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2020-12-15 騰訊網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無助的父母,面臨自己養大的孩子卻突然地發現陌生與可怕,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兇狠,父母發現對愛子失控時,愛已過,恨不行,說不聽,罵無用……

當他(她)們無奈地說起孩子的問題時,有時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話「為時已晚」,為什麼?

因為他們錯過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點。

一、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方式

我經常從新聞渠道聽到或看到種種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報導:僅因母親對兒子上網的責罵,年僅12歲的兒子自殺。

僅因為老師批評幾句,學習成績優秀的女孩居然跳樓。

因迷上網路遊戲寫了大量網絡日記的孩子怕父親責罵而跳樓,這些父母也許不知道,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

如同醫生看著痛苦的病人,許多病人只能感嘆自己的不幸,遇上這種病……事實上,多數疾病都與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儘管有遺傳問題,儘管有環境問題,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同樣。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還有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多在12歲前後至18歲前後。

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而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過下列問題:

01.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

如果你亟需掙錢,如果你事業太重要,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哺育,那你暫時一定不適合要孩子,否則,極有可能事業做大時孩子已經成陌路人……

02.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願意關心別人的人;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做這類事時,你要考慮一下是否短期要當父親或母親。

0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麼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

心理撫養的內容哪些在先,哪些隨後?哪些是基礎性的心理撫養,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撫養?如果你以為你的孩子生出來後會自然長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為,在現代社會你不教育,電視、網絡會教育他(她),當你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你再行動已晚——心理發展有關鍵期。

尤其獨生子女時代,父母沒有實驗期,當你終於明白撫育道理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期。

二、孩子在依戀期裡,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許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發現,自己的孩子對自己一脖子的仇視,為此他們感到恐懼,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沒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長大。

很多父母告訴我說,孩子出生後,奶奶願意幫助我們帶,就把孩子交給老人,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再把他接管回來。

可是,他跟我們就是不親,而且,根本不聽話……原因何在,答案很簡單,青春期出現的隔閡原因在依戀形成期。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有兩個鐵架子,一個是光禿禿、沒有任何裝飾物;另一個鐵架上纏滿了絨布,形似一隻母猩猩,地上還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後,觀察小猩猩是吃?是玩?還是要母猩猩?結果發現,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恐懼地叫幾聲,然後就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

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下來,吃點東西後又會迅速爬上去、爬到緊緊抱住那隻毛絨絨的母猩猩。

這一實驗證明:幼小的動物雖然需要食物,但隨後的需要就是對撫養者的依戀,後一種需要超過玩具的吸引。

孩子在一歲內,每當熟悉的面孔出現,再受到熟悉的撫養人的擁抱、愛撫,煩躁的嬰兒可以立即安靜下來;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出現愉快、輕鬆的感受,相反,嬰兒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所以,專家建議,對於3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應該保證1-2個固定的撫養人,而不應該總在變換照看者。

鑑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三、孩子言語發育需要愛的嘮叨,言語表達是人在社會活動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不善言語表達的人,往往在人際關係上、在社會活動中都表現得較為消極,甚至出現口訥,語遲、自卑等。這種人在需要與人交流或溝通時往往具有障礙。

這種障礙出現在幼年,當人進入青春後期至婚戀期(一般20至29歲)時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尤其是男性,若有這種困難,他會在與異性交流時因無話而僵持、因不知說什麼而顯得為人無味,因不知怎樣讓人開心而自身緊張,尤其當他遇到自己喜歡的異性時,他會更加焦慮……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無助的前三年,人需要別人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還需要經常看到「人臉」,聽到「人聲」,尤其耳邊要有不斷地愛的嘮叨。

事實上,有「愛」的撫養一定是「嘮叨」的。只有真心愛孩子的人才會邊陪伴孩子邊嘮叨,即使寶貝拉了很臭的屎,撫養人也是愛意濃濃、嘮叨之中換尿布和清洗。

這種嘮叨,儘管寶寶聽了當時沒有什麼反應……但不可小看這種嘮叨,可讓孩子早早地冒出話語,因為所有的「說」都是在「聽」之後,聽得多才能說得多。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說話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為他或她在一歲半至三歲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內(與幼兒園長大的孩子相比),並且身邊總有愛他(她)的親人嘮叨。

相反,當我們發現孩子到了4、5歲見陌生人時,不愛張嘴,不愛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歲前缺乏這種「嘮叨背景」。

如果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時間內很自然地與人說話、愛說、善說的人,這種人往往沒有社會交往(即與人交流)的困難或障礙。

總結:孩子幼小的時候(尤其1歲半之內)只有物質撫養是不夠的,不管他是否反應,也不管他能否聽懂,撫養人在用照顧表達愛的時候還一定要多嘮叨些……讓他(她)耳邊留下媽媽的細語,父親低沉的音質。

因為這時所有的嘮叨聲音都和你們照顧他(她)並讓他(她)產生滿足而形成的快樂記憶相聯繫。那是他(她)今後不需要理由而愛你們、戀你們的基礎之一:熟悉的聲音……

四、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

心理撫養的第一步是情感撫養,可是令許多家長困惑的是:當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卻有一天突然讓父母覺得那麼陌生,那麼敵對,那麼可怕……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來一直挺老實的,怎麼有一天就讓警察找到家裡說「他參與搶劫了」?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那麼好,可是有一天他怎麼就因為說他幾句居然自殺了?有的稍不滿足他就離家出走?

記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親就發出這樣的疑問:「前兩天我和他出門過馬路時他還拉著我的手,怎麼到學校後(是寄宿學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為什麼那麼愛他們,他們還會這樣呢?

原因在於: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可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

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

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

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儘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

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後的青春期,你再開始對他(她)「說不」時他不會再哭鬧、再氣噎,也不再打滾。

他(她)會離家出走,他會服毒自殺、他會跳樓方式威脅父母,因為那時候他(她)已經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

曾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我回答: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並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所以,父母的養育之愛要有知性,不要給孩子一種誤讀的可能。

那麼,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呢?方法是:

第一,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間,一般應該在3-5歲。

在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所以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

但是,孩子到3歲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哭聲有時不再是身體痛苦,而是一種意向表達。

譬如:你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帶回家;你帶他去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非要得到,父母不買就大鬧……

當父母發現他的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一出現,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

第二,「說不」的環境要講究,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而不要讓他在眾人面前、或在其他親屬而前面對你。

所以,無論他在哪裡與你對峙,與你大鬧,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帶回家,最好選擇在臥室內,因為房間裡沒有危險物品。

你將他置於臥室中,將門關上,讓他單獨面對你,他會感受一種情境壓力,然後,告訴他(她)「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第三,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哭……這時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罵他,三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因為他還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四不要走開,因為要讓他一直感受你不讓步的態度。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著他哭。他開始時會很傷心,還很氣憤,這沒有關係。因為他現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鬧時將頭撞在床腳上。

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這一時間的「堅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態度,不要曖昧要堅決!這對你、對他都有好處。

這種「說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處理行為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我也不會心疼,我對你的愛是有限度的,取決於你自己的表現。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

從此之後,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後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最早越好。

五、幼小時的耳聞目睹決定人的觀念

我們經常會發現,做為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逕庭,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與人的差距經常被人們視為「人的素質」,但這不是人的素質問題,而是人的觀念差異問題。

素質一般是指個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潛質。這種能力或潛質多源於天生的屬性。而決定一個人做某事還是不做某事,其判斷與選擇的關鍵卻在於人的觀念。

許多成年人做完某種不良之事後會出現「於心不安」的感覺,這種不安感就源於人內心的觀念存在。

有人在某事面前會說:「這種事打死我也不能做」!這一定是與他的觀念相衝突的事。人的觀念一旦形成,就會讓人出現「不意識就反應」的行為。

譬如,有人見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事後,有些人想寫篇表揚稿,經常會問救人者:「你當時怎樣想的?」許多類似的情境下救人者都會說:「我什麼都沒有想就跳下去了。」

他說的是實話。因為那種情境下沒有想的功夫,多耽誤一秒都會危及孩子的性命。這種沒有「想」就「行動」的內心動力就是觀念。

觀念,是人的一種看法。只是這種看法往往發生在「觀」的同時或「看」的同時。人們通常認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對其教育,對其講道理之後才會形成。

但多數人不知:孩子在聽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經在形成某種看法。比如在孩子任性地放聲大哭時,大人不吼,也不急,不打也不罵。

而是安靜地坐在他面前,用等待的眼神看著他的哭一樣,他看到這一幕後就會明白:自己這種故意哭鬧對父母沒有作用,以後他就不會再這樣故意在父母面前發脾氣。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生病,他的父親或母親輕輕地走近他身邊,用溫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額頭,輕輕地坐在他身邊,給他掖緊被子,陪伴著他……這種情境長大的人當其身邊有人生病時,他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照顧別人。

如果某天孩子與母親一同上街,一名乞丐把手伸向母親要錢,母親沒有說話,無聲地從身上找些零錢交給乞丐,這孩子長大後面對乞丐也會同樣做法的。

相反,父親經常在家中拳腳於家人,這種家庭長大的男孩在處理自己家庭衝突時一定有相關行為;母親經常對鄰居潑口大罵或對人驕橫跋扈的,其子女長大後也會出現人際關係的相關麻煩。

我們還必須知道,在父母的親自撫養中,你的孩子就在複製撫養的觀念與性格,複製他最親近的人的各種行為方式與態度。

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親,然後就是父親。一般而言,人的長相大多取自遺傳,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觀念則完全取決於父母的言談舉止。

所以,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養自己的言談舉止,在家庭中盡顯父母的善良與榜樣,在談吐中表現文雅與謹慎,在處理各種意外事務時有理有節。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就給點個「在看」哦

相關焦點

  • 【家教】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還有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多在12歲前後至18歲前後。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而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 三歲前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娃!
    前幾天,芽芽媽的高中同學婷婷打電話傾訴,說是晚上被2歲的女兒從床上趕了下來。芽芽媽聽到她說這話的時候,感覺充滿了憂傷。婷婷老公前段時間去外地出差兩個月,一個人照顧不上孩子,心疼她的媽媽就把2歲半的女兒接回娘家照顧了。最近她不太忙了,就去媽媽家看孩子。到了晚上,孩子睡下後,婷婷就上床陪著孩子睡。
  • 孩子扔給爺爺奶奶,藉口再多不過不負責任,李玫瑾:3歲前自己帶
    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講座上談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她提出的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懷胎十月,不如養他10個月,出生後的頭一年尤為關鍵,父母要親自撫養,三歲前是情感關鍵期,最好都自己帶。其實溥儀不是唯一,孩子最好一定要自己帶也不是李玫瑾隨口說的,女明星李湘也曾在一檔節目中表示,為了讓王詩齡跟自己更親近,她不得不辭掉了陪伴自己16年之久的阿姨,不僅王詩齡,連自己都為此事而哭了一場。為何一定要辭掉這個盡職盡責的阿姨?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家長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6歲前,孩子這4方面要狠心管 1、克制任性 現在的家長過於重視孩子,總是捨不得對孩子說「不」。不管孩子想要什麼,只要孩子一哭一鬧,家長就會滿足。這時大多數家長的想法是:大不了孩子只是在地上打滾。但等到12歲之後,孩子想要的東西沒被滿足,無理取鬧的方式就有很多種了。
  • 6歲前,不要輕易教孩子畫畫
    一位媽媽這樣跟我說:「孩子在家很喜歡亂塗亂畫,若沒人管她,她自己能坐在那裡畫上好幾個小時。於是,我就想帶孩子去上美術課,課堂上,老師在上面示範,別的小孩都跟著一步步地做,只有我們家小孩,拿上筆,要麼根本不聽指揮,自己亂塗亂畫;要麼就盯著老師老,自己不動手,急得我恨不能抓著他的手畫了兩筆。」我問:「孩子多大?」媽媽回答:「3歲半。」我從心裡感到很痛。
  • 五歲前給孩子立規矩,懂得遵守,長大孩子差不了
    在孩子零到五歲的時候,對於父母不止是身體上的依賴,也包括心靈上的依賴,這幾年裡,父母所說的每一句話,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會記在心裡的話。所以,在這個階段裡,父母對孩子所說所做的,都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總說孩子出生的前幾年是最需要得到塑造的時候,在孩子五歲之後,孩子的性格基本也就都定了型,家長再想改,也改不過來了。對於家長來說,在孩子0-5歲的時候,不僅要教導給孩子在這個世界生活的基本方式,比如走路、用筷子等,也要給孩子樹立起一種規矩感,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的規則。
  • 「心術不正」的孩子,不到10歲就有這3苗頭,12歲前不糾正就晚了
    養育養育,不僅要養,還要育,這是所有父母都應該銘記的責任。正如老話所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說的就是父母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便要為自家的孩子煩惱操心到他們死去的那一刻。但我們也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多習慣的養成需要從小酒培養,這對孩子的三觀都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然而需要家長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不到十歲就有著三個苗頭,12歲前還不糾正,小心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心術不正"之人,需警惕!
  • 孩子12歲前必須處理的12種兒童牙頜畸形!
    不少傳統觀念認為孩子小時候歪牙不需要過早矯正, 這讓很多父母糾結、猶豫……但據大量臨床醫學的分析結果顯示至少有以下這12種牙頜畸形或異常必須在12歲前發現並矯正,不能猶豫!
  • 神經科學家:3歲前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7歲後差距很明顯
    文|凝媽電視、電子產品充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很小的孩子都是電視迷、手機迷、平板迷、學習機迷。有的是老人帶孩子,為了讓孩子不吵不鬧,自己能多做一些家務,就讓孩子看電視或其他電子產品,孩子老老實實坐著,不用擔心到處跑,非常省心。
  • 高情商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根據6歲前心理特徵父母必做幾點準備
    從幼兒園開始情商就很寶貴我有一個做幼師的朋友,閒聊時問她,每年你都帶新入園的新生,是不是很難帶?朋友說其實不難帶,一個小班裡,找兩個情商高的孩子,所以抓住心理特徵,很容易的。1、重點培養,規範行為。從心理理論的發展情況看,幼兒的發展水平一般為3歲左右是幼兒心理理論的萌芽時期,4-5歲是快速發展期,6歲是穩定期。
  • 寶寶6歲前的安全感很重要,從4種「依戀關係」,看穿孩子內心世界
    孩子從胚胎狀態就和媽媽呆在一起,在媽媽身邊孩子會感覺到很安心,一旦離開媽媽孩子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慌。安全感是孩子敢於去接觸世界的底氣,對孩子很重要,尤其在6歲以前,這個年齡段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階段。01孩子6歲前的安全感很重要1、安全感讓孩子更懂表達有安全感的孩子
  • 孩子6歲前常說以下3類話,家長就使勁樂吧,孩子的智商低不了
    孩子6歲前常說以下3類話,家長就使勁樂吧,孩子的智商低不了大部分的父母都對孩子的智商看得尤為重要,人們普遍的認為,如果孩子智商高的話,那麼學習一定很聰明,比一般人接受的信息都比較快。其實獲得成功的方法都很多,但是智商不是決定孩子以後的辦法,但智商在求學的時代非常的重要。如果家長有一個聰明高智商的孩子,父母一定很開心。在孩子六歲之前經常說這3句話,孩子智商都低不了。1:這是為什麼呀?
  • 6歲前兒童必備5種能力 你的孩子可以嗎?
    6歲前孩子該具備的能力學會表達、思考、實踐、協作和創造瑞士兒童第一協會秘書長Monica Shah Zeeman 女士告訴我們,學前教育階段的孩子需要培養5種基本素質:首先要有一個開放性的思維,他們不僅要玩耍和實踐操作,還需要有一定的社會交際能力,他們必須學會傾聽,觀察周圍的事物
  • 6歲前,家長讓娃經歷這4個「第一次」,孩子更加獨立有擔當
    一、第一次做家務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得出這樣的結論:小時候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在成年之後,就業比為15∶1,犯罪率為1∶10。我記得李玫瑾教授曾經在應對孩子青春期的專欄中,曾經給家長提的一個意見就是讓孩子去承擔家務。而想要孩子去做家務,那就要在6歲前,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養成這個習慣。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暗示情商高,是你家娃嗎?
    尤其是和兒時玩伴的相聚,總是讓人驚喜滿滿,曾經被家長說一身「臭毛病」的孩子,往往長大後更有出息!我研究了心理學多年,才明白很多看似是「臭毛病」的行為,其實是情商高的表現。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曾表示,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的孩子,暗示情商高!看看是你家娃嗎!
  • 寶寶5歲前看電視,家長要阻止還是贊同?美國兒科學會:差別巨大
    今天說一說「電子產品」這件事。很多家長其實對於電子產品,電視、手機、iPad等有很矛盾的的心情,不知道該不該讓孩子看。在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公布了《5歲以下兒童的身體活動,久坐行為和睡眠指南》。
  • 《溫暖的抱抱》藏著心理效應:強迫性重複,或與娃6歲前經歷有關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七歲看大」這一詞,很多人只知道這個現象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家長並沒有引起重視,也沒有用對教育方法。在孩子6歲之前比較依賴於父母生存,這時候孩子往往表現得很順從家長,就算他做錯什麼事,當然也會覺得孩子是因為年齡小,長大自然就好了。
  • 心理學教授:孩子是不是高智商人群,在5歲前就能看出「端倪」
    生物學博士Lise Eliot在《0-5歲——大腦發育的黃金五年》中說到,所有重要的大腦迴路塑造過程——樹突的生長、脊柱的形成、突觸的精簡,甚至髓鞘的形成等都在孩子出生前5年完成。所以說,孩子是不是高智商人群,在5歲前家長就可以通過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
  • 2歲前的寶寶,用這6種方法促進語言發育,讓孩子「伶牙俐齒」
    2歲前的寶寶,用這6種方法促進語言發育,讓孩子「伶牙俐齒」 一、讓孩子形成對聲音的概念(1歲以內的寶寶) 三、對孩子的語言練習進行鼓勵(1-2歲的寶寶) 在孩子學習表達的時候,不要因為他說的不好而否定他,要對他的練習表現出很有興趣的態度,認真傾聽
  • 孩子三歲前,是教育的黃金時期,家長不妨從兩個方面著重培養
    總是聽大人說,教育要從娃娃開始抓起。但是真正從娃娃就開始教育的家長卻很少,因為他們不捨得去教育,反而給了孩子更多的溺愛,讓他們偏離了正常的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