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量子悖論:量子力學的恐怖,皆來源於人對「真實」的認知

2020-12-18 量子認知

悖論,英語:Paradox,亦稱為佯謬或詭局,是指一種導致矛盾的命題。通常從邏輯上無法判斷正確或錯誤稱為悖論,有時候違背直覺的正確論斷也稱為悖論。悖論的英文paradox一詞,來自希臘語paradoxos,意思是「未預料到的」、「奇怪的」。 如果承認它是真的,經過一系列正確的推理,卻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認它是假的,經過一系列正確的推理,卻又得出它是真的。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論,它們震撼了邏輯和數學的基礎,激發了人們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來許多注意力。解決悖論難題需要創造性的思考,悖論的解決又往往可以給人帶來全新的觀念。

打個簡單比方說,如果一根針掉在地上,沒有人能聽到。會發出聲音嗎?有人說,不會有聲音。如果有人聽到此聲音呢?如果認為這實際上是可以發出聲音的,則「針落無聲」的認知需要修改為「針落有聲」,如此提出了一個「落針的悖論」。

最近在《自然-物理》上發表的一篇重磅論文,提出了一個新的量子悖論,再次使量子力學這門公認的與其它任何科學不一樣的科學、看起來更為奇特、怪異、與恐怖,目前在國際科學界引起了廣泛的熱議。

量子力學的恐怖,皆來源於人的測量的認知,《自然-物理》上所發表的這一新的量子悖論,現在更具體地揭示:量子力學的恐怖,皆來源於人對「真實」的認知。這一新的量子悖論使所觀察到的物理現實的基礎受到質疑。

這篇論文研究是迄今為止對於量子力學中一系列發現的最強烈的描述,這些發現顛覆了我們對「真實」的認知。要了解為什麼它如此重要,這得從量子力學的歷史簡單說起。

量子力學可以很好地描述微小物體的行為,例如原子或光粒子(光子)。但是,這種行為是……非常怪異。

在許多情況下,量子理論無法給出諸如「該粒子現在在哪裡?」之類的問題的明確答案。取而代之的是,它僅提供觀察粒子時可能在何處發現的概率。

一個世紀前該理論的創始人之一玻爾認為,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缺乏必要的信息,而是因為諸如「位置」之類的物理屬性實際上不是真實存在的,除非對其進行測量。而且,由於無法同時完美地觀察粒子的某些屬性(例如位置和速度),因此無法同時實現它們的真實性。

愛因斯坦認為這個認知站不住腳,在1935年與理論物理學家波多爾斯基和羅森的論文中,他認為,「真實」不只是量子力學所能描述的。在這篇稱為「EPR佯謬」的著名論文中,考慮了處於特殊狀態的一對遙遠粒子,現在稱為「糾纏」狀態。當對兩個糾纏的粒子測量相同的屬性(例如,位置或速度)時,結果將是隨機的,但每個粒子的結果之間將存在相關性。

例如,測量第一粒子位置的觀察者可以完美地預測遙遠粒子位置的測量結果,甚至無需觸摸它。或者觀察者可以選擇預測速度。愛因斯坦認為,這是很自然的解釋,「真實」的性質在測量之前就已經存在,這與玻爾的認知相反。

但是,在1964年,物理學家貝爾發現,如果對這兩個粒子進行不同測量的更複雜的組合,愛因斯坦的論點就不成立了。貝爾表明,如果兩個觀察者隨機且獨立地在測量其粒子的一種或另一種性質(例如位置或速度)之間進行選擇,則平均結果無法用任何理論將位置和速度都預先存在的局部性質加以解釋。

這看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但是實驗現在已經證明了貝爾的相關性確實存在。對於許多物理學家來說,這是玻爾正確的證據:物理性質只有在進行測量後才存在。

這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測量」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觀察者」、「觀察到」等,到底意味著什麼?

1961年,理論物理學家維格納設計了一項思想實驗,以說明認知測量概念的棘手之處。他考慮了一種情況,即他的朋友進入一個密閉的實驗室,並對量子粒子(例如其位置)進行測量。

但是,維格納注意到,如果他用量子力學方程式從外部描述這種情況,結果將大不相同。從維格納的角度來看,朋友所測量的粒子的位置不再是真實的,而是與粒子糾纏在一起並被周圍的不確定性所影響。這類似於薛丁格著名的貓的思想實驗,其中盒子中貓的命運與隨機量子事件糾纏在一起。

對於維格納來說,這是荒謬的結論。取而代之的是,他相信觀察者的意識一旦介入,糾纏就會「坍縮」,使朋友的觀察變得確定。

在這篇重要論文研究中,提出了基於維格納友人悖論的擴展版本。在這種情況下,有兩個物理學家,分別稱為張三和李四,在兩個遙遠的實驗室中與自己的朋友,分別稱為王五和趙六在一起。

王五和趙六現在正在測量一對糾纏的粒子,就像在貝爾實驗中那樣。正如維格納的觀點一樣,量子力學方程告訴我們王五和趙六應該與他們觀察到的粒子糾纏在一起。但是由於這些粒子已經相互糾纏了,理論上,王五和趙六本人也應該糾纏在一起。

這在實驗上意味著什麼?論文所提出的實驗是這樣的:張三、李四、王五、趙六進入他們的實驗室並測量他們的粒子。一段時間後,張三和李四各自投擲一枚硬幣。如果硬幣是正面,他們打開門,問他們的朋友看到了什麼。

按照維格納的計算方式,如果王五與他所觀察到的粒子糾纏在一起,那麼這種不同的測量方法總是會給張三帶來積極的結果。對於李四和趙六也是如此。

但是,無論怎麼測量,他們的朋友在實驗室內觀察到的任何記錄都與外界隔離。王五和趙六不會記得在實驗室裡看到過任何東西。如果他們不記得,是否事情真的發生了嗎?

如果人的直覺認知是正確的,那麼每個朋友都會在實驗室中看到一個真實而獨特的測量結果,而與張三或李四後來決定打開自己的門無關。同樣,張三和王五所看到的東西不應取決於李四的遠處硬幣落地的方式,反之亦然。

研究表明,如果是這種情況,則張三和李四可能期望看到的結果之間的相關性將受到限制。研究還表明,量子力學預測張三和李四將看到超出這些極限的相關性。

接下來,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實驗,通過使用糾纏光子對以確認量子力學預測。每個朋友的測量值的作用由每個光子在設置中可能採用的兩條路徑之一決定的,具體取決於光子的一種稱為「極化」的屬性。即,路徑「測量」的極化。

該研究論文的實驗僅是原則上的證明,因為「朋友」非常小而簡單。但是,這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對於更複雜的觀察者來說,是否也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對真正的人類進行這項實驗。但是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朋友」是在大型量子計算機中運行的人類級的人工智慧,有一天可能會做出結論性的演示。

所有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儘管結論性的測試可能還需要數十年的時間,但是如果量子力學的預測繼續保持下去,這對我們對「真實」的理解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比貝爾相關性更重要。一方面,所發現的相關性不能僅通過說物理特性在被測量之前就不存在來解釋。

現在,對測量結果本身的絕對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該研究論文的結果迫使物理學家直面測量問題:要麼我們的實驗沒有擴大規模,要麼量子力學讓位給所謂的「客觀坍縮理論」,要麼人的直覺認知中有的假設必須被拒絕。

所有這些並不意味著可以選擇自己的真實。首先,可以選擇要問的問題,但是答案是世界所給出的。甚至在具有相關性的世界中,當兩個觀察者交流時,他們的現實也糾纏在一起。如此,可以出現一個共享的現實。

這意味著,比如所列舉的「落針的悖論」,如果我們倆目睹同樣的一根針掉在了地上,而你說聽不到,你可能只需要一個特殊的助聽器。

參考:A strong no-go theorem on the Wigner's friend paradox, Nature Physics(2020). DOI: 10.1038/s41567-020-0990-x

相關焦點

  • 一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全面認知量子力學
    量子物理學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礎理論,在許多學科和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量子物理學的基石是量子力學,它相當複雜,許多人對其眾多概念及其聯繫感到頭疼。這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對量子力學有一個全面的認知。貝爾定理是另一個重要的基礎概念,它證明了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不是對隱藏變量的認知不足所引起的,而是宇宙的基本組成部分,這也導致了非定域性的概念。然後是對能量進行量子化,這就像電子這樣的物體只能具有確定的能量的地方,這是量子力學中量子這個名稱的起源。
  • 【地理觀察】量子力學解釋靈魂轉世,恐怖的量子力學顛覆人類世界觀
    譚師出品 雙縫實驗是量子力學中,最為神奇的實驗之一。該實驗由英國科學家託馬斯·楊在1807年提出的,證明了光波動性;到了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出現,給雙縫實驗增加了新的解釋。
  • 什麼是量子認知?物理學理論可以預測人類的行為
    合肥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物理學家、神經科學家 張效初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對《生活科學》說:「認知科學家發現,人類有很多『非理性』的行為。」經典的決策理論試圖預測一個人在給定的參數下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但易犯錯誤的人並不總是按預期行事。最近的研究表明,邏輯上的這些失誤「可以用量子概率理論很好地解釋」,張說。
  • 【量子物理】量子物理學實驗驚人證明 !
    許多現象、感覺、情緒如果深入觀察的話,你會發現自己邏輯的荒謬性,即它的不真實性。我們每天靠我們的感知、語言、信息、思維來判斷我們的處境,並作為行為的依據,有時我們感觸到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對於信息的不對稱性反思不已,但是即使眼見的東西,有時也是不真實的。 佛教的很多修行者都體驗了佛菩薩親臨身邊傳法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
  • 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講了什麼?
    導讀: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講了什麼?《見微知著》 為獨立學者,詩人,科普作家靈遁者的量子物理科普書籍。是作者續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之後的又一力作。旨在通過量子世界來看世界,科普量子物理知識,並作出新的推理思想。該書從回顧量子力學的發展開始,對當下量子力學的熱點問題,進行了一一探討。
  • 書單|量子科技火了,究竟什麼是量子?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世界?
    量子科技的基本原理也就是量子力學,從薛丁格的貓到去年風靡某教育機構的「量子波動速讀」,聽上去一套一套的,但是不理解真的很容易被人輕易收割一波智商稅。那什麼是量子?我們生活中的可以見到的、感知到的事物,包括光和能量的最小單位都能稱之為量子。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遠處看魚群是烏央烏央的一大片,但放大了看就是一隻一隻的魚,這就可以說是魚群的量子。
  • 看美劇學知識:科幻美劇中的量子力學
    科幻作品超喜歡量子力學量子力學一直以來都受到科幻題材影視作品的青睞,之所以備受青睞,源於量子力學自身與宏觀世界的「矛盾」以及其內核中散發出來的哲學意味,用我們常說的話來講,量子力學對於普通人來說更像是當我們所觀察的物質小到一定範圍之內的時候,它的物理性質就會與宏觀世界出現截然不同的變化,量子力學就為了研究這一現象而出現的。比如說我們所知的電子、光子,都屬於量子的範疇。
  • 量子論幣: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從這時起,量子力學就一發不可收拾,前前後後三代幾十位偉大的科學家為此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有個截然不同的特點,量子力學描述的是微觀世界的物理學現象,而相對論則描述的是大尺度上的物理學現象(尤其是引力大,速度快),而且兩者都可以在宏觀低速下兼容的牛頓力學
  • 通俗解釋:量子力學基礎知識
    量子力學是一門令人感到深奧、違反直覺的理論,但這個理論並不是所想像的那麼神秘與不可思議。如果你了解下面的量子力學基礎知識,你會覺得量子力學更容易理解。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也稱為量子物理學或量子理論。
  • 打破谷歌量子霸權!一文看懂什麼是量子力學
    今天有一個挺讓人振奮的新聞,那就是我們自己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九章量子計算機,目前還只是原型機只能處理「高斯玻色取樣」這樣的單一任務,距離真正可編程的通用量子計算機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所以我們能在「量子計算機」這個未來算力突破的至關重要領域,取得階段性的世界領先地位,是十分振奮人心的,這是踏出長徵之路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考慮到很多人對於「量子力學」這個神秘科學領域仍然還是十分陌生,雖然大多數人都聽過量子力學,但基本都不清楚量子力學是個什麼東東。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文章抽選關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幾個題目,包括量子力學與經典物理學的對比、量子概念的產生、薛丁格方程的出現、全同性原理和量子路徑積分等,作些說明。目的在於激發讀者思考量子力學的本質在哪裡。量子力學是在經典力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微觀世界為主要對象。「量子」說的是離散性,20世紀前後有一系列直接的實驗證據顯示微觀世界的量子性。不好說離散性是量子世界最本質的特徵,但是,它的確觸發了量子力學的發展。量子的概念由普朗克提出,而量子力學的創立則歸功於海森堡和薛丁格。量子力學一開始就是以公理表述的形式出現的。
  • 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包括你
    鳩佔鵲巢在鳥類世界是真實的嗎?......這個方案讓我們對量子測量有了物理上的理解,並有望藉此改進量子理論。修正量子理論將成為物理學家們努力解決物理學中其他問題和尋找量子技術新應用的驅動器。量子力學無處不在到目前為止,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有缺點的不是量子力學,而是我們對它的理解。
  • 【科學素質】通俗解釋:量子力學基礎知識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也稱為量子物理學或量子理論。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部分,涉及從炮彈到網球、汽車、火箭和行星等移動的東西。量子力學描述物體在分子、原子和亞原子等水平上的運動,例如光子和電子。
  • 量子科普課堂開課 共話「人人皆可量子」
    而百度量子也希望通過搭建這樣個平臺,真正把量子計算這個能力輸出給學生、開發者和社會年輕科技愛好者們,讓量子計算變成基礎的設施隨處可見,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實現人人皆可量子的願景。」  量子物理與計算機器的奇妙碰撞 量子計算從「虛幻」走向「現實」  眾所周知,從1900年,普朗克首次提出能量的不連續性之時,量子力學大門被人類所推開;20世紀40年代,又一偉大科學家圖靈,精確定義了算法的含義,圖靈機的出現讓計算機得以發展,並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直到1982年,著名物理學家費曼觀察到基於圖靈模型的普通計算機在模擬量子力學系統時遇到的諸多困難
  • 從量子糾纏的角度看世界
    上帝這時慌了,因為事實讓人感到恐懼,已知世界的背後似乎還有另一個恐怖的超距世界——量子深淵。 上帝凝望深淵時,深淵也正凝望著上帝。   故事說到此時截止了,但量子糾纏這件事遠遠沒有。量子糾纏的概念也不是近期提出來的,這個詞最初來源於薛丁格。薛丁格在閱讀完畢由愛因斯坦、博士後羅森、研究員波多爾斯基合作完成論文《物理實在的量子力學描述能否被認為是完備的?》
  • 量子力學裡的「波函數坍塌」是由於人的意識導致的嗎?
    有一幫人老喜歡將量子力學神秘化,這不又有人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量子物理中,沒有這樣的說法。原來是想借量子力學招魂納幡死灰復燃的神鬼玄說,是某些宣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的一幫子人咋呼的。他們利用的是量子力學中一些奇異特性,如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波函數坍塌、量子糾纏等與宏觀事物邏輯相悖的特點,把量子力學神秘化,往神學上引。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派之爭。
  • 為什麼有人說愛因斯坦不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在人們認識微觀世界和原子結構的過程中,新的思想和理論不斷產生,量子力學就是在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德布羅意,海森堡,薛丁格,波恩,泡利,狄拉克這些物理學家們共同建立起來的。量子力學建立在早期量子論的基礎上,量子論的三巨頭就是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玻爾的原子內部能級量子化。
  • 這個新方程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當今物理學家的目標之一就是將它們合併在一起,並希望最終得到一個「量子引力理論」。但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努力都還沒有成功。根據廣義相對論的預言,蟲洞可以連接宇宙中兩個遙遠的區域,提供一條捷徑。一些物理學家認為蟲洞可以連接空間中的兩個黑洞,為解開神秘的量子糾纏提供了一個線索;以及連結了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
  • 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和薛丁格的波動力學,哪個才是真正的量子世界?
    ,這套解釋至今依然在很多量子力學的教科書中會出現。,從而使得量子力學進入了可量化可計算的時代,奠定了量子力學從此成為一個成熟科學的基礎,同時這個方程也是人類科學史上最重要的幾個方程之一,這個方程也使得薛丁格獲得了193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波爾,量子力學三大巨頭之一
    20世紀20年代初,一所貌不驚人的理論物理研究所,在丹麥的哥本哈根拔地而起,一個全新的學派,在這裡被悄然孕育出來,他們主攻量子理論,尤其是量子力學方面的科學研究,提出的相關解釋被稱為是,量子力學的,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代表了,量子力學方面的世界頂級水平,這一學派就是享譽世界的,'哥本哈根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