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灸感?灸感有哪些分類?

2021-02-07 艾灸999

艾灸後的反應是大家平時問的比較多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不會完全一樣。一般商家不專業或嫌麻煩,總是一句排病反應結束。我也在網上也有人總結艾灸後的30種,50種,100種反應,多數是和灸感混談。搞清楚艾灸後反應的成因,對我們理解艾灸原理有很大幫助,同時也可以知道要如何正確應對。
常見於使用隨身灸或懸灸時火頭離皮膚太近。由於體內寒溼較重,灸的過程中你不會感覺到燙,但灸完就已經出事了。所以初學者剛開始艾灸時,要先保守一些。用隨身灸最好使用隔熱墊,或者隔著衣服,墊著毛巾慢慢的灸。用懸灸適當加大火頭距離。隨著艾灸次數的增加,身體對火力會越來越敏感。這個時候就不太容易出現水泡和燙傷了。如果已經出現了水泡也不要緊。如果水泡較小,或不太會摩擦到就不用管它。如果會經常摩擦到,或水泡較大,可以挑破後塗抹一點蘆薈膠或艾灰,等傷口恢復之後再繼續艾灸。燙傷如果不嚴重也可以用蘆薈膠或艾灰幫助恢復,如果嚴重需要上醫院治療。上火和個人體質及生活習慣有關。從體質上來說,陰虛體質、經絡不通的人更容易上火。但也有的人是因為,艾灸次數過多,時間過長或配穴不合理,操作手法不合理……一些原因上火。遇到這種情況,可稍微暫停艾灸一兩天,多喝水,保證睡眠。繼續艾灸時要減少單次艾灸時間,灸前灸後多喝溫開水,降低艾灸頻次。給身體一個適應的過程。可以晚上用艾葉進行泡腳,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或艾灸湧泉、太溪、足三裡等下焦穴位達到引火歸元的目的。第三類,紅疹,症狀加重,返病...這些就是常說的排病反應。打個比方,身體是你的家,如果有強盜進屋搶劫,你要反抗,家裡勢必會砸壞一些花花草草。如果你太弱,強盜剛進屋你就跪了,看起來家裡沒損失什麼,但其實主人已經不是你了。這時候如果進來兩個警察,你是不是又要反抗?反抗的過程中對家中設施必然會有一些損壞。這個就是所謂的排病反應。「你」就是人體的正氣,「強盜」就是外邪,「警察」就是艾灸補充的正氣。排病反應其實是好現象,不需要驚慌,繼續艾灸就對了。抗過這段時間,身體就會一天天健康起來。有些人可能在以前得過某種疾病,治療之後沒有犯病。但有可能病根還沒有去除。所以,艾灸一段時間,正氣一足,以前的老毛病就犯了,我們也叫「勾病」,這就是艾灸在幫助身體去病根。第四類,疲勞,嗜睡,例假紊亂…我們統稱為身體的調整反應。艾灸和健身很像。艾灸通過經絡穴位調動我們的氣血,相當於體內運動。身體越差的人,艾灸時越容易睡著。尤其現在人大多亞健康,體內積壓了太多的疲勞,能釋放出來當然是好事。艾灸時要儘量保持清醒,艾灸後想睡就多睡會,能睡是福。艾灸初期,有些人會出現例假紊亂,其實吃中藥調理也會有類似的現象。不管是中藥還是艾灸,例假調理通常需要三個周期左右,這個時間就是給身體自行調整用的。月經異常:只要適當減少艾灸時間或者艾灸力度,艾灸前後適當補充溫水,在飲食中適當吃一些山藥等補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氣血的轉化這種症狀就會得到緩解。崩漏,淋漓不盡:科學的營養和合理的睡眠,同時可以做一些有氧運動。中醫講「動則生陽」,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艾灸配合運動可以促進氣血的運行,更有利於體內瘀血垃圾的排出,機能的恢復。艾灸之後,陽氣提升,會在體內運行,腸胃功能開始恢復,大腸的蠕動也會加強,陽氣將臟腑以及經脈中的寒邪化開,排出體外,這種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瀉,或者排尿增多。如果腹瀉則一般說明腸胃有問題,陰邪化開之後就會以腹瀉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像雪化成水尋找一個正常的排洩途徑一樣。應對方案:艾灸關元、足三裡、神闕穴,培補元氣,增強正氣,使寒溼等外邪儘快排出體外。若因腹瀉出現虛脫,同時伴有嘔吐等其他症狀,就需要配合一些藥物調理。如果是脫水的話,就要喝點糖鹽水,在溫水中加入適當精鹽、白糖。解釋:艾灸後排尿增多是身體毒素和寒邪從體內排出的一種重要方式。中醫講「腎主水,司膀胱開闔」,如果把膀胱比喻為水庫,則腎臟就是主管開闔的閘門,如果腎陽不足水液代謝就會失靈,蓄水池中有一點水就會打開,而艾灸培補腎陽之後,功能會跟著恢復,把體內多餘的寒溼排除體外,正氣與邪氣相交,其功能也會受到影響,直到這種開闔的能力完全恢復,尿頻的症狀也就消失了。應對方案:腎虛病人:在原有穴位上加腎俞等穴。堅持了一個周,尿頻的症狀就減輕了。患有婦科疾病的女性:灸了幾天就出現尿頻的症狀,加強在關元、神闕等穴位進行施灸,提升元氣,艾灸之後上火了,就需要加艾灸三陰交、足三裡等穴。建議多吃山藥、薏米等這類健脾祛溼的食物。艾灸出汗對現代人是再好不過的養生方法了,人們居住在空調房中,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直接導致寒氣閉塞在體內,陽氣受損,疾病叢生。艾灸後出汗是一種正常反應,如果感覺良好,那這種出汗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但如果第二天有虛弱的表現,就說明艾灸的量和時間太過了。艾灸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後背出汗。有的人則是灸的時間長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而陽虛比較嚴重的人,施灸的前幾天很少出汗,正氣足了,排汗功能恢復正常,外邪才慢慢通過汗液排出,這就是陽氣不斷提升的表現。配穴的時候要儘量配合太溪、足三裡等下焦、滋陰的穴位。一定要配合補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說山藥、小米、紅棗等補氣養血的食物,防止身體太過虛弱。在用艾灸治療的過程中,如果出汗比較多,除了在方法上進行調整以外,一定要注意神的收攝。最好寧心靜氣,這樣人體消耗的能量不會太大。聊完了艾灸後的反應,我們接下來聊聊灸感。灸感,就是施灸者自我的感覺。艾灸於體表,自然產生熱感。由於穴位不同,穴位與非穴位也不同,所以艾灸的熱感也不同。灸感又叫「得氣」,這個東西聽上去有點玄乎,但確實真實存在。嚴格的講,艾灸只有得氣,才算真正入門,你才會體會到艾灸的確是不同於烤火的一種調理方式。為什麼手持懸灸是公認的調理效果最好的艾灸方式?就是因為手持懸灸最容易得氣,最容易出灸感。那麼,怎麼才能出灸感呢?首先你得把心靜下來,注意力放在施灸部位,仔細去體會。很多人都嫌手持懸灸麻煩,殊不知這「靜心」,也是艾灸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麻煩?付出多少,得到多少!當心靜下來之後,身體的一些細微變化你就可以察覺到。這時你可以試著去調整艾條的距離,找到一個你最有感覺的位置。有的人氣感比較強,出灸感很快,有的人相對遲鈍一些。但只要用心去體會,絕大部分人都可以感覺到灸感。當艾灸的熱力滲透到相應的病灶,陽氣充足了,身體自然會進行調整。比如說艾灸中脘穴,胃部寒者肝區會感覺不舒服,但是又檢查不出來具體的疾病,其實這就是艾灸的通竄功能在起作用。如果你能體會到灸感,那麼恭喜你,正式邁入了艾灸的大門!這個時候你也會開始自己建立對一款艾條好壞的評判標準。比如艾煙是否嗆人,火力是否柔和集中,穿透力夠不夠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容不容易出灸感!灸感是在做艾灸時自我所感知的一種氣的變化。這種氣的變化根據不同的體質可以表現為:酸、麻、脹、痛、癢、冷、熱、風、寒、涼十種灸感。這些灸感出現時是多樣化的,有時象蟻爬,有時像流水,有時象冷風吹,有時忽隱忽現。根據這灸感的不同變化,可以總結為在施灸過程中的不同時期所表現的八不同效果。多表現為透熱、擴熱、傳熱三種熱感現象,這表明體內的經氣被激活推動循環起來了: 1、透熱,灸熱從施灸點皮膚表面直接向深部組織穿透,甚至直達胸腹腔臟器; 2、是擴熱,灸熱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3、是傳熱,灸熱以施灸點開始循經絡向遠部傳導,甚至直達病灶;4、是局部不熱(或微熱)而遠部熱,也就是施灸部位不熱(或微熱),而遠離施灸部位感覺很熱;5、是表面不熱(或微熱),而皮膚下深部組織,甚至胸腹腔臟器感覺很熱;多表現為酸、麻、脹、痛、沉、癢的灸感,表明了體內正氣的生成和邪氣相鬥爭的開始,體內的經氣被激發自動與病灶的邪氣相搏鬥的現象。當艾火循經出現溫熱灸感時,會激發促使體內的氣血運行,遇到病灶的邪氣時就會發生激烈的鬥爭,造成經脈、筋肉等組織緊張,致使氣血循環發生波動,從而會在病灶或病灶所屬的經絡出現,麻、脹、酸、沉、痛的靜態灸感。風、涼、寒是施灸時第三階段出現的動態灸感,是體內正氣強而邪氣弱,邪氣被排出體外的良性反應。當艾火持續不斷的燻灼相應的穴位,就會使氣血加速循環而增強正氣,將病灶或所屬經絡裡的病邪之氣排洩出去。會在相應的部位出現一絲絲寒涼的風氣陣陣的排除。表明了體內的正氣開始將邪氣排出體外。我們最期待出現的當然是第二、三時期,這說明艾灸的純陽之氣沿著經絡傳導了。比如腰痛艾灸腎俞穴或八髎穴,會感覺到有一股熱流,或是酸、麻、脹、痛、冷、重等非熱感覺順著經絡蔓延,可能會傳導到委中穴或承山穴,這就是氣至而有效。在《備急灸法·騎竹馬灸法》中也有這樣的記載:「灸罷二穴„„其艾火即隨流注先至尾閭,其熱如蒸,又透兩外腎,俱覺蒸熱,移時複流足湧泉穴,自下而上,漸漸周遍一身。」可見灸感並非局限在施灸的部位,而是會沿著經絡傳導的。根據經驗,灸感的強弱一般代表了經絡阻塞的程度。有灸感、灸感強,說明自身的經絡通暢,作用立竿見影,見效快;不過沒有灸感也不是就沒有效果,而是表示經絡中邪氣淤積嚴重,需要一點時間開淤散阻,作用慢一些。引發灸感的存在和出現,必然受到環境,手法,病理,時間,個體等諸種條件和因素所影響。著灸時必須使火力均衡持續,並達到一定的作用量,方能出現灸感與感傳過程的各項基本規律。如使火力中斷,則已經出現的感應也就有減弱、退縮而至消失。一般的則是剌激越強,時間愈長,剌激次數愈多,則感傳愈易出現。但有時也見有剌激的強度並不大,時間不太長,也能出現循經感傳,在感傳遲緩難以出現時,雖加強剌激,感傳也是十分遲緩或難以發生。個體素質的不同,這對灸感有著十分明顯的關係。在正常人之中,灸感因人而異,因而才有「經絡敏感人」之說。個體因素的不同,也有明顯的區別。如同一性別,相等的年齡與相同的病症,在同一時間內用統一方式進行灸治,甲患者的各種傳感則是十分良好,而乙患者則是及其遲鈍或是難以發生。在溫暖安靜的環境裡,同時皮膚溼潤,思想集中,則灸感較易發生,而感傳速度也較快。反之,在寒冷,喧鬧,皮膚乾燥,同時和別人交淡思想分散時,則灸感多遲鈍或不能被感知,而速度也較慢。灸感與病程的長短及病史的輕重有一定的關係,病輕者灸感相應性也就增強和出現;病重久者則各種灸感自然就會遲鈍與減弱。操作者技法熟練,認真耐心與急躁生疏,草率懷疑,也是影響灸感與灸效的一個重要因素。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灸感?
    當時我回答得比較簡略,在這裡重新回答一下:灸處不燙是有灸感的簡略記憶法。如果把艾條拿得離皮膚太遠,艾熱跟人體沒有發生作用(或者作用量很小),此時的「不燙」等於沒灸到了。無為灸裡的有灸感,是艾熱進入被灸者的體內後,被灸者產生的種種感覺(下文詳述)。
  • 什麼是灸感,你知道嗎?
    ,但,您可以知道,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其實就是我們經常所提到的灸感……什麼是灸感?灸感,是被施灸時自我所感知的熱、風、涼、寒、麻、脹、酸、沉、痛等經氣反映的現象稱之為灸感。灸感的分類 灸感所表達出來的熱、風、涼、寒、麻、脹、酸、沉、痛等現象,根據不同階段時間施灸所表達出的不同作用可分三類:第一類艾火循經:
  • 灸感、排毒、暈灸與處理
    灸感是人們在做艾灸時自我所感知的一種氣的變化。這種氣的變化根據不同的體質可以表現為:酸、麻、脹、痛、癢、冷、熱、風、寒、涼十種灸感。這些灸感出現時是多樣化的,有時象蟻爬,有時像流水,有時象冷風吹,有時忽隱忽現。根據這灸感的不同變化,可以總結為在施灸過程中的不同時期所表現的三種不同效果。
  • 艾灸中「灸感」到底是什麼?
    灸感的發生與否直接會關係到灸療效果的好壞。這種灸感只是一個自我感覺,有些人敏感些,能覺察到,有些人遲鈍些,覺察不到。艾灸灸感的強弱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人體經絡的阻塞程度。產生灸感且灸感強烈的,說明人體經絡通暢,調理起來見效迅速,沒有灸感的,說明經絡中邪氣瘀積嚴重,需要疏通經絡後再灸,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劃重點:艾灸過程中,灸感越強烈,就代表經絡越疏通,此時調理的療程越短,身體好得越快!
  • 艾灸灸感講解!
    艾灸灸感的強弱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人體經絡的阻塞程度。產生灸感且灸感強烈的,說明人體經絡通暢,調理起來見效迅速;沒有灸感的,說明經絡中邪氣瘀積嚴重,需要疏通經絡後再灸,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但是,這種灸感只是一個自我感覺,有些人敏感些,能覺察到,有些人遲鈍些,覺察不到。
  • 艾灸有無灸感,效果有所差別;那怎樣艾灸才能有灸感?
    常見的灸感分七種,而我們最期待出現的是第六、七種感覺,這說明艾灸的純陽之氣沿著經絡傳導了。比如腰痛艾灸腎俞穴或八髎穴,會感覺到有一股熱流,或是酸、麻、脹、痛、冷、重等非熱感覺順著經絡蔓延,可能會傳導到委中穴或承山穴,這就是氣至而有效。
  • 奇特的「灸感」造就灸法的「奇異功效」
    所謂灸感,主要指施行灸法時患者所產生的感覺。灸感作為患者的自我感覺,包括局部的及全身性的感覺。除了感覺,還包括施灸後可以被肉眼觀察到的變化,如紅暈、出汗、肌肉跳動等。再拓展而言,麥粒灸以後的起皰、化膿、結痂等現象中也包含著灸感的意義。其實灸感主要是指施灸中的即刻反應。既然灸法能夠觸發機體的即刻反應,也就有可能引發進一步的後續效應。
  • 灸感不夠好,試試雀啄&蒼龜探穴
    學員希望對比了雀啄灸和定灸:定灸用在穴位正常打開時,身體主動吸熱,而且吸收很好,不需要額外幹預。雀啄用在穴位半開不開時,有吸感,又有點燙,這時啄一下,艾熱往下衝一下,扣開穴位,讓艾熱吸收快一點。學員xianmen說:我本人灸因腹部積塊嚴重,定灸目前體會不到灸感,但用雀啄灸尤其是三進一起步驟時候,灸章門穴也能感覺到胃部有促進消化的感覺,類似輕微咕咕咕的聲音,個人感覺有補有疏通的感覺,有力道打開了穴位。
  • 艾灸起水泡和灸感強烈是好兆頭
    古今許多醫家都對水泡灸推崇備至。因此流傳著「若想胃裡安,三裡常不幹」說法。
  • 葛洪青蒿灸主要用途是什麼 青蒿灸價格怎麼樣
    於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新鮮項目出爐,比如說葛洪青蒿灸抑菌液就是其中備受關注的一個。葛洪青蒿灸抑菌液效果怎麼樣,葛洪青蒿灸抑菌液推廣 威hem0901葛洪青蒿灸是什麼說到青蒿,老一輩的人都將其稱之為神草,不管大病小病都拿來喝一喝或者敷上一敷,包治百病。所以說葛洪青蒿灸抑菌液是一款自帶流量的產品,不需要太多的解釋大家就都知道它好,推廣起來可以說毫不費力。
  • 影響艾灸效果5大因素第4講之灸量:效果好不好快不快,灸量是關鍵
    比如艾灸命門或者腎俞,很多人能感受到臀部或者肚子都是熱的,這個就是灸感中的熱感,屬於艾熱的傳遞擴散。還有一些人,艾灸時會出現局部麻木,類似有過電的感覺,這也是灸感。還有一些人,艾灸時會出現酸脹、刺痛或者肌肉跳動等,這些都是屬於灸感。
  • 90%的人艾灸是在烤肉,想要感受神奇的灸感,只需要4點就能做到
    今天我們詳細聊一下,艾灸時到底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才是灸對了,才可以灸出來效果。艾灸操作正確應該是一種什麼感覺我們都知道一句話:灸之要,氣至而有效。艾灸有效的前提就是一定要「氣至」,那麼什麼是氣至呢?其實就是灸感的產生。
  • 灸友分享:如此灸一灸,調理好全身小毛病~
    我感覺羶中最透熱,中脘處也透熱但感覺有被東西擋著,表面會覺得燙。給我做艾灸的LH說:這一排都吸,羶中吸感最重,把艾條拉過去~一灸上,我的熱感是直接到脊柱肩胛處,再延脊柱往上蔓延到大椎,不上脖子~再延脊柱向下到八髎。然後後背脊柱都是熱的,最熱是2處:肩胛,後腰。熱感在變寬。最後上面熱感上肩胛骨。灸的時候,我感覺不到具體灸的哪個位置,灸感都在背後。
  • 灸瘡的處理與灸後調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艾灸養生,普遍用艾條進行溫和灸。艾灸後皮膚有紅暈灼熱感,但沒有灸痕,被艾灸的人群所接受選用。若用艾柱直接灸後可能會產生化膿、水泡現象。此時,應當注意灸瘡護理,同時艾灸後也應從飲食起居方面加以調理。用艾灸之後局部出現水泡。水泡小時,切不可挑破,一般在1-2個星期左右自然吸收。
  • 灸眼、灸胸、灸菊花……古法艾灸太野了!
    想灸哪裡灸哪裡但對於許多996的打工人來說,去店裡做艾灸,無論從時間還是金錢上,都太奢侈了。家庭艾灸儀應運而生。這種小盒子內置燃燒的艾柱,不僅能控制火候,還能調節有煙和無煙。配合各種綁帶,讓你自助艾灸不求人,想灸哪裡灸哪裡。
  • 發泡灸、疤痕灸和灸泡
    發泡灸治病,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薊」(芥子泥)敷「中顛」(百會)發泡,以治療毒蛇咬傷的記載。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所載以藥物貼敷穴位使之發泡以治病的驗方很多,如該書卷三「治寒熱諸瘧方第十六」就有「臨發時,搗大附子下篩,以苦酒和之,塗背上」以發抱截瘧的記述。
  • 說「灸」:這幾種灸法你是否知道?
    如大家所見,這裡說的分類不是大家所常見的,說到分類,首先想到的便是灸法的普遍分類,像是什麼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等。這三大類中也分有好多分支,如艾炷灸中又分有直接灸(瘢痕灸/無瘢痕灸)、間接灸(隔姜、隔附子、隔鹽等等),艾條灸中也有小的分類,像是溫和灸和雀啄灸,這是從灸的手法上進行的分類。不管是哪種分類,所研究的一般都是灸的作用,做過灸的基本都知道一點灸的作用。像是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溼散寒、溫補中氣、回陽固脫消瘀散結等作用。
  • 臍灸
    方法    第一法:艾炷直接灸。將燃燒的艾炷直接懸在臍中上方(1釐米左右)施灸,以覺得有溫熱感為度。每次灸15~30分鐘,每日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全年可不定時灸3~5個療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體質素虛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較好。第二法:神闕隔姜灸。
  • 何氏祛斑灸丨灸治黃褐斑
    以面部色斑為中心,先鋪撒美容祛斑散,在藥物之上放置薑餅(藥物的範圍與薑餅的大小,根據色斑大小而定),後在薑餅之上放置圓錐型艾炷,點燃頂端,讓其自然燃燒,有溫熱感即可。一次2~3壯。灸完所需壯數後,去掉艾炷、薑餅,用乾淨紗布擦淨皮膚即可。面部灸法結束後,接著進行色斑部位綜合灸法。
  • 禁灸的禁忌穴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