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回老家比較晚了,當我臨近家門的時候,嚇了一跳。
一個孩子在我家窗外的一個角落蹲在那裡玩手機,手機屏幕的綠光反射到他臉上,看著有點陰森恐怖。
那個時候大概是晚上十二點多,他又在這裡悄無聲息做這樣的事情,難免讓人驚嚇。
母親告訴我說,這是前面一個鄰居家的孩子,他之所以蹲在我家牆壁外玩手機,是因為要蹭我家的WIFI,在我們村子裝寬帶的人不多,於是他就跑到我家外面蹭個網,玩手機遊戲。
我問母親,這麼晚蹲在別人家牆壁外面玩手機,他父母難道不管的嗎?
母親說,這個孩子是我們那裡有名的「玩手機少年」,成績一落千丈,手機就是自己的命,他的父母離婚都在外面打工,爺爺奶奶年事已高,想管管不了。
而且,這個孩子曾經自殺過,之前他父親看他不顧學習,一氣之下就把手機摔碎了,於是他爬上自家的樓頂要跳樓,還是鄰居好說歹說,說給買一個新的手機,他才肯下來。
後來,他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聽完他的故事,我一聲嘆息,感覺特別無力。
其實「手機成癮」這個現象在未成年這個群體裡面特別普遍,而且不給手機就動不動威脅跳樓自殺的孩子,真的很多。
5月12日,南寧12歲孩子因家長沒收手機,不讓他玩,從樓頂一躍而下,不幸當場身亡。
5月15日,山東一名初中生用手機玩遊戲被老師沒收,回家後被發現墜亡。
6月6日頭條新聞報導,一名中學生寫下「遺書」爬上五樓陽臺欲跳樓,他在「遺書」中寫到:媽,對不起,你們去生一個更好的吧再見了,我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
這些還只是最近的,像這樣的新聞還有很多很多,百度搜索孩子打遊戲跳樓,得到的相關結果竟然有2490000個。
我一個當教師的朋友告訴,在他們學校,一個老師沒收了學生的手機,那個學生變得很狂躁,當即打開窗口從樓上一躍而下,整個過程不到1分鐘,讓人來不及反應。
十一、二歲的年紀,正是讀書和成長的年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是朝氣蓬勃,奮發向上,渾身充滿著朝氣和陽光。
可是有些孩子竟然會如此偏激和狂躁,動不動就要用生命做威脅,真的是讓人膽戰心驚,不寒而慄。
我不禁想問,孩子們到底怎麼了?
中國兒童中心組織發布過一份報告,報告顯示,在中國,六成以上的孩子課外除了上輔導班,剩下的時間大部分都會拿來刷短視頻、打遊戲、網聊。
平時正常的上學日,待在室外的鍛鍊玩耍時間只有18.59分鐘,但是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是室外玩耍的兩倍多。
不論上學日還是休息日,他們花在電子產品上的時間都排在前三名。像短視頻以及一些手機遊戲,更是在他們的喜愛程度上高居前列。
並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於那些閱讀、體育鍛鍊、社會學習之類的校外活動更是表現得興致缺少,唯獨對於電子遊戲熱情不減。
沉迷於手機遊戲帶來最嚴重的後果,並不是孩子的時間被耽誤了,家長的錢白花了,而是手機帶來的輕鬆和愉悅讓孩子們的興奮閾值不斷提高。
你想想,學習是極其枯燥的,要從學習中找到樂趣是有難度的,而這樣的樂趣在遊戲中就可以輕易獲得,誰還會費勁心思從學習裡面找?
於是,他們的學習能力被嚴重破壞。
網上有一個梗:短視頻5分鐘,人間一小時。
原因很簡單,一開始你只想刷幾個小視頻打發一下時間,可是當你打開軟體,看到那些獵奇的視頻或主播,一個比一個更吸引你的眼球,刷完一個還有下一個。
當你意猶未盡地看一眼時間,說好的五分鐘,早就過去了一小時!
大人都難以抗拒這樣的誘惑,更何況是那些孩子呢?
在他們放下手機盯著書本時,腦袋裡都是剛剛才看過的小視頻,他們的注意力早就被收割得所剩無幾。
遊戲也是一樣,遊戲中各種元素設計都是為玩家服務的,子彈打出去的撞擊感,刀砍起來的清脆聲音,金幣入袋的響聲,還有贏了之後的成就感,這種即使的快感會不斷刺激我們的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他們即使玩累了,也停不下來。
於是,他們腦子裡只有遊戲的情節和畫面,被裡面的場景吸引,
這種滿眼都是聲、光、影的快樂,不需要任何思考,這樣的誘惑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輕易讓孩子沉淪。
孩子對手機上癮之後到底有多可怕?
這是一個完全沉浸在遊戲世界裡面的孩子,為裡面的角色而痛哭,手機摔爛之後暴跳如雷。
這是一個輸了遊戲的孩子,變得狂躁、情緒激動,一直在哭。
這是一個11歲的孩子,為了證明手機遊戲裡面的「復活」情節,帶著妹妹一起去跳樓。
一個17歲的少年,為了感受遊戲的快樂,可以40個小時不眠不休,最後被診斷成腦梗。
去年春節的時候,我去親戚家吃飯,他家的兩個孩子操作手機打著「農藥」,就連吃飯時間都不肯放下手機。
要是想讓他過來吃一口飯,還得跟他談條件:我吃一碗飯,你就把手機給我玩。
除了上學和睡覺,孩子幾乎是機不離手。
問題是,他才六歲,我完全不敢想像他十六歲的時候會怎樣。
不僅如此,他們還會不計一切代價往遊戲裡面充錢,給視頻主播打賞。
那個一線抗疫護士的孩子,媽媽辛苦攢下的10萬塊積蓄,他隨手衝進了手機裡面;
那個14歲的男孩,女主播一句「麼麼噠」,他就把父母一輩子的積蓄拱手相送;
一個11歲的姑娘,竟然當起了女主播的「媽媽」,給她所謂的哥哥姐姐,還有女兒們,打賞了200萬!
這些孩子以為自己不過是用一組數字就買到了快樂,卻沒有想過,送出去的,是他們爸爸媽媽用一輩子換來的血汗錢!
被卷進去的是孩子,買單的全是家長。
孩子們永遠想像不到自己這個時候的放縱,付出的代價是什麼,以及將來會過上什麼樣的人生。
那麼,這個問題如何才能解開?
我覺得,首先手遊戲和短視頻等手機軟體企業,一定要進一步開發防止未成年沉迷系統,現在主要是卡在註冊門檻,未成年不能註冊。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搞人臉識別,每一次玩遊戲前,或者玩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識別,一旦發現不是本人,就強制下線。
其次是家長,我覺得這個問題大部分責任在家長。
孩子玩遊戲或者看短視頻,大部分用的是大人的帳號,那大人是不是有義務保管好這些帳號?
而且,很多孩子的上癮性行為是家長培養的,家長在那裡玩遊戲看短視頻,孩子耳濡目染,也跟著上癮,家長不在的時候,他們就偷偷玩。
家長如果不作為,短視頻或者遊戲企業做再多也沒有用,一些上癮的孩子還會找到替代品,跑到網吧去上網,或者拿別人的玩,重要的是看管住孩子,教育好孩子。
電子產品,我不建議孩子完全不碰,因為現在很多教育的課程就是用電子產品進行的,他們也必須要接觸,但是一定要防止孩子在不正當的地方沉迷。
其實像這樣已經上癮的孩子,打和罵其實是沒有用的。
越是使用暴力手段,越是會把他們推向深淵,因為家長的極端行為造成的悲劇比比皆是。
很多父母以為,只要綁住了孩子的手腳,控制了他們的身體,就能把他們重新拉回到正道。
可實際上,真正把孩子帶走的,卻是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一些精神層面上的東西。
而這種東西,僅僅通過冷漠與暴力的控制,是遠遠無法糾正的。
孩子沉迷手機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心理問題。
要麼不讓他們上癮,一旦上癮,只能從心理層次慢慢解決。
有很多愛玩手機的孩子,根本不跟大人交流,聽不進話,戒備心很重,我們一開始不要成為他們的敵人,要想辦法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知道他們沉迷於手機的原因是什麼。
有一些孩子,他們玩手機的原因完全是因為空虛,父母整天忙,完全不管他們,他們又很孤獨,沒有玩伴,於是就迷上了遊戲。
一個博士曾經講過自己初中沉迷於網遊的故事。
他的父母知道他上癮之後,並沒有罵他,而是帶著他一起請教做遊戲的哥哥,讓他知道遊戲裡面精心設計的套路和陷阱是什麼,知道自己是被騙了,然後一起陪著他走出來。
雖然用了很久的時間他才戒掉網癮,但總算是走出來了,而且他後來考上了博士。
李玫瑾教授還講過另外一個爸爸的故事,他的孩子玩遊戲成了癮,爸爸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搞清楚原因之後,於是和他一起報了個桌球班,天天去練桌球。
他對兒子說,兩個人要進行比賽,要對打,看誰打得好。
後來他為了超越自己的爸爸,不斷地花時間練習,也越來越享受這種進步的感覺,自然而然地擺脫了手機的控制。
原理很簡單,當你讓孩子找到一種更加持續更加令他興奮的快樂時,他自然會放棄那些更低級的快樂。
千萬不要一味地責備孩子,大人都沒有自制力戒掉手機,更何況孩子呢?我們需要的是站到他們身邊,陪伴他們度過困境。
這是一個全社會性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來關注這些孩子。
這也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事情,千萬不要覺得這個事情概率很小,玩手機的孩子真的很多很多,不要等到他們上癮之後才後悔莫及。
讓整個社會關注到這個問題,讓大家關心這些陷入困境的孩子,就是桌子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我們所要做的,不是冰冷的呵斥和批判,而是帶他們去看看更加有趣的世界。
讓他們知道,除了那一方小小的屏幕,還有更多的快樂值得他們去發掘。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個見過廣袤天空的孩子,才不會囿於一塊四四方方的手機。
文章作者簡介: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塊腹肌的兼職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觀 ,個人微信公眾號: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經授權轉載。深圳市銳族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京 東: RUIZU銳族數碼官方自營旗艦店
天貓店: 銳族旗艦店
(五年雙十一銷量第一,金冠店鋪,65萬粉絲)
天貓店 : 酷銳數碼專營店
拼多多: RUIZU銳族數碼官方旗艦店
拼多多: 銳族酷銳專賣店
拼多多: 酷銳影音電器專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