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媒體 / 東方亦落
「乾飯人」的錢不是說賺就能賺到的。繼「打工人」之後,「乾飯人」成為了網絡中的又一熱門詞彙,廣義上指的是所有混口飯吃的人,狹義上指的是因飢餓而奮力吃飯的人。
乾飯人一詞的出現,反映了年輕人對於職場、生活的自我解嘲,並且同打工人一樣出現了一系列配套的文案和表情包。不過對於某些企業與機構而言,乾飯人帶去的不只是熱度,還有實實在在的利益。
「愛吃」一直是深藏在中國人骨子裡的習慣與渴望,到了網際網路時代,這種習慣與渴望被數倍放大,成為某些人的吸金利器。在靠「多吃」博人眼球的吃播博主被大量查處和封禁之後,網紅美食博主悄然興起,他們不再浪費糧食,而是致力於自製美食以及推介好吃的打卡地點。
對於餐飲商家而言,這種美食推薦方式具有普適性。一家不知名的小吃店可以通過短視頻瞬間火爆而門庭若市。即使像海底撈這樣已是赫赫有名的餐飲品牌,也可以通過短視頻使自家的某些單品成為網紅食品。
對於內容生產者,也就是美食博主而言,一條優質的美食相關的視頻點讚過千萬並非難事。有的美食博主無意間爆火,粉絲幾周就漲了幾十萬,並且被MCN機構發掘籤約。有的美食博主苦心經營人設,故意去高級餐廳點500多元的鴨脖,然後與周黑鴨作比較,「吃虧不吃飯」成了日常,同樣獲得了關注。當然更多的美食博主都是探索好吃的店鋪或者自己做飯,同樣能開創出一片天地。
這類餐飲短視頻如今在相關平臺中隨處可見,其火爆實質上仍然源於人們對「吃」的渴望。尤其是年輕網民,他們對於「吃」有著更加苛刻的要求和更新穎的玩法。但如果能夠做出合他們胃口的產品,他們也非常樂於和敢於花錢。所以越來越多的商家急於想get到年輕人的點,抓住這一群體,似乎也就抓住了光明的未來。
但是有的美食視頻能夠瞬間火爆,可許多商家和團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卻仍未收效,這大概是因為他們對乾飯人尚處於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懵懂狀態。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實驗結果表明,「飢餓」能夠使人們產生與「孤獨」相似的感覺。本來現代人就非常孤獨,急於尋求一種方式來填補空虛,加之今年疫情的影響,人類的孤獨感更甚,而「吃」恰巧是能填補這種感覺所造成的缺失的有效方式。
這也就意味著,人們熱衷於「吃」的背後其實還蘊藏著強烈的社交需求。而美食博主在平臺上的「分享」行為本身就契合這種需求,再加上粉絲的討論與互動,能夠進一步滿足這類社交需求。
但想要收穫乾飯人們的青睞,必須深諳許多「潛規則」,充分了解這一群體,明白每一個能夠引發刺激和討論的點何在,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調查與研究。
而那些為了跟風與熱度匆忙入局想要分一杯羹,卻又不肯認真做內容的機構和團隊,是不會被年輕人承認的。畢竟這屆乾飯人都經受過網際網路一輪又一輪的「洗禮」,什麼是真心、哪些是套路都門兒清,非常不好糊弄。
可見儘管乾飯人善於自我解嘲,也極度渴望通過網際網路中美食方面的內容緩解孤獨感,但想要從乾飯人這裡掙到錢,仍然要保持真誠與腳踏實地的態度,否則即使看似趕上了風口,到頭來也沒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