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灸法,又稱化膿灸、著膚灸、打膿灸。係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膚,漸至化膿,最後形成瘢痕的一種灸法。有文字記載,最早見於《針灸甲乙經》,而且在唐宋時期非常盛行。
【施灸法】
①點穴:
施灸之前先要點定穴位。首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患者體位應保持平直,處於一種既舒適而又能持久的位置,審定穴道,暴露灸穴,取準穴位,用75%乙醇棉球消毒,然後用紫藥水或紅藥水點個小點,並做一記號。點定穴位後,囑患者不可隨意變動體位。
②置炷:
用少許蒜汁或油脂先塗抹於灸穴皮膚表面,然後,將艾炷粘置於選定的穴位上。一般用小炷,艾炷如麥粒或綠豆大。
③燃艾:
先用火柴點燃線香,再用點燃的線香從艾炷頂尖輕輕接觸點燃,使之均勻向下燃燒。第一壯燃至一半,知熱即用鑷子快速捏起艾炷更換;第二壯仍在原處,燃至大半,知大熱時即用鑷子快速捏起艾炷更換;第三壯燃至將盡,知大痛時即速按滅,同時醫生可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按摩或輕叩穴道周圍,可以減輕痛苦。經灸數次,然後再灸疼痛。耐心灸至十餘次後感覺一熱即過,卻無甚痛苦。用火燃著艾炷後,醫者應守護在旁邊。待燃至患者感覺疼痛,醫者也可用手輕輕拍打穴位四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減輕施灸時的疼痛。對懼痛患者,可先在穴位注入2%普魯卡因注射液1ml做局部麻醉後再施灸,或塗以中藥局麻液。中藥局麻液配製法為:川烏、細辛、花椒各30g,蟾酥1.8g,用75%乙醇300ml浸泡24小時。使用時,取棕紅色上清液,以消毒棉球蘸後塗於施灸穴位,1~5分鐘之後可達到局部麻醉。連續施灸,灸治完畢,局部往往被燒破,甚至呈焦黑色,可用一般藥膏貼於創面,1周左右即可化膿。如不化膿,可吃些羊肉、魚、蝦等發物促使化膿,不出數日即能達到化膿之目的。化膿時每天換藥膏一次,4~5周瘡口結痂、脫落而形成瘢痕。
④封護:
於完成所灸壯數後,以上法拭去艾灰,灸區多形成一焦痂。在灸穴上用淡膏藥、灸瘡膏藥或根據灸口大小剪一塊膠布,敷貼封口,淡膏藥也稱灸瘡膏藥。護封的目的是防止衣服摩擦灸瘡,並促使其潰爛化膿。化膿後,每日換1次膏藥或膠布。膿水多時可每日2次。經1~2周,膿水漸少,最後結痂,脫落後留有瘢痕。
本法一般每次灸3~5壯,對小兒及體弱者灸1~3壯。
瘢痕灸
【適應證】
臨床上灸關元穴治縮陽症、遺精、早洩,一次可灸兩三百壯。用小艾炷灸至三百壯時,約有5cm×5cm皮膚起紅暈,3cm×3cm組織變硬,2cm×2cm中心部被燒黑。初灸時尚覺灼痛,以後一熱即過,沒有痛苦,反覺舒服。灸風門、肺俞、膏肓、羶中治療哮喘;灸水分、關元、氣海、足三裡治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水腫等症效果良好。體質虛弱、發育不良、高血壓、動脈硬化、癲癇、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婦產科疾病、潰瘍病、脈管炎、瘰癧、痞塊等頑固(或慢性)病均可使用,也可以試灸於癌症,對預防中風及防病健身也有較好的效果。
【注意事項】
①對身體衰弱、糖尿病、皮膚病及面部、關節部穴位不宜用瘢痕灸法。
②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灸瘡自然痊癒,結痂脫落後而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須徵求患者同意合作後方可實施本法。
③敷貼灸瘡:不可採用護瘡膏類及藥紗布。也不可以一見到膿液用清瘡消毒之法後再敷貼膠布,只需採用棉球擦乾膿液後敷貼膠布即可。
④護理灸瘡:化膿灸要求灸後局部潰爛化膿,這是無菌性化膿反應,膿色較淡,多為白色。灸瘡如護理不當,造成繼發感染,膿色可由白色轉為黃綠色,並可出現疼痛及滲血等,則須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塗敷。若瘡久不收口,多因免疫功能較差所致,應即予治療。
⑤注意調養:為了促使灸瘡的無菌性化膿反應,要注意調養。對此,《針灸大成》曾有論述,可作參考:灸後不可立即飲茶,以防損失灸療的效果;也不可立即吃食物,以防阻滯經氣。在灸後一兩個小時內,可在安靜的環境內靜臥休息,不去考慮什麼大事,不進行房事,平心定氣,什麼事都要放寬心。尤其禁忌大怒、大勞、大飢、大飽、受熱、冒寒。至於生冷瓜果也要禁忌。可以食用清淡養胃的食物,促使氣血流通,從而可以使艾火將病氣逐出人體。如果過食肥甘厚味,酗酒,就會產生痰液,阻止病氣出離人體。鮮魚雞羊,雖能產生火氣,可在灸後十數天之內食用,不能在半個月後食用。⑥施灸時謹防暈灸,若有發生,則應積極對症治療。
灸視界掃一掃,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