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濤的育學園
只要你稍微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孩子總有些戒不掉的小毛病,啃指甲、吃手、咬嘴唇……
雖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後果嚴重起來也是觸目驚心。
孩子為什麼總是「咬啊咬」?
口腔敏感期
孩子在學會用手探索世界之前,處在「口腔敏感期」,口腔是他們用來探索的工具。比如我們可能觀察到寶寶最近經常爬來爬去,碰到什麼都放嘴裡啃啃,塞不進嘴的也至少要舔舔才罷休,這就是口欲期/口腔敏感期的表現。
一般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在1歲之前會結束,但這期間如果得不到應有的引導並滿足,還可能出現口腔敏感期滯後的情況,即會在1歲之後出現補償性反應,如吃手指、啃指甲、咬嘴唇。
長牙
長牙的時候,因為牙齦痒痒的,寶寶會喜歡通過咬、磨各種東西來緩解牙齦的不適,比如手。如果觀察到孩子最近總是流口水,出現各種長牙跡象,這時候把手塞在嘴裡磨磨磨,原因也就破案了。這時牙膠、安撫奶嘴等可以作為很好的替代品,對於6個月以上已經添加了輔食的寶寶,還可以給他吃磨牙餅乾。
感到無聊
如果孩子感到無聊,沒什麼事可做,或者肚子餓了,身邊也沒有玩具,就可能會愛啃指甲、吃手等等。
這時不用過度擔心,通過陪伴和玩耍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好。
發洩情緒
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懂,隨著年齡增長,焦慮和恐懼等情緒也會不知不覺困擾很多孩子。
口欲期得不到應有的滿足,也可能引發「過度補償」的心理現象。
如果找不到很好的方式來處理這些情緒,常常會無意識地通過吃手、啃指甲、咬嘴唇來發洩。
如果我們觀察到寶寶自己一個人呆著或臨睡時,或者飢餓、煩躁時一個勁兒吸吮手指、咬指甲,就有可能是在進行自我安慰。
孩子總是「咬啊咬」,如何幹預?
孩子愛「啃指甲」、咬嘴唇等問題,最需要我們幹預的是和情緒、心理問題相關的情況。
首先,不粗暴幹涉或打斷孩子「咬嘴唇」、「啃指甲」,比如打手、訓斥等。否則可能強化孩子的負面情緒,加深了孩子對「啃指甲、咬嘴唇」這件的記憶,更不容易幫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
如果孩子「啃指甲」的次數過於頻繁,指甲以及手指已經發現有明顯的受傷情況,且孩子性格過於內向膽怯的話,就需要家長加以注意了。
這時最好反思一下日常的育兒習慣,坐下來和孩子聊聊天,多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和內心活動及心理需求。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也分辨不清的話,建議帶孩子及時就醫。
溫和地溝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達到自然戒斷的效果會更好。
有的家長一說要幫孩子戒吃手、啃指甲,馬上雷厲風行,從下一秒開始,就絕不能讓孩子的手出現在嘴巴附近。
但是,這種操作無法讓孩子明白吃手這件事帶來的不良後果,也不能理解為什麼突然就被家人這樣「針對」,有時孩子甚至會受到傷害。
只有良好的陪伴和關愛,才能幫助孩子緩解這種焦慮感。比如儘量帶孩子接觸不同類型東西,陪孩子玩玩具,玩粘土、橡皮泥等等……讓孩子的雙手用起來,給予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
如果觀察到孩子有段時間沒有吃手、啃指甲、咬嘴唇了,可以給孩子一些貼紙以示鼓勵,進行正面強化。
關於戒掉吃手、啃指甲、咬嘴唇,你有什麼妙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