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日本陸軍相比於日本海軍是比較不受重視的存在,畢竟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的常態就是被美軍給包圍消滅。如果多一種命運的話,那可能就是在島嶼上餓的喝泥湯,吃草根了。按說在現代軍隊裡,後勤應該是軍隊的重中之重,那為什麼二戰時的日本陸軍會這樣呢?難道說日本陸軍的後勤有什麼問題嗎?
一、日本陸軍的後勤
要說日本陸軍的後勤工作,那可是一個在軍隊裡相當年輕的存在了。畢竟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的軍隊基本都是湊出來的,比如說日本戰國時代的村長大戰,人看著很多,但是職業化的軍人卻不是那麼多,大多數都是武士加民兵。武器當然是自帶,而口糧差不多也得自帶。富裕的武士帶精米和魚肉,窮酸的武士就帶點糙米和醃菜混過去了。可以說,在很長時間裡日本是沒有後勤的,糧食兵器基本都是武士們自己攜帶。
到了明治維新前的戊辰戰爭時期,政府軍和幕府軍都有進行效仿西式的軍事改革,也是在這個時期日本軍隊的後勤開始逐漸正規化,口糧和武器都不需要自帶了,畢竟這不是過去士兵之間拿刀子互砍,而是大家用步槍對壘了,那子彈肯定自己負擔不起。所以這個時候的日本也就開始有計劃地組織自己的後勤,向前線部隊輸送糧食和彈藥,以便做好長期戰的準備。而反觀幕府軍因為缺乏經驗,組織和裝備都較為落後,自然也就打不過政府軍。
戊辰戰爭時期的經驗,對於新組建的日本陸軍有很大的幫助,其後勤也開始正規化,士兵的待遇也日漸提高。這個時期顯著的特徵就在於士兵是可以吃到精米的,要知道在那個時候的日本,能吃到精米可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畢竟這個時候的日本陸軍在飲食上和過去沒有太大的區別,再加上嚴酷的訓練和日本當時飲食裡缺乏副食的原因,那麼精米就是士兵唯一的精神寄託了。每天訓練之外,能吃上一碗精米飯,那真是太享受了。
可是有一說一,這精米飯是好吃不假,可如果缺乏副食又長期吃精米,那估計這人要缺乏維生素,這就非常容易患上腳氣病。在戰國時代裡不知道多少個大名就是精米吃的太多,又不怎麼吃輔食,最後患上腳氣病身亡。現在日本陸軍士兵也沒好哪去,大量的士兵因為腳氣病身亡,這大大影響了日本陸軍的作戰效率。在確認了是精米吃太多,影響了士兵的健康後,日本陸軍高層最終下令部隊禁止食用精米。日本陸軍高層自信滿滿,認為一切的問題都煙消雲散,殊不知這道命令卻會引發眾怒。
二、改良和實際操作
日本陸軍想的挺好,讓士兵以後都去吃精米,可士兵們認為這精米飯是我們唯一的心理寄託了,您們這些高層現在還不讓我們吃精米飯,那我們參軍是圖個什麼啊?於是乎,日本陸軍的大頭兵們怨聲載道不說,還開始非暴力不合作,拒絕執行上面的任何命令。日本陸軍這下可急壞了,心說再不想個辦法的話,估計這士兵非造反不可。只能對士兵表示精米飯將繼續供應,然後在米飯裡加上一些糙米作為維生素的補充之用。這道命令總算是讓士兵們心滿意足,而日本陸軍高層也開始琢磨如何給士兵補充維生素。
事實上,補充維生素最好的辦法還是給士兵提供足夠的副食。於是日本士兵的口糧配給裡,蔬菜和肉的比例開始增加,傳統的醃菜和魚乾也被加入其中,希望能以這種方式對夥食進行一個科學的規劃,以提供足夠的營養。而考慮到部隊野外作戰,如果長期食用傳統的精米飯糰加鹹菜的話,這腳氣病又得去而復返。所以說,這日本陸軍也開始研發各種軍用罐頭,以及餅乾和麵包,這些東西是作為軍用口糧設計的,在戰時可以讓士兵填飽肚子,乍一看也算不錯了。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日本陸軍設計了一整套的規範,可是在實際操作就是另一回事了。這涉及到日本陸軍,乃至於是日本軍隊一個主要習慣,那就是過分強調精神論。舉個例子,日本陸軍可以讓自己的士兵在沒有子彈和糧食的情況下去發起一場無用的進攻,並堅信士兵可以順利的攻取目標。這本身是一種違反軍事常識的做法,但當時的日本軍官普遍認為這是可取的,認為強韌的精神可以取代後勤上的不足。典型例子就是1902年的八甲田山事件,210名日本陸軍士兵在嚴寒下試圖穿越八甲田山,結果199人活活凍死在山裡。
1902年尚且如此的日本人,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就更是如此了。此時日軍內部忽視後勤的情況更嚴重了,後勤學是日本陸軍大學裡最不受待見的學科,等於沒有這個學科。軍隊裡後勤部門也是沒人要的地方,誰要是讓上級不待見,那多半就被踢到後勤部門去了。而這些不受待見的人多半也是不太懂後勤的,到了打仗的時候也是兩眼一摸瞎,根本就不想好好搞後勤。基本上就是打仗將軍只管蠻勇豬突,參謀們制訂計劃也是不講後勤,那日本陸軍的士兵們呢?那就倒大黴了。
三、餓肚子的日本人
真打起仗算是什麼情況呢?缺槍少彈和餓得發慌。日軍在進攻時,往往只會攜帶少量的糧食,通常是以七天左右,行軍的頭三天還算能吃飽的話,到了第四天就要口糧減半,吃野果和打獵了。如果第六天還到不了,那就要再次減少口糧,甚至是挖野菜過日了。而你餘下兩天的糧食也多半是應急用的軍用口糧,那怎麼能讓你隨便吃呢?往往應對這個的辦法,那多半是就地爭取,說白了就是搶糧,為了聽上去好聽就叫做「現地自給」。
不過這種法子,大多是在日軍佔優勢的時候可以採取的,那如果遇到勢均力敵的對手可怎麼辦呢?倆字,等死。比如說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陸軍那真是倒了黴了。日軍高層那是特別喜歡用士兵圈地,甭管什麼樣的島都要駐軍。哪怕這個島上只能擺五十個日本兵,那他們也一定要放上去五十個兵。可這麼一來這補給就成了問題,尤其是島嶼眾多的時候,想要運上補給那就要穿過美軍潛艇的封鎖網。這些缺乏護航的船隻大多數不等到了地方,估計就要被擊沉進大海裡了,島上的日本人也就餓肚子了。
典型例子就是南太平洋島嶼上的那些日本陸軍,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啊。比如說瓜島戰役時的日本陸軍第17軍,1942年被調到瓜達爾卡納爾島上去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陸戰一師拼命。但是他們的司令官百武晴吉是真的對後勤兩眼一抹黑,第17軍的參謀長二見秋三郎表示需要全軍登島,還得帶五個重炮聯隊來。百武晴吉對此表示不屑,帶著部隊直接上了島和美國人拼命。結果第17軍在島上餓了個半死不說,連續數個月的飢餓下來,餓死的就有近兩萬人了。至於那位之前對他諫言的二見秋三郎?早就被發配去做後勤工作了。
到了1944年的時候,補給不足都已經是個常態了,甚至於可能是彈藥都不夠。比如說英帕爾戰役時,日本陸軍第15軍對英軍據守的英帕爾發動攻擊,但是卻沒給準備足夠的補給。司令官牟田口廉也還表示日本陸軍天下無敵,沒有糧食怎麼會不能打仗呢?結果日本陸軍第15軍快就在戰鬥裡用光了彈藥和糧食,不僅沒有得到一粒米、一枚子彈的補給,還反而被牟田口廉也訓斥了一番。可惜他的訓斥不能當飯吃,最終第15軍還是只能撤回出發地。原本第15軍近十萬人馬,如今回來的才一萬出頭。
結語
可以想像,日本陸軍的補給在戰爭裡糟糕到了什麼程度,沒飯吃都算是輕的,餓著肚子進攻往往都會損失慘重。但是日本陸軍自己到是自我感覺良好,反正在他們眼裡士兵都是不需要吃飯的。而日本陸軍士兵則在飢餓中死傷慘重,大量的士兵餓死在戰場上,臨死前只能靠喝泥湯、吃草根來苟延殘喘,也不知道那些日軍高層在戰後要如何面對那些死去士兵的家屬了。
參考文獻:《二戰後勤啟示錄》
《日軍二戰後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