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士自帶口糧,明治時期的統一供給,淺談日本陸軍的後勤制度

2020-12-26 歷史皇太后

如果提到日本陸軍的夥食問題,那麼大家想到的應該都是影視劇裡,那些到處搞"現地自給"的日本兵。所謂的"現地自給",其實就是自行劫掠的意思。於是日本兵進了村莊或是城市,就開始到處搜糧抓雞,試圖填飽自己飢腸轆轆的肚子。但是這就讓我們很奇怪了,日本陸軍也是建立過自己的後勤制度?如果他們有的話,他們的夥食配給制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今天我們就把時間回溯到日本的過去,看看日本的夥食配給制度是如何誕生的。

打仗自帶口糧的武士

首先,我們這裡先明確一下,在古代的日本是沒有後勤這一概念的。古代沿襲了一套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方式,打仗的時候都是大名們拉上自己麾下的小領主們和地方豪強,而這些小領主和地方豪強則會帶上自己的私兵和農民來打仗。如果戰爭模式是這麼一回事的話,那麼你也就別指望大名會給整個軍隊準備口糧了,畢竟在某個意義上只是個聯軍,大名當然不可能都管了。

所以這就需要參戰的領主和武士們,都是自行準備和攜帶口糧,農民也是自行攜帶口糧。按照平安時代的法令,農民要攜帶糧食6鬥,鹽2升,理論上可以支撐六十天的作戰。如果沒超過預期的戰爭時間,那麼這些糧食也就足夠了,領主也不需要額外給農民們提供口糧。如果戰爭花費的時間超過口糧所能支撐的時間,那麼領主就要為農民籌備接下來的糧食了。另外作為戰爭時間超期的補償,領主會減免農民一定的賦稅。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2世紀才有所改變,當時源氏和平氏展開了的源平合戰,戰爭的雙方都退出的"兵糧米"制度。也就是讓麾下的領主以每十畝地交5升米的方式,為他們提供足夠的軍糧。這算得上是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了後勤集中供給制度的雛形。而到了豐臣秀吉時代,則首創了兵民分離的政策,並且取消了武士階層之外的武裝,從此地方豪強和農民就只需要提供軍糧和進行輜重運輸的任務就足夠了。

那時候的士兵口糧也都比較一般,因為日本古代都是比較匱乏副食的,所以通常來說都是以主食為主。當時武士和士兵們的夥食基本就大名提供的糙米飯和雜糧,副食則是味增與醃漬(鹹菜)。一些有條件的武士可能會攜幹松魚和肉乾、又是可能還有鮮肉。而比較貧窮的武士就只能吃官方提供的夥食了。總的來說,那時候的日本在後勤制度上十分原始,放到世界上也屬於是落後的存在了。

明治時期初創的後勤制度

在日本近代的明治時期,這種原始的供給制度,隨著明治維新出現了變化。在1871年,日本設置了陸軍部和海軍部後,日本開始摸索進行後勤供給制度的規範化。這一時期日本大幅度的參考了歐美的現代軍制,只是在創立過程裡受限於日本的實際情況,做出了許多的本土化改進,或是對現實情況進行妥協和過渡。陸軍省的第5局第1課所負責的,正是為軍隊提供給養的任務。而近衛師團和當時的六個鎮臺(師團前身),也有自己的會計部負責各自的後勤。

而明治六年頒發的會計部大綱條例規定,當部隊駐紮在自己的駐地時,武器彈藥和被服都是由部隊發放,而食物、薪炭、燃料和日用百貨則是由後勤軍官在市場上進行統一的採購。如果是部隊即將出徵的話,那麼後勤軍官會從軍用倉庫裡取來糧食被服,並且輸送到部隊在前線的兵站中去。同時,軍隊也會委託商人幫忙採購物資,在戰時軍隊會支付現金給商人,然後由商人代為籌措物資。

在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時,日本第一次檢驗了自己的後勤制度。當時日軍派上戰場的是熊本鎮臺的第19步兵大隊和東京鎮臺的第3炮兵大隊,總計3658名官兵,而兵站的工作人員則多達2332人。當時日軍的供給制度相當原始,和日本古代的糧食供給沒有太多區別。通常由兵站的工作人員把飯糰和醃菜一起放到一個竹葉包,這一份就是士兵一頓飯的量,一天拿三個這樣的竹葉包,至於飲用水則直接飲用當地的天然泉水,並將其放在隨身的竹筒裡攜帶。

這種供給制度與日本古代的差距並不大,而且造成了很多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副食過於稀少,參戰士兵不能獲取足夠的維生素B1,所以有大量的人員出現了腳氣病的問題。當時參戰的士兵之中,有600多人因患上腳氣病斃命,而戰死者卻僅僅20餘人左右。這種慘痛的教訓讓日本陸軍心驚不已,畢竟因腳氣病而死的人遠遠超過了戰死者,倘若以後爆發大規模戰爭,那豈不是日軍不戰自敗?

這件事無疑是給日本陸軍敲了一個警鐘,迫使日本陸軍開始針對腳氣病進行研究,並希望找出一個解決方案來。起初日本陸軍認為這是野戰口糧的問題,所以在這一時期日本陸軍的野戰食品大大增加。比如說1877年的西南戰爭時期,日本陸軍就從美國採購了牛肉罐頭,並向士兵發放了英式硬餅乾和幹松魚作為野戰口糧。西南戰爭結束後,日本然而實際結果是,日本士兵仍舊有大量的人員患上了腳氣病,

腳氣病的根源與日軍的後勤制度

事實上,腳氣病在當時的日本陸軍裡造成了極大的麻煩,1875年時,每10名士兵裡就有1名士兵患上腳氣病。到了1885年時就更為嚴重了,每4名士兵裡就有一名士兵患上嚴重的腳氣病。這種可怕的腳氣病成了日本陸軍最可怕的敵人,因為如果非戰時都會變成這樣,那麼到了戰爭時期不是更為嚴重了?事實上,還真的是這樣,日俄戰爭時期,日軍有20萬人患上了腳氣病,而戰死者裡到底有多少和腳氣病有關,也完全是不得而知。

最後在1912年,日軍終於知道了腳氣病的爆發原因,其根源在於日軍的飲食結構存在問題,這一問題出現在日軍的飲食結構裡缺乏副食導致的。當時日本的飲食結構裡副食極少,平民大多食用糙米和醃菜、味增,軍隊因為夥食較好,所以士兵是能夠吃上精米飯。可是精米本身的維生素B1極少,原本富含維生素B1的米糠、麩皮都被徹底打掉了。那士兵如果單純食用精米而缺乏副食的話,自然不能得到維生素B1的補充。在日本古代就有很多大名,因為長期食用精米而患腳氣病死去,如今日本陸軍士兵也是一樣重蹈覆轍。

而之前在189年頒布的《陸軍給與令》則加劇了這個問題,因為它的存在導致了士兵開始自行省下菜金了。當時日本陸軍採取的夥食配給方式,是將士兵薪水裡的夥食費抽出後,由部隊長官(通常是聯隊長),將夥食費一併交給部隊裡糧秣委員會,然後由糧秣委員會的負責人——通常是聯隊的後勤軍官管理委員會的運作,為部隊採購糧食和副食。如果按照正常運作的話,那麼理論上是不應該出現這個問題的。

可是士兵們為了省下夥食費,往往會要求少交夥食費,因此夥食裡的副食比例就出現了下降。士兵們長期食用精米和味增、醃菜,副食比例一再下降,其最終結果就是士兵們普遍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無奈之下,日軍只能嚴令不許士兵自行節省夥食費,並一再提高士兵的夥食費,主要增加的就是菜金這一環節,確保士兵一天的主食和副食的總量是1.5公斤。同時日軍又在精米裡加入一定比例的糙米,來保證士兵能夠獲得足夠的維生素B1。通過這些辦法,算是暫時緩解了日軍內部的腳氣病問題。

結語

但需要指出的是,對於日本陸軍而言,這是個治標不治本的辦法,日本陸軍從來就沒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後勤體系,1890年頒布的《陸軍給與令》給日本陸軍造成了巨大的隱患,某個角度徹底掣肘了日本陸軍的戰鬥力發揮,甚至於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造成了大量的非正常減員。而這一切,就是另外的一個故事了。

參考文獻:《惡魔的飽食——就日本帝國陸軍夥食淺談》

《日軍二戰後勤史》

《日本陸軍興亡史1853-1945》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陸軍的後勤怎麼樣?飯菜一般就算了,吃不飽卻是個常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日本陸軍相比於日本海軍是比較不受重視的存在,畢竟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的常態就是被美軍給包圍消滅。如果多一種命運的話,那可能就是在島嶼上餓的喝泥湯,吃草根了。按說在現代軍隊裡,後勤應該是軍隊的重中之重,那為什麼二戰時的日本陸軍會這樣呢?難道說日本陸軍的後勤有什麼問題嗎?
  • 吃米的武士如何推動明治維新大變革,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原因
    到了戰國末期的17世紀初,人口超過了2900萬,1000年時間翻了6倍,由於只有武士能參加戰爭,且俸祿確定暫時不會過度徵糧,所以大名藩國之間的戰爭對百姓影響不大。連年的戰爭不會造成人口損失。中國古代因為戰時會大量徵兵徵糧,所以戰亂會導致人口銳減,而日本戰國時期也正是馬鈴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引入日本的的時候,吃不上大米的庶民也有足夠的食物,人口才急速增加。
  • 日本歷史上「海軍馬鹿」、「陸軍馬鹿」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其實一直存在相當強烈的生存競爭,事實上正是這種生存競爭使日本在近代走上了一條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那麼在日本還不具備挑戰大陸國家的實力的古代又是如何解決這一生存競爭問題呢?答案就是內戰——本就是彈丸之地的日本曾一度分裂出66個割據一方的諸侯大名,諸侯混戰中的勝出者往往沒收戰敗方的封地用以恩賞自家武士,也就是說用戰爭的方式緩解自家面臨的生存競爭問題。
  •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舊照,武士林立、小個不高,藝妓美不美你說了算
    【日本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日本19世紀後期為了擺脫被殖民的命運所發動的一場聲勢浩大的改革變法,這場變法徹底改變了日本的道路,使其率先成為了躋身於世界列強之列的亞洲國家。這些舊照就拍自於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均為後期上色,圖中為日本當時的藝妓。
  • 御恩與奉公,淺析幕府時期日本武士階級的維繫紐帶——主從關係
    日本武士其實早在古代日本的村落時期,主從關係就已經開始萌芽了。所謂的「御家人」就是指那些與將軍有主從關係的武士,而在這種制度中,將軍賜予御家人土地和官職並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這被稱為「御恩」,與此同時,御家人對將軍宣誓效忠,並承擔納貢和服軍役義務,這被稱為「奉公」。這種御家人制度從表面上來看是一種利益相關的主從關係,而之所以說它是一種血緣家族關係是因為當時的御家人其實是由鎌倉殿發展而來的分家所構成的,血緣關係上類似於我國西周時期的諸侯。
  • 被時代裹挾的棄子,明治維新與西南戰爭中的日本武士
    大量外國人將日本視為待宰的羔羊,想盡辦法要來分一杯羹因幕府而生,卻親手推翻幕府的武士階級說完了黑船開幕對幕府的影響,我們再來說說幕府制度下的武士階級。江戶幕府名義上是武家與公家共同執政。但是實際上卻是武家一家獨大,武士階級在這一時期享有特權。
  • 二戰日本的夥食到底如何?陸海軍兩極分化,紙面還不一定是真的
    二戰中的日本是軸心國中,最為殘暴的存在。所過之處給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然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並非他們的罪行,而是他們的夥食水平。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那麼對於崇尚武士道的日本,他們又是如何保障士兵的夥食的呢?一.日本軍隊夥食發展1.古代日本軍隊夥食古代的日本人,軍隊基本上都沒有什麼標準的夥食配給,武士們打仗都是自帶口糧的。
  • 古代「勞改犯」福利:口糧有補貼,農忙休「麥假」,還能回家探親
    秦代的囚衣為統一的赭色,冬夏各有一套,但囚衣並不是官府免費發放,而是需要自己交錢購買。而且對發放的時間也有限制,冬衣在九月到十一月發放,夏衣在四到六月發放,其他時候不予發放。漢朝時期則是基本沿襲秦朝的制度,只是在刑罰的力度上較秦朝輕了一些。
  • 日本軍國主義:統一效忠天皇引入武士道精神,卻執意對外擴張
    日本群島統一時期,常常對外擴張日本這個國家,在古代時期大多數時候,都是陷入諸侯分裂階段(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而少有的幾次島內統一後,日本根本不會閒下來安心治理國家,相反他們會把眼光繼續放在戰爭上,只不過統一後的日本,其戰爭是從內部轉向外部,因此,東亞許多國家十分懼怕日本的統一,因為這個國家一旦統一後
  • 日本近世身份制度瓦解:階層流動增強,促進公民意識的形成
    日本最初的貴族是統一日本的部落戰爭中產生的「歷史遺留問題」。大和時代日本小國林立,其中的一脈倭王家實力較強,完成了統一日本的歷史使命,但仍然無力解決其他部落首領。古代王權緩慢地發展起來,形成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的局面。這些豪族既有傳統的部族首領身份,又在朝廷世襲地擔任要職,成為大和國家的氏姓貴族,與西周的世卿世祿制相似。這一時期的身份,有氏人與部民之分。
  • 日本武士老照片,個個面露兇光,網友直言個頭確實不高卻不好惹
    誕生於平安時期的日本武士,在日本古代歷史上地位一直舉足輕重,從十世紀開始就成為日本的特權階層。他們驍勇善戰,他們劍術精湛,恪盡職守,就連當時強大無比的元朝兩次入侵日本都以失敗告終,可見其強悍。日本武士最早是地方領主的私人武裝,後來被中央政府承認脫離生產成為特權階層。不過當時日本人都身材矮小,一度千年不吃肉。
  • 百年前日本武士舊照:身材瘦小,面露兇光,女武士很漂亮
    早在中國唐朝末期,日本的平安時代,武士這一個階層,就已經逐漸誕生,它是地方割據政權和朝廷日益增加矛盾的產物,日本武士算得上是職業軍人的一種,他們強調忠誠,不畏艱難,但是這種信念也是建立在穩定的有償制度之上,否則很容易發生動亂,在井上清所寫的《日本歷史》中認為:殺人、搶劫、強盜即為武士,戰敗而逃亡、流浪的武士則為浪人。
  • 櫻與菊,日本古代的「皇室」與「武士」為何長期並存?
    對日本歷史了解的人,都會知道古代日本相對於其它東亞國家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公武並存,皇室虛化。這裡的「公家」指的是皇室與公卿貴族,他們在日本歷史上長期存在,但是並不掌握實權;日本的實際世俗權力掌握在另一大勢力手中——武家,即著名的「武士」。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武士的完美典範存留在講述英雄戰鬥和其他成就的多姿多彩的故事中,這使武士的形象永垂不朽,並鼓舞著後世的日本士兵。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日本武士被稱為"侍"、"武士"或"武",這些名詞反映出日本軍事人物在不同時期的作用和特徵。
  • 日本海軍的夥食怎麼樣?陸軍吃不起飯的時候,海軍可以大魚大肉
    不過早年白米飯也給日本惹出過麻煩來,而且這麻煩是自古以來的。古代的日本大名們偏好吃白米飯,而且是把稻殼徹底去掉的大米。 按說這種米飯咱們現在也吃,不至於吃出病來,可偏偏日本的大名們是只吃精米飯,沒有什麼輔食來吃。
  • 日本平民明治以前沒有姓氏?對日本人姓氏的最大誤解
    關於日本人的姓氏,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個說法: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只有武士階級擁有姓氏,平民沒有姓氏,只有名字,但事實果真如此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日本的姓氏,即「苗字名字」,但日本一開始並沒有「苗字」的概念。在平安時代以前,日本還不存在武士階層,也沒有現在意義上的姓氏,只有「氏」和「姓」。
  • 圖解近代日本陸軍制式騎乘用馬具
    我們通過手中的抗戰勝利繳獲裝備——日本陸軍制式騎乘用馬具可以看到,這個在80—120年前曾經侵略過我國並給我們帶來深重災難的國家,同時也把近代西方騎兵的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帶來並影響了我國軍隊的制式化發展。 日本近代陸軍使用的乘鞍、鞍囊、旅囊、腹帶、鐙、鐙革等騎乘用馬具裝備是伴隨著日本軍用馬種的改良而同時進行的。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江戶時代
    因1615年德川家康滅掉了豐臣秀吉家族,統一全國,在江戶建立幕府而得名。統一日本後,德川家康發展農業、改革經濟、穩定政治,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在江戶時代日本人民分為了四個階層: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商人。日本的封建制度氏歐洲式的封建制,各個地域被分割稱之為藩,每一個藩都有自己的領主,稱之為大名。
  • 「慶斌晨語」明治時代的日本在借鑑他國經驗方面走得最遠,並以選擇...
    明治維新對於日本近代的崛起,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雖然已經過去152年,但現今日本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明治維新的影子。日本二戰戰敗後,能再度崛起,也是依賴於明治維新打下的制度基礎。 但是,有一個觀點,要提前說明,也是我這兩天腦瓜仁疼的另一方面原因。戴蒙德的《劇變》和本尼狄克特的《菊與刀》都有專門的章節,敘述日本的明治維新的改革,只不過,二者的著眼點不同。
  • 屬於自己時代的貢獻者,日本古代封建社會的德川幕府
    就比如說日本的幕府,在今天看來幕府將軍好像成為了日本獨有,其實幕府制度是起源於商周時期。東周時期,即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為了提升自己國家的實力,會培養一大批的門客,也稱為幕僚,幫助自己實現霸權。而日本的幕府制度中,幕府的權力不像中國古代王朝這般分散,而是所有武士的最高領袖者才能夠被稱為幕府將軍。古代日本的軍事權力一般都集中在這樣一個幕府將軍的手裡,這個將軍是各位日本封建武士的首領,是最有能力,貢獻最大,也獲得最多權力的一個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