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灸感?

2021-02-12 南島艾灸學堂

網友凌飛在《初學艾灸,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丨無為灸》底下留言:

一直對「灸處不燙」有疑問,離遠點就不燙了呀,求指教,謝謝!

當時我回答得比較簡略,在這裡重新回答一下:

灸處不燙是有灸感的簡略記憶法。如果把艾條拿得離皮膚太遠,艾熱跟人體沒有發生作用(或者作用量很小),此時的「不燙」等於沒灸到了。

無為灸裡的有灸感,是艾熱進入被灸者的體內後,被灸者產生的種種感覺(下文詳述)。有時候在幫人灸時,艾條拿得幾乎貼近皮膚了,他仍沒感覺到被灸處會燙,這是因為身體特別需要艾熱,吸收得特別快。

我想這代表了多數無為灸初學者,特別是沒有切身體驗過無為灸的初學者的疑問。在此,我想重新談一下這個問題:什麼是灸感?

有個朋友,沒有體驗過無為灸,聽我說「灸對了,灸的地方是絕對不燙的」,很激動地問我:

燃燒的艾條至少有兩三百度,灸的時候怎麼可能不燙?

答案其實很簡單:

因為艾熱進入人體了嘛。

當艾熱被及時地吸收掉時,被灸處是不會感到燙的。就像我們給冰水混合物加熱,加熱的過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測出來都是零度——那熱跑哪裡去了?被冰塊吸收,融化成水了,只不過沒有體現為溫度的變化而已。

事實上,被灸時,被灸處的溫度是升高的,我們可以用手摸到局部的皮膚比較燙(注意:一般幫人灸時不要去摸被灸的地方),但是被灸者沒有感覺到被灸處會燙。此時,艾熱是被人體主動吸收了。

艾熱進入身體,不僅是被灸者有主觀感受,而且是可以被儀器觀測到的。陳日新教授的團隊曾做過細緻的研究:

上圖是熱灸感之一:擴熱的紅外特徵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艾熱進入身體後,人體的明顯變化。擴熱是被灸者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可以被儀器測量出來的。與之對比的是,當被灸者感到燙時,他的紅外特徵圖如下:

我們可以看到,艾熱集中在被灸處。事實上,此時被灸者的感覺是燙,艾熱是被阻擋著被灸者的身體外的。因為艾熱在皮膚表面不斷累積,不為人體吸收,所以被灸者才會感到被灸處燙得受不了。

作為普通艾灸學習者,我們既沒有條件,也沒有必要,像陳日新教授那樣用儀器去監測艾熱在人體內的種種變化。對我們而言,重要的是,被灸者的感覺是判定艾熱有沒有進入身體的可靠指標

簡略一點地分,當艾熱被阻擋在身體外面時,被灸者會感到被灸處燙。而當艾熱進入身體內時,被灸處不燙,反而身體的其他地方可能有感覺,例如傳熱、擴熱、透熱等。據此我們歸納說:灸處不燙,即有灸感

這不是艾條跟皮膚的距離大小的問題,而是艾熱有沒有進入身體的問題

仔細一點區分灸感的話,可以分為三類:熱灸感、非熱灸感和精神層面的感覺。

熱灸感主要有幾類:

而非熱灸感主要有酸、麻、脹、痛、重壓感等非熱灸感。精神層面的感覺,常表現為被灸者受灸時感到困,甚至直接睡著。

需要特別說明的時,人體對艾熱的吸收是主動的

有人把人體簡單地理解為一間房,探尋艾熱吸收點被他理解成尋找房間的門或者窗。就像找到門或窗,就可以進入房間,尋找到艾熱吸收點,就可以讓艾熱進入人體。我把這個類別叫做「房間模型」。

房間模型用來理解無為灸,有其形象之處,也有根本的缺陷之處:房間模型會讓學生將艾熱進入身體的方式理解為簡單的熱擴散。如果是簡單的熱擴散,吸力從何而來?吸感又從何而來?

我覺得更好的類比應該是饑渴的嬰兒。就像嬰兒吃奶時是一口一口吸吮一樣,被灸者對艾熱的吸收也是主動的,一下一下的。嬰兒吃飽了就不吃了,被灸者吸飽了艾熱,也不吸了(敏消量足)。

總結一下:

我們根據被灸處是否發燙,判斷艾熱是否進入被灸者體內。

灸感細分:熱灸感、非熱灸感和精神層面的感覺。簡單記憶:灸處不燙,即有灸感。

人體對艾熱是主動吸收的,所以才會有吸力,施灸者才會有吸感。

推薦閱讀:我的艾灸學習之路

上一篇:艾灸能治心病嗎?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灸感?灸感有哪些分類?
    如果你太弱,強盜剛進屋你就跪了,看起來家裡沒損失什麼,但其實主人已經不是你了。這時候如果進來兩個警察,你是不是又要反抗?反抗的過程中對家中設施必然會有一些損壞。這個就是所謂的排病反應。「你」就是人體的正氣,「強盜」就是外邪,「警察」就是艾灸補充的正氣。排病反應其實是好現象,不需要驚慌,繼續艾灸就對了。抗過這段時間,身體就會一天天健康起來。有些人可能在以前得過某種疾病,治療之後沒有犯病。
  • 什麼是灸感,你知道嗎?
    ,但,您可以知道,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其實就是我們經常所提到的灸感……什麼是灸感?灸感,是被施灸時自我所感知的熱、風、涼、寒、麻、脹、酸、沉、痛等經氣反映的現象稱之為灸感。反之,在寒冷,喧鬧,皮膚乾燥,同時和別人交淡思想分散時,則灸感多遲鈍或不能被感知,而速度也較慢。灸感與病程的長短及病史的輕重有一定的關係,病輕者灸感相應性也就增強和出現;病重久者則各種灸感自然就會遲鈍與減弱。操作者技法熟練、認真耐心與急躁生疏、草率和懷疑,也是影響灸感與灸效的一個重要因素。
  • 艾灸中「灸感」到底是什麼?
    灸感指的是被施灸時自我所感知的熱、風、涼、寒、麻、脹、酸、沉、痛等經氣反映的現象稱之為灸感。灸感的發生與否直接會關係到灸療效果的好壞。這種灸感只是一個自我感覺,有些人敏感些,能覺察到,有些人遲鈍些,覺察不到。艾灸灸感的強弱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人體經絡的阻塞程度。
  • 灸感、排毒、暈灸與處理
    艾灸要真正起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功效,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這三階段人體出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灸感」。
  • 艾灸灸感講解!
    灸感的發生是在艾火物理與藥理的雙重作用下,使體內的經氣被艾火激發和推動,經氣在運行的過程中與病灶的邪氣相搏,和邪氣外瀉而引發的一系列灸感現象。灸感指的是被施灸時自我所感知的熱、風、涼、寒、麻、脹、酸、沉、痛等經氣反映的現象稱之為灸感。艾灸灸感相當重要,掌握你身體的灸感部位,那艾灸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 艾灸有無灸感,效果有所差別;那怎樣艾灸才能有灸感?
    灸感主要是代表經絡是否敏感,有的艾友剛剛艾灸就有很強烈的灸感,有的呢,艾灸很久了,也沒有灸感,這樣的艾友多數屬於經絡遲鈍型。但是也會有灸感和你自己的體會,起碼局部灼熱也是灸感的一個範疇。如何揭開灸感的面紗?艾灸是很需要經驗的東西,而我們一般都是從文字中來了解艾灸,要知道,書上的東西都是大眾化的,老師的東西一般不會寫進書本裡的,因此除了看書更要實踐。要想找到灸感——千萬千萬!
  • 奇特的「灸感」造就灸法的「奇異功效」
    所謂灸感,主要指施行灸法時患者所產生的感覺。灸感作為患者的自我感覺,包括局部的及全身性的感覺。除了感覺,還包括施灸後可以被肉眼觀察到的變化,如紅暈、出汗、肌肉跳動等。再拓展而言,麥粒灸以後的起皰、化膿、結痂等現象中也包含著灸感的意義。其實灸感主要是指施灸中的即刻反應。既然灸法能夠觸發機體的即刻反應,也就有可能引發進一步的後續效應。
  • 灸感不夠好,試試雀啄&蒼龜探穴
    點藍字關注,回復「8」領取今天學習好禮艾灸手法用得好,灸感能提升,艾灸效果也更好
  • 90%的人艾灸是在烤肉,想要感受神奇的灸感,只需要4點就能做到
    今天我們詳細聊一下,艾灸時到底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才是灸對了,才可以灸出來效果。艾灸操作正確應該是一種什麼感覺我們都知道一句話:灸之要,氣至而有效。艾灸有效的前提就是一定要「氣至」,那麼什麼是氣至呢?其實就是灸感的產生。
  • 葛洪青蒿灸主要用途是什麼 青蒿灸價格怎麼樣
    於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新鮮項目出爐,比如說葛洪青蒿灸抑菌液就是其中備受關注的一個。葛洪青蒿灸抑菌液效果怎麼樣,葛洪青蒿灸抑菌液推廣 威hem0901葛洪青蒿灸是什麼說到青蒿,老一輩的人都將其稱之為神草,不管大病小病都拿來喝一喝或者敷上一敷,包治百病。所以說葛洪青蒿灸抑菌液是一款自帶流量的產品,不需要太多的解釋大家就都知道它好,推廣起來可以說毫不費力。
  • 艾灸起水泡和灸感強烈是好兆頭
    古今許多醫家都對水泡灸推崇備至。因此流傳著「若想胃裡安,三裡常不幹」說法。
  • 什麼是月美灸溫暖貼?
    在了解月美灸之前,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灸、艾灸以及熱灸貼。灸灸有兩個特點:一是發熱,二是穴位,是中華民族早期使用的一種治病方法,最具有安全、方便、無副作用的特點。熱灸貼又名暖灸貼,在市場上逐漸流行的一種可代替傳統灸療的產品。特點是發熱時間長(十二小時左右),操作極其簡便。在一定程度上可治療緩解症狀。
  • 灸友分享:如此灸一灸,調理好全身小毛病~
    給我做艾灸的LH說:這一排都吸,羶中吸感最重,把艾條拉過去~一灸上,我的熱感是直接到脊柱肩胛處,再延脊柱往上蔓延到大椎,不上脖子~再延脊柱向下到八髎。然後後背脊柱都是熱的,最熱是2處:肩胛,後腰。熱感在變寬。最後上面熱感上肩胛骨。灸的時候,我感覺不到具體灸的哪個位置,灸感都在背後。
  • 灸瘡的處理與灸後調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艾灸養生,普遍用艾條進行溫和灸。艾灸後皮膚有紅暈灼熱感,但沒有灸痕,被艾灸的人群所接受選用。若用艾柱直接灸後可能會產生化膿、水泡現象。此時,應當注意灸瘡護理,同時艾灸後也應從飲食起居方面加以調理。用艾灸之後局部出現水泡。水泡小時,切不可挑破,一般在1-2個星期左右自然吸收。
  • 哪種情況適用於隨身灸艾灸盒?隨身灸操作使用說明
    大家從這一「灸」字,就會想到治病或健康養生都需用用艾火長期地燻烤,那麼假如您治病,有些人每日需用2-3鐘頭,乃至更長期的艾炙,沒有艾灸器具是不行的。若要醫好病症,艾灸工具的相互配合運用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什麼情況下適合用隨身灸?
  • 「三伏灸」之——艾灸篇
    什麼是灸感?答:灸之要,氣至而有效。灸感是在做艾灸時患者自我所感知的一種氣的變化。各種各樣,甚至千奇百怪,奇妙無比。不是親身感受,很難體會其中奧妙。第一種是灸火循經:多表現為透熱、擴熱、傳熱三種熱感現象,這表明為體內的經氣被激活推動循環起來了;比如灸足三裡時熱氣會向下傳感到小腿。第二種是正邪相搏:多表現為酸、麻、脹、痛、癢的灸感,這表明為體內的經氣被激發自動與病灶的邪氣相搏鬥。最常見的是風氣大的患者發癢,溼氣大的患者局部出水氣。
  • 發泡灸、疤痕灸和灸泡
    通過學習古人對發泡灸和疤痕灸的論述,正確的認識灸泡。
  • 臍灸
    方法    第一法:艾炷直接灸。將燃燒的艾炷直接懸在臍中上方(1釐米左右)施灸,以覺得有溫熱感為度。每次灸15~30分鐘,每日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全年可不定時灸3~5個療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體質素虛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較好。第二法:神闕隔姜灸。
  • 三伏灸之:隔 姜 灸
    >先在手指甲上嘗試著做麥粒灸,熟練後再移到穴位上灸。常見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鹽灸、隔附子灸;還有隔核桃灸、隔蔥灸、隔蒜灸、隔梨皮灸、隔豆豉灸、隔泡蘿蔔灸肺熱的艾友可以隔梨皮灸魚際穴、合谷穴去肺火;陰虛的艾友可以隔梨皮灸三陰交滋陰。也要在裡皮上刺幾個小眼,梨皮帶肉的一面對著穴位。
  • 何氏祛斑灸丨灸治黃褐斑
    灸完所需壯數後,去掉艾炷、薑餅,用乾淨紗布擦淨皮膚即可。面部灸法結束後,接著進行色斑部位綜合灸法。第一步,施術者手持艾條,將一端點燃,距皮膚2~3cm,對準色斑施雀啄灸法,每次1分鐘左右;第二步,以色斑為中心,由內向外劃圈迴旋灸,一次2分鐘左右,以局部溫熱與潮紅為宜;第三步,從足陽明胃經的承泣穴開始,距皮膚2~3cm,有溫熱感時,循經向前移動,經四白、巨髎、地倉、頰車、下關至頭維穴止,復從頭維向下移動,至承泣穴,往返循灸3~5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