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土牆帶著歷史磨砂的粗獷底蘊,與混凝土的冷硬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天生一對。現代裝飾中,慣用手法之一,是融夯土與混凝土於同一空間,然後,在貌似樸質和原始的衝撞中,升華出別開生面的陌生體驗,達成新的質感平衡。
這是一個將夯土牆與木紋清水混凝土完美結合的書店案例,它來自即將頹倒的夯土老屋:原屬古村一分子,並無過多特殊之處,或許因它在村外,形影相弔,與大多數老村建不同。它挺立於此,常年累月的變化,除了牆面斑駁,便是愈顯蒼暮。
書店通常在人口密集之地,但這座夯土牆書店偏偏站在水田裡。它因此受益於水田,少受打擾,所以當我們設計師到來時,發現它雖殘缺不全,難稱完整民居,起碼還保留著夯土老牆和零落內院。
此情此景,設計師秉承著尊重生態環境的老路,卻新理出「潤物細無聲」的意境:新建部分基本隱匿於老牆,從外面看似乎什麼也未發生。殘存的老夯土牆如同大磁場,吸聚混凝土和鋼結構建造的新建築。
外部夯土牆展示它蒼老博物館般的歷史,內部才是混凝土結構施展拳腳的場所。新的結構主體為兩面折線形混凝土牆,兩層樓板像翅膀向兩翼張開,在遠處的翅尖銜起並穩住土牆,又留下空隙令天窗透進光。
書店亮點——小劇場,藏在夯土牆與混凝土牆間的陳列空間之外的意外。最西端的懸挑體量,老牆包裹中唯一溢出的部分,圍合三面向外的咖啡廳,能悠然感受村落和水田的景致。
建築最中部,一根鋼柱穿透混凝土結構,支撐起傘型屋頂,其位置和形式象徵著早已消失的老屋頂,傘下空間提供陰涼和遠眺,猶如田野花園中的一座涼亭。傘形屋面結構懸挑,荷載經主梁傳遞至僅此的鋼柱,使重力匯集於夯土牆房子中心。
四角槽鋼將屋頂拉住,以保持側向穩定,雨水通過槽鋼流到向內傾斜的混凝土屋面,再流回中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四水歸堂。
光線從頂部天窗進入,穿過折線形樓板與土牆之間的縫隙,在某些時刻,充分演繹了老牆滄桑。以碳化松木為模板,打造木紋清水混凝土的粗野與細膩,與古老而斑駁的夯土牆,新材舊物互相輝映。
樸之原,原於自然,用心精益。作為專業夯土牆及肌理美學營建者,擅長各種實夯牆體、建築內外裝飾面和特殊結構性表層的藝術化打造,可量身定製,徹底實現完美效果。
樸之原建築肌理研究院,採用新材料、新工藝,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歷史文化的沉澱,化為具有自然的情感態度和歷史文化韻味的夯土牆,在城市和鄉土,在旅遊景區、古城小鎮、文物遺址、博物館、劇院、藝術館和民宿酒店……奉上或詩意古雅、美麗質樸,或時尚潮流的建築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