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金可文 文/吳國雄
說起木工,凡是上了點年紀的人都知道,在幾十年前人們結婚時,每家都會定製一套全新家具,於是,便會請上木工到家裡來做個十天半月,木花從刨子裡面微卷而出,散發出獨特的木料香味,新婚的喜悅也隨著一桌、一凳、一櫃的逐漸成型而慢慢的瀰漫開來。那時,這門手藝在民間很普及,一把斧子、幾件鑿刀,就把歲月雕刻得甜甜蜜蜜。
在邦洞鎮,也有著這樣一位在當地十裡八鄉遠近聞名的老木匠,名叫周樂榮,他的木工活與別人不同,主要是製作包括腳盆、臉盆、水桶、酒蒸子等一切與圓形有關的家具、人們叫他「圓桶匠」。時值春天油菜花開之際,我們走近這位圓桶匠手藝人,聽聽他的奮鬥故事,了解他的圓滿人生。
周樂榮今年已經70歲了,交談中,我們感覺得出周樂榮是個樂觀的人,說起他的圓桶匠生涯,他就顯得很激動,話閘一開,酸甜苦辣就全向我們傾訴起來:他說在少年時代,由於上一輩人是地主,成分高,當時階級鬥爭很激烈,像他這種成分高的人不允許進工廠、甚至於不允許讀書。無奈之下他在13歲那年,就跟著父親學習做圓桶技藝。就這樣一幹就是57年。父親常常對他說,在農村,家有千傾地,不如有手藝。所以他學起製作圓桶工藝時就特別的用心,兩年後他就可以不依賴父親而獨立製作了。
在他家裡,我們看到很多已經做好了的圓桶,有蒸飯用的蒸子,有烤酒用的酒蒸、木盆、水桶等大大小小几十件,特別是他水桶做得滴水不漏。製作木桶的技術不是一般的木工所能做的,難度在於圓周率及弧度的計算,同時還要加上精密的操作,才能箍得牢,不漏水。
看到我們來,周樂榮把特意把以前製作的大大小小的木桶疊得高高的,「看著很有成就感,這不但是一門手藝,更是我全家賴以生存的法寶。」據他介紹,木桶製作的材料是用當地的杉木,但必須是有木結的那部分,因為有木結的部分質地緊密,這樣做出來的桶才不會出現收縮滲水現象。
而製作的程序則是個複雜的細活,少則十多道工序,多則幾十道,而且每道工序都不能出錯。工藝製作大概要經過這樣的幾個流程:按需要的形狀、尺寸鋸板取料,用斧頭斬料。做圓形底板,環繞底腳拼板。用竹釘固定。其後,上箍口,有的是鐵皮箍有的是銅皮箍。其中,很重要的一環是緊箍。桶底小,桶口大的,從桶底上箍敲打,反之兩頭小中間大的從兩頭上箍敲打,越敲越緊。最後,要把木桶在烈日下暴曬幾天,再上桐油,一隻光滑、美觀的成品圓桶就出現了。
在與他的交流中,我們發現兩個很有趣的現象,一是他怎麼計算圓的,他說他主要依靠3.16的方法和經驗,他沒讀過書,不知道這其實就是圓周率計算圓的方法,對於這個現象,我不得不驚訝於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所創造出來的智慧,「高手在民間」我算是明白了這樣的道理。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們在他的作坊裡沒有看到任何一件現代化的製作工具。如今隨著電鋸、電刨、射釘槍等木工工具的普及,幾乎代替了傳統的鑿子、刨子、鋸子、斧頭、木銼等工具,以至如今不少的木匠甚至不會用鋸、刨,斧子。然而,周樂榮卻仍然保留著他的工匠情懷,製作圓桶全靠純手工手藝。他的工具很多,斧、鋸、刨、鑿、刀、鑽和錘等,林林總總加起來共有幾十種。其中的不少工具已經跟了他幾十年了,把手處都泛著油光,仿佛是被歲月滋潤了一般。
周樂榮說起這57年來的圓桶匠生涯,特別是說起他的輝煌史,臉上就泛起了紅光,他說八十年代是他圓桶匠生涯中最輝煌的一段時光,那時塑料製品還沒普及,家家戶戶少不了要打制一系列的桶型家具,而且會這手藝的人很少,所以那時他忙得夜以繼日的,也找了四個幫手,但是仍然供不應求。最遺憾的是在八五年,縣外貿站有一筆出口東南亞藥材業務,需要一萬多隻圓桶來裝藥材,於是請他來製作,但是無論他怎樣的加班加點的做,也只能做完幾千隻,望著大筆生意而只能做個大半,現在說起來他還覺得十分遺憾。但是,他的業務卻一直沒有停下來,其他的商販也因為知曉他的名聲,也紛紛的來和他定製各類圓桶家具,遠銷東北、上海、安徽、雲南等地,這種輝煌的時期一直延續到2000年前後,塑料製品的大量出現才慢慢的消停下來。
可以說,那段時光成就了周樂榮,也成就了他的四個夥伴。手藝人的光輝形象和可觀的經濟收入,使他們成為當地人豔羨的對象。「我的老婆原來是縣公安局副局長的女兒,也是看上我的手藝嫁給我的,當時還因為不門當戶對而遭到他父母親的強烈反對……」他的一個合作夥伴說起這件陳年舊事,臉上滿是自豪。
不過,任何事情都會有反覆的。現代人在經歷了一段現代化的衝擊以後,又開始回歸淳樸的生活,據周樂榮介紹,用木桶泡腳既能保溫,又能治風溼,最關鍵的是木桶泡腳所傳遞出來的那種溫情是最讓人迷戀的,所以,57年來,周樂榮的圓桶匠生涯一直沒停過,靠自己精美的圓桶製作工藝,現在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圓桶匠,於是臨近的湖南省以及本省周邊縣市的村寨,又開始請他上門打制圓桶家具了,時間短的10天半月,時間長的一年兩年,又回復到了以前「串百家門,吃百家飯」的生活。
周樂榮老家原在潤松鄉下,但通過自己靈巧的手藝,現在已經在邦洞鎮街上修了一棟大房子,過著殷實的生活。如今,他的兒子買了輛客車跑客運,經濟收入十分可靠。至於兒子以後跟不跟他學這門手藝,做不做圓桶匠,周樂榮很看得開:「那是他們年輕人的事,我這門手藝失傳了也沒什麼好遺憾的,我現在生活得很開心,也很滿意,人要跟著時代走嘛……」
是啊,豁達開朗,心情愉快,靠手藝吃飯,靠手藝養家,這何其不能說是人生的另一種圓滿呢。
(2016第94帖)
鄭重聲明:本文章來源於凱裡市文聯公眾號——黔東南光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得用於商業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圖文,請打以下電話聯繫。
長按二維碼 關注黔東南光影
主 編:妙 妙
編 輯:姚祖銀
編 委:王紹帥 夏毅元
楊秀銀 風無影
聯繫電話:139 8582 7611
139 8529 8858
投稿郵箱:543723460@qq.com
投稿郵箱:626559772@qq.com
投稿微信號:jhytrc
(微信圖庫向各行業有償提供各類精美圖片)
凱裡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微信公眾平臺
這裡是凱裡文藝之家!真誠的歡迎本土及外埠文藝家傾情書寫苗侗明珠-凱裡、美麗的黔東南、多彩的苗鄉侗寨……
請您將創作的攝影、美術、書法、文學等作品、個人簡歷及照片發送至投稿郵箱,我們將選出優秀作品陸續在凱裡市文聯公眾號——黔東南光影及《苗嶺文藝》雜誌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