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苦瓠​灸)

2021-02-07 宏五學堂

二十六、隔苦瓠灸

【概念】

隔苦瓠灸是在患處和艾炷之間隔以苦瓠施灸 的一種灸法。隔物灸之一。首見於《普濟方》。

【灸前準備】


大艾炷,鮮苦瓠(又名秋葫蘆,苦葫蘆,一個,切 片,厚0. 5 cm),銀子,火柴,線香,灰盒等。

【施灸法】

取鮮苦瓠一個,將苦瓠切成0.2〜0. 5 cm厚的 薄片,中間用三稜針穿刺數孔。施灸時把苦瓠片貼 於患處,上置中等大小艾炷,用線香火點燃施灸,待 患者局部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苦瓠片,或者更換 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7壯,灸處出現紅暈而 不起泡,患者有舒適感為度。

【適應證】

本法適用於治療癰疽。

【注意事項】

(1) 隔苦瓠灸用的苦瓠應選用新鮮的苦瓠,宜 現切現用O

'■ (2)施灸前根據病情,選準穴位,令患者充分暴 露施灸的部位,並採取舒適的、且能長時間維持的 體位。灸灼過度如局部出現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甲紫藥水擦塗,並囑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數日後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過大,宜用消毒針具,引出 水泡內液,外用消毒敷料保護,也可在數日內痊癒。


【按語】

苦瓠,又名苦匏、苦葫蘆瓠,也稱蒲瓜,釋名:苦 瓠、匏瓜。味苦、性寒;有毒。主治:黃疸腫滿、通身 水腫、小便不通、風痰頭痛、牙痛、惡瘡癬癩、痔瘡腫 痛、耳出膿、一切痿瘡。隔苦瓠灸首見於《普濟方・卷四百二十三》載:「早空心,先用井花水調百藥煎 末一碗,服之,微利。卻須得秋葫蘆,亦名苦不老, 生在架上可苦者,切皮片置瘡上,灸二七壯。」《串雅 外編》把該灸法命名為「苦瓠灸」。臨床用於治療癰 疽證。



灸法篇——瘢痕灸

灸法篇——瘢痕灸

灸法篇——壓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姜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蒜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蒜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附子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胡椒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黃土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豆豉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蔥灸)

相關焦點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粉 灸)
    每穴連續旗灸不宜過多。一般病證每隔1~2日施灸1次。(2)具體操作∶包括兩種方法。①一般灸法∶取適量精製陳艾線,丁桂散(丁香、肉桂各等分研來)、滑石粉備用。②灸盞灸法∶灸盞製作∶取銅、鋁或其他金屬片,制或圓周較針撞稍大,直徑2cm、高1.2cm,底部留有直徑1.2cm的孔,底上有一稍大幹底孔之舌,舌柄從一邊伸展向外朝上高1.5 cm。灸法∶灸盞內裝滑石粉,置於選定的穴位,將底部舌柄拉出,露出底孔,膠布固定舌柄,用藥匙按實底孔部的滑石粉,使之中間稍凹,撤丁桂散於其上,上置艾炷點燃施灸,灸法同上。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草苗餅灸)
    三十六、隔草苗餅灸【概念】隔草苗餅灸是在皮膚與艾炷之間隔以草苗餅 施灸的一種方法。本法首見於《千金要方》。把 草苗餅放在瘡面上,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施灸, 每灸3壯換1個葦苗餅,灸3個餅(9壯)為1個療 程,3日灸1次。【適應證】本法適於治療瘻痛、痔瘡等證。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豆豉灸)
    七、隔豆豉灸【概念】隔豆豉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淡豆豉餅 而施灸的一種灸法。屬於隔物灸法之一。【施灸法】將淡豆豉餅放在瘡面上,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施灸,如果豉餅燒焦,可易溼餅再灸。每次施 灸壯數,根據病證而定,痛疽初起者,灸至病灶區處 皮膚溼潤即可,勿使皮破,每日灸1次,以愈為度; 如膿腫潰後久不收口,瘡色黑暗者,可灸7〜15壯。每日1次,5〜7次為1療程。【適應證】隔豆豉灸法具有散洩毒邪、斂瘡生肌作用。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商陸餅灸)
    根餅而施灸的一種灸法。隔物灸法之一。首載於 唐-《千金翼方》,治療九漏,「生商陸捻作餅子,如 錢大,厚三分,貼漏上,以艾灸之。餅乾熱則易之, 可灸三四炷艾。」同時代的醫著《外臺秘要》也記載: 「痴病、喉痺攻痛,生商陸根搗作餅,置病上,以艾炷 於上灸三四壯,良。」同菌麻仁一樣,生商陸根也可 用於敷貼。《本草綱目》指出:「方家治腫滿、小便不利」。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香附餅灸)
    三十、隔香附餅灸【概念】隔香附餅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香附餅 而施灸的一種方法。【灸前準備】大艾炷,生香附(研末,加入生薑汁調和,製成圓餅,厚約o.5cm),德子,火柴,線香,灰盒等。施灸時,將 香附餅放於患處,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灸之,每 次灸3〜9壯。如患者有灼熱感可略微提起香附 餅,或者更換艾炷再灸,灸至溫熱舒適為度。【適應證】本法適於治療痰核、縻病、痺證、局部紅腫及風 寒襲絡等證。
  • 灸法篇——實 按 灸 4.3.百發神針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厚樸灸)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苣著根灸)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灸)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香附餅灸)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徐長卿灸)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桃葉灸)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商陸餅灸)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蚯蚓泥灸)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麻黃灸)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草苗餅灸)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碗灸)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蓖麻仁灸)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甘遂灸)
    十九、隔甘遂灸甘遂灸是在皮膚和大艾炷之間隔以甘遂而施 灸的一種灸法。《本草綱目》引宋《聖惠方》云:「二 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麵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仍艾 三壯」。或將甘遂末與紫皮大蒜適量,搗爛製作成餅,大小同上,每次以艾炷隔餅灸5〜10壯。本方用治小便不通。或把甘遂膏敷於臍中,上置艾炷,用線 香火點燃施灸,換炷不換甘遂膏,施灸3壯或4壯。【適應證】甘遂灸法適用於小便不通等證。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木香餅灸)
    十七、隔木香餅灸【概念】隔木香餅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木香餅 而施灸的一種方法。隔木香餅灸見於清,許克昌 《外科症治全書》:「以木香五錢為末,生地黃一兩杵 膏,和勻,量患處大小作餅,置腫上,以艾灸之」。【灸前準備】大艾炷,木香末,生地黃,粗針,鑲子,火柴,線香,灰盒,甲紫等。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山梔生薑灸)
    十五、隔山梔生薑灸山梔生薑灸屬於間隔灸的一種。見於《灸治經 驗集》。用黃梔子打碎水煎取濃汁,加入一些生薑 汁,混以麵粉和石灰各一份,調成糊狀,塗於穴位 ±o再放一薄生薑片,上置艾炷的一種施灸方法。【灸前準備】大艾炷,鮮生薑,山梔,石灰,麵粉,鑲子,火柴, 線香,灰盒,甲紫等。【施灸法】取黃梔子搗碎水煎取濃汁,再加入生薑汁少 許,混以麵粉、石灰各等分,調成糊狀,敷於穴位上, 再放一薄生薑片,用針穿數孔,上置艾炷,再把艾炷 放走薑片上。
  • 灸法篇——非 艾 灸 黃蠟灸
    此法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吳亦鼎編撰的《神灸經綸》一書中也對該灸法做了詳盡的介紹。【灸前準備】黃蠟或白蟾,銅勺,炭火,香油,蔥白,研缽,圍布,麵團,橡皮膏等。【施灸法】可分為單純蠟灸法和藥蠟灸法。其次,在單純蠟灸的基礎上再敷以藥物的藥蠟灸,利用蠟灸熱力的理化作用,助藥物透過皮膚,發揮灸法和藥療的雙重作用。
  • 灸法篇——非 艾 灸 4.10 竹 茹 灸
    第一壯燃至一半,知熱即用手指按滅,或快速握起;第二壯仍在原處,燃至大半,知大熟時即按滅,第三壯燃至將盡,知大痛時即速按滅,同時醫生可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按摩或輕叩穴道周圍,可以減輕痛苦。經灸數次,然後再灸就不太痛了。耐心灸至十餘次後感覺一熱即過,卻無甚痛苦了。用火燃著竹茹娃後,醫者應守護在旁邊。待燃至患者感覺疼痛,醫者也可用手輕輕拍打穴位四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減輕施灸時的疼痛。
  • 灸法篇——非 艾 灸 4.6 桑 木 灸
    【按語】桑枝灸是以桑枝作為灸具施灸的一種灸法。見明代薛己《外科心法》載∶治碑內癰"燃桑柴灸之,以補陽氣,解散其毒…",首載於明代李梃的《醫學人門)雲∶"桑枝灸法,治發背不起,發不腐。桑枝燃著,吹息火焰,以火頭灸患處。日三五次,每次灸時,取癌肉腐動為度。苗腐肉已去,新肉生遲,宜灸四周。"
  • 灸法篇——非 艾 灸 4.11 麻 葉 灸
    灸法篇—— 艾條灸第三節3.1懸 起 灸灸法篇——艾條灸3.2雀啄灸灸法篇——艾條灸3.3迴旋灸灸法篇——艾條灸 3.4 齊 灸灸法篇——艾條灸 3.5  排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1.太乙針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2.雷火針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3.艾火針襯墊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3.百發神針灸法篇——實 按 灸 4.5.清癖神火針灸法篇——實 按 灸 4.6.指 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7.點 灸 筆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灸)
    二十九、隔韭餅灸【概念】隔韭餅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韭菜而施 灸的一種方法。隔韭菜灸又稱隔韭灸,在清代顧世 澄《瘍醫大全》中有較詳細的記載:「瘡毒潰後,風寒 侵襲,作腫痛者,用韭菜……搗成餅,放患上,艾圓 灸之,使熱氣入內。」此法由於臨床上使用不便,韭 菜又有一定時令性,現代已少見應用。
  • 灸法篇——非 艾 灸 4.21 罐 灸
    (3)罐灸時,往往出現較大面積的水泡群,應注意消毒,防止感染。【按語】罐灸法是對傳統拔罐法的一種發展。針灸工作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穴位拔罐後如留置時間較長,局部可出現水泡,類似直接灸或隔物灸過程中輕度燙傷皮膚後產生的水泡,因此稱之為罐灸法。
  • 灸法篇——其 他 灸 5.1.14 燻灸器灸
    —實 按 灸  4.5  桃 枝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6  桑 木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7 藥 錠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8 藥 捻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9 大面積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10  竹 茹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11 麻 葉 灸
  • 灸法篇——其 他 灸 5.1.11溫 罐 灸
    —實 按 灸  4.5  桃 枝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6  桑 木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7 藥 錠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8 藥 捻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9 大面積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10  竹 茹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11 麻 葉 灸
  • 灸法篇12——隔豆豉灸
    隔豆豉灸【概念】隔豆豉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淡豆豉餅 而施灸的一種灸法。屬於隔物灸法之一。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內載將淡豆豉末用黃酒 調和成餅,隔餅灸以治發背。後世醫家根據豆豉有 發汗解表作用,在實踐中發現此法對癰腫初起,效 果頗佳。
  • 特種灸法:黃豆灸灸法
    作為中醫六法之一,灸法實在是用途廣泛,有很多獨到的優勢。《黃帝內經·靈樞》提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具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也就是說,在人體非常虛弱的時候(陰陽俱虛),灸法是首選之一。宋代灸法專論《扁鵲心書》則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也就是說,對於那些極其虛弱,生命垂危的人,艾灸是可以救命的(這需要持續時間長,劑量很大的重灸)。
  • 灸法篇20——隔甘遂灸
    隔甘遂灸[概念]甘遂灸是在皮膚和大艾炷之間隔以甘遂而施 灸的一種灸法。《本草綱目》引宋《聖惠方》云:「二 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麵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仍艾 三壯」。或將甘遂末與紫皮大蒜適量,搗爛製作成餅,大小同上,每次以艾炷隔餅灸5~10壯。本方用治小便不通。或把甘遂膏敷於臍中,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施灸,換炷不換甘遂膏,施灸3壯或4壯。【適應證】甘遂灸法適用於小便不通等證。【注意事項】其汗孔閉合,以利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