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十月十五,
這是中國的古老節日之一。
光是下元,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個節日。
但是說到上元節,中元節,
我想許多人都有耳聞。
下元節又稱"下元日"、"下元節",
和上元節,中元節合稱「三元」。
中國月十五稱上元佳節,是慶祝元宵的日子,古時候就有;
7月15日,中元節,為先人舉行祭祖儀式;
10月15號,國慶節,稱下元節,祭祖。
燈會的繁榮,有傳統文化的精髓支撐,
在背後除掉了道教文化,更有儒家文化的支撐。
儘管中元節不如元宵熱鬧,
但由於佛教、道教、儒家等多種文化的結合,
這是一個建立在「孝」精神上的「鬼節」,人們不會忘記。
相反地,下元節,只有道教文化才能支持,
漸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下元節起源
它的起源與道教有密切關係。
道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謂天官賜福,地官赦免,水官解厄。
三官生辰,分別是陰曆正月。
每年的1月15日,7月15日,10月15日,
也有人認為,下元節是水官解厄的日子。
「十月望為下元節,」《中華風俗志》云:
水宮解厄日的俗語,也有持齋誦經的。」
這天,觀音為道場,
而民間祭祀不死者,
也祈禱下元水官排憂解難。
下元節習俗
一、飲食習慣。
例如,在北京,當過下元節時,
每個家庭都要製作「豆泥骨朵」。
紅豆沙就是用紅豆沙做成的「豆沙派」,
就是北京小吃「豆沙包」。
二、齋醮。
在道教齋法中,元日也是修齋日之一。
在道教中,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需要依靠神力,
例如祈禱,避禍,拔苦,謝罪,求仙,
延壽、超度亡者等,都要修齋。
修齋,又叫打齋,是為喪親的人請道士祭拜,
為消除災禍而舉行的一種宗教儀式。
吟誦伴奏一般有叮噹、鑼仔等擊鼓樂器。
除了誦誦之外,主要有斬畜,破地獄,舞鬼等法事。
三、享祭祖先
隨日月而去,
民間下元節逐漸演變成一道豐盛的菜餚,
享用祭祖、亡靈、
傳統的祭祀節日,祈求福祿禎祥。
在具體的祭祖儀式中,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
山東鄒縣的民間,在元宵節這天,
又要建廟宇,舉行祭祖大典。
湖南寧遠縣民間,下元節後,
也可以舉行一般的迎神賽。
祭爐之神
今天是民間的下元節,
也有用火爐祭祀的風俗,
爐神是太上老君,這大概是源於道教使用爐來煉丹的。
鄉親們在家裡做糯米飯,送親友,或蒸麻腐包子,
過去農村孩子們也是最快樂的日子,
因能吃到許多供奉後被稱為「福餘」的果食。
下元節的意義
祭拜下元水官的儀式,
並非一定要信奉道教,
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把元水官降下來。
作為一種文化象徵意義上的神靈,
表達了人們對擺脫困境的美好願望。
好像人們放鞭炮不是為了趕走他們。
這個怪異的故事也有同樣的道理。
下元節的主題除困解
尤其適用於進行探訪患者,
充滿人性關懷的活動,如慰問窮人。
僅就這一點來說,下元節也不應被人們遺忘。
下元節有一件珍貴的事情,
這是建立在這樣一個美好願望的基礎上:
消除、化解人生歷程中的持久困境和苦厄。
這一人生經驗,不能只是「愚昧」而已
對「宗教盲從」的概括甚至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