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灸愈大病

2021-02-12 xuanzezhongyi

 導言 

化膿灸能治大病,今時大病多發,當重視化膿灸法。本文談化膿灸法的方法,希望能幫助病人康復。

中醫有針灸,針灸不僅有針法,還有灸法。可以說,灸法是一個重要的治病方法。本文專門強調直接灸法,用小艾柱直接在穴位上施灸,一般我們常用麥粒灸法,把艾絨搓成小麥粒大小,放在穴位上點燃直接施灸,稱為麥粒灸法。

從灸法的歷史來看,小艾柱直接灸作為灸法中古老、特殊的療法,可傳承至今必有其獨到之處。《千金要方》云:「諸療之要,火艾為良,針、湯、散皆所不及。」強調灸法的重要作用,灸法治病取效甚高,是針刺、湯藥所不及的。施麥粒灸後,局部皮膚發紅,破損,產生灸瘡,稱之為化膿灸。

臨床上常會遇到一些難治性疾病,這是是化膿灸的主要適應病症。儘管化膿灸會產生灼痛感,但相對病情而言,這種「小創傷,大效應」是完全值得的。灸瘡療效顯著,古人早有記載。如《備急灸法》所云「餘親以灸法,灸人甚多,皆獲奇效」。

現在大病重病慢性病症越來越多,而且,許多是三陰病證。比如高血壓、高血脂、中風、腫瘤、風溼性關節炎、心臟病等等,這些疾病的根本病機是下元不足,陽氣不宣,氣化不利,導致陰霾邪濁積滯於體內,造成疾病。而艾灸能「壯固根蒂,保護形軀,燻蒸本原,卻除百病,蠲五臟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寧。」尤其是化膿灸,其療效更是其他灸法所不及的。

為了提高治病療效,為了早日康復,我我願意推廣化膿灸,因為這是一種可以治病的方法。

一則,灸瘡能提高艾灸的療效

發灸瘡可增強局部刺激,延長作用時間,增強艾灸的療效。

歷代針灸醫家都重視艾灸要灸出瘡來。比如,《針灸資生經》云:「凡著艾得瘡發所患即瘥,不得瘡發其疾不愈。」《小品方》謂:「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也。」《外臺秘要》曰:「得發則疾易愈。」《太平聖惠方》中記載:「灸炷雖然數足,得瘡發膿壞,所患即瘥,如不得瘡發膿壞,其疾不愈。」《針灸易學》強調:「灸瘡必發,去病如把抓。」《醫宗金鑑》中「灸瘡調治歌」曰:「灸瘡不發氣血竭,七日發膿病必除。」

二則,灸瘡能預防疾病

中醫強調「治未病」,如何「治未病」?古代醫家重視施灸來預防疾病。

俗話說「若要安,三裡常不幹」,就是指灸足三裡至發瘡化膿,則人能不病。《千金要方》記載:「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三十壯。因此而愈,不復發也」;「凡入吳蜀地遊官,體上常須兩三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

《黃帝明堂灸經》對於預防中風有明確記載:「常令兩腳上有灸瘡為妙。」指出當人有中風先兆時,可在足三裡、絕骨處施灸至形成灸伴隨,則可預防中風。

三則,灸瘡能治療疾病

古代醫家常用化膿灸來治療內外婦兒各科病症,而且,還用於治療急症,如:卒中風、婦人橫產、卒心痛、卒狂驚悸、腹厥痛、小兒驚癇、小兒急喉等等。

今時醫家亦常用化膿灸法,治療哮喘、感冒、中風先兆及復發、腫瘤、B型肝炎、頸椎病、頸性眩暈症、高脂血症、高血壓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腸易激症候群、乳腺增生病、肱骨外上髁炎、腰椎間盤突出症、骨性關節炎、肩周炎、瘰癧、鼻炎、支氣管擴張、糖尿病、強直性脊柱炎、頻發性室性期前收縮、洩瀉、心絞痛、偏頭痛、神經性嘔吐、面肌痙攣、焦慮症、壓縮性骨折、慢性肩胛提肌損傷、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角膜炎、慢性口瘡、慢性牙髓炎、下肢丹毒、脫髮、陽痿、腦震蕩後遺症等等。

可以說,化膿灸對臨床各科疾病都有療效,特別是一些綜合性、複雜性疾病,更有良好療效。巧合的是,化膿灸的適應病症與目前影響國人生命健康的慢性病疾病譜相一致。

灸出瘡來,需要適當加重艾灸量,由此會導致局部的劇烈疼痛。一般來說,在灸療過程中,可採用麻醉、拍打局部、數數、撫摸等方式來緩減疼痛。

《壽世保元》記載:「著艾火,痛不可忍,預先以手指緊罩其穴處,要以鐵物壓之,即止。

我自己的體會是,艾灸時可緩緩深呼吸,能緩解疼痛。若疼痛劇烈,可不必強忍,痛即撤去艾柱,其痛立止。若擔心不能形成灸瘡,可多施灸幾壯即可。

灸瘡是否形成,與諸多因素相關。比如,艾灸的強度、機體的氣血旺盛程度、外加的促發因素等等。

為什麼有的人會不形成灸瘡呢?我臨床觀察到,若施灸的壯數足夠的多,但其人氣血不足,則不容易形成灸瘡。對於這樣的人,《資生經》說:「若任其自然,則終不發矣。」這也說明,必要時需要人為地採取幹預措施來促發灸瘡。

那麼,如何促發灸瘡呢?以下列出幾個方法:

一則,增加灸量

簡單來說,就是多灸幾壯,灸的越多,對局部皮膚的刺激越強,越容易產生灸瘡。宋代醫家王執中在《資生經》中描述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予嘗灸三裡各七壯,數日過不發。再各灸兩壯,右足發,左足不發。更灸左足一壯,遂發兩月。」由此可知,發灸瘡與灸量關係密切。

二則,配合熱熨法

《針灸甲乙經》中就告訴我們如何催發灸瘡:「灸瘡不發者,用故履底灸,令熱,熨之,即發」;「或灸履鞨熨之,三日即發。」就是用舊鞋底烤熱,再熨施灸處,這樣可以增強穴位局部的刺激。需知,古人沒有橡膠,鞋底都是布的。今時若用橡膠鞋底烤熱燙熨,當更容易產生灸瘡。

三則,穴位外敷

可穴位外敷蔥白、麻油、皂角湯等辛溫發散或生肌的藥物,有助於促發灸瘡。《太平聖惠方》記載:「用赤皮蔥三五莖,去其青蔥,於灰火中煨熟,拍破,熱熨瘡十餘遍,其瘡三日自發。」

《資生經》也提到「頻用生麻油漬之,而發」,或「用皂角煎湯候冷,頻點之而發」。《針灸集成·發灸瘡法》記載「用薄荷、桃柳葉煎湯溫洗」。

四則,服藥補益氣血

元代醫家竇漢卿認為,灸瘡不發的原因是「本氣空虛,不能作膿,失其所養」。對於這種素體虧虛、氣血不足的患者需採用內服補益氣血的藥物來促發灸瘡。

《針灸資生經》云:「亦有恐氣血衰不發,於灸前後煎四物湯服,以此湯滋養氣血故也。」

五則,吃發物

一般患病後當少吃動風之類的發物,以免擾動相火,導致疾病惡化。但為了促發灸瘡,即可以吃些發物。比如,《古今醫統》記載:「食熱炙之物,如燒魚、煎豆腐、羊肉之類而發」。《神灸經綸》曰:「若見灸瘡不發,用故鞋底焙熱熨之,三日而發,仍以小雞、鰱魚、豆腐等物與食,灸瘡必發。」

施延慶在《化膿灸須知》中提到,為了促發灸瘡,可將老母雞煮爛熬湯,酌加筍尖調味,也可以鮮鯽魚、蘑菇、香菇、鞭筍等作湯,宜白湯清淡,及適量吃點甜酒釀之類,每日輪換食用。

《針灸大成》亦提出,灸後十餘天內可食用少量雞、魚等溫性食物補中益氣,充沛營養,促使膿瘡的生成和排出。

吃發物有幾個原則,其一,灸後先不吃,數天後不發灸瘡才可以吃;其二,不妨先少吃點,逐漸多吃,以免發物擾動相火,導致各種不適反應;其三,灸先儘量別喝綠茶,以免清降灸火,導致灸瘡不發。且為了促進灸瘡形成,吃發物時亦當忌飲綠茶,以免解去發物之性。

另外,若已經發出灸瘡,應當吃些清淡之物,使胃氣和平,血氣流通,疾病隨艾氣驅出;若是濃味醉酗,則易致血氣逆亂。

一則,調節飲食,建議儘量清淡些,油膩肥甘之物不可過多吃,以適量為宜,以免傷及脾胃。若見黑色灸疤脫落,即可恢復正常飲食。同時忌食生冷、過熱、過酸、過甜、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海產品等;

二則,灸後禁止吸菸與飲烈性酒;

三則,調節起居,禁止淋雨、遊泳、陽光下曝曬、勞累、過度出汗;

四則,洗浴時,儘量避免肥皂、洗髮液、沐浴露的汙水進入灸瘡內。

化膿灸取穴當循經絡為準,疏通經氣以產生灸感取效,違則灸瘡無效。

古人很重視施灸時的取穴準確,比如,《醫心方》記載:「凡灸諸俞,皆令如經也,不如經者,徒病無益」。《備急千金要方》記載:「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皮肉耳」。宋代莊綽《灸膏肓俞穴法》記載灸膏肓俞穴時:「或胛骨開而相遠,動爭寸餘,火氣不入穴竅,徒受苦楚,無所益也。若不失其穴,灸至數壯,覺胛骨中通熱而不甚痛,意自快暢」。

由此說,施灸之前先要揣穴,揣穴務求準確,取穴當審的,是化膿灸取效第一義。我們施灸的目的是為了療效,要取得療效,一定要取穴準確,並且施灸量足。若取穴不準確而濫發灸瘡,只傷皮肉,未必取效。

臨床工作中我見到不少病友身上都有灸瘡,這說明大家都已經認識到了艾灸養生的重要作用,值得支持。但詳細檢查其灸瘡部位,卻見有些取穴並不準確。有人取的足三裡太偏下,有的三陰交太偏脛骨,有的關元穴竟然不在腹中線上,如此等等。既然要選擇化膿灸,建議不妨先仔細取穴,務必準確,然後再灸。

一則,「灸必發瘡」不必拘泥

現代有研究證實,只要有足夠的施灸強度和持續時間,不論艾炷直接灸或艾條懸灸,皆可取效。因此說,只要有效,施灸時不必刻意追求灸瘡化膿。

二則,灸瘡是雙刃劍

正確施灸可取得「小創傷,大療效」,若過灸失治、養護不當又可引發壞證。

三則,歷代醫家談灸瘡壞證

為什麼會產生灸瘡壞證?其一,艾灸過度;其二,選穴不準;其三,觸犯外邪;其四,護養不當。

宋代《聖濟總錄》記載:「灸焫不依穴俞,或犯日時禁忌天地不和之氣,及灸後食毒,不慎房室,與夫灸數過多,皆令火毒發瘡,洪腫痛楚,經久不瘥」。

再者,過度引發灸瘡,能傷人元氣,亦可導致灸瘡壞證,比如清代名醫陳士鐸《洞天奧旨》記載:「灸穴不發不可,然過發亦不可。過發必至疼痛……灸瘡血出不止者」。

若能善於施灸,並且善於發出灸瘡,對於大病重病康復極有意義,需引起臨床重視。


廣西南寧市青秀區青山北路4號

畔山花園12棟

15296483855

選擇中醫奧地利工作室

Karl-Schönherr.str.7, 6020, Innsbruck

00436764346230

庚子年壬午月乙未日

「閱讀原文」購買安宮牛黃丸

相關焦點

  • 化膿灸:艾灸效果排第1
    化膿灸又叫瘢痕灸,直接灸(直灸)的一種;就是用小艾炷直接在皮膚上灸灼穴位,達到化膿的目的,最後形成瘢痕的一種灸法。
  • 灸瘡的處理與灸後調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艾灸養生,普遍用艾條進行溫和灸。艾灸後皮膚有紅暈灼熱感,但沒有灸痕,被艾灸的人群所接受選用。若用艾柱直接灸後可能會產生化膿、水泡現象。此時,應當注意灸瘡護理,同時艾灸後也應從飲食起居方面加以調理。用艾灸之後局部出現水泡。水泡小時,切不可挑破,一般在1-2個星期左右自然吸收。
  • 灸法篇——非 艾 灸 4.10 竹 茹 灸
    使用時,取棕紅色上清液,以消毒棉球蘸後塗於施灸穴位,1~5分鐘之後可達到局部麻醉。連續施灸,灸冶完畢,局部往往被燒破,甚至呈焦黑色,可用一般藥膏貼於創面,1 周左右即可化膿。(5)射護∶等完成所灸壯數後,輕輕拭去竹茹灰後,灸區多形成一焦痂。在灸穴上用淡膏藥、灸瘡膏藥或根據灸口大小剪一塊一般校布,數帖封口,談膏藥以稱灸瘡膏藥。
  • 艾灸技術操作-疤痕灸
    瘢痕灸法,又稱化膿灸、著膚灸、打膿灸。係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膚,漸至化膿,最後形成瘢痕的一種灸法。
  • 三伏灸之:隔 姜 灸
    常見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鹽灸、隔附子灸;還有隔核桃灸、隔蔥灸、隔蒜灸、隔梨皮灸、隔豆豉灸、隔泡蘿蔔灸肺熱的艾友可以隔梨皮灸魚際穴、合谷穴去肺火;陰虛的艾友可以隔梨皮灸三陰交滋陰。也要在裡皮上刺幾個小眼,梨皮帶肉的一面對著穴位。
  • 發泡灸、疤痕灸和灸泡
    通過學習古人對發泡灸和疤痕灸的論述,正確的認識灸泡。
  • 古今艾灸法多樣:直接灸、隔物灸、艾條灸、艾包灸、無煙灸……(附語音)
    (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灸完了之後不言而喻,肯定會化膿,大家注意這個化膿可能不是細菌引起的,叫做無菌性炎症——沒有細菌引起的炎症,之後就會結痂,脫落,痂皮脫落就變成一個瘢痕,古代把這種方法也叫瘢痕灸。 在《太平聖惠方》裡邊就講:「灸炷雖然數足,得瘡發膿壞,所患即差;如不得瘡發膿壞,其疾不愈。」
  • 麥粒灸視頻講解,灸法學起來!功效如此神奇,這次真是開了眼!
    麥粒灸是屬於艾灸中常用的直接灸的一種方法,是將艾絨搓成如麥粒樣大小的艾炷直接置於皮膚上施灸防治疾病的一種技術,由於容易留疤甚至化膿,所以也稱之為「瘢痕灸」,「化膿灸」。其特點是所需艾絨很少,煙霧小,刺激量可大可小,灼熱、灼痛感穿透性明顯。
  • 麥粒灸的好處和注意事項
    施麥粒灸後,局部皮膚發紅,破損,產生灸瘡,稱之為化膿灸。(一)為什麼要灸出瘡來?臨床上常會遇到一些難治性疾病,這是是化膿灸的主要適應病症。儘管化膿灸會產生灼痛感,但相對病情而言,這種「小創傷,大效應」是完全值得的。灸瘡療效顯著,古人早有記載。
  • 灸眼、灸胸、灸菊花……古法艾灸太野了!
    想灸哪裡灸哪裡但對於許多996的打工人來說,去店裡做艾灸,無論從時間還是金錢上,都太奢侈了。家庭艾灸儀應運而生。這種小盒子內置燃燒的艾柱,不僅能控制火候,還能調節有煙和無煙。配合各種綁帶,讓你自助艾灸不求人,想灸哪裡灸哪裡。
  • 艾灸時皮膚出水泡,這不是燙傷,而是灸花!灸出水泡各不同
    中醫專家指出,艾灸時皮膚出水泡 這不是燙傷,而是灸花。  灸花(瘡)就是身體裡的邪氣自己在找出口,是將我們身體裡的病邪排出體外的一種表現,常表現為起泡甚至流膿。用同樣的火力艾灸的時候,有病灶的地方就會比其他的地方敏感,會感覺更熱、更痛、更有刺激性。比如艾灸後背的時候,如果你有胃病,那麼在胃腧穴的位置會比其他地方更痛,更容易起灸花,這就是在提示你這個地方或這條經絡有疾病。
  • 直接灸的要訣與技巧
    初用直接灸法,一定要用小艾炷,寧可多灸幾壯,這也和用藥一樣「寧可再劑,不可重劑」。古人多用大艾炷,一二次灸成,要求化膿成灸瘡,每天清洗,一個月以上才能痊癒,非常痛苦,而且麻煩,雖然療效好,但現代人多難以接受。所以,用小艾炷輕灸、多灸、長灸同樣有效,這也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結果。
  • 灸出水泡的原因和處理方法
    據我的統計,足三裡灸出水泡人的頻率是最多的。也有人是燙出來的水泡。早上的時候有同學說了,灸出來的水泡幾乎感覺不到疼,燙的水泡很疼。除了操作不當,不小心燙傷外,沒有多少人會拿著火燙自己的,所以燙出來的水泡很少。灸出來的水泡是有原因的:也可以把灸出來的水泡稱為灸花,灸花是艾灸中可能出現的一種正常的邪氣外排反應。
  • 關於直接灸足三裡穴的一些問題解析
    針對近日一些網友提出的直接灸足三裡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和問題,現作一簡單解析如下:灸後幾天卻未化膿。
  • 聤耳(化膿性中耳炎)怎麼艾灸,聤耳的艾灸治療方法!
    聤耳(化膿性中耳炎)【病症概述】:聤耳,是指耳內流出膿性分泌物的症狀和體徵。通常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包括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毒感染也能引起中耳炎。根據其病程,急性的稱為「膿耳」,慢性的稱為「耳疳」,是在咽鼓管生理機能出現障礙的基礎上發生的或一般化膿性細菌所致的炎性病變。
  • 神秘詭異的隔蟾灸!
    點擊圖片上方灸道堂,訂閱公眾號!  【適應症】  用於瘰癧(淋巴結核)、癤腫、癰疽疔瘡(初起或潰後久不收口)、發背、惡瘡、症瘕癖積、臌脹、水腫、小兒疳積、慢性氣管炎、乳腺炎、痔瘡、皮膚感染等症。  【施灸準備】  大艾炷,活蟾蜍一隻(破腹去腸或剝取皮),鑷子,火柴,線香,灰盒,甲紫等。
  • 麥粒灸有哪些作用?功效如此神奇,這次真是開了眼!
    ,由於容易留疤甚至化膿,所以也稱之為「瘢痕灸」,「化膿灸」。,以免修正定位造成更多、更大的灸痕;分布顏面、血管部位的穴位不可採用化膿瘢痕灸。當代灸療大師周楣聲也曾在他的著作《灸繩》裡大聲呼籲拯救失落的灸法,並對化膿灸進行了深刻的評述:「舉凡全身各個系統之陳年痼疾及藥物難以為力的病症幾乎皆可保羅,……用之得當,均可收奇效、顯效與有效的不同效果。有的病例可立即生效,有些患者雖然暫時無任何反應,等待灸瘡發作,焦痂脫落,分泌物增加時,效果就會顯現,並且此時效果為最好。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甘遂灸)
    十九、隔甘遂灸甘遂灸是在皮膚和大艾炷之間隔以甘遂而施 灸的一種灸法。《本草綱目》引宋《聖惠方》云:「二 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麵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仍艾 三壯」。《普濟方》卷四百二十三引《存仁方》載,用 甘遂末、大蒜泥安臍施灸,治小便閉不通O【灸前準備】大艾炷,甘遂,麵粉,紫皮大蒜,水,鐐子,火柴, 線香,灰盒,甲紫等。
  • 灸友分享:體弱多病,自灸半年,調理好十三個毛病!
    2012年6月開始我用灸盒,整個後背都灸,灸完再灸中脘、關元、氣海。用灸盒灸了三四個月。這期間出現了許多的排病反應。這些排病的反應說起來輕鬆,當時也挺折磨人的。當時我癢得最難受的是半夜,半夜都在抓,真的抓了三四個月之久。有些疹子出來幾個月才消退。那些小疹出完後,四肢又開始出另一種疹,像風疹,一抓起來一大片那種。幸好我的理論知識充分了,所以我不擔心。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山梔生薑灸)
    十五、隔山梔生薑灸山梔生薑灸屬於間隔灸的一種。見於《灸治經 驗集》。用黃梔子打碎水煎取濃汁,加入一些生薑 汁,混以麵粉和石灰各一份,調成糊狀,塗於穴位 ±o再放一薄生薑片,上置艾炷的一種施灸方法。【灸前準備】大艾炷,鮮生薑,山梔,石灰,麵粉,鑲子,火柴, 線香,灰盒,甲紫等。【施灸法】取黃梔子搗碎水煎取濃汁,再加入生薑汁少 許,混以麵粉、石灰各等分,調成糊狀,敷於穴位上, 再放一薄生薑片,用針穿數孔,上置艾炷,再把艾炷 放走薑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