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瘡的處理與灸後調理

2021-02-12 綠瑩艾草

點 擊 上方" 綠 瑩 艾 草 " 關 注 我 們,學 習 更 多 艾 灸 知 識

艾灸結束後應根據身體的變化應對處理。在生活上也要配合進行調理,以鞏固艾灸效果。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艾灸養生,普遍用艾條進行溫和灸。艾灸後皮膚有紅暈灼熱感,但沒有灸痕,被艾灸的人群所接受選用。若用艾柱直接灸後可能會產生化膿、水泡現象。此時,應當注意灸瘡護理,同時艾灸後也應從飲食起居方面加以調理。用艾灸之後局部出現水泡。水泡小時,切不可挑破,一般在1-2個星期左右自然吸收。如果水皰較大,可以用注射器或者消毒針將皰內液體抽出,也可以用針消毒後,在水泡下邊緣用針扎幾個小洞(切不可用針挑破灸瘡),再用棉籤輕輕將水泡液體順著洞孔輕輕擠出。液體擠出乾淨後,再在灸瘡塗上龍膽紫藥水或消炎膏、燙火膏,用消毒紗布覆蓋固定加以保護,直至水皰吸收癒合。若灸火較重,發生灸瘡,首先要放出液體外,還要護理好灸瘡,為避免感染要做適當處理。可以用消毒液、酒精、生理鹽水清洗,也可以在灸瘡化膿後,每天用蔥頭、薄荷煎水清洗,每天可清洗2-3次,每次清洗後均需貼上玉紅膏。從化膿到收口每日不可間斷,以促進瘡口癒合。持續20-30天瘡口便可癒合。如果灸瘡疼痛難忍,難以癒合,可以用桃枝、柳枝、芫荽、黃連各適量煎湯溫洗;灸瘡久收口,多為氣虛,可以內服內託黃芪丸(黃芪48克、當歸12克,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各6克)。灸瘡脫痂後,應繼續用柳枝湯溫洗,同時注意保護局部皮膚,免受風寒侵襲。

艾灸之後,應當從有利於灸瘡癒合或保護機體正氣出發,注意調理。艾灸產生灸瘡後為了促進灸瘡正常透發,可適量食用有助於透發的食物,如雞肉、鯉魚、筍、豆類、香蕈、蘑菇等。當灸瘡開始癒合後,便應當減少有助於透發食物的攝入,以免延長灸瘡癒合的時間。

使用化膿灸後,灸瘡處在化膿期間,應當避免重體力勞動。灸瘡受到汙染而發炎症時,可用消炎藥膏塗敷瘡口並口服抗生素消炎。瘡口未癒合時,飯菜宜清淡,忌食魚、蝦、蟹、鵝、雞、羊肉、辛辣食物,忌菸酒。否則易生痰涎,致病氣滯留,灸瘡不能外透。同時,性生活過度也會有礙灸瘡收口。由此可見,艾灸之後,要從飲食、生活起居等多方面加以配合與護理,才能取得較好的艾灸效果

相關焦點

  • 直接灸方法與作用
    灸後保護:待灸壯完畢後,揩淨灰燼,用幹敷料覆蓋,不用任何藥物,待5~7天後,焦痂開始浮動脫落,有少量分泌物,可隔1~2天更換敷料,瘡口周圍用酒精或鹽水棉球揩淨,仍用幹敷料覆蓋。如需繼續在原處用原法加強,在焦痂尚未脫落時,則疼痛每極輕微,如焦痂已經脫落再行直接燒灼,痛感每不能忍受。可在瘡面上放一薑片或蒜片,在直接灸基礎上再用間接灸。灸後仍用幹敷料覆蓋保護。
  • 易灸灸產後調理,未來十年少病痛
    很多女性缺乏產後的正確調理,導致出現便秘、睡眠欠佳、腰痛、關節痛等不適症狀,並從此成為病根,容易反覆發作,病程遷延至數年,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而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們體內陽氣也相對充沛的時機,用艾火的純陽,對經絡穴溫熱刺激,令陽氣滲入穴位經絡,則可以有效改善女性產後腰痛的情況。
  • 灸法篇——其 他 灸 5.1.14 燻灸器灸
    十四、燻灸器灸【概念】燻灸器灸法是指將艾條一端或以艾絨置於特製的燻灸器內點燃後,以其艾煙燻灸患處的一種施灸方法。上述二法,灸畢後,均採取對灸治瘡面行消毒敷料包紮。每日燻灸1~2 次,連續灸治不間斷,直至痊癒。通過臨床研究,證實∶針對不同的致病菌,燻灸時間有差別∶金黃色葡萄球菌艾燻 30 分鐘即可殺滅,白色鏈球菌需 40 分鐘,而綠膿桿菌則需 60 分鐘,方可殺滅。
  • 灸出水泡的原因和處理方法
    這是火星在行動第13個話題#灸出水泡的原因和處理方法#筆記整理不是所有人艾灸都會灸出水泡,但是肯定是有不少人會灸出水泡
  • 化膿灸愈大病
    從灸法的歷史來看,小艾柱直接灸作為灸法中古老、特殊的療法,可傳承至今必有其獨到之處。《千金要方》云:「諸療之要,火艾為良,針、湯、散皆所不及。」強調灸法的重要作用,灸法治病取效甚高,是針刺、湯藥所不及的。施麥粒灸後,局部皮膚發紅,破損,產生灸瘡,稱之為化膿灸。臨床上常會遇到一些難治性疾病,這是是化膿灸的主要適應病症。
  • 灸法篇——非 艾 灸 4.10 竹 茹 灸
    經灸數次,然後再灸就不太痛了。耐心灸至十餘次後感覺一熱即過,卻無甚痛苦了。用火燃著竹茹娃後,醫者應守護在旁邊。待燃至患者感覺疼痛,醫者也可用手輕輕拍打穴位四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減輕施灸時的疼痛。對懼痛忠者,可先在穴位注人2%普魯卡因注射液Iml做局部麻醉後再胞灸,或塗以中藥局麻液。中藥局麻被配製法為∶川烏、細辛、花椒各30g,蟾酥1.8g。用75%酒精300 ml浸泡24小時。
  • 灸友分享:如此灸一灸,調理好全身小毛病~
    艾灸能調理很多身體疾患,閱讀此文後,您會有更深刻的體會~灸前狀態:7月5,6日在北京,汗多,怕風,氣浮且散得快,易岔氣耳鳴,吃參脈散會好些,午飯沒啥食慾,體表溫度比平時高。睡覺磨牙把嘴唇弄破幾處,稍腫,傷口癒合慢,有潰瘍趨勢。7號高鐵空調低,受涼,流鼻涕、喉嚨痛、肩背緊,特別是肩胛處,人比較蔫~7月8日,第一次灸,羶中到中脘。
  • 發泡灸、疤痕灸和灸泡
    瘢痕灸,又稱化膿灸,屬於艾炷灸之直接灸的一種。係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膚,漸致化膿,最後形成瘢痕的一種灸法。瘢痕灸可以說是我國應用歷史最長的一種灸法,最早見於《針灸甲乙經》:「欲令灸發者,灸履熨之,三日即發」。
  • 灸法篇——非 艾 灸 4.6 桑 木 灸
    (2)具體操作①桑校灸法∶分二法,一為將桑枝條,燃著後,在所選穴位進行灸照,燃完1根為1壯。每次3~5 赴,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將桑枝條點燃後,過15~20秒鐘後吹滅火焰,以火頭灸穴位,至火頭媳滅為1壯。每日2~3次,不計療程,以愈為度。
  • 癰疽的溫灸療法
    氣管炎讓你咳喘欲斷氣,溫灸治癒4位患者》藥艾 |《一款灸感強烈的艾條獲得灸友激賞》癲癇 |《癲癇的溫灸療法》感冒 |《感冒不用怕!灸穴:初起有熱,先灸風門25分鐘、陽陵泉25分鐘,如有大便幹,再接灸左大橫30分鐘(右邊不灸)、承山各30分鐘,俟熱止可灸肝俞30分鐘,二白20分鐘,患處30-60分鐘,(古直接灸法說瘡疼者灸至不疼,不疼者灸至疼),日灸二次,以好為止,器內餘熱灸臍,如惡症灸數日不見好,再加膈俞25分鐘、大陵25分鐘。破後止灸患處,潰處須用藥包紮。
  • 王執中用灸特點及其灸技
    灸固捷於藥,若灸不得穴,又不如藥相當者見效之速,且灸且藥,方為當爾」(《針灸資生經·腎虛》)。如「有婦人夜多魘,蓋因少年侍親疾用心所致也。後服定志元,遂不常魘。灸固不可廢,藥亦不可不服也」(《針灸資生經·夢魘》)。「舍弟行一二裡路,膝必酸不可行,須坐定,以手撫摩久之,而後能行。後因多服附子而愈。予冬月膝亦酸疼,灸犢鼻而愈。以此見,藥與灸不可偏廢也」(《針灸資生經·膝痛》)。
  • 艾灸技術操作-隔豆豉灸
    隔豆豉灸【施灸法】將淡豆豉餅放在瘡面上,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施灸,如果豉餅燒焦,可易溼餅再灸。
  • 灸感、排毒、暈灸與處理
    每個人的灸感出現時間也各不相同,也許有的人灸1、2次就出現灸感,有的人灸1個療程還沒出現灸感,人體本來就是各不相同,不可能大家都有個固定的標準,所以根據別人的灸感來斷定自己艾灸是否有效是極其錯誤的。第一時期為灸火循經:多表現為透熱、擴熱、傳熱三種熱感現象,這表明為體內的經氣被激活推動循環起來了。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甘遂灸)
    十九、隔甘遂灸甘遂灸是在皮膚和大艾炷之間隔以甘遂而施 灸的一種灸法。《本草綱目》引宋《聖惠方》云:「二 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麵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仍艾 三壯」。或將甘遂末與紫皮大蒜適量,搗爛製作成餅,大小同上,每次以艾炷隔餅灸5〜10壯。本方用治小便不通。或把甘遂膏敷於臍中,上置艾炷,用線 香火點燃施灸,換炷不換甘遂膏,施灸3壯或4壯。【適應證】甘遂灸法適用於小便不通等證。
  • 艾灸技術操作-疤痕灸
    經灸數次,然後再灸疼痛。耐心灸至十餘次後感覺一熱即過,卻無甚痛苦。用火燃著艾炷後,醫者應守護在旁邊。待燃至患者感覺疼痛,醫者也可用手輕輕拍打穴位四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減輕施灸時的疼痛。對懼痛患者,可先在穴位注入2%普魯卡因注射液1ml做局部麻醉後再施灸,或塗以中藥局麻液。中藥局麻液配製法為:川烏、細辛、花椒各30g,蟾酥1.8g,用75%乙醇300ml浸泡24小時。
  • 麥粒灸的好處和注意事項
    施麥粒灸後,局部皮膚發紅,破損,產生灸瘡,稱之為化膿灸。(一)為什麼要灸出瘡來?臨床上常會遇到一些難治性疾病,這是是化膿灸的主要適應病症。儘管化膿灸會產生灼痛感,但相對病情而言,這種「小創傷,大效應」是完全值得的。灸瘡療效顯著,古人早有記載。
  • 灸法篇——非 艾 灸 黃蠟灸
    若瘡瘍腫毒較深,可隨灸隨添黃蠟,以添到圍圈滿為度。灸完灑冷水少許於蠟上,冷卻後揭去圍布、麵團及黃蠟。法二∶灸材∶黃蠟、香油、蔡白。製法∶黃蠟、香油比例為等量,先將黃蠟放入香油內熔化,待涼後凝固備用。選穴∶以病灶局部為主穴,配穴可循徑選距離病灶較近的1~2個臉穴即可。方法∶將準備好凝固之蠟油化開。
  • 門診手記(3)——百會灸的操作方法
    我灸完會不會禿了???A:只要施灸者保證把點燃線香或者牙籤的明火吹滅再點燃艾絨,頭髮就不會燒著。灸的過程中難免會燙掉幾根穴位上的頭髮,沒關係很快就會想出來噠!當然,要全程注意用火安全哦!Q3:只要一次治療灸3下嗎?能不能多灸幾次?
  • 灸法篇12——隔豆豉灸
    但須灸至瘡部皮膚溼潤汗出,這樣,邪毒 可隨汗外出,使病獲愈。【灸前準備】大艾炷,淡豆豉餅(淡豆豉壓為末,用黃酒調和,做成瘡口大的餅,厚為0. 4〜0. 6 cm,用粗針穿刺數孔),鑲子,線香,火柴,灰盒,甲紫等。
  • 灸花:你可能還沒認識我
    此時,你應該毫不猶豫地這樣告訴他們:艾灸時皮膚出現的水泡,不是燙傷,而是灸花!灸花是灸法術語,也叫「灸瘡」。是指艾灸燻灼穴位局部後,該處皮膚起水泡後所致的無菌性化膿狀態,是邪氣外排的表現。由於溼氣、寒氣重,經絡不通而造成或大或小的水泡,而邪氣排出體外需要一個通道,灸花就是這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