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隔苦瓠灸
【概念】
隔苦瓠灸是在患處和艾炷之間隔以苦瓠施灸 的一種灸法。隔物灸之一。首見於《普濟方》。
【灸前準備】
大艾炷,鮮苦瓠(又名秋葫蘆,苦葫蘆,一個,切 片,厚0. 5 cm),銀子,火柴,線香,灰盒等。
【施灸法】
取鮮苦瓠一個,將苦瓠切成0.2〜0. 5 cm厚的 薄片,中間用三稜針穿刺數孔。施灸時把苦瓠片貼 於患處,上置中等大小艾炷,用線香火點燃施灸,待 患者局部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苦瓠片,或者更換 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7壯,灸處出現紅暈而 不起泡,患者有舒適感為度。
【適應證】
本法適用於治療癰疽。
【注意事項】
(1) 隔苦瓠灸用的苦瓠應選用新鮮的苦瓠,宜 現切現用O
'■ (2)施灸前根據病情,選準穴位,令患者充分暴 露施灸的部位,並採取舒適的、且能長時間維持的 體位。灸灼過度如局部出現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甲紫藥水擦塗,並囑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數日後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過大,宜用消毒針具,引出 水泡內液,外用消毒敷料保護,也可在數日內痊癒。
【按語】
苦瓠,又名苦匏、苦葫蘆瓠,也稱蒲瓜,釋名:苦 瓠、匏瓜。味苦、性寒;有毒。主治:黃疸腫滿、通身 水腫、小便不通、風痰頭痛、牙痛、惡瘡癬癩、痔瘡腫 痛、耳出膿、一切痿瘡。隔苦瓠灸首見於《普濟方・卷四百二十三》載:「早空心,先用井花水調百藥煎 末一碗,服之,微利。卻須得秋葫蘆,亦名苦不老, 生在架上可苦者,切皮片置瘡上,灸二七壯。」《串雅 外編》把該灸法命名為「苦瓠灸」。臨床用於治療癰 疽證。
灸法篇——瘢痕灸
灸法篇——瘢痕灸
灸法篇——壓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姜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蒜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蒜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附子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胡椒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黃土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豆豉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蔥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