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目鏡下的「女人花」:這是我們的心聲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崔曉霞,1985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主管護師。支援地:武漢市礄口區肺科醫院。受訪者供圖

(抗擊新冠肺炎)護目鏡下的「女人花」:這是我們的心聲

中新網太原3月8日電 題:護目鏡下的「女人花」:這是我們的心聲

作者範麗芳 任曉輝

疫情發生以來,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派出9批124名醫務人員支援湖北,其中護理人員97名,至今他們依然戰鬥在抗疫前線。「三八」婦女節之際,6名女護師寫下抗疫手記,表達心聲。

再回「故鄉」

孟曉燕,1988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護師。支援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受訪者供圖

孟曉燕,1988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護師。支援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爆竹聲中,看著不斷攀升的新冠確診人數,作為醫務人員我愈發揪心,轉輾反側難以入眠。和丈夫說想去一線支援,得到他的果斷支持。

2013年我畢業於湖北醫藥學院,再未回過第二故鄉,這次有機會盡微薄之力,無上光榮。飛機落地,我的心踏實下來。

想看久負盛名的櫻花

李趁心,1972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主管護師。支援地:武漢市光谷方艙醫院。受訪者供圖

李趁心,1972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主管護師。支援地:武漢市光谷方艙醫院

一直想來武漢旅遊,看看武漢大學久負盛名的櫻花,機會來了,卻是抗擊疫情。

雖然經歷過SARS,但新冠肺炎的傳染性讓我心裡沒底。防護服、護目鏡包裹下,有個和兒子一樣大的姑娘叫我姐姐。

「阿姨沒有年輕姐姐的漂亮,但有一顆愛你的心。」「阿姨,您的聲音像我媽媽,想抱抱您。」「那就來個隔空擁抱吧。」

我的眼淚不聽話地流。從非典到新冠,17年變化的是容顏,不變的是誓言。

愛臭美的我覺得自己更美了

田燁,1984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護士。支援地: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受訪者供圖

田燁,1984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護士。支援地: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

穿上防護服踏進病房,又聽到36床伯伯叫著熟悉的「小田」;我把自己的救援物資分享給患者,阿姨說:「你們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冒著風險那麼遠來武漢,太感謝了」;危重患者因調整高流量吸氧參數呼吸不協調,緊張萬分,我在床旁一點一點講解,給他們信心。

防護服讓我喘不過氣,護目鏡因霧氣看不清東西,臉上的壓痕破潰明顯,再照鏡子,那麼臭美的我竟覺得自己更美了。

「你的大眼睛讓我格外安心」

楊曉燕,1973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副主任護師。支援地: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受訪者供圖

楊曉燕,1973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副主任護師。支援地: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

這裡的患者因被隔離,更需要暖心。有些病人的親屬因各種原因無法送來物品,我為他們配齊生活用品。還把蘋果、牛奶、火腿腸等送到病人手中。

這些東西雖不貴重,但病人拿到時都很開心,清冷的病房頓時溫暖起來。

20多天的付出與守護,我收穫了患者滿滿的信任。一位患者說:「雖然看不到相貌,但你的大眼睛讓我們格外安心。」

高峰,1981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主管護師。支援地:武漢市礄口區肺科醫院。受訪者供圖

仔細查看患者每一處皮膚

高峰,1981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主管護師。支援地:武漢市礄口區肺科醫院

第一次進方艙,有些緊張,當看到30位新入院患者血標本需要採集、2名危重患者需要護理,我忘記了緊張。

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血管條件差,有些患者不配合,戴上3層手套,抽血難度增加,只能耐心加細心。護理危重症,我仔細查看患者每一處皮膚,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舒適清潔。忙碌的工作讓我身心疲憊,但聽到聲聲道謝,都值了。

一聲辛苦頓時淚崩

崔曉霞,1985年生,山醫大二院婦產科主管護師。支援地:武漢市礄口區肺科醫院

朋友常問我害怕嗎?當穿上「鎧甲」,伴隨著呼叫器鈴聲、監護儀及呼吸機滴滴聲,只有一個念頭,確保每位患者安全。

2月27日中午12時進方艙,聽說一會要來15個病人,我給自己打氣,要大幹一場。查看病區所有患者,「L」型走廊,一圈下來已汗流浹背,甚至有些呼吸困難。

剛為重患者翻了身,安撫好老人,指令接踵而來:「接5個新病人」「120送來3個新病人」「又來5個新病人」「要轉來一個帶呼吸機的患者,準備一下」……

短短3個小時,我和另一名同事接收了14位患者,雖然工作量大,但我們第一時間合理安排床位,採集患者不適主訴,反饋給醫生,對危重患者評估,給予有效護理措施。

嘈雜的走廊終於安靜。一位患者阿姨跑來說:「辛苦了小姑娘,一中午沒停,累了吧?」頓時淚崩,怕阿姨看到我流淚,背過身比個「V」,趕快繼續工作。(完)

相關焦點

  • 武漢日誌|半袋洗衣粉,讓我哭花了護目鏡
    我是江蘇醫療隊的護士,我叫王志棟,從今天起,我們將站在一條戰線上,共同抗擊新冠肺炎!我們醫護的戰鬥目標就是儘快讓你們健康地回到家人身邊,我們一起加油!」沒想到,我臨時構思的自我介紹,起到的效果不錯,連病區最嚴重的33床都隨我一起握起了拳頭,用武漢話喊著「加油!」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上刻著:「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但從到武漢開始,我就認為我應該:「常常去幫助;總是去鼓勵;一定要治癒!」
  • 護目鏡下凝結的水珠,不知是霧氣還是淚花?
    護目鏡下凝結的水珠,不知是霧氣還是淚花?穿上隔離衣、戴上護目鏡,與上一班志願者簡單交接後,就開始了下午的排查工作。與我一同值班的還有門急診辦公室的王婷婷、十一病區的呂學波和康復醫學科的盧健醫生。天空不作美,沒多久便下起了雨,我們四人紛紛穿上雨衣,裹了個嚴嚴實實。
  • 摘下護目鏡後 消防員的睫毛凍出了冰茬
    圖片由石家莊市消防救援支隊提供感人瞬間藁城區消防救援大隊一消防救援人員在長時間巡邏後摘下護目鏡,寒冷的天氣瞬間將消防員睫毛上的水汽凍成冰茬。消防救援人員利用執勤間隙在車裡吃飯。圖片由石家莊市消防救援支隊提供新聞故事1月6日下午17時,一消防救援人員在長時間巡邏後摘下護目鏡,由於當地氣溫低下,十分寒冷,消防員眼睫毛上的水汽不一會就被凍上了冰茬,令人心疼。連日來,藁城區消防救援大隊按照區防疫指揮部要求,迅速集結執勤力量,攜帶防疫物資、裝備,深入各個村莊尤其是疫情最嚴重的小果莊村開展24小時動態巡邏,確保轄區消防安全穩定。
  • 那些嘗試「醫美打針」的女人,現在變成什麼樣了,聽聽她們的心聲
    ,現在變成什麼樣了,聽聽她們的心聲明星如此,我們普通人也一樣,很多愛美的女生為了保持青春模樣也會嘗試一些瘦臉針美容針,但這些針劑很多都是有副作用的,即便是正規的醫院做也會使面部僵硬,甚至加快肌膚衰老,反而得不償失。
  • 醫用護目鏡實現貴州「本土造」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覃淋 「3、2、1……」隨著塑料注入模具,一個完整的醫用護目鏡出現在大家眼前。2月9日,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試驗室,一群人歡呼雀躍、喜極而泣——貴州首套醫用護目鏡模具研製成功。 「這本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沒想到真的成功了。」回憶起試模成功的場景,公司生產副總李娟仍然激動萬分。
  • 「我不能哭,護目鏡會花!」
    張健說,這是他上的第一個四小時制的班,也是最後一個,因為從10號開始,要求所有的班就都是6小時制了。 「當醫務人員一遍又一遍喊著』中國加油』、』武漢加油』時,我們深知,加油的動力並不是來自我們自己,而是來自我們身後的家庭。」老顧說,正是由於父母、夫妻、子女的理解支持,甚至自我犧牲,才有這麼多義無反顧逆行的醫務工作者。」
  • 米家藍光護目鏡|如何用 99 塊錢保護我們的眼鏡?
    馬上就要到米粉節、小米 10 周年的日子,於是想想那這款和我手頭的這款藍光眼鏡做一個簡單的對比,看看新國貨能否一戰。是不是值得我們購買。  而下面我們稍微做一個簡單的對比。由於手頭並沒有實驗的專用設備,所以單純從舒適度和使用上的一些便利上做一些簡單的對比, 讓大家在購買的時候做到心中有數。
  • 護目鏡背後的故事
    在視頻中,透過護目鏡,或許我們分辨不出這是誰,但我們能清晰地看到護目鏡裡積攢下來的汗水。視頻裡的主人公一個是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李雪,一個是吉林省腫瘤醫院護士楊洪軍。「這是我來武漢後,第一天到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工作,從療區出來後,同事幫我拍攝的。」李雪回憶說,「我是一名護士,到需要的地方護理病人,是我的職責。但說句實話,第一次進療的時候,我還是很緊張的,再加上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工作4個小時,來回不停地走,所以一個工作日下來,渾身上下都是汗。
  • 護目鏡起霧,這對「眼鏡俠」兄弟搞了一個發明
    【來源:新華社】從來沒想到會以這樣的方式,加入這場抗疫戰鬥中來——逆行武漢運送護目鏡,免費幫助醫護人員修理眼鏡,加裝自製除霧「雨刷器」。我們兩兄弟在武漢經營一家眼科視光門診,距離華南海鮮市場不到500米。突如其來的疫情,幾乎打亂了所有人的節奏。
  • 溫州陳氏兄弟:獨往武漢只為護目鏡下眼睛更明亮
    瑞安宣傳部供圖(抗擊新型肺炎)溫州陳氏兄弟:獨往武漢只為護目鏡下眼睛更明亮中新網溫州3月2日電(記者 潘沁文 見習記者 周悅磊 通訊員陳丹丹)「眼鏡壞掉已有20多天,沒想到現在還能找到配眼鏡的地方,謝謝!」
  • 三十,搖曳在紅塵中的女人花
    梅豔芳的女人花,一首傳統懷舊的音樂,承襲了老上海的旋律,並適合加入一些民樂的成分,加之梅豔芳溫柔如水的演繹,使這首歌成為後無來者的經典,唱出了多少人的心聲,一首永不忘的歌,一顆永不變的心,一個永不忘的人。花有百魅千紅,女人有風情萬種。縱橫品盡花千萬,最美莫不過女人花。
  • 那個說「不能哭護目鏡會花」的護士,替她的偶像蘇炳添許了個...
    大家還記得那個說「不能哭,護目鏡會花」的廣東95後護士嗎?沒錯,就是她↓↓在2021年來臨之際,她許下了2021年新年願望,同時不忘為她的偶像蘇炳添許願…… 23歲的朱海秀是中山三院內科ICU護士、廣東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
  • 護目鏡糊了,杭州護士靠護目鏡上的洞洞派藥、打開水、打針
    今天(2月17日),一張坐標武漢的醫護人員照片在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工作群裡刷屏了,這張照片有點搞笑也有點心酸。照片的主角是幾天前馳援武漢的蕭山第一人民醫院的主管護師胡佳佳。臉上的護目鏡被長時間呼吸的霧氣全部遮蓋了,只餘了左下角一個幾公分大小的洞洞能看得見外面。佳佳自嘲笑說,眼鏡都糊了,只能靠著護目鏡上的小洞洞,在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區,一直工作了四個小時。
  • 這首經典情歌,道出了男人和女人在愛情中最赤裸的心聲
    「男人男人,多希望你是好人……女人女人,我答應做個好人」,這兩句朗朗上口的旋律,道出了兩性在感情間最單純和赤裸的獨白,這首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歌,現在聽起來是如此地質樸動情。它就是由阿穆隆和許茹芸合唱的《男人女人》,由吳克群作詞作曲,收錄於許茹芸的2007年發行的專輯《北緯66度》中。
  • 英國醫療用品稀缺,女醫生用兒童玩具護目鏡替代醫用護目鏡
    據英國《鏡報》3月24日報導,英國威爾斯的一家醫療機構給醫護人員提供的防護設備十分簡陋,甚至連護目鏡都沒有;一名女醫生不得不暫時佩戴兒童玩具護目鏡工作;好在她的朋友們聽聞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目前,英國各地醫療資源緊缺,當地政府呼籲「可以先自行準備個人防護設備」。
  • 這是「7+1」護理組的青春戰「疫」故事
    這是「7+1」護理組的青春戰「疫」故事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芮夢婷7名女護士+1名男護士,這是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十三科護理5組組合,他們是來自北部戰區空軍醫院的「七朵花」和戰略支援部隊某基地醫院的一枝「綠葉」,這個組合團結協作不畏艱險,在抗疫一線書寫了軍中白衣天使的大愛情懷。百合花劉瑩(百合代表凝聚、團結與和睦)。
  • 戴護目鏡,復工更安心
    這款也是小編嘗試下來最推薦的款式,戴著舒適,不挑臉型。 現在還能參與拼團活動,購買很划算。 內裡的寬大空間,讓它可以輕鬆容納下一副眼鏡,近視的朋友也能使用。
  • 武漢民間捐贈者:一個護目鏡的故事
    2月8日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戴著護目鏡醫護人員。26日晚,我到處尋找購買護目鏡的途徑,平時5元一個的護目鏡,此時15元一個,但我們不介意,不認為商家趁火打劫,因為這是用來救命的,且此時要獲得物資已經非常艱難了。當晚,有人說「我們的物資緊缺的情況已經得到了緩解」,這讓很多一線醫生幾乎崩潰。之後,我的好朋友,一位社區醫院的醫生跟我說:「如果我死了請你不要為我哭泣,你要笑著送我,為我高歌一曲。」
  • 浙大學者發明的這一「黑科技」護目鏡亮了
    科研人員通過直接在護目鏡上生成安裝鏡片用的片槽避免了同時要佩戴兩副眼鏡的尷尬,通過側面通氣孔增加空氣對流減少起霧,而這些關鍵功能的實現又為設計提出不小的挑戰——快速自動生成兼顧眾多目標的護目鏡設計。眼鏡片槽形狀直接決定鏡片的無縫安裝因此在優化過程中需要始終保持;護目鏡外沿與眼眶在實現貼合過程中要接觸均勻;為了實現生產,鏡框的壁厚變化有限制;各部分的形狀線條要光順和美觀……3D列印技術開展生產,應用前景廣闊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臉是一模一樣的,這意味著根據用戶臉型生成的每一副護目鏡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形狀
  • 差點讓護目鏡毀了好名聲
    「機關通知:所有執勤人員,遇到不良天候均可戴護目鏡……」連長剛念完通知,官兵便紛紛叫好。見此,我暗自竊喜。畢竟這一規定的出臺,有我一份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