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生長在平原上、或丘陵山坡、或沼澤、或田園路邊。他的莖、葉都像萵苣,折斷後有白汁流出,可以生吃,味微甜帶澀,花像單獨的野菊但比較大,形狀像一隻腳站在地上的樣子,從頭根皆可入藥,奶奶稱它為:「婆婆丁」。
還記得小時候學校提倡「勤工儉學」,每位同學都要在周末或暑假自己採集中草藥交到學校,然後學校將學生辛苦採集曬乾的草藥賣給收草藥的客商,那時不知道「勤工儉學」是什麼概念,只知道老師讓我們每人要交數斤曬乾的婆婆丁,還有茵陳。於是每天下午放學吃過飯,都去路邊或者山裡採集婆婆丁,那會家裡養了羊,出去的時候都會帶上它,有時我還沒看到,羊先發現了婆婆丁,被羊一口吃掉是常有的事。
在我們哪裡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十六歲的大姑娘患了乳癰,乳房又紅又腫,疼痛難忍。但她羞於開口,只好強忍著。這事被她母親知道了。封建社會,從未聽說過大姑娘會患乳癰,以為女兒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姑娘見母親懷疑自己貞操,又羞又氣,更無臉見人,便橫下一條心,在夜晚偷偷逃出家園投河自盡。事有湊巧,當時河邊有一漁船,船上有一個蒲姓老公和女兒小英正在月光下撒網捕魚。他們救起了姑娘,問清了投河的根由。第二天,小英按照父親的指點,從山上挖了一種小草,洗淨後搗爛成泥,敷在姑娘的乳癰上,不幾天就霍然而愈。以後,姑娘將這草帶回家園栽種。為了紀念漁家父女,便叫這種野草為:「蒲公英」。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對婆婆丁有了更多的了解。孫思邈的《千金方》:孫思邈在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因左手中指碰了庭木,到了天亮時已疼痛難忍了。十幾天過去後,傷處痛的更加厲害,瘡一天天腫大。經常聽長輩說有這個藥方,於是用了蒲公英來治療。疼痛被止住了,瘡也好了,沒到十日,手恢復了原狀。《本草綱目》:煮它的汁飲用和封貼在患處,可以消腫。解食物中毒,驅散滯氣,化解熱毒,消除惡腫。放入牙中,可以使鬍鬚,頭髮變得烏黑,滋壯筋骨,開黃花,味道甘美。可進入陽明和太陰經,所以能滋陰壯陽。化解熱毒,消腫有奇妙的作用。
據說「誰能找到紫色的蒲公英誰就能得到完美的愛情。」請注意:事實上蒲公英沒有紫色的,所謂「紫色蒲公英」是指大薊。
最後:蒲公英也可以作為餐桌上的菜來實用,是非常不錯的野菜。可涼拌,可清炒,可入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