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篇——實 按 灸 4.3.百發神針

2021-02-12 宏五學堂

四、百發神針

【概念】

百發神針灸是一種藥艾條實按灸療法。首見清代葉桂著《種福堂公選良方),《串雅外編》亦有記載。

【灸前準備】

艾皴,母丁香,乳香,沒藥,生川附子,血竭,川烏,草烏,檀香末,降香末,大貝母,第香,生雞蛋,桑皮紙,火柴或打火機,灰盒,甲紫等。

【施灸法】分為二種。

(1)實按法

①灸具製備∶目前大多數醫家採取清代的葉桂《種福堂公選良方》。以乳香、沒藥、生川附子、血竭、川烏、草烏、檀香末、降香末、大貝母、都香各三錢。母丁香49粒,淨帶艾絨一兩或二兩,卷制如雷火針。除艾載外,將上述其他藥物研成細末,混和均勻。以桑皮紙一張,寬約30 cm見方,攤平。先取艾緞24g,均勻鋪在紙上,然後取藥末6g,均勻摻在艾絨裡,然持卷緊如爆竹狀.外用雞蛋清塗抹,再糊上桑皮紙1層,兩頭留空紙3cm左右,捻緊即成。每次應準備2支以上。

②具體操作∶將2支百發神針同時點燃,一支備用一支用10層面紙包表,緊按在選定施灸穴位處。如患者感覺太燙,可將艾條略提起,等熱減再灸,如此反覆施行。如火熄想、冷卻,可改用備用的藥艾條同法拖灸。另一支重新點燃灸之,如此反覆施灸,每穴按灸10次左右。

現代有人用以下方法施灸∶採用特製的黃銅或紫銅作為套筒,套簡長約80 cm,內徑1.8cm,套筒之上理,裝以銅塞,用螺紋族緊固定,配合緊密。下端為開口套管,長約6cm許,與套筒壓緊配合,套管端面用將布罩蓋,外用繩子縛扎固定。使用時,將罩有棉布的套簡拔下,再將藥艾條(百發神針)裝入套筒內,然後點燃藥艾條,裝上開口套警,直接安放在選定的穴位上插灸。若患者覺燙,可調節藥艾條與棉布之間的距離,直至患者感到溫暖舒適為業。每次施灸20~30分鐘。

上述方法均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2)點按法

①灸具製備∶取乳香、沒藥、生川附子、血竭、川烏、草烏、檀香末、降香末、大貝母、霹香各15g。母丁香49粒,淨密艾線50~100g,卷斷如雷火針,備用。先將前7味藥分別置於乳缽內,研為極細末,以無聲為度。然後將艾射用少量麯酒噴溼,再將藥末均勻撒在艾緞內,以手充分揉勻,陰乾,取上述藥艾均勻地平鋪在20 cm×7cm,質地柔軟而又堅棲

桑皮紙上,以上法將其卷威1.5~2cm的藥艾條。

②具體操作;醫生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施術部位快速點校,如雀啄食,一軸即起,此為1壯,每次3~6壯,以不均傷皮膚為度。注意在點灸頭部時,應儘量撥開頭髮,使穴位充分暴露,以便操作。

【適應證】

該灸法主要治療此法適應於廚府風、鶴膝風、風寒溼痺、半身不蕩、小腸疝氣、瘤疽發背對口、痰核初起不潰爛、者塊、偏正頭風、腰痛疝氣等病證。【注意事項】

(1)百發神針灸法是實按灸,要注意避免灼傷。對初學者更要引起重視。

(2)百發神針法適應面較廣,在配六組方時,應強調辨證施洽。

(3)將百發神針點燃時,一定要燃透,否則,面紙或棉布一包,或一按壓,容易熄滅。

(4)施灸時將面紙或棉布挖緊,以免面紙或棉布燒破。損傷皮膚。

(5)拖灸時按在穴位上的力度、熱度、時間長短以患者感覺最強為度。

【按語】

百發神針灸出自清代的葉桂原著、華蚰雲編《種福堂公選良方》卷二∶"以乳香、沒藥、生川附子、血竭、川烏、草烏、植香末、降香末、大貝母、粵香各三錢,母丁香49粒,淨蘄艾綿一兩或二兩,卷製成艾條狀。點燃一端,用布數層(一般為7層)包裹之,然後立即緊按於穴位或患處,進行灸熨。"《串雅外編》中記載百發神針藥物組成∶艾絨30 g,母丁香49粒,乳香9g,沒藥9g,生川附子9g,血竭9g,川烏9g,草烏9g,檀香來9g,降香末9g,大貝母9g,霹香9g。百發神針灸多用於治療偏正頭風、腰疼、漏啟風、鶴膝風、風寒溫痺、半身不遂、小腸疝氣、癰疽、發背、對口、痰核初起未潰爛、痞塊等證。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厚樸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苣著根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香附餅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徐長卿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桃葉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商陸餅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蚯蚓泥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麻黃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草苗餅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碗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蓖麻仁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醬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蓮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硫餅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蠐螬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桃樹皮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土瓜根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蒸臍治病法)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醋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粉 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雞蛋殼灸)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竹圈鹽灸)

灸法篇—— 艾條灸第三節3.1懸 起 灸

灸法篇——艾條灸3.2雀啄灸

灸法篇——艾條灸3.3迴旋灸

灸法篇——艾條灸 3.4 齊 灸

灸法篇——艾條灸 3.5  排 灸

灸法篇——實 按 灸 4.1.太乙針灸

灸法篇——實 按 灸 4.2.雷火針灸

灸法篇——實 按 灸 4.3.艾火針襯墊灸

相關焦點

  • 灸法篇——非 艾 灸 4.6 桑 木 灸
    吳尚先《理瀹阱文》認為桑枝灸法可治風痺,名之為"桑枝針"。灸法篇—— 艾條灸第三節3.1懸 起 灸灸法篇——艾條灸3.2雀啄灸灸法篇——艾條灸3.3迴旋灸灸法篇——艾條灸 3.4 齊 灸灸法篇——艾條灸 3.5  排
  • 灸法篇——非 艾 灸 4.11 麻 葉 灸
    灸法篇—— 艾條灸第三節3.1懸 起 灸灸法篇——艾條灸3.2雀啄灸灸法篇——艾條灸3.3迴旋灸灸法篇——艾條灸 3.4 齊 灸灸法篇——艾條灸 3.5  排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1.太乙針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2.雷火針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3.艾火針襯墊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3.百發神針灸法篇——實 按 灸 4.5.清癖神火針灸法篇——實 按 灸 4.6.指 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7.點 灸 筆
  • 灸法篇——非 艾 灸 4.10 竹 茹 灸
    本法一般每次灸3~5壯,對小兒及體弱者灸1~3壯。【適應證】因竹茹灸法具有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所以臨床上主要用該灸法治療病腫療毒,蟲蛇咬傷等病證。灸法篇—— 艾條灸第三節3.1懸 起 灸灸法篇——艾條灸3.2雀啄灸灸法篇——艾條灸3.3迴旋灸灸法篇——艾條灸 3.4 齊 灸灸法篇——艾條灸 3.5  排
  • 灸法篇——非 艾 灸 黃蠟灸
    法二;將複方中藥按比例配製,諸藥烘乾磨粉備用。用時將藥未用白酒或50%酒精噴潤,以能粘成餅狀為度,教於患處,0.3~0.5cm厚。再用一塑料封薄膜封蓋於上,將盛放幹糖瓷杯中溶化之白蠟,用排筆均勻徐於薄模上,稍凝即塗,厚度以l~2em為宜。約20分鐘,待蠟溫接近皮溫時,將藥餅及蠟取下。藥餅3次1換。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 什麼是百發神針灸?
    取一張750px見方的桑皮紙,攤平。先取艾絨24g,均勻鋪在紙上,然後取藥末6克,和勻,摻在艾絨裡,然後卷緊如爆竹狀,外用雞蛋清塗抹,再糊上一層桑皮紙,兩頭約留75px許空紙,捻緊即成,形如雷火神針。每次應準備2支以上。具體操作:將2支百發神針同時點燃,一支備用,一支用10層面紙包裹,緊按在選定施灸穴位處,使藥氣溫熱漸透肌腠,直入病人體內。
  • 灸法篇——非 艾 灸 4.21 罐 灸
    (3)罐灸時,往往出現較大面積的水泡群,應注意消毒,防止感染。【按語】罐灸法是對傳統拔罐法的一種發展。針灸工作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穴位拔罐後如留置時間較長,局部可出現水泡,類似直接灸或隔物灸過程中輕度燙傷皮膚後產生的水泡,因此稱之為罐灸法。
  • 實按灸——百發神針灸
    先取艾絨24g,均勻鋪在紙上,然後取藥末6克,和勻,摻在艾絨裡,然後卷緊如爆竹狀,外用雞蛋清塗抹,再糊上一層桑皮紙,兩頭約留3cm許空紙,捻緊即成,形如雷火神針。每次應準備2支以上。將2支百發神針同時點燃,一支備用,一支用10層面紙包裹,緊按在選定施灸穴位處,使藥氣溫熱漸透肌腠,直入病人體內。如患者感覺太燙,可將艾條略提起,等熱減再灸,如此反覆施行。
  • 灸法篇——其 他 灸 5.1.14 燻灸器灸
    灸法篇——非 艾 灸 4.1 燈 火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2  疏 磺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黃蠟灸灸法篇——非艾灸 4.4 菸草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5  桃 枝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6  桑 木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7 藥 錠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8 藥 捻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9 大面積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10  竹 茹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11 麻 葉 灸
  • 灸法篇——其 他 灸 5.1.11溫 罐 灸
    灸法篇——非 艾 灸 4.1 燈 火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2  疏 磺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黃蠟灸灸法篇——非艾灸 4.4 菸草灸灸法篇——實 按 灸  4.5  桃 枝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6  桑 木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7 藥 錠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8 藥 捻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9 大面積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10  竹 茹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11 麻 葉 灸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粉 灸)
    每證選穴多則5~7穴,少則2~3穴。每穴連續旗灸不宜過多。一般病證每隔1~2日施灸1次。(2)具體操作∶包括兩種方法。①一般灸法∶取適量精製陳艾線,丁桂散(丁香、肉桂各等分研來)、滑石粉備用。②灸盞灸法∶灸盞製作∶取銅、鋁或其他金屬片,制或圓周較針撞稍大,直徑2cm、高1.2cm,底部留有直徑1.2cm的孔,底上有一稍大幹底孔之舌,舌柄從一邊伸展向外朝上高1.5 cm。灸法∶灸盞內裝滑石粉,置於選定的穴位,將底部舌柄拉出,露出底孔,膠布固定舌柄,用藥匙按實底孔部的滑石粉,使之中間稍凹,撤丁桂散於其上,上置艾炷點燃施灸,灸法同上。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草苗餅灸)
    三十六、隔草苗餅灸【概念】隔草苗餅灸是在皮膚與艾炷之間隔以草苗餅 施灸的一種方法。本法首見於《千金要方》。【施灸法】取適量草苗子和淡豆豉,搗碎,製成如錢幣大 小的餅,厚約0.4〜0.6 cm,用粗針穿刺數孔。把 草苗餅放在瘡面上,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施灸, 每灸3壯換1個葦苗餅,灸3個餅(9壯)為1個療 程,3日灸1次。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豆豉灸)
    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內載將淡豆豉末用黃酒 調和成餅,隔餅灸以治發背。後世醫家根據豆豉有 發汗解表作用,在實踐中發現此法對癰腫初起,效 果頗佳。但須灸至瘡部皮膚溼潤汗出,這樣,邪毒 可隨汗外出,使病獲愈。【灸前準備】大艾炷,淡豆豉餅(淡豆豉壓為末,用黃酒調和,做成瘡口大的餅,厚為0. 4〜0. 6 cm,用粗針穿 刺數孔),鑲子,線香,火柴,灰盒,甲紫等。
  • 第二屆國際灸法大會閉幕灸大夫今起陸續刊發會議論文摘選
    陳延之是晉隋時代醫家,著有《小品方》,該書是一部倡導灸法的重要方書,並與《傷寒論》並成為隋唐醫家必修本。陳氏重視灸法的運用,其學術特點歸納如下:取穴精少,一般取穴1個,最多不超過3個;灸量應足,部位要準。 王燾是唐代醫家,著有《外臺秘要》,其灸治學說主要是揚灸棄針,對灸法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商陸餅灸)
    根餅而施灸的一種灸法。【施灸法】取新鮮商陸根適量,搗爛製成圓餅,厚約 0-6 cm,放於患處,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灸之。一般灸3〜10壯,灸至溫熱,以患者舒適為度。取 穴多為患處或神闕穴。(2) -般空腹、過飽、極度疲勞和對灸法恐懼 者,應慎施灸。對於體弱患者,灸治時艾炷不宜過 大,刺激量不可過強,以防「暈灸」。一旦發生暈灸, 應及時處理。(3) 施術的診室,應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清新, 避免煙塵過濃,商陸的蒸氣傷害人體。
  • 形如雷火神針的百發針的神奇效果!
    國際灸法大會點擊圖片上方國際灸法大會,訂閱公眾號!取一張30cm見方的桑皮紙,攤平。先取艾絨24g,均勻鋪在紙上,然後取藥末6克,和勻,摻在艾絨裡,然後卷緊如爆竹狀,外用雞蛋清塗抹,再糊上一層桑皮紙,兩頭約留3cm許空紙,捻緊即成,形如雷火神針。每次應準備2支以上。關注微信公眾號國際灸法大會,每天獲取新鮮的艾灸資訊!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苦瓠​灸)
    二十六、隔苦瓠灸【概念】隔苦瓠灸是在患處和艾炷之間隔以苦瓠施灸 的一種灸法。隔物灸之一。首見於《普濟方》。施灸時把苦瓠片貼 於患處,上置中等大小艾炷,用線香火點燃施灸,待 患者局部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苦瓠片,或者更換 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7壯,灸處出現紅暈而 不起泡,患者有舒適感為度。【適應證】本法適用於治療癰疽。
  • 特種灸法:黃豆灸灸法
    作為中醫六法之一,灸法實在是用途廣泛,有很多獨到的優勢。《黃帝內經·靈樞》提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具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也就是說,在人體非常虛弱的時候(陰陽俱虛),灸法是首選之一。宋代灸法專論《扁鵲心書》則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也就是說,對於那些極其虛弱,生命垂危的人,艾灸是可以救命的(這需要持續時間長,劑量很大的重灸)。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香附餅灸)
    三十、隔香附餅灸【概念】隔香附餅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香附餅 而施灸的一種方法。【灸前準備】大艾炷,生香附(研末,加入生薑汁調和,製成圓餅,厚約o.5cm),德子,火柴,線香,灰盒等。施灸時,將 香附餅放於患處,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灸之,每 次灸3〜9壯。如患者有灼熱感可略微提起香附 餅,或者更換艾炷再灸,灸至溫熱舒適為度。【適應證】本法適於治療痰核、縻病、痺證、局部紅腫及風 寒襲絡等證。
  • 灸法篇12——隔豆豉灸
    隔豆豉灸【概念】隔豆豉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淡豆豉餅 而施灸的一種灸法。屬於隔物灸法之一。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內載將淡豆豉末用黃酒 調和成餅,隔餅灸以治發背。後世醫家根據豆豉有 發汗解表作用,在實踐中發現此法對癰腫初起,效 果頗佳。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山梔生薑灸)
    十五、隔山梔生薑灸山梔生薑灸屬於間隔灸的一種。見於《灸治經 驗集》。用黃梔子打碎水煎取濃汁,加入一些生薑 汁,混以麵粉和石灰各一份,調成糊狀,塗於穴位 ±o再放一薄生薑片,上置艾炷的一種施灸方法。【灸前準備】大艾炷,鮮生薑,山梔,石灰,麵粉,鑲子,火柴, 線香,灰盒,甲紫等。【施灸法】取黃梔子搗碎水煎取濃汁,再加入生薑汁少 許,混以麵粉、石灰各等分,調成糊狀,敷於穴位上, 再放一薄生薑片,用針穿數孔,上置艾炷,再把艾炷 放走薑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