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凌飛在《初學艾灸,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丨無為灸》底下留言:
一直對「灸處不燙」有疑問,離遠點就不燙了呀,求指教,謝謝!
當時我回答得比較簡略,在這裡重新回答一下:
灸處不燙是有灸感的簡略記憶法。如果把艾條拿得離皮膚太遠,艾熱跟人體沒有發生作用(或者作用量很小),此時的「不燙」等於沒灸到了。
無為灸裡的有灸感,是艾熱進入被灸者的體內後,被灸者產生的種種感覺(下文詳述)。有時候在幫人灸時,艾條拿得幾乎貼近皮膚了,他仍沒感覺到被灸處會燙,這是因為身體特別需要艾熱,吸收得特別快。
我想這代表了多數無為灸初學者,特別是沒有切身體驗過無為灸的初學者的疑問。在此,我想重新談一下這個問題:什麼是灸感?
有個朋友,沒有體驗過無為灸,聽我說「灸對了,灸的地方是絕對不燙的」,很激動地問我:
燃燒的艾條至少有兩三百度,灸的時候怎麼可能不燙?
答案其實很簡單:
因為艾熱進入人體了嘛。
當艾熱被及時地吸收掉時,被灸處是不會感到燙的。就像我們給冰水混合物加熱,加熱的過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測出來都是零度——那熱跑哪裡去了?被冰塊吸收,融化成水了,只不過沒有體現為溫度的變化而已。
事實上,被灸時,被灸處的溫度是升高的,我們可以用手摸到局部的皮膚比較燙(注意:一般幫人灸時不要去摸被灸的地方),但是被灸者沒有感覺到被灸處會燙。此時,艾熱是被人體主動吸收了。
艾熱進入身體,不僅是被灸者有主觀感受,而且是可以被儀器觀測到的。陳日新教授的團隊曾做過細緻的研究:
上圖是熱灸感之一:擴熱的紅外特徵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艾熱進入身體後,人體的明顯變化。擴熱是被灸者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可以被儀器測量出來的。與之對比的是,當被灸者感到燙時,他的紅外特徵圖如下:
我們可以看到,艾熱集中在被灸處。事實上,此時被灸者的感覺是燙,艾熱是被阻擋著被灸者的身體外的。因為艾熱在皮膚表面不斷累積,不為人體吸收,所以被灸者才會感到被灸處燙得受不了。
作為普通艾灸學習者,我們既沒有條件,也沒有必要,像陳日新教授那樣用儀器去監測艾熱在人體內的種種變化。對我們而言,重要的是,被灸者的感覺是判定艾熱有沒有進入身體的可靠指標。
簡略一點地分,當艾熱被阻擋在身體外面時,被灸者會感到被灸處燙。而當艾熱進入身體內時,被灸處不燙,反而身體的其他地方可能有感覺,例如傳熱、擴熱、透熱等。據此我們歸納說:灸處不燙,即有灸感。
這不是艾條跟皮膚的距離大小的問題,而是艾熱有沒有進入身體的問題。
仔細一點區分灸感的話,可以分為三類:熱灸感、非熱灸感和精神層面的感覺。
熱灸感主要有幾類:
而非熱灸感主要有酸、麻、脹、痛、重壓感等非熱灸感。精神層面的感覺,常表現為被灸者受灸時感到困,甚至直接睡著。
需要特別說明的時,人體對艾熱的吸收是主動的。
有人把人體簡單地理解為一間房,探尋艾熱吸收點被他理解成尋找房間的門或者窗。就像找到門或窗,就可以進入房間,尋找到艾熱吸收點,就可以讓艾熱進入人體。我把這個類別叫做「房間模型」。
房間模型用來理解無為灸,有其形象之處,也有根本的缺陷之處:房間模型會讓學生將艾熱進入身體的方式理解為簡單的熱擴散。如果是簡單的熱擴散,吸力從何而來?吸感又從何而來?
我覺得更好的類比應該是饑渴的嬰兒。就像嬰兒吃奶時是一口一口吸吮一樣,被灸者對艾熱的吸收也是主動的,一下一下的。嬰兒吃飽了就不吃了,被灸者吸飽了艾熱,也不吸了(敏消量足)。
總結一下:
我們根據被灸處是否發燙,判斷艾熱是否進入被灸者體內。
灸感細分:熱灸感、非熱灸感和精神層面的感覺。簡單記憶:灸處不燙,即有灸感。
人體對艾熱是主動吸收的,所以才會有吸力,施灸者才會有吸感。
推薦閱讀:我的艾灸學習之路
上一篇:艾灸能治心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