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戲曲的種類及特點

2020-12-15 美食界的小阿哥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帶大家說說少數民族劇種概述。我國少數民族中有戲劇表演藝術形式的約20個民族,他們是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撒拉族、滿族、壯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毛南族、白族、佤族、門巴族、彝族、瑤族、仡佬族等。劇種有20多個,主要有藏戲、滿戲、蒙古劇、撒拉戲、維吾爾歌劇、壯劇、毛南戲、侗戲、苗劇、白劇、傣族「喊扎」、彝劇、門巴劇、藏劇、土家儺戲、西北花兒劇、目蓮戲(獨立劇種,在部分少數民族中有流傳),朝鮮族唱劇、佤族青戲, 以及10多個民族的儺戲。需要說明的是,有個別劇種是否應劃入儺戲系統,學術界尚有不同觀點。

傣族「喊扎」

例如藏戲曲六乙認為屬儺戲範圍,而劉志群則不同意他的觀點上文所出現的「藏戲」「藏劇」兩個詞的區別是:藏戲包括有不少流派,如木雅藏戲、安多藏戲、嘉戎藏戲、昌都藏戲、甘南藏戲、德格藏戲等,起源時間、流行地區、表演風格及主要劇目都相互有別;藏劇只指15世紀初噶舉派僧人湯東潔布為化募資金修建雅魯藏布江鐵索橋而創作的劇種。因為在許多書中「藏劇」與「藏戲」都是作為同義詞來使用的,為不引起重複之疑,特作說明。劉志群說:「藏劇,即西藏藍面具戲,由白面具戲發展而來,但它在戲劇藝術的各個方面發展得十分完備、豐富、精緻、成熟,它在藏戲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藝術影響和傳播範圍最大的劇種。」

圓少數民族傳統戲劇的歷史一般來說都在百年以上。藏戲比較古老,多數意見認為它有500來年的歷史。若從藏戲的白面具戲算起,那就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了。因為據一些藏族學者考證,它形成於唐代中期,即公元8世紀赤松德贊時期。

藏戲曲

白劇,白族戲曲劇種,亦稱「白戲」、「吹吹腔」,或簡稱「吹腔」,在清乾隆年間(1736 年一 1795 年)即漸趨成熟,起碼有:200多年歷史了。壯劇形成於清鹹豐年間(1851一1861年),距今也有100多年了。布依戲是布依族下土戲和布依族花燈彩調戲的統稱,土戲形成於清乾隆年間。花燈劇也有200多年歷史。貴州獨山一帶傳入,的花燈劇與廣西百色一帶傳入的彩調相融合,於20世紀初形成花燈彩調戲。侗戲大約產生在19世紀初,傣戲約有100多年歷史,毛南戲也有百餘年歷史,土家族南戲形成於清雍正年間年。維吾爾族歌劇較年輕,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

白族戲曲

我們說說少數民族民間戲劇的特點。在形成過程中受到漢族和周圍兄弟民族戲劇或其它文藝表演的影響。例如,門巴戲是從藏族白面具戲借鑑發展而來的,其根基則是門巴族社會早期苯教盛行的儺藝術表演;貴州布依族的地戲,從安順地區來看,漢族的戲班子遠比布依族多,且劇目多是漢族的歷史小說故事或傳說故事,很可能自漢族的軍儺學習而來;布依戲與北路壯戲有很多共同點。

門巴戲

傣劇深受滇劇、木偶劇和皮影戲的影響;白劇受高腔的影響;彝劇受雲南花燈戲的影響;侗戲源於侗族敘事大歌及敘事說唱藝術,同時吸收了漢族花燈、辰河戲、祁劇、桂北彩調的表演技藝發展而成;滿戲源於滿族曲藝「八角鼓」,清軍入關後,吸收諸宮調、雜劇及各地民歌、小曲,才逐漸形成為戲曲劇種;毛南戲的一些劇目直接自壯劇移植而來。

侗戲

在藝術風格上表現出流派的多樣性。白劇唱腔有20多種,有些地區使用白語唱,有的用漢語,有的是白語漢語同時使用;廣西壯劇因地域、方言和音樂唱腔、表演藝術的不同,分為師公戲、北路壯戲和南路壯戲;藏戲流行於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和雲南的藏族聚居區,地域基本上是相連成片的,但是不僅各省的藏戲有所不同,即使同為西藏自治區的不同地區藏戲亦風格不同。在表演上多載歌載舞,這與民間戲劇源於民間歌舞說唱藝術有密切關係。在內容和民俗功能上,儺戲的影響很突出和普遍。主要表現是祭祀節慶活動中演出,以及以面具表演為特徵。

白劇

小編認為 除以上特點之外,還有一些共同點,例如伴奏樂器中一般都有民族樂器,同時吸收有其他兄弟民族的樂器;場地要求簡單,不一定非要在舞臺上表演;化妝一般也較簡單;吸收有不少漢族傳統劇目;解放後編創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節目,或整理改編本民族民間文學作品為新劇目等。

參考資料《中國少數民族》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舞蹈種類及特點
    一般較流行的劃分法是:情緒舞與情節舞;少數民族舞與漢族民間舞(合稱「民間舞」或「民族民間舞)。小編說說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少數民族舞蹈藝術豐富多彩,所表現出的特點也五光十色,我們這裡所說的,僅僅是帶有普遍性的特點。民族特點。史達林說:「每一個民族,不論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屬於它而為其他民族所沒有的本質上的特點、特殊性。」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
    留存至今的許多少數民族服飾,比今日的漢服更多地保留了古代歷史文化的遺址,可以作為我們探尋歷史文化奧秘的一個窗口,比如,長期生活在我國雲南省景洪縣深山裡的基諾族男子服裝就很有文化意味。基諾男子多穿原色、無領、對襟小褂,後背上方縫有一塊六寸見方的布帕,中心彩線繡成直徑約兩寸的一圓形印記,謂之「孔明印」。據他們自己追述,基諾族的祖先是三國時蜀相孔明的部下。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少數民族的裙子結構種類較多,簡潔的裙和繁複的裙都有。繁複的裙:如多褶裙(其褶子非常細密工整,全手工做褶) ;瑤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多層裙:彝族的多色節裙等。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文化,黃河藝術的特點
    他們也正是憑著這種性格去膜拜去眷戀,去祭奠眷這塊黃土地,並且以各種形式去謳歌她讚美她、頌揚她,創造了豐富的黃河文化。一定的文化形態是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繼承性的。毫無例外,「黃河文化」也必然是發展我們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1984年,小編在貴州苗族地區採訪調查時畫過和拍攝過99種服飾和民族形象。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來源與分類
    按照縱向統計的方法,筆者依照職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節日文化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書海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風情大全》知識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族節日大全》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商業文化大辭典》等工具書及有關資料統計,我國56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之前我們就說過自然是「最具天賦的設計師」,世界萬物之美及各自功能的擁有都來自於大自然的安排。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學及代表作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神話是「小說的淵源」,「神話是文藝的萌芽」,就明確指出了神話與文學的關係。神話我國少數民族神話有兩個較明顯的特點:一是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及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二是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特色。
  • 中國戲曲有哪些特點?中國戲曲如何才能繼續發展和走向新的繁榮?
    在東方戲劇文化中間,中國戲曲有其極大的特色。東方戲劇一般可分為兩大系統:其一為本國的傳統戲劇,另一為近現代由西方傳入的話劇和歌劇、舞劇等。中國近現當代的戲劇文化也如此。自遠古時代起,中國大陸即活躍著多種民族和部落,經過多次紛爭和融合,中原地區形成以華夏文化為主、吸收著匈奴等多種民族文化的北方文化,長江流域則有以湘楚文化和吳越文化結合而成的南方文化,南北文化第一次融合成兩漢時代的漢文化;南北朝至唐代,由於五胡亂華、西北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漢文化再次與西北少數民族的文化融化,盛唐時代在再次擴大這種融化的同時,又大量吸收西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
  • 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當歐式園林邂逅中國傳統音樂
    央廣網北京10月7日消息(記者張凱航 王子衿 安紅麗)10月1日至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與北京市政府主辦的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上演。其中,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之園博音樂會分為戲曲音樂專場演出、民族音樂專場演出和交響樂演出專場,由中國戲曲學院、北京京劇院和北京交響樂團參加演出。圖為演出現場,央廣網記者張凱航攝園博傳統音樂演出是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的一大特色。10月1日至7日,每天下午3點至4點半,歐洲園林與中國傳統民都會碰撞出一道靚麗風景。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姓名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姓名是標誌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血緣關係和區別個人的標誌符號。姓名是姓與名兩部分的組合。姓一般是繼承的,並為家族成員所共有,一般與名或字連用。五千多年前,中國便開始採用世襲姓氏。
  • 傳統戲曲進校園,非遺文化顯魅力!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戲曲文化精髓,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創造傳統戲曲與青少年的交集。12月15日,鄢陵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舉辦戲曲非遺進課堂活動,走進鄢陵縣人民路小學,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戲曲藝術課。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中國戲曲學院召開
    中國網12月9日訊(記者閆景臻)近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的精神,深入探討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此次會議也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 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戲曲的淺見,生活與程式
    並整理、改編、創作了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歷史劇,使戲曲舞臺呈現了一派百花爭豔的大好局面。這些劇目與我們新時期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及人們的審美需要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這是傳統戲曲藝術發展中的一個新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會導致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的枯菱和衰亡。比如有些劇目通過統治階級內部謀政纂位、爭權奪寵鬥爭的描寫,狂熱地宣揚了父傳子、子傳孫的封建正統觀念。
  • 《2019新年戲曲晚會》——中華傳統文化國韻天驕,京劇
    2018年剛剛過去,最近一個晚會引起了我的注意《2019新年戲曲晚會》。 檀板弦歌賀新歲,古韻時調頌昇平。不由的感嘆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是傳統文化中一朵經久不衰的瑰寶。經過漢朝,唐朝到宋朝一步步形成較為完成的戲曲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其他餐具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感覺,竹子用於飲食烹飪在木質餐具中可能是最早的,如盛水或盛放食物,通過火燒使裡面的水變熱、食物變熟。直到20世紀前半葉,南方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不使用筷子,於是被看作是落後和不衛生的標誌。其實不使用筷子只是在吃某種食物的時候,如摶吃糯米飯時。使用筷子的漢族,在吃包子饅頭的時候使用筷子也是不方便,還是把手洗了抓著吃方便。從更早的文化面貌來看,漢族使用筷子是從南方民族中學習來的。因為更早的漢族是從西北黃土高原向東向南發展而來,他們原來主要從事的是畜牧業。
  • 歷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歷程,戲曲服裝的歷程變化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服飾程式與表演程式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王國維語)。戲曲服飾的程式化與表演中的舞蹈成分有密切的關聯。這是形成戲曲服飾裝飾性的重要因素。戲曲服裝主要運用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色彩、圖案、造型以及製作工藝等手段進行裝飾,使人物更具有典型性、象徵性。用色彩塑造形象中國戲劇服飾的色彩和配飾,在程式化的基礎上,往往反映出創作者的褒貶意識。運用色彩來塑造人物的個性,是戲曲服飾中常用的藝術手法。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高級定製設計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高級定製設計觀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設計與製作正是一種高級定製設計觀的體現。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的外在高級定製設計表現,首先,量體裁衣。雲南少數民族服飾常常是婦女們為自己或家人而制,完全依照服飾穿著者本身的身材而打造。其次,服裝從材料到製衣全部由手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