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上方" 綠 瑩 艾 草 " 關 注 我 們,學 習 更 多 艾 灸 知 識
艾灸結束後應根據身體的變化應對處理。在生活上也要配合進行調理,以鞏固艾灸效果。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艾灸養生,普遍用艾條進行溫和灸。艾灸後皮膚有紅暈灼熱感,但沒有灸痕,被艾灸的人群所接受選用。若用艾柱直接灸後可能會產生化膿、水泡現象。此時,應當注意灸瘡護理,同時艾灸後也應從飲食起居方面加以調理。用艾灸之後局部出現水泡。水泡小時,切不可挑破,一般在1-2個星期左右自然吸收。如果水皰較大,可以用注射器或者消毒針將皰內液體抽出,也可以用針消毒後,在水泡下邊緣用針扎幾個小洞(切不可用針挑破灸瘡),再用棉籤輕輕將水泡液體順著洞孔輕輕擠出。液體擠出乾淨後,再在灸瘡塗上龍膽紫藥水或消炎膏、燙火膏,用消毒紗布覆蓋固定加以保護,直至水皰吸收癒合。若灸火較重,發生灸瘡,首先要放出液體外,還要護理好灸瘡,為避免感染要做適當處理。可以用消毒液、酒精、生理鹽水清洗,也可以在灸瘡化膿後,每天用蔥頭、薄荷煎水清洗,每天可清洗2-3次,每次清洗後均需貼上玉紅膏。從化膿到收口每日不可間斷,以促進瘡口癒合。持續20-30天瘡口便可癒合。如果灸瘡疼痛難忍,難以癒合,可以用桃枝、柳枝、芫荽、黃連各適量煎湯溫洗;灸瘡久收口,多為氣虛,可以內服內託黃芪丸(黃芪48克、當歸12克,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各6克)。灸瘡脫痂後,應繼續用柳枝湯溫洗,同時注意保護局部皮膚,免受風寒侵襲。艾灸之後,應當從有利於灸瘡癒合或保護機體正氣出發,注意調理。艾灸產生灸瘡後為了促進灸瘡正常透發,可適量食用有助於透發的食物,如雞肉、鯉魚、筍、豆類、香蕈、蘑菇等。當灸瘡開始癒合後,便應當減少有助於透發食物的攝入,以免延長灸瘡癒合的時間。
使用化膿灸後,灸瘡處在化膿期間,應當避免重體力勞動。灸瘡受到汙染而發炎症時,可用消炎藥膏塗敷瘡口並口服抗生素消炎。瘡口未癒合時,飯菜宜清淡,忌食魚、蝦、蟹、鵝、雞、羊肉、辛辣食物,忌菸酒。否則易生痰涎,致病氣滯留,灸瘡不能外透。同時,性生活過度也會有礙灸瘡收口。由此可見,艾灸之後,要從飲食、生活起居等多方面加以配合與護理,才能取得較好的艾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