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戲曲的淺見,生活與程式

2020-12-15 丹姐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從1949年到1966年這17年當中,在毛主席「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廣大戲曲工作者在淨化舞臺上做了大量工作,基本上清除了那些野蠻的、恐怖的、猥褻的、奴化的、侮辱民族的、反愛國主義的戲曲劇目。並整理、改編、創作了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歷史劇,使戲曲舞臺呈現了一派百花爭豔的大好局面。這些劇目與我們新時期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及人們的審美需要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這是傳統戲曲藝術發展中的一個新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會導致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的枯菱和衰亡。比如有些劇目通過統治階級內部謀政纂位、爭權奪寵鬥爭的描寫,狂熱地宣揚了父傳子、子傳孫的封建正統觀念。有些劇目,宣.揚了以忠、孝、節、義為中心內容的封建道德觀念,像《妲己亂朝》、《奸妃亂政》等。

妲己亂朝

就是經過改編、被譽為推陳出新的優秀劇目的《三關排宴》也還沒有完全擺脫封楚道德觀念的影響和束縛。如佘太君與肖銀宗邊關踐盟,目的並非是要搞好兩個民族之間的友好關係,安定邊塞,而是名為「踐盟」,實為懲處投靠肖銀宗並被招為東床駙馬的楊四郎是否需要懲處楊四郎以及如何懲處,我們姑且不論,她以威逼手段迫使四郎碰死金殿,又譽他為「忠孝之子」,這不能不說佘太君是以封建的道德觀去維護其家族在封建王朝中的地位的,一種具體表現。至於佘太君逼迫桃花公主摔死阿哥,自刎身死,就更加暴露了她以封建道德殺人的階級本質。

三關排宴

還需指出,有些劇目仍在追求低級,庸俗、甚至是下流的藝術趣味和藝術效果。如《狸貓換太子》審郭槐一場戲竟然讓陰曹地府裡青面獠牙的厲鬼滿臺飛舞,給人一種陰森恐怖之感;《姐己亂朝》中審姜後,竟然讓鮮紅的眼球垂吊在胸前,看著實在令人作嘔;有些表現愛情的戲,專以賣弄噱頭和近乎色情的表演來譁眾取寵,令人不堪目……這些舊戲中的遺蹟,與黨在新時期裡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是根本對立的。因此,當前在意識形態領域裡反封建的鬥爭,還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是必須搞好推陳出新工作。所謂推陳出新,就是要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對傳統劇目和它的舞臺藝術進行全面的加工整理,革新創造,使之與新時期裡不斷發生深刻變化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適應起來,發揮鼓舞人們大幹四化、培養新的道德、情操的作用,並且要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

狸貓換太子

據說山西省大小劇種的傳統劇目不下幾千個,繼續搶救和挖掘這部分藝術遺產是戲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搞好當前幾百個。上演劇目的分類鑑別和推陳出新工作,卻又具有搶救戲曲藝術免於危機的重大意義。權衡輕重緩急,應當投入更多的力量,搞好後一項工作。要搞好此項工作,首先要對目前上演的劇目進行一番深入的調查研究,對每一個劇目做出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公正評價,然後分別情況,加以區別對待。對於那些經過改編長期上演的劇目,要重新加以認識,如確實優秀的或內容健康的,就應該大力提倡上演;過去是優秀的,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就要重新加以整理和改編,使之成為主題全新、有保留價值的上演劇目。總之,在推陳出新過程中,一定要徹底清除掉舊戲曲劇目中的封建主義糟粕,發揚民主性的精華。只有這樣,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才能順應四個現代化的歷史潮流,才能與獻身四化建設的人們的思想感情一致起來,起到古為今用的作用。傳統戲曲才能為社會主義的百花園裡增添新的光彩。

山西省大小劇種

最近觀看了全省戲曲優秀青年演員評比演出的一些折子戲,古典戲曲藝術,同樣也是那個時代的生活反映。作為戲曲藝術所特有的表現手段一程式動作,當然也是從當時的生活中提煉出來,並經過長期的藝術磨鍊而形成的。因此,程式本身,既是有生活依據的,又是高度凝鍊化的。因此,我們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責怪人們不願欣賞那些典雅而又古板的藝術了。我想只有走戲曲表演藝術的全面革新之路,才能使中國戲曲這支古老的藝術之花,繼續以它豔麗奪目的光彩,去吸引生活在這塊文明古國土地上的現代人。而表演藝術革新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正確處理生活與城市的關係。要使程式不成為僵化的表演套子,演員就必須永遠地從生活和人物的性格出發,把自己擺到俯瞰古代和現代生活的高度,去運用程式,乃至改造、修正和創造程式,使舞臺上的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都與所扮演的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以至他()們所在的歷史環境一致起來。這樣才能使一折戲或一臺戲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觀眾中引起親切的感受。

折子戲

其實這也不難體驗有直接與間接的。我們從劇本上、書本上、各種歷史古蹟文物資料中了解到的古代生活和古代的各種各樣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間接的;而我們到現實生活中去,從現代人和古代人的思想感情、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中去尋找共同的或相同的方面,加以認真地體驗,可謂直接的。戲曲演員的生活積累,主要應來自這兩方面。這是創造性地運用程式去表現古代生活和人物的源泉。運城文藝班的李愛玲同志,在《教子》中塑造了一個自食其力、甘守清貧,含辛茹苦,善良剛毅的三娘形象。情真意切,純樸自然,這與演員對生活和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和認識,是絕然分不開的。為了獲取創造這一角色的材料,她走到生活中去,除了在眾多的群眾中尋找三娘形象的模特兒外,還學會了織布的各種動作,掌握了織布的一-般技術。這樣,在舞臺上創造三娘的形象時,便貫注了她對人物和生活的深刻體驗,使人物活了起來。比如機房那段戲中的一系列舞蹈動作,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可以說是生活化了的程式動作,然而卻有比生活更高,更美。

教子

稷山縣劇團吉有芳同志扮演耶律含嫣,為了最充分地表現出這個文靜的閨門小姐在迎花雲之前的那種盼望、喜悅、嬌羞、爽朗的感情,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了許多最能充分表現出這種感情的動作,同那些傳統的表演程式溶為一體,豐富和發展了這個戲的藝術表現手段,把含媽塑造得更加豐滿,栩栩如生。上述兩例說明,演員在創造角色時,既要尊重程式,也要敢於突破程式,以對生活和人物性格的深刻體驗,去創造性地運用程式,表現和刻畫人物形象。切不可讓程式束縛住演員的手腳,阻礙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戲曲舞臺上塑造出千差萬別、各具性格的古代人物的藝術典型,使之既是古代的,但又是為現代人所熟知的,活在人們中間的人物,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為此,戲曲演員不僅要學習傳統的表演程式,而且還要向現實生活學習,向表現現實生活的其他藝術形式學習,豐富自己,提高自己。這不僅是創造古典戲曲人物所需要,更是創造現代戲曲人物所必需的。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

相關焦點

  • 一桌二椅三特性,綜合程式大寫意,傳統戲曲之美今何在?
    中國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精髓,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璀璨的一塊瑰寶,有人稱:「戲曲,是中國人最後的審美家園。」中國戲曲之美,美在服飾道具,舞臺布景?還是美在劇情節奏,矛盾衝突,舞美設計,導演調度呢?亦或是美在表演藝術,技藝高超,精湛巧妙,美在一招一式,一腔一調呢?
  • 歷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歷程,戲曲服裝的歷程變化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服飾程式與表演程式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王國維語)。戲曲服飾的程式化與表演中的舞蹈成分有密切的關聯。這是形成戲曲服飾裝飾性的重要因素。戲曲服裝主要運用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色彩、圖案、造型以及製作工藝等手段進行裝飾,使人物更具有典型性、象徵性。用色彩塑造形象中國戲劇服飾的色彩和配飾,在程式化的基礎上,往往反映出創作者的褒貶意識。運用色彩來塑造人物的個性,是戲曲服飾中常用的藝術手法。
  • 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當歐式園林邂逅中國傳統音樂
    央廣網北京10月7日消息(記者張凱航 王子衿 安紅麗)10月1日至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與北京市政府主辦的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上演。其中,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之園博音樂會分為戲曲音樂專場演出、民族音樂專場演出和交響樂演出專場,由中國戲曲學院、北京京劇院和北京交響樂團參加演出。圖為演出現場,央廣網記者張凱航攝園博傳統音樂演出是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的一大特色。10月1日至7日,每天下午3點至4點半,歐洲園林與中國傳統民都會碰撞出一道靚麗風景。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中國戲曲學院召開
    中國網12月9日訊(記者閆景臻)近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的精神,深入探討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此次會議也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探索發現,現代戲中的特點
    他們將傳統戲曲表現形式同現代生活較恰當地融合在了一起,使演出既具有現代感、生活感,又增添了一定的寫意性。 如《小二黑結婚》中小芹縫挎包時的穿針引線和河邊洗衣時的行雲流水步,便是對傳統花旦程式的加工和提煉。象三仙姑、媒婆、二黑娘的誇張性表演,也顯然揉進了傳統彩旦表演的動態和韻致。
  • 傳統戲曲進校園,非遺文化顯魅力!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戲曲文化精髓,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創造傳統戲曲與青少年的交集。12月15日,鄢陵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舉辦戲曲非遺進課堂活動,走進鄢陵縣人民路小學,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戲曲藝術課。
  • 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通過活動增加了學生們對家鄉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增強了青少年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    活動中,不僅為學生們送去精彩的戲曲節目,還給同學們介紹了戲曲的概念、戲曲程式、戲曲行當等知識。學生們聽得非常認真,每到互動和知識搶答環節,同學們熱情高漲,踴躍參與,現場氣氛非常熱烈.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戲曲的種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少數民族劇種概述。圓少數民族傳統戲劇的歷史一般來說都在百年以上。藏戲比較古老,多數意見認為它有500來年的歷史。若從藏戲的白面具戲算起,那就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了。因為據一些藏族學者考證,它形成於唐代中期,即公元8世紀赤松德贊時期。
  • 傳統文化「代言人」曾小敏:年輕人是戲曲藝術最真切的未來
    (兩會速遞)傳統文化「代言人」曾小敏:年輕人是戲曲藝術最真切的未來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 唐貴江 索有為)「新媒體經濟大行其道,網紅經濟帶貨能力、銷售能力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熱點。在新媒體經濟環境下,加強對年輕一代的傳統文化教育和引導也很重要。」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28日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年輕人應該是傳統文化,也是戲曲藝術最真切的未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 受訪者供圖曾小敏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也是廣東省「名家名人代言優秀傳統文化」代言人。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取得成果,及關於舞蹈藝術問題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幾年來,通過以藝術革新為中心內容的綜合治理,增強了戲曲藝術自身發展的活力,調整、改善、密切了同新時代群眾的關係,推動了戲曲藝術事業的前進和發展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文化,黃河藝術的特點
    他們也正是憑著這種性格去膜拜去眷戀,去祭奠眷這塊黃土地,並且以各種形式去謳歌她讚美她、頌揚她,創造了豐富的黃河文化。一定的文化形態是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繼承性的。毫無例外,「黃河文化」也必然是發展我們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音樂,它所起的主要作用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作為皮黃腔的京劇,西皮和二黃兩種曲調相對來說是有不同情調範圍的。有時恰似中國的水墨寫意畫的風格,追求其意境和神韻。幾件樂器經巧妙搭配組合,即能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各種氣氛、場景、情致,這不能不說京劇音樂所具有的藝術功力為舞臺生色增輝功不可沒。京劇舞臺上,打擊樂在烘託、渲染氣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通過節奏、音色、音量、速度的變化對比,可以表現戲劇矛盾衝突,製造為劇情所需要的環境氣氛。
  • 《2019新年戲曲晚會》——中華傳統文化國韻天驕,京劇
    2018年剛剛過去,最近一個晚會引起了我的注意《2019新年戲曲晚會》。 檀板弦歌賀新歲,古韻時調頌昇平。不由的感嘆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是傳統文化中一朵經久不衰的瑰寶。經過漢朝,唐朝到宋朝一步步形成較為完成的戲曲藝術。
  • 不創新,傳統也守不住!國戲研討「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近日在京舉行。今年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此次學術會議也是校慶系列活動之一。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冉常建在題為《新中國戲曲教育七十年的若干認識與思考》的講話中總結道:國戲70年一是從科班教育向有學歷革命幹部培養的轉化;二是從單一的中專教育向多層次的中轉、大專、本科、研究生教育轉化;三是從建校之初的只有戲曲表演和器樂演奏的主體教育向綜合性藝術門類齊全的戲曲教育轉化。
  • 汪人元:傳統戲曲的現代使命——談現代戲創作
    第三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雲聚場 名師開講(第二期) 傳統戲曲的現代使命——談現代戲創作 主講:汪人元
  • 戲曲進校園 經典共傳承——高新二小開展「傳承戲曲藝術,弘揚傳統...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和魅力,提高學生藝術品味和文化修養,激發學生對傳統戲曲文化的興趣和愛好,營造校園戲曲文化的氛圍。12月4日下午,高新二小舉行「傳承戲曲藝術,弘揚傳統文化」戲曲進校園活動,特別邀請到了新餘市採茶歌舞劇院,新餘採茶戲名家工作室的老師們,為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中國傳統文化盛宴。 活動中,同學們不僅了解了中國採茶戲基本知識,而且還近距離地體驗了一番戲曲藝術。
  • 《天天向上》戲曲扮相太好看啦,不僅致敬經典,還傳播了傳統文化
    但其實這就是節目的價值所在,正如這一期,就向我們展示了什麼中國戲曲的魅力。先來說說大家所熟悉的,更多人了解到的京劇了,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戲曲劇種,有「國劇」之稱。也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還有各種的手勢等等。想要掌握一段京劇,需要幾年的功夫,所以,《天天向上》這次挑戰京劇,就可想而知難度有多大了。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京召開
    【環球網教育報導】12月5-6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深入探討了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
  • 暨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第32屆年會舉行
    三是寫現代生活,既尊崇劇種特定的程式規則,又提煉出了散發泥土芳香的表演。  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顧問萬素:楊蘭春是黨培養的新中國第一代傑出的戲曲導演之一。上世紀50年代初他在中央戲劇學院學習,能把高深莫測的導表演基礎理論與實際生活經驗完美結合。他生活底蘊極其深厚,熟稔民間藝術。他集編劇、導演於一身,親手教會老一代演員如何體驗生活、體驗角色情感、創造現代人物。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