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霞,1985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主管護師。支援地:武漢市礄口區肺科醫院。受訪者供圖
(抗擊新冠肺炎)護目鏡下的「女人花」:這是我們的心聲
中新網太原3月8日電 題:護目鏡下的「女人花」:這是我們的心聲
作者範麗芳 任曉輝
疫情發生以來,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派出9批124名醫務人員支援湖北,其中護理人員97名,至今他們依然戰鬥在抗疫前線。「三八」婦女節之際,6名女護師寫下抗疫手記,表達心聲。
再回「故鄉」
孟曉燕,1988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護師。支援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受訪者供圖
孟曉燕,1988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護師。支援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爆竹聲中,看著不斷攀升的新冠確診人數,作為醫務人員我愈發揪心,轉輾反側難以入眠。和丈夫說想去一線支援,得到他的果斷支持。
2013年我畢業於湖北醫藥學院,再未回過第二故鄉,這次有機會盡微薄之力,無上光榮。飛機落地,我的心踏實下來。
想看久負盛名的櫻花
李趁心,1972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主管護師。支援地:武漢市光谷方艙醫院。受訪者供圖
李趁心,1972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主管護師。支援地:武漢市光谷方艙醫院
一直想來武漢旅遊,看看武漢大學久負盛名的櫻花,機會來了,卻是抗擊疫情。
雖然經歷過SARS,但新冠肺炎的傳染性讓我心裡沒底。防護服、護目鏡包裹下,有個和兒子一樣大的姑娘叫我姐姐。
「阿姨沒有年輕姐姐的漂亮,但有一顆愛你的心。」「阿姨,您的聲音像我媽媽,想抱抱您。」「那就來個隔空擁抱吧。」
我的眼淚不聽話地流。從非典到新冠,17年變化的是容顏,不變的是誓言。
愛臭美的我覺得自己更美了
田燁,1984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護士。支援地: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受訪者供圖
田燁,1984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護士。支援地: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
穿上防護服踏進病房,又聽到36床伯伯叫著熟悉的「小田」;我把自己的救援物資分享給患者,阿姨說:「你們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冒著風險那麼遠來武漢,太感謝了」;危重患者因調整高流量吸氧參數呼吸不協調,緊張萬分,我在床旁一點一點講解,給他們信心。
防護服讓我喘不過氣,護目鏡因霧氣看不清東西,臉上的壓痕破潰明顯,再照鏡子,那麼臭美的我竟覺得自己更美了。
「你的大眼睛讓我格外安心」
楊曉燕,1973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副主任護師。支援地: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受訪者供圖
楊曉燕,1973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副主任護師。支援地: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
這裡的患者因被隔離,更需要暖心。有些病人的親屬因各種原因無法送來物品,我為他們配齊生活用品。還把蘋果、牛奶、火腿腸等送到病人手中。
這些東西雖不貴重,但病人拿到時都很開心,清冷的病房頓時溫暖起來。
20多天的付出與守護,我收穫了患者滿滿的信任。一位患者說:「雖然看不到相貌,但你的大眼睛讓我們格外安心。」
高峰,1981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主管護師。支援地:武漢市礄口區肺科醫院。受訪者供圖
仔細查看患者每一處皮膚
高峰,1981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主管護師。支援地:武漢市礄口區肺科醫院
第一次進方艙,有些緊張,當看到30位新入院患者血標本需要採集、2名危重患者需要護理,我忘記了緊張。
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血管條件差,有些患者不配合,戴上3層手套,抽血難度增加,只能耐心加細心。護理危重症,我仔細查看患者每一處皮膚,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舒適清潔。忙碌的工作讓我身心疲憊,但聽到聲聲道謝,都值了。
一聲辛苦頓時淚崩
崔曉霞,1985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主管護師。支援地:武漢市礄口區肺科醫院
朋友常問我害怕嗎?當穿上「鎧甲」,伴隨著呼叫器鈴聲、監護儀及呼吸機滴滴聲,只有一個念頭,確保每位患者安全。
2月27日中午12時進方艙,聽說一會要來15個病人,我給自己打氣,要大幹一場。查看病區所有患者,「L」型走廊,一圈下來已汗流浹背,甚至有些呼吸困難。
剛為重患者翻了身,安撫好老人,指令接踵而來:「接5個新病人」「120送來3個新病人」「又來5個新病人」「要轉來一個帶呼吸機的患者,準備一下」……
短短3個小時,我和另一名同事接收了14位患者,雖然工作量大,但我們第一時間合理安排床位,採集患者不適主訴,反饋給醫生,對危重患者評估,給予有效護理措施。
嘈雜的走廊終於安靜。一位患者阿姨跑來說:「辛苦了小姑娘,一中午沒停,累了吧?」頓時淚崩,怕阿姨看到我流淚,背過身比個「V」,趕快繼續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