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夯土造屋建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由此可見夯土牆的發展歷史由來已久,傳統夯土牆是古代村鎮建築的主要形式之一,就地取材,節省了建築材料,節能降耗,施工工藝相對簡單,大多數都為村民自建,冬暖夏涼,造價相對低廉,因而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應用,在我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夯土牆是分層分段獨立進行的,因此做好段與段之間、層與層之間有效聯結是至關重要的,一層夯築完成後,用夯杵尖面在夯土表面擊打出坑槽,這樣夯築第二層時,泥土就會嵌入,從而起到上下層之間的聯結,段與段間的連接是在牆體側面打坑槽,這樣就能夠增強牆體的整體性,同時也減小層與層間、段與段間的裂縫。
在夯土牆建築用料中,高嶺土、田底土、黃土等是黏性強的泥土,它們是土牆夯築以後整體性和強韌度的保障,而砂石混合物、老牆土等質地較為鬆散,可以用來降低泥土的縮水率,以減小牆體幹後的開裂程度,匠人們憑藉長期積累的經驗,合理地配比質地和黏性不同的泥土,一般以「手握成團,落地開花」為宜,體現出勞動者的聰明與智慧。
通過現代化技術改良和創新的夯土牆,耐久性和抗震性能有了明顯的提高,使得夯土建築更加的穩固安全,新型夯土牆造型設計多變,顏色也多種多樣,能夠滿足廣大客戶的不同實際需求,簡約而不簡單的裝飾風格,逐漸受到大眾的喜愛和青睞,體現出人們內心嚮往自然、追求自由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