種最怪異的現象之一,該現象最簡單的解釋是,「感覺到自己離開了自己的肉體,在自己的肉體之外活動。」也有的解釋是,這種現象就好似在做夢一樣,但卻具有真實的感覺,比如說觸感、味覺。在歐美國家,不但有靈魂學家反覆論證該現象,甚至一些科學家也曾用實驗模擬「靈魂出竅」。近日,一位美國科學家用量子理論解釋了「瀕死狀態下的靈魂出竅」,他的這一說法引發頗多爭議,甚至被斥為胡說八道,量子真能解釋「靈魂出竅」嗎?

原理人死但意識不死?

在科學頻道近期播出的科普紀錄片《穿越蟲洞》中,亞利桑那大學意識研究中心主任斯圖亞特·漢姆拉夫用量子理論解釋了瀕死狀態。他認為,意識的量子成分在人即將死亡之時離開了神經系統,進入了宇宙,如果人重新被救活,這些量子組成的意識會重新回來,而如果未被救活,則人的意識將以量子的形態在宇宙中永遠存在下去,也就是宗教中所說的靈魂。

  漢姆拉夫在過去30年中,擁有豐富臨床研究經驗。他在一個跨越醫學、生物學、心理學和量子物理學學科的領域上痴迷多年,這就是他所說的「量子生物學」,這種理論容易讓人聯想到宗教神學。

  在過去幾年,漢姆拉夫教授和英國物理學家羅傑斯·龐羅斯爵士發展出一套後來以兩人名字命名的理論(Orch-OR)——「調諧客觀還原理論」,他們認為,人類的靈魂存在於大腦細胞中一個很小的結構單元,稱為「微管」,「微管」因為極小無比,則具備了微觀世界中量子的特性。

  漢姆拉夫認為,當人進入瀕死狀態後,「微管」便失去了其原先具有的量子態,但「微管」中本身存在的信息卻沒有失去。只不過,這些意識離開了人的身體,回到了宇宙中。

  在《穿越蟲洞》中,漢姆拉夫說,「心臟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動,微管失去了它們的量子態,但微管內的量子信息並沒有遭到破壞,也無法被破壞,離開肉體後重新回到宇宙。如果患者甦醒過來,這種量子信息又會重新回到微管,患者會說『我體驗了一次瀕死經歷』。如果沒有甦醒過來,患者便會死亡,這種量子信息將存在於肉體外,以靈魂的形式。」

類比類似時光穿梭?

根據微觀物理學理論,微觀世界由量子構成,量子非常小,人類極難用宏觀的方式對其進行操控,量子具有一些宏觀世界中物質不具備的特徵,正是因為這些奇妙特性,讓量子理論出現在很多科幻作品中,例如時光穿梭。

  漢姆拉夫教授就將量子理論運用到了生命科學上,在他看來,意識也是以量子形態存在的。通常而言,科學界的共識是意識是大腦高度發展的結果,人腦通過感官接收信息,人腦如同計算機一樣,有著幾千億個神經元,快速地處理信息,當達到一個高度複雜的計算程度之後,意識便湧現了。如果大腦停止運轉了,比如被麻醉了,死亡了,或者哪怕被人打昏了,都會失去意識。

  然而,在漢姆拉夫看來,意識卻是宇宙自帶、內置的基本構成。他在一次訪談中說,意識是宇宙自生的成分,而人腦中具備的量子單元,則得以與這些存在的意識溝通。人之所以能夠體驗到意識,是這些具備量子特性的「微管」所帶來的。

  人是否存在靈魂,以及靈魂和肉體的關係問題爭執了千百年,科學發展到今天,漢姆拉夫教授首先用量子理論解釋了這一現象,給人類開啟了認識生命一個新的大門。


相關焦點

  • 量子理論、量子糾纏和量子加密通信
    然而一系列實驗卻偏向於量子糾纏的存在。怎樣理解這個詭異的概念?我們先從量子理論說起。本篇文章與教科書完全不同,概念也很不嚴謹,但更容易理解。一、量子的概念1.    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Roger Bach教授與加拿大Perimeter理論物理研究所Damian Pope教授共同做了這個實驗,實驗報告發表在《New Journal of Physics》, Volume 15, March2013。
  • 書單|量子科技火了,究竟什麼是量子?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世界?
    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我們所處的世界?史丹福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麥可·D.菲爾在《啤酒與肥皂》裡寫道:你早上起來,上班、吃飯、睡覺、回家,不知道月亮是什麼,但也還是很開心。你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也不知道它們的屬性。我們生活在物理現象的海洋中,它可以像海浪一樣把我們掀起。可能我們無法控制周圍的世界,但是對它一無所知真的合理嗎?
  • 【量子物理】量子物理學實驗驚人證明 !
    不管兩個粒子(有共同來源)距離多麼遙遠,一個粒子的變化立即就影響到另外一個粒子,這就是量子糾纏。準確來說,所謂量子糾纏指的是兩個或多個量子系統之間存在非定域、非經典的強關聯。 量子糾纏涉及實在性、定域性、隱變量以及測量理論等量子力學的基本問題,並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的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量子理論證明靈魂存在?量子力學是唯物學科嗎?
    但是在上述文章講述的量子世界裡,如果你睡著了,這兩態都是真的,是並存糾纏的。是薛丁格的貓,又死又活。是既可能又現實,既確定又不確定,這就匪夷所思了。就是說,量子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形式邏輯等不同話語體系使用了相同的術語。用量子理論造福人類是好事,因為量子理論出現一些新奇的東西就說顛覆了唯物辯證法、意識決定物質了。那就荒謬了。
  • 一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全面認知量子力學
    量子物理學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礎理論,在許多學科和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量子物理學的基石是量子力學,它相當複雜,許多人對其眾多概念及其聯繫感到頭疼。這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對量子力學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發現已有的經典物理理論,無法解釋一些重要的現象,通過這些問題的認知,在20世紀初創立了量子力學。這些現象主要有:氣體吸收並發射特定頻率的光,稱為原子光譜。這是一個謎,對此沒有已知的經典物理解釋。
  • 關於物理學,大眾也能看懂:量子物理通史、相對論、量子通信
    代表作《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被稱為中國的《時間簡史》。簡介:量子論是一個極為奇妙的理論:從物理角度來說,它在科學家中間引起了最為激烈的爭議和關注;從現實角度來說,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變化和進步;從科學史角度來說,也幾乎沒有哪段歷史比量子論的創立得到了更為徹底的研究
  • 量子物理史話——貝爾不等式
    回顧一下之前我們講了三條量子物理的道路,第一條是意識,第二個是平行宇宙,第三個是隱變量。上期講到波姆提的隱變量就是德布羅伊說的導波的增強版。他把導波改了一個名字,叫量子式,雖然觀察不到,但是無處不在,類似于波動。
  • 【宇宙探秘】量子理論揭示:每個人或許都有一個量子糾纏的人,你找到他了嗎?
    隨著科學的發展,一切問題都可以從科學的角度得到一個不同的答案,我們是否可以用物理學來解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呢?量子糾纏十分獨特,這個現象讓很多科學家著迷,也讓很多科學家為之困擾,因為現在的理論完全無法解釋量子糾纏現象。一個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代表我們現在的物理理論並不完善,甚至是有缺陷的。
  • 新航向,量子點量子計算機或誕生
    【量子客導讀】科學家首次創建了成對的量子點,成功將其成像並進行了觀測。該成果可能提供一種存儲量子信息的新方法,開啟一個新航向,即量子點量子計算機。電子繞單個量子點的中心運行,就像它們圍繞原子運動一樣。帶電粒子只能佔據特定的允許能級。在每個能級上,電子都可以佔據點中一系列可能的位置,從而追蹤出一個軌道,該軌道的形狀由量子理論的規則確定。一對耦合的量子點可以在它們之間共享電子,從而形成量子位。
  • 2018年理論物理所重要科研進展系列十九:從格點量子色動力學理解質子質量來源
    從量子色動力學(QCD)出發,夸克質量的貢獻會被誇克凝聚的效應加強;而除了夸克質量的貢獻,核子質量中還有夸克與膠子運動產生的動能貢獻。同時,純粹的量子反常效應也對核子質量有重要貢獻。從實驗方面來看,夸克質量貢獻可以部分地基於πN散射推測,夸克與膠子的能量貢獻可以綜合深度非彈性散射的各種實驗推測,而反常貢獻的相關測量是中美籌建中的電子粒子對撞機的設計目標之一。
  • 「量子靈魂理論」是怎麼回事?
    其次是數量龐大的科學愛好者,有些人會稱其為「民科」。在愛好科學的同時,不得不承認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在自己的表達裡未經自我審視地加入諸如「量子」、「引力波」、「超感」等詞彙,過去他們則喜歡加入「氣功」。本文標題中的「量子靈魂理論」,聽起來就很像是這樣出來的一個詞,但卻是一項被正經研究的課題。
  • 研究人員首次實現對「分子量子」的控制,打開了新的物理理論大門
    圖中是鉀銣極性分子氣體(左圖)密度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達到量子簡併態(右圖),在此狀態下,單個分子的物質波重疊,形成一個相互依賴的系統。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工具來開啟超冷分子的量子氣體,從而獲得對遠距離分子相互作用的控制,為量子計算和模擬等潛在應用編碼數據。
  • 【量子物理】一文搞懂愛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的理解
    關於量子力學中比較出名的學術爭論,第一派就是以愛因斯坦、薛丁格為首的大咖級別人物;另一派就是以波爾、波恩和海森堡等人牽頭的另一批大咖級別人物,下面我們就來正式看看這兩派人物對量子力學觀點上的差別。愛因斯坦學派認為,微觀粒子在任何時刻都有一個固定的位置和速度,微觀粒子和我們宏觀物體本質上沒有什麼差別,我們之所以無法同時精確測量微觀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是因為我們的量子力學理論還不夠完善,這個理論還無法完全揭示量子世界的物理規律,所以這個不確定性其實是因為人類對物理規律掌握程度的不夠造成。
  • 墨子號量子衛星,讓量子糾纏走出實驗室
    一、量子是量化的注意:某些物理量不能連續而只能以某一最小單位的整數倍發生變化,這個最小單位叫做各該量的量子。有時又將與某種場聯繫在一起的粒子叫做這個場的量子,如電磁場的量子就是光子。就好像我們將地球自轉一圈視為一天,那麼一天就是一個人為定義的物理量,而地球自轉這種運動則是真實存在的。
  • 進展 | 新型 Kagome 晶格量子自旋液體態的理論預言
    近年來,隨著實驗上大量阻挫量子自旋材料的出現,找到具有自旋液體基態的材料變得越來越有可能。從實驗和理論兩個方面,量子自旋液體已成為凝聚態物理學量子多體問題研究的一個熱點方向。Kagome 晶格作為一種強阻挫晶格,是實現量子自旋液體的理想模型。但對於一般的反鐵磁海森堡模型,由於存在符號問題,人們無法利用量子蒙特卡洛方法數值研究系統基態的行為。
  • 【地理觀察】量子力學解釋靈魂轉世,恐怖的量子力學顛覆人類世界觀
    據說量子力學解釋靈魂轉世是真的嗎?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說說吧! 靈魂是人類探討的永恆話題,人們在乎生前的世界,同樣也好奇自己死後是否會有一個靈魂繼續下一段歷程。然而死亡是一種非常個體化的體驗,「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死後即使靈魂不滅,死者也無法再藉口言說,把自己的體驗告訴給活看的人,而活看的人,又如何可能用感官接收到?
  • 量子十問之一:量子究竟是什麼?讀過你就不會相信「量子水」了
    這就是「德布羅意物質波」的概念,由此引發後繼大量理論與實驗研究,證實所有微觀粒子都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二象性。這些奇異特性的微觀粒子構成「量子世界」,遵從量子力學的運動定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認識到「量子世界」不僅限於微觀和單個粒子,某些宏觀尺度下的多粒子系統也遵從量子力學規律。
  • 愛因斯坦-薛丁格VS玻爾-海森堡,誰的量子理論是對的?下
    因此我就用一個間接的方法,通過一個反向推導的方法來判斷第一激發態到底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就是實驗的基本原理。這也是為什麼主流媒體上,包括很多科普的自媒體都會說量子力學被推翻了。但是,這個論斷其實是不準確的,不能說量子力學被推翻了,你只能說海森堡跟波爾他們這種對量子力學,原來現有大部分人承認的這一套量子力學,有可能是不夠完備的。
  • 新的量子悖論:量子力學的恐怖,皆來源於人對「真實」的認知
    量子力學的恐怖,皆來源於人對「真實」的認知。在許多情況下,量子理論無法給出諸如「該粒子現在在哪裡?」之類的問題的明確答案。取而代之的是,它僅提供觀察粒子時可能在何處發現的概率。一個世紀前該理論的創始人之一玻爾認為,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缺乏必要的信息,而是因為諸如「位置」之類的物理屬性實際上不是真實存在的,除非對其進行測量。
  • 王陽明的「巖中花樹」和量子物理中「薛丁格的貓」是一回事嗎?
    那麼這段中國古人的臺詞跟現代量子力學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怎麼被扯到一起了呢?原因是這兩個理論現在常被人拿來對比,因此引發了各種不同的聲音。很多網友就此展開了東、西方理論的大戰。有從科學角度分析的,有從玄學角度探究的,「巖中樹花」大戰「薛丁格貓」,真的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