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陸軍的後勤怎麼樣?飯菜一般就算了,吃不飽卻是個常態

2020-12-15 歷史皇太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日本陸軍相比於日本海軍是比較不受重視的存在,畢竟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的常態就是被美軍給包圍消滅。如果多一種命運的話,那可能就是在島嶼上餓的喝泥湯,吃草根了。按說在現代軍隊裡,後勤應該是軍隊的重中之重,那為什麼二戰時的日本陸軍會這樣呢?難道說日本陸軍的後勤有什麼問題嗎?

一、日本陸軍的後勤

要說日本陸軍的後勤工作,那可是一個在軍隊裡相當年輕的存在了。畢竟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的軍隊基本都是湊出來的,比如說日本戰國時代的村長大戰,人看著很多,但是職業化的軍人卻不是那麼多,大多數都是武士加民兵。武器當然是自帶,而口糧差不多也得自帶。富裕的武士帶精米和魚肉,窮酸的武士就帶點糙米和醃菜混過去了。可以說,在很長時間裡日本是沒有後勤的,糧食兵器基本都是武士們自己攜帶。

到了明治維新前的戊辰戰爭時期,政府軍和幕府軍都有進行效仿西式的軍事改革,也是在這個時期日本軍隊的後勤開始逐漸正規化,口糧和武器都不需要自帶了畢竟這不是過去士兵之間拿刀子互砍,而是大家用步槍對壘了,那子彈肯定自己負擔不起。所以這個時候的日本也就開始有計劃地組織自己的後勤,向前線部隊輸送糧食和彈藥,以便做好長期戰的準備。而反觀幕府軍因為缺乏經驗,組織和裝備都較為落後,自然也就打不過政府軍。

戊辰戰爭時期的經驗,對於新組建的日本陸軍有很大的幫助,其後勤也開始正規化,士兵的待遇也日漸提高。這個時期顯著的特徵就在於士兵是可以吃到精米的,要知道在那個時候的日本,能吃到精米可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畢竟這個時候的日本陸軍在飲食上和過去沒有太大的區別,再加上嚴酷的訓練和日本當時飲食裡缺乏副食的原因,那麼精米就是士兵唯一的精神寄託了。每天訓練之外,能吃上一碗精米飯,那真是太享受了。

可是有一說一,這精米飯是好吃不假,可如果缺乏副食又長期吃精米,那估計這人要缺乏維生素,這就非常容易患上腳氣病。在戰國時代裡不知道多少個大名就是精米吃的太多,又不怎麼吃輔食,最後患上腳氣病身亡。現在日本陸軍士兵也沒好哪去,大量的士兵因為腳氣病身亡,這大大影響了日本陸軍的作戰效率。在確認了是精米吃太多,影響了士兵的健康後,日本陸軍高層最終下令部隊禁止食用精米。日本陸軍高層自信滿滿,認為一切的問題都煙消雲散,殊不知這道命令卻會引發眾怒。

二、改良和實際操作

日本陸軍想的挺好,讓士兵以後都去吃精米,可士兵們認為這精米飯是我們唯一的心理寄託了,您們這些高層現在還不讓我們吃精米飯,那我們參軍是圖個什麼啊?於是乎,日本陸軍的大頭兵們怨聲載道不說,還開始非暴力不合作,拒絕執行上面的任何命令。日本陸軍這下可急壞了,心說再不想個辦法的話,估計這士兵非造反不可。只能對士兵表示精米飯將繼續供應,然後在米飯裡加上一些糙米作為維生素的補充之用。這道命令總算是讓士兵們心滿意足,而日本陸軍高層也開始琢磨如何給士兵補充維生素。

事實上,補充維生素最好的辦法還是給士兵提供足夠的副食。於是日本士兵的口糧配給裡,蔬菜和肉的比例開始增加,傳統的醃菜和魚乾也被加入其中,希望能以這種方式對夥食進行一個科學的規劃,以提供足夠的營養。而考慮到部隊野外作戰,如果長期食用傳統的精米飯糰加鹹菜的話,這腳氣病又得去而復返。所以說,這日本陸軍也開始研發各種軍用罐頭,以及餅乾和麵包,這些東西是作為軍用口糧設計的,在戰時可以讓士兵填飽肚子,乍一看也算不錯了。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日本陸軍設計了一整套的規範,可是在實際操作就是另一回事了。這涉及到日本陸軍,乃至於是日本軍隊一個主要習慣,那就是過分強調精神論。舉個例子,日本陸軍可以讓自己的士兵在沒有子彈和糧食的情況下去發起一場無用的進攻,並堅信士兵可以順利的攻取目標。這本身是一種違反軍事常識的做法,但當時的日本軍官普遍認為這是可取的,認為強韌的精神可以取代後勤上的不足。典型例子就是1902年的八甲田山事件,210名日本陸軍士兵在嚴寒下試圖穿越八甲田山,結果199人活活凍死在山裡。

1902年尚且如此的日本人,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就更是如此了。此時日軍內部忽視後勤的情況更嚴重了,後勤學是日本陸軍大學裡最不受待見的學科,等於沒有這個學科。軍隊裡後勤部門也是沒人要的地方,誰要是讓上級不待見,那多半就被踢到後勤部門去了。而這些不受待見的人多半也是不太懂後勤的,到了打仗的時候也是兩眼一摸瞎,根本就不想好好搞後勤。基本上就是打仗將軍只管蠻勇豬突,參謀們制訂計劃也是不講後勤,那日本陸軍的士兵們呢?那就倒大黴了。

三、餓肚子的日本人

真打起仗算是什麼情況呢?缺槍少彈和餓得發慌。日軍在進攻時,往往只會攜帶少量的糧食,通常是以七天左右,行軍的頭三天還算能吃飽的話,到了第四天就要口糧減半,吃野果和打獵了。如果第六天還到不了,那就要再次減少口糧,甚至是挖野菜過日了。而你餘下兩天的糧食也多半是應急用的軍用口糧,那怎麼能讓你隨便吃呢?往往應對這個的辦法,那多半是就地爭取,說白了就是搶糧,為了聽上去好聽就叫做「現地自給」。

不過這種法子,大多是在日軍佔優勢的時候可以採取的,那如果遇到勢均力敵的對手可怎麼辦呢?倆字,等死。比如說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陸軍那真是倒了黴了。日軍高層那是特別喜歡用士兵圈地,甭管什麼樣的島都要駐軍。哪怕這個島上只能擺五十個日本兵,那他們也一定要放上去五十個兵。可這麼一來這補給就成了問題,尤其是島嶼眾多的時候,想要運上補給那就要穿過美軍潛艇的封鎖網。這些缺乏護航的船隻大多數不等到了地方,估計就要被擊沉進大海裡了,島上的日本人也就餓肚子了。

典型例子就是南太平洋島嶼上的那些日本陸軍,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啊。比如說瓜島戰役時的日本陸軍第17軍,1942年被調到瓜達爾卡納爾島上去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陸戰一師拼命。但是他們的司令官百武晴吉是真的對後勤兩眼一抹黑,第17軍的參謀長二見秋三郎表示需要全軍登島,還得帶五個重炮聯隊來。百武晴吉對此表示不屑,帶著部隊直接上了島和美國人拼命。結果第17軍在島上餓了個半死不說,連續數個月的飢餓下來,餓死的就有近兩萬人了。至於那位之前對他諫言的二見秋三郎?早就被發配去做後勤工作了。

到了1944年的時候,補給不足都已經是個常態了,甚至於可能是彈藥都不夠。比如說英帕爾戰役時,日本陸軍第15軍對英軍據守的英帕爾發動攻擊,但是卻沒給準備足夠的補給。司令官牟田口廉也還表示日本陸軍天下無敵,沒有糧食怎麼會不能打仗呢?結果日本陸軍第15軍快就在戰鬥裡用光了彈藥和糧食,不僅沒有得到一粒米、一枚子彈的補給,還反而被牟田口廉也訓斥了一番。可惜他的訓斥不能當飯吃,最終第15軍還是只能撤回出發地。原本第15軍近十萬人馬,如今回來的才一萬出頭。

結語

可以想像,日本陸軍的補給在戰爭裡糟糕到了什麼程度,沒飯吃都算是輕的,餓著肚子進攻往往都會損失慘重。但是日本陸軍自己到是自我感覺良好,反正在他們眼裡士兵都是不需要吃飯的。而日本陸軍士兵則在飢餓中死傷慘重,大量的士兵餓死在戰場上,臨死前只能靠喝泥湯、吃草根來苟延殘喘,也不知道那些日軍高層在戰後要如何面對那些死去士兵的家屬了。

參考文獻:《二戰後勤啟示錄》

《日軍二戰後勤史》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的夥食到底如何?陸海軍兩極分化,紙面還不一定是真的
    2.日本陸軍糟糕的後勤保障當然訓練結束後,夥食就會立刻提升。所以日本士兵你會發現,雖然個頭不高,但是比較強壯,很能打。當然了,和美國比不了。人家都是大魚大肉的,日本人和他們沒法比。但是就是這份看起來很好的夥食,日本陸軍也經常沒法滿足士兵。這裡我們就要提到這麼一個概念,後勤。
  • 古代武士自帶口糧,明治時期的統一供給,淺談日本陸軍的後勤制度
    如果提到日本陸軍的夥食問題,那麼大家想到的應該都是影視劇裡,那些到處搞"現地自給"的日本兵。所謂的"現地自給",其實就是自行劫掠的意思。於是日本兵進了村莊或是城市,就開始到處搜糧抓雞,試圖填飽自己飢腸轆轆的肚子。但是這就讓我們很奇怪了,日本陸軍也是建立過自己的後勤制度?如果他們有的話,他們的夥食配給制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二戰日本陸海軍夥食差距:陸軍餓的吃草,海軍卻把糧食扔進大海
    據信大家都看過抗日題材的影視劇,裡面的日本士兵不僅殘忍,生活也極為奢華,我軍許多戰士在截獲日本物資時,就得到了大量的物資和食物,日兵還會在各個村子裡劫掠,因此看起來每天都是大魚大肉,從不為一天三餐操心。
  • 二戰後期,日本陸軍吃飯成問題,海軍軍官一年卻能吃掉兩艘戰列艦
    陸軍是非常古老的兵種,在冷兵器時代就是陸軍為主,因此在陸軍之後發展起來的空軍、海軍,在培養力度、待遇上都有一定的差別。在二戰時期,日本的經濟總量居於世界前列,他們有大量先進技術在手,能夠製造武器源源不斷的投入到戰場。
  • 二戰期間 日本海軍的夥食標準為何遠遠高於陸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與陸軍兩個集團之間在待遇上的差距眾所周知有目共睹,別的不提,單單說起官兵之間日常的飲食標準,兩者之間就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即便當陸軍士兵就著醃蘿蔔吞咽著飯糰子的困難時期,海軍的老爺們依然保持著長久以來有魚有肉的生活標準。
  • 日本海軍的夥食怎麼樣?陸軍吃不起飯的時候,海軍可以大魚大肉
    在日本古代因為腳氣病的併發症而死去的大名和武士們都快數不過來了,據說明治天皇也是死於這個。 到了日本近代,因為部隊不了解現代醫學和營養學,所以日本近代的士兵們也是一度天天幹吃精米飯,最多來點鹹菜和味增湯。 士兵們都是窮苦人出身,平時哪裡吃得到精米飯?那自然是覺得精米飯的味道大大的好,恨不得多吃個兩三碗。
  • 日本陸海軍的夥食恩怨?陸軍餓的吃草,海軍卻把糧食扔進大海!
    如果提起二戰時的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的矛盾,相信很多人都已經耳熟能詳了。什麼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航母就算了,向德國購買發動機技術,日本陸海軍還得各自從德國購買一份相同的發動機技術,搞得德國的希特勒都詫異的表示:"日本陸海軍難道不是一個國家的軍隊嗎?"
  • 二戰日本陸海軍結的梁子:陸軍營養不足得病,海軍把糧食扔進大海
    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滿足一國作戰需求,國家軍隊又發展出了海陸空三個基礎軍種,陸軍作為資歷最老的兵種,在分配軍費時似乎總是最吃虧的那一個,這導致各國的幾大軍種間多少都會存在一定矛盾。受種種因素影響,一國的各大軍種間雖然會存在爭鬥,但在國家被捲入戰爭的情況下,幾大軍種必定會擱置爭議一致對外,因為此時國家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 日本士兵的夥食如何?早期夥食水平還算可以,後期就開始餓肚子
    談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軍隊後勤水平,估計很多人都要說給一個差評。因為二戰中的日軍後勤水平真心是不怎麼樣,光是看記錄就能看到一大堆"現地自給"的記錄,這個意思大多就是靠搶的。而日軍士兵的夥食水平,也自然就在這種不靠譜的後勤下,忽高忽低,屬於"薛丁格"級別的後勤,介於存在和不存在之間。
  • 日本陸海軍的搞笑恩怨,軍隊的夥食差距都這麼大
    日本陸海軍的搞笑恩怨,如果提起二戰時的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相信很多人都已經是耳熟能詳了。什麼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航母就算了。 向德國購買發動機技術,日本的陸海軍還得各自買一份相同的技術。搞得希特勒都很詫異地表示:日本陸海軍難道不是一個國家嗎?
  • 二戰美國後勤供應太好了,可口可樂發揮重要作用,美軍愛不釋手
    除了武器裝備先進之外,二戰中美軍強大的後勤供應能力也是確保戰爭勝利的有力支撐。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戰美軍標準化的後勤供應物資中,有兩種特殊的「軍需品」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就是可口可樂和巧克力。作為美軍士兵不離身的「精神食糧」,數據顯示,二戰時期美軍一年消耗的可口可樂就高達10億多瓶。與此同時,兼具野戰口糧和能量補充劑功能的巧克力,直到戰後,依然是很多國家民眾渴望獲得的硬通貨。
  • 日本歷史上「海軍馬鹿」、「陸軍馬鹿」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就互相罵對方是「馬鹿」。所謂的「海軍馬鹿」、「陸軍馬鹿」其實也就是「海軍是」、「陸軍是蠢貨」的意思。到底是什麼矛盾使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互罵呢?日本是一個曾給中華民族帶來過巨大災難的國家,每當國人反思我們如此偌大一個國家被東洋彈丸島國欺凌之時總會有一種說法就是:日本人團結,而當時的舊中國處於內亂之中。
  • 二戰時日本最悲催的大將,本是陸軍三巨頭之一,被俘待遇如同小兵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中有三個最高職位,它們分別是:陸軍大臣、參謀總長和教育總監,統稱為「陸軍三巨頭」。在整個二戰時期,擔任過這三個職務的日本高級將領寥寥無幾,但有一個人卻十分特殊,他擔任教育總監的時間是所有將領中最長的,整整有五年之久,但隨著東條英機的下臺,他也隨即遭人取代,打發去了「偽滿洲國」。後來戰爭結束,他被蘇軍俘虜,隨即被押往蘇聯,此人就是末任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山田乙三,日本長野縣人,早年曾先後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參加過日俄戰爭。
  • 日本陸海軍的夥食恩怨,陸軍餓的要吃草,海軍卻頓頓牛排
    日本在明治維新中,革新派有兩大主力軍分別來自薩摩藩和長州藩,本質上是兩大軍閥,他們在倒幕運動中結下了世仇,在明治維新結束後,長州藩成為了日本陸軍的主力,而薩摩藩成為了日本海軍的主力,而兩家的矛盾卻從未斷絕,並且變本加厲,一見面就吵架,到了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軍艦的地步,而且連螺絲的反向都要反著擰
  • 二戰義大利真的很弱?別被假話騙了,裝備世界一流,日本也比不上
    墨索裡尼集團二戰時期義大利於1940年參戰,那時的義大利軍隊數量就有45萬多人,編制共計74個師。單論這樣的軍隊數量,坦率地說與其他歐美列強相比,義大利人的這個數字著實不夠看。但話說回來,他們注重的並不是陸軍,而是海上力量,他們擁有的各類戰艦就有250多艘,萬噸級巡洋艦有7艘,35000噸級的戰列艦就有4艘。雖然說義大利人不太重視航母的發展,但就憑這些實力,他們的海軍在地中海是可以稱霸,裝備性能對比,日本根本比不上。至於他們的空軍,小編得提一個人,那就是巴爾博亞元帥,此人被稱為「空軍之父」。
  • 二戰時日本陸軍編制有多獨特,一個聯隊長能管多少人?
    作者:瘋子李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經濟、政治快速近代化的同時,軍事近代化進程也在加速。 在這一過程中,日本陸軍先後師從法國和德國。這種影響在日本的武器裝備和軍隊發展的歷程上都有所體現。
  • 二戰時期,一個最普通的法國陸軍步兵班,擁有怎樣的武器陣容?
    眾所周知,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首個被打敗的大國,戰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法軍高層頻繁調動,導致軍隊掌控力不足;比如戰略錯誤,把防禦重心放在馬其諾防線上,結果德軍從阿登山區殺出
  • 二戰時各國的罐頭:美國享受,日本豐盛,中國就想當慘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自古以來對於行軍打仗來說,首要的問題的就是要保障後勤物資供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於各國軍人來說,戰場兇險無比而且環境極其惡劣,不可能像平常一樣有熱湯熱飯可以享受,對於軍人來說都是隨身攜帶乾糧,因此便捷的罐頭就成為了各國軍人的寵兒。
  • 二戰風格!美國陸軍換裝新軍服,500美元一套
    根據美國《陸軍時報》12日的消息,陸軍將於2020年12月開始給所有新入伍士兵配發最新式的陸軍制服。這款採用了新式材料的制服最大的特點就是回歸二戰時期的軍裝款式,具有滿滿的「復古風」。 這款新制服其實在3年前就已經面向公眾亮相,美國陸軍在2017年底舉辦的年度防務會展上,曾安排三名士兵身穿這款陸軍新制服進行了現場展示。
  • 二戰各國軍隊夥食對比,美軍最豪華,中國軍隊最讓人心疼
    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同時也是交戰雙方後勤保障系統的比拼。在戰鬥間隙,士兵如果能夠快速安全地吃到美味可口的食物,既能在生理上補充人體消耗,減少非戰鬥減員,同時也能夠提升士氣。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直接或間接參戰,那麼這些國家軍隊夥食都在怎樣的水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