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篇——非 艾 灸 4.10 竹 茹 灸

2021-02-12 宏五學堂

十、竹 茹 灸


【概念】

竹茹灸是以竹茹作炷施灸。唐代孫思邀的<千金翼方)卷二十四還首載了竹茹灸治療腫痛,該灸法具有解毒消腫止痛之功,主冶癰腫療毒,蟲蛇咬傷等。【灸前準備】

竹茹,火柴或打火機,紫藥水,紅藥水,75%酒精棉球,線香,橡皮膏,甲紫等。

【施灸法】

(1)灸具製備∶取液竹的莖杆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即竹茹,將其晾乾啟斂成灸炷。

(2)點穴∶施灸之前先要點定穴位。患者體位應保持平直,處於一種舒適而又能持久的位置,審定穴道,暴露灸穴,取準穴位,用75%酒精棉球消毒,然後也可以用紫藥水或紅藥水點個小點,並做一記號。點定穴位後,囑患者不可隨意變動體位。

(3)置娃∶用少許蒜汁或袖脂先塗抹於灸穴皮膚表面,然後,將竹茹娃粘置於逃定的穴位上。

(4)燃炷∶先用火柴點燃線香,再用點燃的線香從竹茹炷頂尖輕輕接觸點燃,使之均勻向下燃燒。第一壯燃至一半,知熱即用手指按滅,或快速握起;第二壯仍在原處,燃至大半,知大熟時即按滅,第三壯燃至將盡,知大痛時即速按滅,同時醫生可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按摩或輕叩穴道周圍,可以減輕痛苦。經灸數次,然後再灸就不太痛了。耐心灸至十餘次後感覺一熱即過,卻無甚痛苦了。用火燃著竹茹娃後,醫者應守護在旁邊。待燃至患者感覺疼痛,醫者也可用手輕輕拍打穴位四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減輕施灸時的疼痛。對懼痛忠者,可先在穴位注人2%普魯卡因注射液Iml做局部麻醉後再胞灸,或塗以中藥局麻液。中藥局麻被配製法為∶川烏、細辛、花椒各30g,蟾酥1.8g。用75%酒精300 ml浸泡24小時。使用時,取棕紅色上清液,以消毒棉球蘸後塗於施灸穴位,1~5分鐘之後可達到局部麻醉。連續施灸,灸冶完畢,局部往往被燒破,甚至呈焦黑色,可用一般藥膏貼於創面,1 周左右即可化膿。

(5)射護∶等完成所灸壯數後,輕輕拭去竹茹灰後,灸區多形成一焦痂。在灸穴上用淡膏藥、灸瘡膏藥或根據灸口大小剪一塊一般校布,數帖封口,談膏藥以稱灸瘡膏藥。護封的目的是防止衣服摩擦灸瘡,並促使其潰爛化膿。化膿後,每日換1次膏藥或膠布。膿水多時可每日2次。約經1~2 周,款水漸少,最後結痴脫落。

本法一般每次灸3~5壯,對小兒及體弱者灸1~3壯。

【適應證】

因竹茹灸法具有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所以臨床上主要用該灸法治療病腫療毒,蟲蛇咬傷等病證。

【注意事項】

(1)對身體衰弱、糖尿病、皮膚病及面部、關節部穴位不宜用竹茹灸法。

(2)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然痊癒,結痂脫落後而留下餐痕。因此,施灸前必須徵求患者同意合作後方可實施本法。

(3)數貼灸瘡∶不可採用護瘡膏類及藥秒布。也不可以一見到膿液用清瘡消毒之法後再敷貼校布,只需採用棉球擦乾膿液後即敷貼膠布。

(4)護理灸瘡∶化膿灸要求灸後局部潰爛化膿,這是無菌性化膿反應,膿色較淡,多為白色。灸瘡如護理不當,造成繼發感染,膿色可由白色轉為黃綠色,並可出現疼痛及滲血等,則須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塗敷。若瘡久不收口,多因免疫功能校差所致,應做治療。

(5)注意調養∶為了促使灸瘡的無菌性化膿反應,要注意調養。對此,《針灸大成》曾有論述,可作參考∶"灸後不可就飲茶,恐解火氣;及食,恐滯經氣。須少停一二時,即宜入室靜臥,遠大事,遠色慾,平心定氣,凡百俱要寬解。尤忌大怒、大勞、大飢、大飽、受熱、冒寒。至於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養胃之物,使氣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氣。著過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液,阻滯病氣矣。鮮魚雞羊,雖能發火,,止可施於初灸十數日之內,不可加於半月之後。"

(6)施灸時謹防暈灸,若有發生,則應積極對症治療。

【按語】

竹茹,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莖杆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竹茹別名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子青,味甘、性微寒,歸脾、胃、膽經,具有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涼血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竹茹含淡竹的竹茹含有2,5 二甲氧基-對-羥基苯甲醛、丁香醛、松柏醛、對苯二甲酸2-羥乙基甲基酯。早在唐代時,孫思邀在《千金翼方》卷二十四還首載∶"竹茹灸治療腫,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壯的方法。"


灸法篇—— 艾條灸第三節3.1懸 起 灸

灸法篇——艾條灸3.2雀啄灸

灸法篇——艾條灸3.3迴旋灸

灸法篇——艾條灸 3.4 齊 灸

灸法篇——艾條灸 3.5  排 灸

灸法篇——實 按 灸 4.1.太乙針灸

灸法篇——實 按 灸 4.2.雷火針灸

灸法篇——實 按 灸 4.3.艾火針襯墊灸

灸法篇——實 按 灸 4.3.百發神針

灸法篇——實 按 灸 4.5.清癖神火針

灸法篇——實 按 灸 4.6.指 灸

灸法篇——實 按 灸 4.7.點 灸 筆

灸法篇——實 按 灸 4.8.運動按灸

灸法篇—— 隔 物 灸3.1 隔 布 灸

灸法篇——隔 物 灸二隔藥紗灸

灸法篇——隔 物 灸3.3.隔膏藥灸

灸法篇——隔 物 灸  3.4  隔藥液灸

灸法篇——隔 物 灸 3.5  隔藥糊灸

灸法篇——非 艾 灸 4.1 燈 火 灸

灸法篇——非 艾 灸 4.2  疏 磺 灸

灸法篇——非 艾 灸  黃蠟灸

灸法篇——非艾灸 4.4 菸草灸

灸法篇——實 按 灸  4.5  桃 枝 灸

灸法篇——非 艾 灸   4.6  桑 木 灸

灸法篇——非 艾 灸 4.7 藥 錠 灸

灸法篇——非 艾 灸 4.8 藥 捻 灸

灸法篇——非 艾 灸 4.9 大面積灸

相關焦點

  • 灸法篇——非 艾 灸 4.21 罐 灸
    (3)罐灸時,往往出現較大面積的水泡群,應注意消毒,防止感染。【按語】罐灸法是對傳統拔罐法的一種發展。針灸工作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穴位拔罐後如留置時間較長,局部可出現水泡,類似直接灸或隔物灸過程中輕度燙傷皮膚後產生的水泡,因此稱之為罐灸法。
  • 灸法篇——非 艾 灸 4.11 麻 葉 灸
    灸法篇—— 艾條灸第三節3.1懸 起 灸灸法篇——艾條灸3.2雀啄灸灸法篇——艾條灸3.3迴旋灸灸法篇——艾條灸 3.4 齊 灸灸法篇——艾條灸 3.5  排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1.太乙針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2.雷火針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3.艾火針襯墊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3.百發神針灸法篇——實 按 灸 4.5.清癖神火針灸法篇——實 按 灸 4.6.指 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7.點 灸 筆
  • 灸法篇——非 艾 灸 4.6 桑 木 灸
    【按語】桑枝灸是以桑枝作為灸具施灸的一種灸法。見明代薛己《外科心法》載∶治碑內癰"燃桑柴灸之,以補陽氣,解散其毒…",首載於明代李梃的《醫學人門)雲∶"桑枝灸法,治發背不起,發不腐。桑枝燃著,吹息火焰,以火頭灸患處。日三五次,每次灸時,取癌肉腐動為度。苗腐肉已去,新肉生遲,宜灸四周。"
  • 灸法篇——其 他 灸 5.1.14 燻灸器灸
    灸法篇——非 艾 灸 4.1 燈 火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2  疏 磺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黃蠟灸灸法篇——非艾灸 4.4 菸草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5  桃 枝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6  桑 木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7 藥 錠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8 藥 捻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9 大面積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10  竹 茹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11 麻 葉 灸
  • 灸法篇——非 艾 灸 黃蠟灸
    10日為1療程。【適應證】黃蠟灸主要適用於治療風寒溼痺、無名腫毒、痢廬及賺瘡、胃院痛、痛經等病證。【注意事項】黃蠟灸法雖然用途廣泛,其臨床應用時必須注意以下兒點。灸法篇—— 艾條灸第三節3.1懸 起 灸灸法篇——艾條灸3.2雀啄灸灸法篇——艾條灸3.3迴旋灸灸法篇——艾條灸 3.4 齊 灸灸法篇——艾條灸 3.5  排
  • 灸法篇——其 他 灸 5.1.11溫 罐 灸
    灸法篇——非 艾 灸 4.1 燈 火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2  疏 磺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黃蠟灸灸法篇——非艾灸 4.4 菸草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5  桃 枝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6  桑 木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7 藥 錠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8 藥 捻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9 大面積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10  竹 茹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11 麻 葉 灸
  • 灸法篇——實 按 灸 4.3.百發神針
    ②具體操作∶將2支百發神針同時點燃,一支備用一支用10層面紙包表,緊按在選定施灸穴位處。如患者感覺太燙,可將艾條略提起,等熱減再灸,如此反覆施行。如火熄想、冷卻,可改用備用的藥艾條同法拖灸。另一支重新點燃灸之,如此反覆施灸,每穴按灸10次左右。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商陸餅灸)
    根餅而施灸的一種灸法。隔物灸法之一。首載於 唐-《千金翼方》,治療九漏,「生商陸捻作餅子,如 錢大,厚三分,貼漏上,以艾灸之。餅乾熱則易之, 可灸三四炷艾。」同時代的醫著《外臺秘要》也記載: 「痴病、喉痺攻痛,生商陸根搗作餅,置病上,以艾炷 於上灸三四壯,良。」同菌麻仁一樣,生商陸根也可 用於敷貼。《本草綱目》指出:「方家治腫滿、小便不利」。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粉 灸)
    如灸療過程申,患者感到灼熱難以忍受,可提起灸盞,稍候再灸。隔粉灸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1 療程。在灸療時往往在滑石粉上再加一層中藥末,以起到艾火之燻灼溫熱,藥物之辛數走竄,骨石粉之潤肌護膚三者相結合的治療效果,本法雖無較大樣本的對照觀察,但長期的臨床實踐表明對哮喘、痰飲、胃院痛、胃下垂、痢疾、洩瀉、痛經、月經不調,慢性闌尾炎、疝氣、腹部手術後腹脹腹痛、風溼痺痛、腰肌勞損、膠體麻木、局限性皮膚病等病證有較好的療效。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豆豉灸)
    七、隔豆豉灸【概念】隔豆豉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淡豆豉餅 而施灸的一種灸法。屬於隔物灸法之一。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內載將淡豆豉末用黃酒 調和成餅,隔餅灸以治發背。後世醫家根據豆豉有 發汗解表作用,在實踐中發現此法對癰腫初起,效 果頗佳。但須灸至瘡部皮膚溼潤汗出,這樣,邪毒 可隨汗外出,使病獲愈。【灸前準備】大艾炷,淡豆豉餅(淡豆豉壓為末,用黃酒調和,做成瘡口大的餅,厚為0. 4〜0. 6 cm,用粗針穿 刺數孔),鑲子,線香,火柴,灰盒,甲紫等。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苦瓠​灸)
    二十六、隔苦瓠灸【概念】隔苦瓠灸是在患處和艾炷之間隔以苦瓠施灸 的一種灸法。隔物灸之一。首見於《普濟方》。施灸時把苦瓠片貼 於患處,上置中等大小艾炷,用線香火點燃施灸,待 患者局部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苦瓠片,或者更換 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7壯,灸處出現紅暈而 不起泡,患者有舒適感為度。【適應證】本法適用於治療癰疽。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甘遂灸)
    十九、隔甘遂灸甘遂灸是在皮膚和大艾炷之間隔以甘遂而施 灸的一種灸法。《本草綱目》引宋《聖惠方》云:「二 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麵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仍艾 三壯」。或將甘遂末與紫皮大蒜適量,搗爛製作成餅,大小同上,每次以艾炷隔餅灸5〜10壯。本方用治小便不通。或把甘遂膏敷於臍中,上置艾炷,用線 香火點燃施灸,換炷不換甘遂膏,施灸3壯或4壯。【適應證】甘遂灸法適用於小便不通等證。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香附餅灸)
    三十、隔香附餅灸【概念】隔香附餅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香附餅 而施灸的一種方法。【灸前準備】大艾炷,生香附(研末,加入生薑汁調和,製成圓餅,厚約o.5cm),德子,火柴,線香,灰盒等。施灸時,將 香附餅放於患處,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灸之,每 次灸3〜9壯。如患者有灼熱感可略微提起香附 餅,或者更換艾炷再灸,灸至溫熱舒適為度。【適應證】本法適於治療痰核、縻病、痺證、局部紅腫及風 寒襲絡等證。
  • 灸法篇12——隔豆豉灸
    隔豆豉灸【概念】隔豆豉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淡豆豉餅 而施灸的一種灸法。屬於隔物灸法之一。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內載將淡豆豉末用黃酒 調和成餅,隔餅灸以治發背。後世醫家根據豆豉有 發汗解表作用,在實踐中發現此法對癰腫初起,效 果頗佳。
  • 灸法篇20——隔甘遂灸
    隔甘遂灸[概念]甘遂灸是在皮膚和大艾炷之間隔以甘遂而施 灸的一種灸法。《本草綱目》引宋《聖惠方》云:「二 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麵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仍艾 三壯」。或將甘遂末與紫皮大蒜適量,搗爛製作成餅,大小同上,每次以艾炷隔餅灸5~10壯。本方用治小便不通。或把甘遂膏敷於臍中,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施灸,換炷不換甘遂膏,施灸3壯或4壯。【適應證】甘遂灸法適用於小便不通等證。【注意事項】其汗孔閉合,以利恢復。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草苗餅灸)
    三十六、隔草苗餅灸【概念】隔草苗餅灸是在皮膚與艾炷之間隔以草苗餅 施灸的一種方法。本法首見於《千金要方》。【施灸法】取適量草苗子和淡豆豉,搗碎,製成如錢幣大 小的餅,厚約0.4〜0.6 cm,用粗針穿刺數孔。把 草苗餅放在瘡面上,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施灸, 每灸3壯換1個葦苗餅,灸3個餅(9壯)為1個療 程,3日灸1次。
  • 特種灸法:黃豆灸灸法
    作為中醫六法之一,灸法實在是用途廣泛,有很多獨到的優勢。《黃帝內經·靈樞》提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具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也就是說,在人體非常虛弱的時候(陰陽俱虛),灸法是首選之一。宋代灸法專論《扁鵲心書》則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也就是說,對於那些極其虛弱,生命垂危的人,艾灸是可以救命的(這需要持續時間長,劑量很大的重灸)。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山梔生薑灸)
    十五、隔山梔生薑灸山梔生薑灸屬於間隔灸的一種。見於《灸治經 驗集》。用黃梔子打碎水煎取濃汁,加入一些生薑 汁,混以麵粉和石灰各一份,調成糊狀,塗於穴位 ±o再放一薄生薑片,上置艾炷的一種施灸方法。【灸前準備】大艾炷,鮮生薑,山梔,石灰,麵粉,鑲子,火柴, 線香,灰盒,甲紫等。【施灸法】取黃梔子搗碎水煎取濃汁,再加入生薑汁少 許,混以麵粉、石灰各等分,調成糊狀,敷於穴位上, 再放一薄生薑片,用針穿數孔,上置艾炷,再把艾炷 放走薑片上。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木香餅灸)
    十七、隔木香餅灸【概念】隔木香餅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木香餅 而施灸的一種方法。隔木香餅灸見於清,許克昌 《外科症治全書》:「以木香五錢為末,生地黃一兩杵 膏,和勻,量患處大小作餅,置腫上,以艾灸之」。【灸前準備】大艾炷,木香末,生地黃,粗針,鑲子,火柴,線香,灰盒,甲紫等。
  • 灸法篇17——隔木香餅灸
    >【概念】隔木香餅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木香餅而施灸的一種方法。隔木香餅灸見於清 許克昌 《外科症治全書》:「以木香五錢為末,生地黃一兩杵膏,和勻,量患處大小作餅,置腫上,以艾灸之」。【灸前準備】大艾炷,木香末,生地黃,粗針,鑲子,火柴,線香,灰盒,甲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