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灸友艾灸過程中出現水泡,害怕、擔心隨之而來。中醫專家指出,艾灸時皮膚出水泡 這不是燙傷,而是灸花。
灸花(瘡)就是身體裡的邪氣自己在找出口,是將我們身體裡的病邪排出體外的一種表現,常表現為起泡甚至流膿。用同樣的火力艾灸的時候,有病灶的地方就會比其他的地方敏感,會感覺更熱、更痛、更有刺激性。比如艾灸後背的時候,如果你有胃病,那麼在胃腧穴的位置會比其他地方更痛,更容易起灸花,這就是在提示你這個地方或這條經絡有疾病。在某種情況下,灸花則是判斷是否把病治癒的一種標準,甚至有人一定要灸到流膿生瘡才認為能排除病邪達到效果。
灸花通常表現為局部起小水泡,或水泡裡有少量膿液。出現這種情況也不要太驚慌,灸花和燙傷是不同的。灸花是由於體內溼氣、寒氣重,經絡不通而造成的大的或小的水泡,邪氣排出體外需要一個通道,灸花就是這個通道。
——重要預警——
圖片可能會引起輕度不適
——謹慎觀看——
艾灸過程中出水泡,說明你體內溼氣較重,如果水泡是無色的,說明是寒溼
艾灸的地方發癢,是該部位是有風邪的表現,其實艾灸是一個很好的東西,可以幫助您去風去寒去溼,提高您的正氣!
水泡出現後,一般有輕微疼痛,有的人則沒有任何痛感。遇到水泡後,不用害怕,可以繼續在水泡的位置施灸,數次後水泡就會自行潰破。潰破後仍然可以繼續施灸知道結痂,結痂後還可以施灸,這時會有液體狀的物質從痂體下滲透出來。以上的種種表現均為艾灸後的排病反應,而流出來的液體狀物質也大多為人體瘀滯的廢物,這些廢物的不斷流出會加速身體的康復。所以是件好事!
艾灸如果出現了水泡,心理上不要有太大的負擔,起水泡對於健康益處大於害處,艾灸是利用艾草的疏通經絡的特性來調節身體系統的,艾灸結束了,由於水泡存在,對於經絡的刺激還在繼續,等於處長了艾灸發揮作用的效果。
出現水泡後,由於平時不注意將水泡搞破了,容易引起感染,出現化膿。實踐中採用以下的辦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水泡和疤痕的影響:
一是出現化膿後不要將表面的瘡皮揭掉,這樣可以保護其中的創面,防止感染,到一定程度後,膿液會自然將瘡皮頂出。
二是對於化膿創面,可以撒上艾灸後的灰燼,有止痛消炎的作用,很快會再次形成瘡皮保持創面,只是容易引起灸點皮膚發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消除。
三是使用好艾葉放3倍水煮開15分鐘,放溫後將化膿處放艾葉水中浸泡半小時左右,自然讓創口乾燥,一般一次就可清理掉膿瘡,創口在幾天內形成新皮膚。
都看到這裡了,幫我們點個「在看」唄!
因為公眾號平臺改變了推送規則,所以,如果您想經常看到灸哪兒我們的文章,需要在閱讀後,在文末右下角點一下「在看」。這樣,每次更新推送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您的訂閱列表裡。戳這裡,立即進入艾灸商城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