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
化膿灸能治大病,今時大病多發,當重視化膿灸法。本文談化膿灸法的方法,希望能幫助病人康復。
中醫有針灸,針灸不僅有針法,還有灸法。可以說,灸法是一個重要的治病方法。本文專門強調直接灸法,用小艾柱直接在穴位上施灸,一般我們常用麥粒灸法,把艾絨搓成小麥粒大小,放在穴位上點燃直接施灸,稱為麥粒灸法。
從灸法的歷史來看,小艾柱直接灸作為灸法中古老、特殊的療法,可傳承至今必有其獨到之處。《千金要方》云:「諸療之要,火艾為良,針、湯、散皆所不及。」強調灸法的重要作用,灸法治病取效甚高,是針刺、湯藥所不及的。施麥粒灸後,局部皮膚發紅,破損,產生灸瘡,稱之為化膿灸。
臨床上常會遇到一些難治性疾病,這是是化膿灸的主要適應病症。儘管化膿灸會產生灼痛感,但相對病情而言,這種「小創傷,大效應」是完全值得的。灸瘡療效顯著,古人早有記載。如《備急灸法》所云「餘親以灸法,灸人甚多,皆獲奇效」。
現在大病重病慢性病症越來越多,而且,許多是三陰病證。比如高血壓、高血脂、中風、腫瘤、風溼性關節炎、心臟病等等,這些疾病的根本病機是下元不足,陽氣不宣,氣化不利,導致陰霾邪濁積滯於體內,造成疾病。而艾灸能「壯固根蒂,保護形軀,燻蒸本原,卻除百病,蠲五臟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寧。」尤其是化膿灸,其療效更是其他灸法所不及的。
為了提高治病療效,為了早日康復,我我願意推廣化膿灸,因為這是一種可以治病的方法。
一則,灸瘡能提高艾灸的療效
發灸瘡可增強局部刺激,延長作用時間,增強艾灸的療效。
歷代針灸醫家都重視艾灸要灸出瘡來。比如,《針灸資生經》云:「凡著艾得瘡發所患即瘥,不得瘡發其疾不愈。」《小品方》謂:「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也。」《外臺秘要》曰:「得發則疾易愈。」《太平聖惠方》中記載:「灸炷雖然數足,得瘡發膿壞,所患即瘥,如不得瘡發膿壞,其疾不愈。」《針灸易學》強調:「灸瘡必發,去病如把抓。」《醫宗金鑑》中「灸瘡調治歌」曰:「灸瘡不發氣血竭,七日發膿病必除。」
二則,灸瘡能預防疾病
中醫強調「治未病」,如何「治未病」?古代醫家重視施灸來預防疾病。
俗話說「若要安,三裡常不幹」,就是指灸足三裡至發瘡化膿,則人能不病。《千金要方》記載:「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三十壯。因此而愈,不復發也」;「凡入吳蜀地遊官,體上常須兩三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
《黃帝明堂灸經》對於預防中風有明確記載:「常令兩腳上有灸瘡為妙。」指出當人有中風先兆時,可在足三裡、絕骨處施灸至形成灸伴隨,則可預防中風。
三則,灸瘡能治療疾病
古代醫家常用化膿灸來治療內外婦兒各科病症,而且,還用於治療急症,如:卒中風、婦人橫產、卒心痛、卒狂驚悸、腹厥痛、小兒驚癇、小兒急喉等等。
今時醫家亦常用化膿灸法,治療哮喘、感冒、中風先兆及復發、腫瘤、B型肝炎、頸椎病、頸性眩暈症、高脂血症、高血壓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腸易激症候群、乳腺增生病、肱骨外上髁炎、腰椎間盤突出症、骨性關節炎、肩周炎、瘰癧、鼻炎、支氣管擴張、糖尿病、強直性脊柱炎、頻發性室性期前收縮、洩瀉、心絞痛、偏頭痛、神經性嘔吐、面肌痙攣、焦慮症、壓縮性骨折、慢性肩胛提肌損傷、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角膜炎、慢性口瘡、慢性牙髓炎、下肢丹毒、脫髮、陽痿、腦震蕩後遺症等等。
可以說,化膿灸對臨床各科疾病都有療效,特別是一些綜合性、複雜性疾病,更有良好療效。巧合的是,化膿灸的適應病症與目前影響國人生命健康的慢性病疾病譜相一致。
灸出瘡來,需要適當加重艾灸量,由此會導致局部的劇烈疼痛。一般來說,在灸療過程中,可採用麻醉、拍打局部、數數、撫摸等方式來緩減疼痛。
《壽世保元》記載:「著艾火,痛不可忍,預先以手指緊罩其穴處,要以鐵物壓之,即止。
我自己的體會是,艾灸時可緩緩深呼吸,能緩解疼痛。若疼痛劇烈,可不必強忍,痛即撤去艾柱,其痛立止。若擔心不能形成灸瘡,可多施灸幾壯即可。
灸瘡是否形成,與諸多因素相關。比如,艾灸的強度、機體的氣血旺盛程度、外加的促發因素等等。
為什麼有的人會不形成灸瘡呢?我臨床觀察到,若施灸的壯數足夠的多,但其人氣血不足,則不容易形成灸瘡。對於這樣的人,《資生經》說:「若任其自然,則終不發矣。」這也說明,必要時需要人為地採取幹預措施來促發灸瘡。
那麼,如何促發灸瘡呢?以下列出幾個方法:
一則,增加灸量
簡單來說,就是多灸幾壯,灸的越多,對局部皮膚的刺激越強,越容易產生灸瘡。宋代醫家王執中在《資生經》中描述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予嘗灸三裡各七壯,數日過不發。再各灸兩壯,右足發,左足不發。更灸左足一壯,遂發兩月。」由此可知,發灸瘡與灸量關係密切。
二則,配合熱熨法
《針灸甲乙經》中就告訴我們如何催發灸瘡:「灸瘡不發者,用故履底灸,令熱,熨之,即發」;「或灸履鞨熨之,三日即發。」就是用舊鞋底烤熱,再熨施灸處,這樣可以增強穴位局部的刺激。需知,古人沒有橡膠,鞋底都是布的。今時若用橡膠鞋底烤熱燙熨,當更容易產生灸瘡。
三則,穴位外敷
可穴位外敷蔥白、麻油、皂角湯等辛溫發散或生肌的藥物,有助於促發灸瘡。《太平聖惠方》記載:「用赤皮蔥三五莖,去其青蔥,於灰火中煨熟,拍破,熱熨瘡十餘遍,其瘡三日自發。」
《資生經》也提到「頻用生麻油漬之,而發」,或「用皂角煎湯候冷,頻點之而發」。《針灸集成·發灸瘡法》記載「用薄荷、桃柳葉煎湯溫洗」。
四則,服藥補益氣血
元代醫家竇漢卿認為,灸瘡不發的原因是「本氣空虛,不能作膿,失其所養」。對於這種素體虧虛、氣血不足的患者需採用內服補益氣血的藥物來促發灸瘡。
《針灸資生經》云:「亦有恐氣血衰不發,於灸前後煎四物湯服,以此湯滋養氣血故也。」
五則,吃發物
一般患病後當少吃動風之類的發物,以免擾動相火,導致疾病惡化。但為了促發灸瘡,即可以吃些發物。比如,《古今醫統》記載:「食熱炙之物,如燒魚、煎豆腐、羊肉之類而發」。《神灸經綸》曰:「若見灸瘡不發,用故鞋底焙熱熨之,三日而發,仍以小雞、鰱魚、豆腐等物與食,灸瘡必發。」
施延慶在《化膿灸須知》中提到,為了促發灸瘡,可將老母雞煮爛熬湯,酌加筍尖調味,也可以鮮鯽魚、蘑菇、香菇、鞭筍等作湯,宜白湯清淡,及適量吃點甜酒釀之類,每日輪換食用。
《針灸大成》亦提出,灸後十餘天內可食用少量雞、魚等溫性食物補中益氣,充沛營養,促使膿瘡的生成和排出。
吃發物有幾個原則,其一,灸後先不吃,數天後不發灸瘡才可以吃;其二,不妨先少吃點,逐漸多吃,以免發物擾動相火,導致各種不適反應;其三,灸先儘量別喝綠茶,以免清降灸火,導致灸瘡不發。且為了促進灸瘡形成,吃發物時亦當忌飲綠茶,以免解去發物之性。
另外,若已經發出灸瘡,應當吃些清淡之物,使胃氣和平,血氣流通,疾病隨艾氣驅出;若是濃味醉酗,則易致血氣逆亂。
一則,調節飲食,建議儘量清淡些,油膩肥甘之物不可過多吃,以適量為宜,以免傷及脾胃。若見黑色灸疤脫落,即可恢復正常飲食。同時忌食生冷、過熱、過酸、過甜、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海產品等;
二則,灸後禁止吸菸與飲烈性酒;
三則,調節起居,禁止淋雨、遊泳、陽光下曝曬、勞累、過度出汗;
四則,洗浴時,儘量避免肥皂、洗髮液、沐浴露的汙水進入灸瘡內。
化膿灸取穴當循經絡為準,疏通經氣以產生灸感取效,違則灸瘡無效。
古人很重視施灸時的取穴準確,比如,《醫心方》記載:「凡灸諸俞,皆令如經也,不如經者,徒病無益」。《備急千金要方》記載:「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皮肉耳」。宋代莊綽《灸膏肓俞穴法》記載灸膏肓俞穴時:「或胛骨開而相遠,動爭寸餘,火氣不入穴竅,徒受苦楚,無所益也。若不失其穴,灸至數壯,覺胛骨中通熱而不甚痛,意自快暢」。
由此說,施灸之前先要揣穴,揣穴務求準確,取穴當審的,是化膿灸取效第一義。我們施灸的目的是為了療效,要取得療效,一定要取穴準確,並且施灸量足。若取穴不準確而濫發灸瘡,只傷皮肉,未必取效。
臨床工作中我見到不少病友身上都有灸瘡,這說明大家都已經認識到了艾灸養生的重要作用,值得支持。但詳細檢查其灸瘡部位,卻見有些取穴並不準確。有人取的足三裡太偏下,有的三陰交太偏脛骨,有的關元穴竟然不在腹中線上,如此等等。既然要選擇化膿灸,建議不妨先仔細取穴,務必準確,然後再灸。
一則,「灸必發瘡」不必拘泥
現代有研究證實,只要有足夠的施灸強度和持續時間,不論艾炷直接灸或艾條懸灸,皆可取效。因此說,只要有效,施灸時不必刻意追求灸瘡化膿。
二則,灸瘡是雙刃劍
正確施灸可取得「小創傷,大療效」,若過灸失治、養護不當又可引發壞證。
三則,歷代醫家談灸瘡壞證
為什麼會產生灸瘡壞證?其一,艾灸過度;其二,選穴不準;其三,觸犯外邪;其四,護養不當。
宋代《聖濟總錄》記載:「灸焫不依穴俞,或犯日時禁忌天地不和之氣,及灸後食毒,不慎房室,與夫灸數過多,皆令火毒發瘡,洪腫痛楚,經久不瘥」。
再者,過度引發灸瘡,能傷人元氣,亦可導致灸瘡壞證,比如清代名醫陳士鐸《洞天奧旨》記載:「灸穴不發不可,然過發亦不可。過發必至疼痛……灸瘡血出不止者」。
若能善於施灸,並且善於發出灸瘡,對於大病重病康復極有意義,需引起臨床重視。
廣西南寧市青秀區青山北路4號
畔山花園12棟
15296483855
選擇中醫奧地利工作室
Karl-Schönherr.str.7, 6020, Innsbruck
00436764346230
庚子年壬午月乙未日
「閱讀原文」購買安宮牛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