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年,許多打工人都在吐槽機會變得越來越少、門檻越來越高,想成功的可能也越來越小。於是乎,很多網友都在網上批判所謂的「社會不公平」。可是真相真的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為什麼你會覺得不公平?那是因為你的認知出了問題。
1、所謂公平,一定是機會的公平而不是結果公平
在探討公平不公平之前,有一個命題需要解釋:什麼是公平?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到底結果公平才算公平,還是機會公平算公平?答案是:結果一定會不公平,但是只要給了每個人參與的機會,做到了機會的公平,這就是公平。
比如說今天的高考,全國的學子都在同樣的考場上、試卷上進行拼搏,並不存在某人位高權重、某人家庭殷實就加分、就免試通過的問題。至於說最終孩子能上什麼大學,這種結果一定是不公平的,但只要做到了機會的人人共享,就是公平!
2、你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你的父輩沒有把握機會,成了窮人
比如說接力賽的第二棒,所有都在拼命奔跑,一個選手舉手示意裁判說:能不能把他們統一都給取消?因為他們第一棒跑得太快了,我就落後了,不公平!如果有人真敢跟這麼說,觀眾一定會把他轟出去的。道理很簡單,你要是覺得跑得慢,應該是埋怨你的第一棒,而不是你的競爭對手。
有人說「寒門再難出貴子」,從今天的社會來看這的確是事實:家境好的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有更多的資金、有更廣的人脈,可是家境差的孩子什麼都沒有,從小到大只能從零做起。城裡孩子在彈鋼琴、學舞蹈的時候他們只能在田裡玩泥巴。可是在抱怨這種現象的時候,你不覺得應該問一句「你的上一棒,人家拼命的時候他幹嘛去了?」
3、富人之所以富,是因為他們做了你和父輩不敢做的事
改革開放之初,有人辭職下海、日夜拼搏,當他們背水一戰的時候,你的父輩祖輩是不是也躺在自己的安樂窩裡,死活不肯邁出一步?老百姓之所以努力奮鬥,是為了讓自己和下一代過得更好,如果連這個都有錯的話,那為什麼還要奮鬥?
有人又會說「富人的錢不乾淨」,可改革開放40年了,你看到的幾乎所有的富人的錢,都是在40年之內掙來的。誰能吃苦耐勞,敢承擔風險,誰會把握機會,誰才有更多的財富。當年的小崗村為了改革,把孩子託給村民照顧,沒日沒夜地幹活。當年的三通一達,為了收快遞押上全部身家。那個時候,你的祖輩父輩卻也同樣有機會,只是他們看不到、也抓不著,更沒有這個膽量!
如今,各種網際網路企業大行其道,某多多、某寶、某東,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白手起家創業的,他們同樣沒有資金,沒有背景,也沒有人脈,那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們有抱怨賽道的不公平嗎?他們有說某度、某浪把錢都掙完了嗎?
4、世上只有一種不公平,那就是認知的不對等
在這個世界上,在商業的叢林中,從來沒有機會被搶完一說,。如果你相信這一點,只能說明你的認知本身就存在問題。360的周鴻禕曾說過:努力從來不是成功的關鍵,認知的高低才是。
認知決定了你對這個世界的判斷,判斷決定了你對事物的態度,態度最終決定了你會不會行動起來。所以改革開放之初,「解放思想」是被放在「實事求是」之前的,因為思想都解放不了,不可能做到「實事求是」,這就是智者的高明之處。所以,努力提升認知,不要糾結所謂的公平和不公平,你的認知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壓根就不會去探討這麼小兒科的問題。因為從本質上而言:世界上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公平」。知道了這一點,你還會去探討公平麼?
你得知道:人生從來不是馬拉松,人生是一個代代相傳的接力賽。縱觀華夏歷史,很少有一代人就能實現家族的逆襲,曾國藩之所以能封侯拜相,要得益於他的農民祖父意識覺醒,堅決送他的父親去讀書。可他的父親一輩子也沒有中舉,直到曾國藩才成功。
唯有每一代人拼盡全力,成就和財富才能代代相傳。如果你覺得父輩沒有給到你背景和財富,那就不要怨天尤人,不要羨慕別人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你要想一個問題:我要用自己的努力,讓孩子成為「富二代」,這才是正確的認知。
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少玩手機、少玩遊戲、拒絕放縱,在腳踏實地學習專業技能的路上前進。從現在開始,多看書、多學習、多鑽研,在提升自我視野和認知的路上大步向前。
世間只有一種不公平,那就是別人在努力的時候,你卻在抬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