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帶大家說說少數民族劇種概述。我國少數民族中有戲劇表演藝術形式的約20個民族,他們是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撒拉族、滿族、壯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毛南族、白族、佤族、門巴族、彝族、瑤族、仡佬族等。劇種有20多個,主要有藏戲、滿戲、蒙古劇、撒拉戲、維吾爾歌劇、壯劇、毛南戲、侗戲、苗劇、白劇、傣族「喊扎」、彝劇、門巴劇、藏劇、土家儺戲、西北花兒劇、目蓮戲(獨立劇種,在部分少數民族中有流傳),朝鮮族唱劇、佤族青戲, 以及10多個民族的儺戲。需要說明的是,有個別劇種是否應劃入儺戲系統,學術界尚有不同觀點。
例如藏戲曲六乙認為屬儺戲範圍,而劉志群則不同意他的觀點上文所出現的「藏戲」和「藏劇」兩個詞的區別是:藏戲包括有不少流派,如木雅藏戲、安多藏戲、嘉戎藏戲、昌都藏戲、甘南藏戲、德格藏戲等,起源時間、流行地區、表演風格及主要劇目都相互有別;藏劇只指15世紀初噶舉派僧人湯東潔布為化募資金修建雅魯藏布江鐵索橋而創作的劇種。因為在許多書中「藏劇」與「藏戲」都是作為同義詞來使用的,為不引起重複之疑,特作說明。劉志群說:「藏劇,即西藏藍面具戲,由白面具戲發展而來,但它在戲劇藝術的各個方面發展得十分完備、豐富、精緻、成熟,它在藏戲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藝術影響和傳播範圍最大的劇種。」
圓少數民族傳統戲劇的歷史一般來說都在百年以上。藏戲比較古老,多數意見認為它有500來年的歷史。若從藏戲的白面具戲算起,那就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了。因為據一些藏族學者考證,它形成於唐代中期,即公元8世紀赤松德贊時期。
白劇,白族戲曲劇種,亦稱「白戲」、「吹吹腔」,或簡稱「吹腔」,在清乾隆年間(1736 年一 1795 年)即漸趨成熟,起碼有:200多年歷史了。壯劇形成於清鹹豐年間(1851一1861年),距今也有100多年了。布依戲是布依族下土戲和布依族花燈彩調戲的統稱,土戲形成於清乾隆年間。花燈劇也有200多年歷史。貴州獨山一帶傳入,的花燈劇與廣西百色一帶傳入的彩調相融合,於20世紀初形成花燈彩調戲。侗戲大約產生在19世紀初,傣戲約有100多年歷史,毛南戲也有百餘年歷史,土家族南戲形成於清雍正年間年。維吾爾族歌劇較年輕,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
我們說說少數民族民間戲劇的特點。在形成過程中受到漢族和周圍兄弟民族戲劇或其它文藝表演的影響。例如,門巴戲是從藏族白面具戲借鑑發展而來的,其根基則是門巴族社會早期苯教盛行的儺藝術表演;貴州布依族的地戲,從安順地區來看,漢族的戲班子遠比布依族多,且劇目多是漢族的歷史小說故事或傳說故事,很可能自漢族的軍儺學習而來;布依戲與北路壯戲有很多共同點。
傣劇深受滇劇、木偶劇和皮影戲的影響;白劇受高腔的影響;彝劇受雲南花燈戲的影響;侗戲源於侗族敘事大歌及敘事說唱藝術,同時吸收了漢族花燈、辰河戲、祁劇、桂北彩調的表演技藝發展而成;滿戲源於滿族曲藝「八角鼓」,清軍入關後,吸收諸宮調、雜劇及各地民歌、小曲,才逐漸形成為戲曲劇種;毛南戲的一些劇目直接自壯劇移植而來。
在藝術風格上表現出流派的多樣性。白劇唱腔有20多種,有些地區使用白語唱,有的用漢語,有的是白語漢語同時使用;廣西壯劇因地域、方言和音樂唱腔、表演藝術的不同,分為師公戲、北路壯戲和南路壯戲;藏戲流行於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和雲南的藏族聚居區,地域基本上是相連成片的,但是不僅各省的藏戲有所不同,即使同為西藏自治區的不同地區藏戲亦風格不同。在表演上多載歌載舞,這與民間戲劇源於民間歌舞說唱藝術有密切關係。在內容和民俗功能上,儺戲的影響很突出和普遍。主要表現是祭祀節慶活動中演出,以及以面具表演為特徵。
小編認為 除以上特點之外,還有一些共同點,例如伴奏樂器中一般都有民族樂器,同時吸收有其他兄弟民族的樂器;場地要求簡單,不一定非要在舞臺上表演;化妝一般也較簡單;吸收有不少漢族傳統劇目;解放後編創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節目,或整理改編本民族民間文學作品為新劇目等。
參考資料《中國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