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存在靈魂嗎?亞利桑那大學意識研究中心主任斯圖亞特·漢姆拉夫用量子理論解釋了人是存在靈魂的,它以量子形式存在;人大腦有一極微小的「微管」,靈魂便駐留在那裡。人死時,量子形式的靈魂離開肉體進入宇宙。
靈魂出竅被稱為心理學上一種最怪異的現象之一,該現象最簡單的解釋是,「感覺到自己離開了自己的肉體,在自己的肉體之外活動。」也有的解釋是,這種現象就好似在做夢一樣,但卻具有真實的感覺,比如說觸感、味覺。在歐美國家,不但有靈魂學家反覆論證該現象,甚至一些科學家也曾用實驗模擬「靈魂出竅」。近日,一位美國科學家用量子理論解釋了「瀕死狀態下的靈魂出竅」,他的這一說法引發頗多爭議,甚至被斥為胡說八道,量子真能解釋「靈魂出竅」嗎?
原理人死但意識不死?
在科學頻道近期播出的科普紀錄片《穿越蟲洞》中,亞利桑那大學意識研究中心主任斯圖亞特·漢姆拉夫用量子理論解釋了瀕死狀態。他認為,意識的量子成分在人即將死亡之時離開了神經系統,進入了宇宙,如果人重新被救活,這些量子組成的意識會重新回來,而如果未被救活,則人的意識將以量子的形態在宇宙中永遠存在下去,也就是宗教中所說的靈魂。
漢姆拉夫在過去30年中,擁有豐富臨床研究經驗。他在一個跨越醫學、生物學、心理學和量子物理學學科的領域上痴迷多年,這就是他所說的「量子生物學」,這種理論容易讓人聯想到宗教神學。
在過去幾年,漢姆拉夫教授和英國物理學家羅傑斯·龐羅斯爵士發展出一套後來以兩人名字命名的理論(Orch-OR)——「調諧客觀還原理論」,他們認為,人類的靈魂存在於大腦細胞中一個很小的結構單元,稱為「微管」,「微管」因為極小無比,則具備了微觀世界中量子的特性。
漢姆拉夫認為,當人進入瀕死狀態後,「微管」便失去了其原先具有的量子態,但「微管」中本身存在的信息卻沒有失去。只不過,這些意識離開了人的身體,回到了宇宙中。
在《穿越蟲洞》中,漢姆拉夫說,「心臟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動,微管失去了它們的量子態,但微管內的量子信息並沒有遭到破壞,也無法被破壞,離開肉體後重新回到宇宙。如果患者甦醒過來,這種量子信息又會重新回到微管,患者會說『我體驗了一次瀕死經歷』。如果沒有甦醒過來,患者便會死亡,這種量子信息將存在於肉體外,以靈魂的形式。」
類比類似時光穿梭?
根據微觀物理學理論,微觀世界由量子構成,量子非常小,人類極難用宏觀的方式對其進行操控,量子具有一些宏觀世界中物質不具備的特徵,正是因為這些奇妙特性,讓量子理論出現在很多科幻作品中,例如時光穿梭。
漢姆拉夫教授就將量子理論運用到了生命科學上,在他看來,意識也是以量子形態存在的。通常而言,科學界的共識是意識是大腦高度發展的結果,人腦通過感官接收信息,人腦如同計算機一樣,有著幾千億個神經元,快速地處理信息,當達到一個高度複雜的計算程度之後,意識便湧現了。如果大腦停止運轉了,比如被麻醉了,死亡了,或者哪怕被人打昏了,都會失去意識。
然而,在漢姆拉夫看來,意識卻是宇宙自帶、內置的基本構成。他在一次訪談中說,意識是宇宙自生的成分,而人腦中具備的量子單元,則得以與這些存在的意識溝通。人之所以能夠體驗到意識,是這些具備量子特性的「微管」所帶來的。
人是否存在靈魂,以及靈魂和肉體的關係問題爭執了千百年,科學發展到今天,漢姆拉夫教授首先用量子理論解釋了這一現象,給人類開啟了認識生命一個新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