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郭
商場就像戰場,雖說商場沒有戰場的浮屍遍野,但商場的激烈競爭並不弱於戰場。企業要想生存,就必須爭奪唯一的市場份額,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爭取最大的生存空間。現在,無論哪個領域,都有很多的企業在進行激烈的競爭。就連我們日常喝的水,也是充滿了競爭的味道。
進入21世紀以來,瓶裝水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迅速發展。2016年,全球瓶裝水零售量達到2626.41億升,增長6.9%;中國瓶裝水零售量420.64億升,零售額1378.55億元。近年來,瓶裝水開始向高端市場發展。此前,每瓶1元的瓶裝水已經非常罕見。特別是2017年,一股高端貴族水在全國掀起熱潮。
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國內瓶裝水市場已經高度集中。據介紹,去年,農夫山泉、華潤怡寶、百歲山、康師傅、冰露、娃哈哈等6個品牌佔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前三名公司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6.5%、21.3%和10.1%。另一方面,隨著消費升級的趨勢,瓶裝水行業呈現高端市場格局。
縱觀目前國內礦泉水市場,無論在知名度和影響力上,農夫山泉都是毋庸置疑的,而曾經的老牌礦泉水益力卻已經杳無蹤跡。
公開資料顯示:益力礦泉水創建於1983年,至今已有近37年的歷史。益力優質礦泉水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消費者信得過產品」;1998年,益力更憑藉礦泉水的品牌商標榮獲「廣東省著名商標」榮譽。
達能是益力的母公司,是法國多元化的跨國食品集團,年收入近2000億元人民幣。達能的飲用水業務是全球最大的企業之一,擁有依雲、富維克、波多等高端飲用水品牌。然而,如此龐大的企業仍然無法挽救益力瓶裝水業務。
在它輝煌的日子裡,益力曾經像現在的農夫山泉一樣,以非凡的實力主宰著中國礦泉水的銷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益力在鼎盛時期曾被世界500強企業達能看中,並於1998年併入達能。但在外人看來,這是一場聯姻,結果是益力被達能「甩了」。
益力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深圳生產礦泉水,十多年來一直暢銷。上世紀90年代末,益力多與達能合作,進一步擴張。多年來,伊利礦泉水一直是銷量第一。直到最近幾年,農夫山泉、怡寶等品牌一直強勢崛起。
據了解,益力瓶裝水在停產前,為了增加銷量,曾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過去的三年裡,該公司為兒童市場推出了新的包裝、有趣的卡通產品和豐富多彩的插圖,並擊敗崑崙山和搭車巨頭滴滴作為其指定水源。然而,不幸的是,這一系列的行動並沒有成功拯救益力。
根據2019年初的消息,達能的龍門工廠已經正式停產,這對於經歷過益力輝煌歲月的消費者來說,有點措手不及。至於是什麼讓益力走到這一步,在我看來,達能絕對是罪魁禍首。畢竟有著樂百氏被達能卸磨殺驢的「前車之鑑」,益力在被達能收購之後,達能同樣將原本益力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2000年3月,法國達能集團收購92%的股份,成為該公司最大的股東。然而,達能未能將品牌做大做強。相反,由於未能發揮跨國企業應有的管理和協調能力,品牌逐漸走向衰落。不久,各部分業務逐漸剝離,只剩下飲用水業務。
2016年11月,達能與英奇控股達成協議,將該品牌位於廣州、北京、天津、成都、重慶和中山的6家工廠以及從事該品牌業務的員工全部轉讓給英奇控股。這也意味著,在經營16年後,達能整體被剝離。
在農夫山泉相繼打出「微鹼性水」、「有點甜」、「大自然的搬運工」等各種健康口號,而礦泉水市場卻大行其道,被達能收購的益力仍處於定位階段。從針對兒童市場的搞笑卡通產品的推出、瓶裝水的彩色插畫,或是隨後與崑崙山爭奪與滴滴的合作,都可以看出益力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營銷。
與農夫山泉明確的「健康」定位相比,益力似乎正在從一個地方走向另一個地方。此外,達能在飲料市場擁有眾多品牌,不可能在益力身上花費太多精力,以至於益力只能自食其力。因此,益力很快就被農夫山泉、華潤怡寶、百歲山等後起之秀品牌逐漸推下舞臺。
達能表示,決定放棄益力的瓶裝水業務,是為了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這也印證了益力瓶裝水在中國礦泉水市場逐漸被邊緣化的事實,已經失去了達能的商業價值。那麼你對益力多礦泉水了解多少?
(本文系爾東商業觀察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於百家號爾東商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