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前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娃!

2021-02-23 孕媽學堂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寶貝,都被爸爸媽媽以及爺爺奶奶捧在手心裡長大。

當然,現在很多年輕父母的經濟壓力比較大,他們在上班後都會把孩子託付給老人來照顧。

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寶寶和誰待的時間越長感情就會越深厚,尤其是晚上跟著誰睡,就有可能和誰更親。而年齡越小的孩子,這樣的現象越明顯。

前幾天,芽芽媽的高中同學婷婷打電話傾訴,說是晚上被2歲的女兒從床上趕了下來。

芽芽媽聽到她說這話的時候,感覺充滿了憂傷。

婷婷老公前段時間去外地出差兩個月,一個人照顧不上孩子,心疼她的媽媽就把2歲半的女兒接回娘家照顧了。

最近她不太忙了,就去媽媽家看孩子。到了晚上,孩子睡下後,婷婷就上床陪著孩子睡。誰成想,還沒等婷婷躺下,女兒已經坐起來了,對著她說:「這是姥姥的床,你出去,我要和姥姥一起睡。」

婷婷很是受傷,卻只能自我安慰,孩子還小,不懂事,等長大了自然跟自己就親了。

相信有很多人都與婷婷有同樣的想法。但其實,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指出,在孩子最初的幾年,誰養的就跟誰親,對誰的心理依賴更大。

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是有科學依據的。

19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曾拍過一部簡短的黑白影片,主要內容就是跟蹤拍攝一群無法被媽媽長期照顧的嬰兒。

一些嬰兒的媽媽在生下他們的頭三個月親自照顧,然後把孩子交給育嬰園的護士。

在媽媽剛離開的前幾天,大多數孩子還能愉快的玩耍或微笑,大概一周後,他們發生了變化:不是反應遲鈍、面無表情,就是臉上寫滿恐懼。

施皮茨認為,育嬰園的護士們工作繁忙,每個人平均要照顧7個小嬰兒。

並且她們大多是因為工作而履行照顧義務,並不能給孩子孩子足夠的愛和陪伴,所以不能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還有一些嬰兒,交給家裡其他養育者照顧,比如爺爺奶奶,他們給孩子充足的愛和關注。

慢慢,孩子會把對媽媽的依戀關係轉移到這些養育者身上。

產生這種心理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這樣一個過程:

親子關係→1對1玩伴關係→群體玩伴關係

●0-1歲,親子關係

1歲前,被視為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

如果養育者能與嬰兒在體膚接觸、情感展示、行為表現和語言刺激上,有充分的互動,那麼寶寶的情感依戀對象便轉移到了養育者身上。

●1-3歲,1對1玩伴關係

有些媽媽在孩子1歲前,雖然也跟孩子住一起,但因為上班忙、下班後也未能跟孩子有良好互動,孩子們感受不到媽媽的關注,也會轉移依戀對象。

●3歲後,群體玩伴關係

到孩子3歲後,他們常常發展為對群體的玩伴關係有需求,對於媽媽或養育者雖然有依賴,但也能開始接受在幼兒園或非熟悉的寢室睡覺,跟小朋友們也玩得較好。

因此,孩子從小跟誰睡,長大就跟誰親,這種說法成立。

3歲前不陪孩子睡,想再陪孩子很難。

陪孩子睡覺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如果錯過幾年的時光,你就要為此付出很大的辛苦才能挽回,能挽回的已經是比較幸運的,如果時間再拖的久一些,將會出現不可避免的後果。

兒童心理學認為,兒童形成的第一個關係(通常是母親)非常重要。

首先,這個依戀關係顯示了保護、愛和安全,影響到兒童所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

其次,依戀關係通常是一個持久的聯繫,在童年期一直起作用,青春期也是孩子安慰的源泉。

最後,依戀關係是所有親密關係的原型,包括成年形成的關係。

雖然說依戀關係的建立沒有2-3歲這個關鍵階段,推遲幾年也可以形成,但是越晚建立依戀關係的孩子,越容易出現一些問題。

依戀關係的發展是有階段的:

0-2個月是前依戀,

2-7個月是形成中的依戀,

7-24個月是明確的依戀,

24個月以後是目標矯正的夥伴關係。

所以,還是比較建議孩子在3歲前和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兒童心理學家鮑爾比說:「錯過孩子建立依戀對象期,如果推遲到2歲半以後,再好的母親撫養都沒有用了。"

所以媽媽們,即便現在有些辛苦,但也請不要放棄。

「爸爸」和「媽媽」,是世界上最有愛的稱呼,也是最應該承擔責任的稱謂。

當孩子深情呼喚你時,至少把入睡時光留給孩子。

對孩子來說,興奮或疲憊的一天結束,在睡前帶著父母深沉的愛意進入夢鄉,月光下,媽媽溫暖的懷抱,會是孩子一生甜蜜的記憶。

對此,爸爸媽媽還要注意這些問題:

1.時機不到,不要強求和孩子分床睡

尤其是3歲以前,寶寶的各方面發育並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如果強制分開睡覺,寶寶的安全感會受到極大的打壓,弄不好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2.老人的幫助並不是撫養,別再推卸責任

因為身體狀況或工作情況,請老人來帶娃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現象,但其中的度爸爸媽媽一定要把握好。

3.不要動不動就以父母的離開來威脅孩子

如果總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爸爸就走了」或者「如果再犯媽媽就不要你了」這類的話,孩子就會感到慌張,進而漸漸失去對爸爸媽媽的信任感。

今日話題:你們家孩子喜歡和誰一起睡呢?

[1]張英琴,周念麗,張翔升.0~1歲兒童母親育兒焦慮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誌,2015,23(09):635-637.

[2]李漢斌.親子關係的本質與建立[J].湘潮(下半月),2010(12):53-54.

[3]範晶.論親子關係與心理健康[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11(09):164-165.

[4]李茂粉. 2-5歲兒童與母親情感回饋的測評與模式研究[D].瀋陽師範大學,2020.

相關焦點

  • 孩子三歲前跟誰睡很關鍵,關係到孩子的安全感,家長別不在意!
    對於孩子的成長,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特點,比如0-3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忽略了孩子的安全感,那麼孩子將來很容易變成缺乏安全感的、性格敏感的人。孩子3歲前跟誰睡很重要,關乎到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如果家長不在意,那麼孩子可能會內心缺乏安全感,變得自卑敏感。
  • 孩子3歲前跟誰睡很重要,關乎到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別做錯了
    孩子3歲前跟誰睡很重要,關乎到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別做錯了幸運的人一生都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對於孩子的成長,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特點,比如0-3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忽略了孩子的安全感,那麼孩子將來很容易變成缺乏安全感的、性格敏感的人。孩子3歲前跟誰睡很重要,關乎到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如果家長不在意,那麼孩子可能會內心缺乏安全感,變得自卑敏感。
  • 孩子三歲前還跟老人一起睡,幾個隱形傷害你可知,對你對娃都不好
    娃3歲前和誰睡,其中講究你可知?鵬鵬媽只能哭著把奶奶接了過來,她沒想到自己因為工作把孩子交給奶奶帶,結果孩子現在「只認奶奶,不要媽媽」。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因為不得已的原因只能把孩子交給老人帶,但有些時候,如果3歲前一直讓孩子和老人睡,會帶來不少父母想不到的隱形傷害。
  • 8.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01作家小巫說:「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孩子。」這話不假。
  • 孩子跟誰睡就和誰親?研究表明:問題不在於人,關鍵看這黃金時期
    案例:此前同事小王就是如此,她原本在休產假的時候就計劃好一切,每天可以說是與孩子形影不離,但後面因為生活壓力,她不得不重返職場讓婆婆幫忙照顧孩子。而孩子也很是安分,對於婆婆並沒有產生多大的排斥,在那之後孩子便時常與婆婆一起睡,平日裡小王見到孩子的時間也只有周末休息的時候,可當周末小王想和孩子一起睡時,卻發現孩子總是睡不著覺還哭著喊著要找奶奶,這讓小王心裡感到很不是滋味。這種情況想必不少寶媽都曾遇到過,那麼針對這個問題,難道就如同大眾所說的那般嗎?其實並不全是!
  • 孩子跟誰睡都一樣?跟老人睡的弊端別忽視,寶媽要想好
    但是最讓寶媽們為難的就是孩子晚上跟誰睡,跟自己睡的話,第二天還要早起上班,寶寶小的時候夜裡睡得都不安穩,所以自己難免睡眠質量受到影響,工作起來的時候更疲憊。可是真的讓孩子跟老人睡,又覺得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作為媽媽,肯定也是想孩子的,再加上很多家庭都是奶奶帶孩子,本身婆媳關係就敏感,孩子若是跟奶奶相處時間過長,做媽媽的心裡也不舒服。小麗是一名寶媽,有一個2歲的女兒,因為工作需要,小麗產假都沒有休完就返回到了工作崗位。
  • 孩子小時候跟誰睡最好?三種選擇的影響各不相同,你會選哪個?
    孩子性格的養成,跟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生活中大家可能會發現,小時候孩子跟誰一起睡,他就會跟誰的親密度最高,且性格和行為也會深受其影響。最近,有媽媽跟我傾訴,她家的孩子三歲多,寧願跟奶奶一起睡,也不願跟父母一起睡。這讓她感到十分苦惱,她感覺孩子跟自己的關係疏遠了,跟奶奶的關係最親密。其實,讓孩子跟誰睡的問題,一直是許多家庭亟待解決的一個難題。
  • 姥姥帶娃三年,孩子大了奶奶又來「賣好」,寶媽:你誰啊?
    姥姥帶娃,奶奶「賣好」截胡,寶媽:你誰啊?閨蜜家兒子今年3歲了,剛上幼兒園。最近,閨蜜說婆婆總是來看孫子,而且周末也來接孫子到她那兒玩。我說這是好事啊,有人帶娃還不樂意?但是閨蜜說:「從寶寶滿月開始,一直都是我媽帶,帶了三年了,現在大了上學了,婆婆又來『賣好』表示親近,這不是『截胡』嗎?」所以,在奶奶提出以後她帶孩子,她接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閨蜜拒絕了,問她:「你誰啊?是孩子奶奶嗎?我出了月子孩子沒人管,公司催我上班,我求你帶娃,你說自己身體不好,帶不好孩子。
  • 寶寶跟誰睡就跟誰關係好?兒童專家:「黃金期」才如此,平時一樣
    不僅近年來,有人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一直都是老人幫忙照看孩子,會不會影響寶寶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呢?民間盛傳的「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就是基於這個擔憂提出的。分床3個月,2歲大的孩子牴觸跟媽媽睡覺?有一次老人臨時有事情外出,小娟就讓2歲大的兒子跟自己一起睡,還沒到分床的年齡,小傢伙怕黑,獨自一人不敢睡覺。讓她沒想到的是,兒子一開始還很高興,可到了睡覺的時間點就開始鬧騰,非嚷嚷著要跟奶奶睡,不要媽媽。
  • 孩子睡覺前,誰來「哄睡」最合適?最佳人選卻說:「我做不到」
    有了寶寶之後,發現哄寶寶睡覺成為了一件苦惱的事兒,最常見的情況無非這兩種,一種陪娃睡覺,娃沒睡著,自己先睡著了;另一種,費盡心力的安撫孩子睡覺,結果卻是娃越來越有精神,折騰半天睡不著,最終在你聲嘶力竭的吶喊中暫時保持安靜。孩子睡覺前「哄睡」這件苦差事兒交給誰來負責好呢?
  • 「婆婆白天帶娃,我晚上下班回來帶,現在孩子不跟我親怎麼辦?」
    堂妹雯雯,孩子1歲多了,平時白天婆婆帶,晚上她回去自己帶。但是,最近她發現孩子跟她不親了,跟她在一起的時候總是習慣喊「奶奶」,哭了也總要找奶奶,不要媽媽哄。而且,晚上讓孩子跟她睡越來越難了,要哄好半天他才不情不願地跟媽媽睡。所以,堂妹很苦惱,問我:「婆婆白天帶娃,我晚上下班回來帶,現在孩子不跟我親怎麼辦?」
  • 全職帶娃一年後,28歲的網紅奶爸離婚了:婚姻裡誰帶娃誰弱勢?
    前段時間,網上出了一個網紅奶爸小強,因日常帶娃動作極其嫻熟而圈了很多粉。  最開始,為了讓老婆安心工作,小強在兒子木子3個月大時主動提出辭職,並由他負責照顧孩子和老婆的日常起居。剛接手「全職奶爸」這個工作時,小強也和普通新手父母一般,對照顧孩子一竅不通。於是,他就買來育兒書籍,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實操演練。
  • 家裡主要是老人帶娃,孩子將來會不會跟爸媽親?有判斷標準
    前陣子閨蜜遇到一煩心事。她的產假馬上到期,就要回城市上班了。孩子奶奶承諾帶娃,但前提是在老家帶。
  • 心理學家表明:孩子小時候最好不要跟老人一起睡,有這些潛藏危害
    晚上,明明媽要強強跟姥姥睡一起,文文很奇怪地問明明:「你弟弟怎麼這麼大了還跟姥姥一起睡啊?」 心理學家表明:孩子小時候最好不要跟老人一起睡,並非迷信,有這些潛藏危害 人的性格都是有菱角的,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見多識廣,這些菱角逐漸被磨平。這就是年輕人往往火氣較大,而年紀大的人心態較平和的原因。
  • 有了二胎後,大寶跟誰睡?睡錯影響孩子心智和性格,別不當回事
    尤其是到了晚上,剛出生的二寶需要被照顧,自然是和媽媽睡,侵佔了原本屬于大寶的領地,而大寶和誰睡就成了問題。有了二胎後,大寶跟誰睡?睡錯影響孩子心智和性格,別不當回事同學琳琳在老大2歲時要了二胎,在懷孕時就開始給老大做心理建設,希望大寶能一同期待、迎接新成員。但孩子出生後,琳琳夜裡要頻繁起來照顧新生兒,怕影響老大的睡眠,就讓孩子和奶奶一起睡,這一睡不要緊,「二胎大戰」正式拉開了序幕。
  • 誰說孩子是愛情的結晶?我看明明是愛情的照妖鏡!
    根本還用不著婆婆加入豪華午餐,兩口子自己就能達到這個效果:深夜孩子醒來哭鬧n次,大家都累,那是你上還是他上?娃病了一個說要馬上去醫院,一個說可以在家裡觀察,誰能說服得了誰?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著,結果一下子就被對方吵醒,你是先發飆,還是強忍住先哄娃?
  •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誰帶娃更好?區別很大,別不在意
    請保姆吧,新聞上整天報導虐童事件,寶寶那麼小交給誰能放心?那麼唯一的兩全其美之策就是:請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幫帶!然而,作為新手父母,請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幫帶娃一定要事先考慮清楚,因為兩方父母幫忙帶娃結局可能完全不同。為什麼這樣說呢?咱們先來看一看奶奶和姥姥在生孩子這個事情上態度有哪些不同吧!
  • 「帶孩子又不是我的責任,誰生誰帶」,「你不配當奶奶」
    3後來帶孩子,我婆婆每天不是白天跟著公公出去玩,就是晚上去同事家裡玩,就每天做個飯,完了午覺睡上幾個小時,孩子全天24小時,都是我一個人,他們基本沒幫一點忙,除了做飯洗衣服,有次公婆玩了回來,我帶寶寶睡覺先醒了,他們以為我還在睡,只聽婆婆在外面跟公公說,××(我名字)懶死了,午覺睡這麼久,真是享福啊
  • 娃睡後,我熬的不是夜,是自由!
    原來,這位35歲的媽媽是個全職家庭主婦,跟丈夫有一個2歲的兒子。她原先有自己的工作,結婚後,丈夫忙著打理公司,照顧家庭和孩子的重任就落在她身上。自從生了娃後,我感覺自己再也不完整了:「三魂六魄丟了一半,無論去哪裡、做什麼,都有一半的魂兒栓在孩子身上,這種精神上的緊繃讓人難以掙脫。」
  • 孩子3歲前由誰來陪睡覺,未來性格大不同?這樣睡讓娃更有安全感
    雖然很好玩,孩子這麼喜歡自己也感覺很欣慰,但小月害怕是寶寶太依賴自己了,所以想要寶寶自己獨立一點,打算上幼兒園之後讓他自己一個人睡。寶寶需要陪睡的時間段(3歲以前),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不同的人陪伴寶寶睡覺,由於生活習慣不同,睡前活動不同,因此對寶寶的性格養成的影響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