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時皮膚出水泡,這不是燙傷,而是灸花!灸出水泡各不同

2021-03-05 灸哪兒

  近期,不少灸友艾灸過程中出現水泡,害怕、擔心隨之而來。中醫專家指出,艾灸時皮膚出水泡 這不是燙傷,而是灸花。

  灸花(瘡)就是身體裡的邪氣自己在找出口,是將我們身體裡的病邪排出體外的一種表現,常表現為起泡甚至流膿。用同樣的火力艾灸的時候,有病灶的地方就會比其他的地方敏感,會感覺更熱、更痛、更有刺激性。比如艾灸後背的時候,如果你有胃病,那麼在胃腧穴的位置會比其他地方更痛,更容易起灸花,這就是在提示你這個地方或這條經絡有疾病。在某種情況下,灸花則是判斷是否把病治癒的一種標準,甚至有人一定要灸到流膿生瘡才認為能排除病邪達到效果。

  灸花通常表現為局部起小水泡,或水泡裡有少量膿液。出現這種情況也不要太驚慌,灸花和燙傷是不同的。灸花是由於體內溼氣、寒氣重,經絡不通而造成的大的或小的水泡,邪氣排出體外需要一個通道,灸花就是這個通道。

——重要預警——  

圖片可能會引起輕度不適  

——謹慎觀看——

艾灸過程中出水泡,說明你體內溼氣較重,如果水泡是無色的,說明是寒溼




       艾灸的地方發癢,是該部位是有風邪的表現,其實艾灸是一個很好的東西,可以幫助您去風去寒去溼,提高您的正氣!

       水泡出現後,一般有輕微疼痛,有的人則沒有任何痛感。遇到水泡後,不用害怕,可以繼續在水泡的位置施灸,數次後水泡就會自行潰破。潰破後仍然可以繼續施灸知道結痂,結痂後還可以施灸,這時會有液體狀的物質從痂體下滲透出來。以上的種種表現均為艾灸後的排病反應,而流出來的液體狀物質也大多為人體瘀滯的廢物,這些廢物的不斷流出會加速身體的康復。所以是件好事!

  艾灸如果出現了水泡,心理上不要有太大的負擔,起水泡對於健康益處大於害處,艾灸是利用艾草的疏通經絡的特性來調節身體系統的,艾灸結束了,由於水泡存在,對於經絡的刺激還在繼續,等於處長了艾灸發揮作用的效果。

       出現水泡後,由於平時不注意將水泡搞破了,容易引起感染,出現化膿。實踐中採用以下的辦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水泡和疤痕的影響:

  一是出現化膿後不要將表面的瘡皮揭掉,這樣可以保護其中的創面,防止感染,到一定程度後,膿液會自然將瘡皮頂出。

  二是對於化膿創面,可以撒上艾灸後的灰燼,有止痛消炎的作用,很快會再次形成瘡皮保持創面,只是容易引起灸點皮膚發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消除。

  三是使用好艾葉放3倍水煮開15分鐘,放溫後將化膿處放艾葉水中浸泡半小時左右,自然讓創口乾燥,一般一次就可清理掉膿瘡,創口在幾天內形成新皮膚。

都看到這裡了,幫我們點個「在看」唄!

因為公眾號平臺改變了推送規則,所以,如果您想經常看到灸哪兒我們的文章,需要在閱讀後,在文末右下角點一下「在看」。這樣,每次更新推送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您的訂閱列表裡。

戳這裡,立即進入艾灸商城選購

相關焦點

  • 艾灸時皮膚表面會出現水泡,這不是燙傷,而是灸花!
    ,皮膚表面會出現水泡的現象,因為不知道灸花產生的原理,以為是燙傷,對艾灸產生了疑問或者恐懼。當有人說——「哎喲,我艾灸莫名其妙出現了水泡可咋整?」「這水泡對身體不會有危害吧!」「我的盛世美顏不會毀於一旦吧?」艾灸時皮膚表面會出現水泡,這不是燙傷,而是灸花! 灸花是灸法術語,也叫「灸瘡」。是指艾灸燻灼穴位局部後,該處皮膚起水泡後所致的無菌性化膿狀態,是邪氣外排的表現。
  • 灸出水泡居然還是好現象?先分清灸花和燙傷!
    剛接觸艾灸的朋友可能還不太清楚它到底是什麼東西,甚至很可能將它的出現誤認為是操作不當引起的燙傷,於是就不敢再灸了。 但其實,灸花和燙傷是兩回事!灸花是灸法術語,也叫「灸瘡」,通常表現為局部起水泡,水泡裡或有少量膿液。
  • 艾灸出水泡是燙傷嗎 艾灸起水泡和燙傷區別以及處理
    不一定。如果你是因為懸灸或者溫和灸,艾條離著皮膚「十裡之遠」,也收穫一兩個水泡,這便不能叫著燙傷(因為火沒有直接燙到皮膚)。艾灸出水泡大多時候是因為排毒反應,溼氣、寒氣重,經絡不通而造成的大的或小的水泡,是身體裡病邪往外發的表現。艾灸起水泡和燙傷區別
  • 灸出水泡的原因和處理方法
    這是火星在行動第13個話題#灸出水泡的原因和處理方法#筆記整理不是所有人艾灸都會灸出水泡,但是肯定是有不少人會灸出水泡
  • 灸後起水泡,燙傷or排溼or過敏?專業處理方法在這裡
    今天小編給您全面分析下:1、燙傷:當燃燒的艾條直接接觸到皮膚,除了滋啦一聲,還伴隨著劇痛,自然會起一個大水泡,這明顯是燙傷。還有就是不太好的艾條燃燒後容易掉灰,也容易引起燙傷和水泡,也有人被艾灸罐燙過。所以,當你覺得很痛,再一看馬上起泡,肯定是燙傷。
  • 如何區分艾灸起水泡和燙傷
    靜禪國灸從事多年艾灸養生的張總監指出:燙傷屬於皮膚受損,在半小時以內會出現紅、腫、痛、水泡(水泡易破);灸花屬於身體好轉反應,不紅、不腫、不易破、均在0.5小時以後至24小時內出現,水泡顏色則不同。艾灸過程中出水泡,說明你體內溼氣較重,如果水泡是無色的,說明是寒溼。如果水泡是黃色的,說明有鬱熱的表現。
  • 灸後起水泡,燙傷or排溼or過敏?專業處理方法在這裡,拿走不謝!
    不少人艾灸後起水泡,難免疑惑,這到底是燙傷還是正常的排病反應呢?今天小編給您全面分析下:1、燙傷:當燃燒的艾條直接接觸到皮膚,除了滋啦一聲,還伴隨著劇痛,自然會起一個大水泡,這明顯是燙傷。還有就是不太好的艾條燃燒後容易掉灰,也容易引起燙傷和水泡,也有人被艾灸罐燙過。所以,當你覺得很痛,再一看馬上起泡,肯定是燙傷。
  • 艾灸出水泡,是排溼還是燙傷?你也搞混了嗎?
    像有的人雖然體內溼氣較重,但是各經絡相對來說比較通暢,寒溼之氣就會從一些不易起水泡的部分被逼出來,像足部,肩部(這就是有些人為什麼艾灸會感覺腳底在風吹的一樣)。 艾灸時燃點離皮膚太近或者艾熱溫度過高,沒有及時調整,這是艾灸起泡最常見的原因,也常發生於一些剛接觸艾灸的人士或對溫度不敏感的灸友。 要是你當時覺得痛,再一看馬上起泡,朋友,你的皮燙熟了喂。要是你懸灸,艾條拿太久放低了些,艾灰掉落,瞬間起泡。基本都是燙傷。
  • 艾灸起水泡是什麼原因 艾灸起水泡怎麼處理
    1、施灸過量可能是這次艾灸時間太長了,灸量過頭了,這種情況應該減少施灸的次數或縮短單次的艾灸時間。2、排毒反應正常人艾灸一般是很少起泡的,只有百分之幾的人會起泡。但對於有些人,寒溼氣重等,有病氣要排除,可能會起泡。這是艾灸起水泡最常見的原因。溼氣、寒氣重,經絡不通而造成的大的或小的水泡,是身體裡病邪往外發的表現。溼寒之氣屬於邪,陽氣屬於正,正要把邪逼出來,就會出現灸花。邪氣排除體外需要一個通道,灸花就是這個通道。
  • 艾灸時,若出現「灸花」和「水泡」該如何處理?
    不少朋友在艾灸時,皮膚表面會出現水泡的現象,因為不知道灸花產生的原理,以為是燙傷,對艾灸產生了疑問或者恐懼。我們總對未知的事物容易產生不好的幻想,其實只要解釋清楚,知道其中的原由,便能消除這種想法。今天為大家打破「灸花」的謎團,帶你深入了解灸花產生的原因。事實上,艾灸時皮膚表面會出現水泡,這不是燙傷,而是灸花!
  • 艾灸起水泡和灸感強烈是好兆頭
    古今許多醫家都對水泡灸推崇備至。因此流傳著「若想胃裡安,三裡常不幹」說法。
  • 灸花:你可能還沒認識我
    不少人在艾灸時,皮膚表面會出現水泡的現象,因為不知道灸花產生的原理,以為是燙傷,故而對艾灸產生了疑問或者恐懼。
  • 艾灸後起水泡怎麼處理?是燙傷還是排病反應?
    艾灸具有扶正驅邪、散寒除溼的作用,艾灸之後體內的寒氣溼氣或者其他垃圾病氣會向體表聚集,尋找出路,因此溼氣重或者體內垃圾病氣多的人做艾灸容易起水泡,這是身體正氣驅邪、排寒排溼的正常反應。所以,當你覺得灸火的溫度在自己的耐受度內,並沒有痛,還是起了水泡,那就不是燙傷,是身體內部的寒溼毒素找到一個出口,妥善處理好水泡,水泡恢復後,繼續艾灸排毒,就會感覺到自身的健康又上了一個臺階。
  • 艾灸導致皮膚起水泡後該怎麼辦?(實用知識)
    ,離皮膚過近等很多因素,都可能導致水泡現象。如果水泡過大,用消毒過的針或者牙籤從水泡的邊緣扎破,擠出液體就可以了,然後撒點艾灰或者麵粉在上面,有收斂作。如果水泡不大,不需要理會,會自動吸收的。  艾灸如果出現了水泡,心理上不要有太大的負擔,起水泡對於健康益處大於害處,艾灸是利用艾草的疏通經絡的特性來調節身體系統的,艾灸結束了,由於水泡存在,對於經絡的刺激還在繼續,等於處長了艾灸發揮作用的效果,所以這是好現象。
  • 什麼是灸感?灸感有哪些分類?
    隨著艾灸次數的增加,身體對火力會越來越敏感。這個時候就不太容易出現水泡和燙傷了。如果已經出現了水泡也不要緊。如果水泡較小,或不太會摩擦到就不用管它。如果會經常摩擦到,或水泡較大,可以挑破後塗抹一點蘆薈膠或艾灰,等傷口恢復之後再繼續艾灸。燙傷如果不嚴重也可以用蘆薈膠或艾灰幫助恢復,如果嚴重需要上醫院治療。上火和個人體質及生活習慣有關。從體質上來說,陰虛體質、經絡不通的人更容易上火。
  • 灸瘡的處理與灸後調理
    在生活上也要配合進行調理,以鞏固艾灸效果。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艾灸養生,普遍用艾條進行溫和灸。艾灸後皮膚有紅暈灼熱感,但沒有灸痕,被艾灸的人群所接受選用。若用艾柱直接灸後可能會產生化膿、水泡現象。此時,應當注意灸瘡護理,同時艾灸後也應從飲食起居方面加以調理。用艾灸之後局部出現水泡。水泡小時,切不可挑破,一般在1-2個星期左右自然吸收。
  • 為什麼會起水泡?起水泡後怎麼辦?
    中醫講的「治未病」是找病因、找病邪,是把破壞健康的元兇找出來。中醫認為,人是統一的整體,穴位是經絡上的點,刺激穴位就能引起經絡的反應,而經絡是氣血的通絡,同時也是病邪的通路。芶公自熱炎痛貼補充能量、疏通經絡的作用。
  • 艾灸雖好,切記不可盲目灸,超全艾灸知識大普及
    因此,如果你做艾灸,你的神識一直在外面忙碌而不是收攝心神回歸於這個身體,那其實是利用艾條在「烤肉」,而非艾灸。換一種說法就是你只是在自己這副屍體上去用功,有沒有作用呢?有的,但是不可能深入,也不可能有所謂的「灸治百病」!因此,深入變成了艾灸效果發揮多少的一個關鍵點。
  • 岐伯醫典久灸康艾灸知識大普及!牢記......
    3、陳艾可以從氣味和顏色來鑑別,陳艾一般呈淡黃色,而新艾一般呈青綠色,陳艾因其中的艾油大量揮發,含量低故氣味純淨溫和,新艾因艾葉含油量高,故聞起來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4、陳艾灸火「溫而不燥,潤能通經」。 燃燒時陳年艾絨熱力溫和,能穿透皮膚,直達深部,經久不消,功效強勁。7.問:陰虛能灸嗎?答:認為火證和陰虛不能灸這是個天大的誤區。
  • 艾灸療法如何使用艾灸治療女性婦科病
    治白帶異常如何辨證選穴 在使用艾灸治療疾病時要需注意溫度,溫度太高非常容易燙傷自己。將艾條點燃後,不要太就這樣艾灸,要使用正確的手法,什麼是正確的艾灸手法?首先右手持艾條要與局部皮膚成45°角,點燃一端的艾條對準穴位處,相距約1寸左右,以局部皮膚感到溫熱、泛紅為度。每日艾灸一次,每穴施艾條溫和灸15分鐘,連續10天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