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冰敷你一定聽說過,在康復中,也很常見,到底什麼時候用冰敷?關於冰敷是怎麼使用的呢?
沒錯在很多運動損傷,如崴腳、扭傷、急性損傷等中常常會利用冰敷,一些專業訓練後也會利用冰敷作用在身體上,以求緩解疼痛、消除水腫、減少出血、減輕症狀、加速恢復等。如今隨著現代醫學對冷敷效果的肯定,冷敷在康復領域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展,相關研究也不斷深入。
冷療歷史悠久,早在我國《本草拾遺》《本草綱目》及西方古希臘希波克拉底時代均有記載。冰敷,主要是通過低溫作用於皮膚和深層組織,以達到減少出血、減輕炎症,緩解腫脹和疼痛的作用,因此最常用於外傷等引起的炎症急性期。此外,以上這些作用還可能會減少繼發損傷、缺血和對其他結構的損傷。如果在過去48小時內身體遭受了傷害,那麼冰敷可以幫助最大程度地減少腫脹,減少組織內出血,減輕肌肉痙攣和疼痛。也可用於常規治療慢性病,包括運動員的過度使用傷害(例如肌腱炎,肌腱病或滑囊炎)。
冰敷的直接作用是降低所接觸身體部位的溫度,通過降低溫度,冰敷對於運動損傷後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損傷發生後的第一時間進行冰敷,可以通過快速的降溫減少神經的傳導速度和敏感度,在低溫的刺激下,能引起神經終板反應的疼痛值提高,從而有效的減輕運動損傷者的疼痛感,穩定受傷者的情緒。在減輕疼痛的同時,冰敷帶來的低溫能夠減少白細胞的活動值,從而讓毛細血管內皮更加緊緻,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同時,低溫導致損傷部位的血管局部收縮,較少血流量,從而實現了局部的腫脹明顯減輕。
繼發性損傷是在運送損傷造成後引起的更進一步的損傷,是損傷引起的損傷,引起繼發性損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為主要的是損傷後的部位缺血、缺氧、自由基增加。冰敷帶來的低溫可以使受傷部位的溫度有效降低,從而使得細胞的代謝、自由基的產生都變得比往常更慢,從而使得細胞適應缺氧環境,降低對其他營養物質的需求度,將運動損傷造成進一步損傷的風險降至最低。
在運動損傷發生後,冰敷能夠幫助運動員減少疼痛,儘早開始進行低溫下的運動,防止肌肉萎縮,較少局部粘連,對於運動損傷,特別是關節扭挫傷有著重要的恢復功能。此外,冰敷帶來的低溫能夠減少肌肉拉傷帶來的肌肉痙攣,可以實現運動損傷後的無痛拉伸,增加運動損傷部位的肌肉活性,從而加快恢復。但是要注意在恢復階段,有時候需要冷敷與熱敷交替使用。
冰敷的方式有很多種,常見的主要有氣體噴霧、一次性化學冰袋、矽膠冰袋、冰水混合物、冷療機等。氣體噴霧製冷速度快,使用方便,在使用時要適當保持距離,一般噴射 10 秒左右,以出現白霜為停止信號。
我們日常中最為常見的是使用冰水混合物,在運動損傷後,我們可以使用一個質量比較好的塑膠袋或者保鮮袋,排掉塑膠袋裡的空氣,將冰塊放進去,然後加進去一些涼水,冰塊的體積與水的體積大約相同,大概在1:2~1:3左右,注意:這裡塑膠袋不要裝得過滿,一般裝1/2~2/3左右,而後將塑膠袋口紮緊,即製成冰敷冰袋。
在使用冰水混合物進行冰敷時,需要墊一塊毛巾,以免長時間冰敷造成的皮膚凍傷。一般專業運動員身上是應用冷療機,很多專業的體育機構都為運動員提供了專門的冷療機。
運動損傷後或者術後康復,準備好冰敷所需要的工具,一般以冰水混合物為主,而不是純淨水或者剛剛冰好的冰塊。在運動損傷發生後,要儘快進行冰敷,在第一時間減少腫脹,越早越好。後期要持續進行至少2天的冰敷,直到肌肉組織大致恢復,冰敷的位置選擇受傷部位的皮膚,不要將冰袋甚至冰塊直接接觸皮膚冰敷,應在中間間隔毛巾類保護物體,同時可以緩慢的移動,已到全區範圍冰敷。
一次冰敷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避免長時間的冰敷引起的皮膚組織凍傷。一般來說,冰敷的前三分鐘,損傷部位有冷的感覺,冰敷5分鐘後開始出現灼熱感,冰敷10分鐘後出現局部麻木,冰敷15分鐘左右局部新陳代謝停滯,深層組織開始放鬆,這時候就應該停止冰敷,待運動損傷部位恢復常溫後,再進行下一次冰敷。也可以固定時間進行冰敷,例如每2小時冰敷20分鐘。冰敷5min後血流灌注開始降低,20min後軟組織灌注減少26% ,骨灌注減少 19%
冰敷收到良好的消腫效果後,如果損傷部位比較嚴重,應該用繃帶對損傷部位進行包紮,防止受傷部位再次腫脹。如果你感到刺痛,或者皮膚呈現亮粉色或紅色,請停止冰敷,如果有心臟問題,不要在左肩使用冰袋。冰敷前,若患者出血嚴重、骨折或者損失嚴重,應先解決出血、骨折和嚴重損失問題,再考慮冰敷。有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者不考慮冰敷,冰敷會引起血壓升高。冰敷造成的疼痛感持續5分鐘以上,就應立即停止冰敷。
冰敷的有效面積、冰袋固定度、時間和頻率、損傷的程度、冰敷的溫度等都是冰敷的效果有影響的。
其中溫度,皮膚溫度在降至20℃以下,關節腔內溫度才會下降,減輕手術造成的滑膜反應,皮膚溫度在降下15℃細胞代謝開始減退,13.6℃局部痛覺缺失,12.5℃神經傳導速度下降10%,10~11℃細胞新陳代謝下降50%。10℃血管進一步收縮、血栓形成及血液分流,可發生局部組織缺血壞死。冰敷時皮膚表面溫度控制在10~15 ℃是比較理想的範圍,但個體差異不同對冷的耐受度不同。
熱敷來治療慢性疾病的。它有助於放鬆組織,刺激血液流向受影響的關節或肌肉。熱敷通常在過度使用的傷害之前施加,如術後康復運動訓練以前進行熱敷。如果引起肌肉緊張或者疼痛,熱是一種有效的止痛方式和幫助放鬆組織和僵硬的關節和肌肉,使其適合於肌肉骨骼條件,如關節炎和肌肉緊張等。一般可使用蒸熱的幹毛巾、溼毛巾或者熱水袋等作為材料,都有不同的效果,有人發現溼熱比乾熱能更好地緩解疼痛。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溫度,以防止過熱和燒傷。
主要注意事項:
(1)運動後不要進行熱敷;
(2)不要用熱敷來治療急性損傷;
(3)使用中等溫度,熱敷不應該引起出汗或不適;
(4)不要用沸水或滾燙的水加熱毛巾;
(5)不要在有任何腫脹的地方使用熱敷;
(6)在破損的皮膚上使用熱敷;
(7)長時間使用熱敷或在睡覺時使用等。
一般來說:急性損傷(沒有傷口),比如運動訓練、磕碰拉傷,崴腳扭腰,在急性受傷的48~72小時內冰敷,其中,在引起腫脹的運動創傷切勿熱敷,否則會讓出血和腫脹加重。但是在肌肉痙攣等沒有發生腫脹的運動損傷中,慢性損傷,尤其是勞累性退變性損傷,比如腰肌勞損,肩周炎等,酌情選擇熱敷或者與冰敷交替的方式進行。
注*:以上總結僅代表個人總結
冰敷,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拿個冰塊放在皮膚上就可以了。用什麼材料的冰敷,冰敷多久,冰敷應該注意什麼,冰敷的頻率是多少,哪些人不能冰敷,那些人可以冰敷等問題,都是有很多講究的,錯誤的使用冰敷,也會導致嚴重後果!當然,熱敷也是同樣的,關於冰敷和熱敷的使用,我們應該選擇好,才會有最好的治療效果和防止意外的發生。
如果不知道這些,或者用錯,不僅達不到想要的治療效果 ,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引起更嚴重的不良反應。選擇冰敷還是熱敷,如有任何疑問,使用前一定要諮詢專業醫生,切勿自行決定。慢性用熱敷,急性用冰敷這不是一定的。
文章:馮燕鵬
參考文獻:
1.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ice-or-heat-2548807
2.實踐與研究2020年第17卷第5期 冷敷在骨科應用的現狀及展望
3.冰敷在運動損傷中的應用
4.冰敷在膝關節置換 黃娟 吳星
5.不同時間點冰袋冷敷對踝關節骨折合併有軟組織損傷患者術後腫脹與疼痛的影響 創傷外科雜誌
6.物理降溫法應用於顱腦損傷高熱患者的研究進展王黎平 鄭翠紅等
注*: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平臺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