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文文最近發現兒子非常喜歡咬指甲,坐著咬,躺著咬,睡前咬,吃飯咬,簡直是「花式咬指甲」的忠實愛好者。
兒子咬指甲的壞毛病文文雖然看在眼裡,卻很少真正幹涉,前兩天幾位同事來家中做客,文文讓兒子和叔叔阿姨招招手打招呼,兒子不僅完全不理睬,還更頻繁咬指甲,把壞習慣暴露得一覽無餘,這讓文文感覺很沒面子。
晚上趁著老公陪同事吃飯的時間,文文給兒子的十隻小手指都塗上了辣椒油,沒想到兒子啃得更加津津有味。
文文忍不住大聲呵斥兒子:「真沒出息!再吃手小心我打你!」兒子的哭聲吸引了幾位同事的注意,了解事情原委後,同事們紛紛說道:「你別怪孩子啦,我家娃原來也經常咬指甲,多補鋅就好啦!」
急於糾正兒子壞習慣的文文想都沒多想,在市面上搜羅各種補鋅藥物,每天定時要求兒子吃藥,從不間斷,沒想到一周後咬指甲症狀沒有緩解,兒子還表現得食欲不振、昏昏欲睡,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補鋅過度,再晚幾天很可能發展成鋅中毒!
文文十分疑惑:這麼說兒子不是缺鋅?那總咬指甲是為何般?
寶寶愛咬指甲是缺鋅?專家:心理情緒是啃指甲首因,別搞錯方向
鋅是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缺鋅會導致很多嚴重後果,比如指甲出現白斑、出汗多、發育遲緩、等現象。
雖然有證據表明寶寶愛咬指甲可能和缺鋅有關,但這僅佔小部分,專家曾表明寶寶啃指甲的首要因素是精神壓力,如果家長不弄清情況就盲目給寶寶補鋅,很可能引起鋅中毒甚至性早熟。
如果找不對方向,家長不僅不能幫寶寶糾正壞習慣,還會讓寶寶神經緊繃,不利於身心健康!
有的家長又疑惑了: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小小孩子有什麼精神壓力?
這樣的想法可是大錯特錯,小朋友情緒本就敏感,在成人嚴重不起眼的小場面小事情,可能給寶寶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看看這幾種壓力你家寶寶有嗎?
1:「尋找」安全感
很多父母工作忙,把寶寶交給老人或保姆帶,爸媽不在寶寶身邊,寶寶內心安全感缺失,經常感到焦慮和不安。有的爸媽即使在家也只顧著刷劇玩手機,很少關注孩子,很多寶寶用咬指甲的行為吸引爸媽的注意力,同時能給心理一個慰藉,找到一絲安全感!
2:「逃避」責罵
有的父母遇事就急眼,寶寶再膽大也不敢承認錯誤,為了逃避責任,他們挨罵時通常通過咬指甲掩飾自己的「罪行」,表面上無辜且淡定,內心慌張得無所適從。
3:被迫「營業」
寶寶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被迫「營業」,很多家長為了從小朋友寶寶的膽量、禮節和社交能力,要求寶寶見到熟人打招呼。
有的寶寶對此產生強烈牴觸心理,家長卻不以為然,對孩子的情緒置之不理,寶寶不得不靠咬指甲緩解緊張情緒。
咬指甲真的是小事?嚴重者觸目驚心,快幫你家娃改掉壞習慣
咬指甲和寶寶其他癖好相比不值得一提,但長此以往這幾點危害不容忽視。
傷害牙齒和手指,影響美觀:經常咬指甲會導致手指變形,甲床變短,很多寶寶指甲周圍皮膚發皺甚至流血。長期咬指甲還會導致「齙牙」,這可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細菌通過指尖侵入身體:寶寶喜歡在地上爬來爬去,好奇地用小手抓這抓那,咬手指前卻不知道洗手,手指表面和指甲縫內全是細菌。俗話說,「病從口入」,細菌就這樣伺機進入機體,影響口腔衛生和身體健康。壞習慣改不掉,影響個人形象:很多孩子咬指甲小時未被糾正,長大後更難改掉,甚至把壞習慣帶進學校、帶進職場,這會嚴重影響一個人在同學、老師、同事、領導心中的形象。
面對愛啃指甲的寶寶,媽媽要先學會心理幹預
給孩子輕鬆的家庭氛圍和舒適的家庭環境:平日裡多抽時間陪孩子,他們內心安全感足夠,消極情緒變少,咬指甲的頻率自然降低,寶寶也不需要通過咬指甲吸引爸媽注意。
不要總是撲克臉,不要一言不合就打罵:孩子犯錯時循循善誘,非必要時不責怪,引導他們承擔責任,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
在親朋好友面前不要為了面子強迫孩子「表現」:培養社交禮儀也要注重形勢和場合,如果寶寶牴觸情緒嚴重,請給他們足夠的理解和耐心。
寶媽們,你家孩子有啃指甲的壞習慣嗎?你是如何處置的?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吧,喜歡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