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下元節,可能很多人都是一臉問號,有這個節日嗎?這又是個幹啥的節日?但是說起它的兄弟姐妹,「上元節」與「中元節」,大家則耳熟能詳。那麼不禁要問,既然三元節同出一脈,為何偏偏只有下元節被遺忘,漸漸消失在大眾視野呢?
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是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日,乃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與正月十五元宵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同為道教體系的節日。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誕辰,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
從起源來看,既然是解厄之日,按照慣例,應該是廣受大眾所歡迎的,怎麼會逐步走向消失呢?
其實在歷史上,下元節也曾有過輝煌之期,由於宋代普遍崇奉道教,北宋時下元節還是一個相當熱鬧的節日,而且這一天還有公休假。宋朝史官李燾在其撰寫的《續資治通鑑長篇》中提到下元節:「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庚辰,詔自今下元節宜如上元,並賜休假三日,著於令"。《宋史》也有載:「太平興國二年(977)七月中元節,御東角樓觀燈,賜從官宴飲。五年十月下元節,依中元例,張燈三夜",由此可見,下元節的夜晚,也會掛燈慶祝。
此外,在飲食上,下元節也是有自己的獨特飲食民俗的。在北方下元節會吃豆沙包,而南方則會吃「麻腐包子」、「米果」等食物。因下元節正好處於秋收時節,在福建省莆田地區的民眾還會製作特殊的油炸小點心,如將剛收割的稻穀製作成薄餅,再將其包素菜油炸等。
可見,下元節的被遺忘,並非是因為一直不被重視或是沒有形成獨特的風俗習慣。那麼,這個快樂節日究竟是因何走向逐漸消失道路的呢?
下元節起源於道教,而它被遺忘的原因恰恰也是源於道教在中國的衰落。同源而起的元宵節的興盛,有著傳統文化美好精神的支撐,背後除卻道教文化、更有儒家文化的支撐。中元節在佛教、道教、儒家幾種文化的聯合加持下,這個以「孝」為精神基礎的「鬼節」也是民眾頗為重視的節日,與之相反,下元節,只有道教文化支撐,隨著道教文化在中國發展的衰退,慢慢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才是下元節被遺忘的終極原因。
擁有除困解厄的精神基礎,對生命歷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的消除、化解,這樣一個表達美好願望的節日,是否應該被遺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