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桶匠的圓滿人生——手藝人周樂榮

2021-02-18 黔東南光影

圖/金可文   文/吳國雄

說起木工,凡是上了點年紀的人都知道,在幾十年前人們結婚時,每家都會定製一套全新家具,於是,便會請上木工到家裡來做個十天半月,木花從刨子裡面微卷而出,散發出獨特的木料香味,新婚的喜悅也隨著一桌、一凳、一櫃的逐漸成型而慢慢的瀰漫開來。那時,這門手藝在民間很普及,一把斧子、幾件鑿刀,就把歲月雕刻得甜甜蜜蜜。

在邦洞鎮,也有著這樣一位在當地十裡八鄉遠近聞名的老木匠,名叫周樂榮,他的木工活與別人不同,主要是製作包括腳盆、臉盆、水桶、酒蒸子等一切與圓形有關的家具、人們叫他「圓桶匠」。時值春天油菜花開之際,我們走近這位圓桶匠手藝人,聽聽他的奮鬥故事,了解他的圓滿人生。

周樂榮今年已經70歲了,交談中,我們感覺得出周樂榮是個樂觀的人,說起他的圓桶匠生涯,他就顯得很激動,話閘一開,酸甜苦辣就全向我們傾訴起來:他說在少年時代,由於上一輩人是地主,成分高,當時階級鬥爭很激烈,像他這種成分高的人不允許進工廠、甚至於不允許讀書。無奈之下他在13歲那年,就跟著父親學習做圓桶技藝。就這樣一幹就是57年。父親常常對他說,在農村,家有千傾地,不如有手藝。所以他學起製作圓桶工藝時就特別的用心,兩年後他就可以不依賴父親而獨立製作了。

在他家裡,我們看到很多已經做好了的圓桶,有蒸飯用的蒸子,有烤酒用的酒蒸、木盆、水桶等大大小小几十件,特別是他水桶做得滴水不漏。製作木桶的技術不是一般的木工所能做的,難度在於圓周率及弧度的計算,同時還要加上精密的操作,才能箍得牢,不漏水。

看到我們來,周樂榮把特意把以前製作的大大小小的木桶疊得高高的,「看著很有成就感,這不但是一門手藝,更是我全家賴以生存的法寶。」據他介紹,木桶製作的材料是用當地的杉木,但必須是有木結的那部分,因為有木結的部分質地緊密,這樣做出來的桶才不會出現收縮滲水現象。

而製作的程序則是個複雜的細活,少則十多道工序,多則幾十道,而且每道工序都不能出錯。工藝製作大概要經過這樣的幾個流程:按需要的形狀、尺寸鋸板取料,用斧頭斬料。做圓形底板,環繞底腳拼板。用竹釘固定。其後,上箍口,有的是鐵皮箍有的是銅皮箍。其中,很重要的一環是緊箍。桶底小,桶口大的,從桶底上箍敲打,反之兩頭小中間大的從兩頭上箍敲打,越敲越緊。最後,要把木桶在烈日下暴曬幾天,再上桐油,一隻光滑、美觀的成品圓桶就出現了。


在與他的交流中,我們發現兩個很有趣的現象,一是他怎麼計算圓的,他說他主要依靠3.16的方法和經驗,他沒讀過書,不知道這其實就是圓周率計算圓的方法,對於這個現象,我不得不驚訝於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所創造出來的智慧,「高手在民間」我算是明白了這樣的道理。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們在他的作坊裡沒有看到任何一件現代化的製作工具。如今隨著電鋸、電刨、射釘槍等木工工具的普及,幾乎代替了傳統的鑿子、刨子、鋸子、斧頭、木銼等工具,以至如今不少的木匠甚至不會用鋸、刨,斧子。然而,周樂榮卻仍然保留著他的工匠情懷,製作圓桶全靠純手工手藝。他的工具很多,斧、鋸、刨、鑿、刀、鑽和錘等,林林總總加起來共有幾十種。其中的不少工具已經跟了他幾十年了,把手處都泛著油光,仿佛是被歲月滋潤了一般。


周樂榮說起這57年來的圓桶匠生涯,特別是說起他的輝煌史,臉上就泛起了紅光,他說八十年代是他圓桶匠生涯中最輝煌的一段時光,那時塑料製品還沒普及,家家戶戶少不了要打制一系列的桶型家具,而且會這手藝的人很少,所以那時他忙得夜以繼日的,也找了四個幫手,但是仍然供不應求。最遺憾的是在八五年,縣外貿站有一筆出口東南亞藥材業務,需要一萬多隻圓桶來裝藥材,於是請他來製作,但是無論他怎樣的加班加點的做,也只能做完幾千隻,望著大筆生意而只能做個大半,現在說起來他還覺得十分遺憾。但是,他的業務卻一直沒有停下來,其他的商販也因為知曉他的名聲,也紛紛的來和他定製各類圓桶家具,遠銷東北、上海、安徽、雲南等地,這種輝煌的時期一直延續到2000年前後,塑料製品的大量出現才慢慢的消停下來。

可以說,那段時光成就了周樂榮,也成就了他的四個夥伴。手藝人的光輝形象和可觀的經濟收入,使他們成為當地人豔羨的對象。「我的老婆原來是縣公安局副局長的女兒,也是看上我的手藝嫁給我的,當時還因為不門當戶對而遭到他父母親的強烈反對……」他的一個合作夥伴說起這件陳年舊事,臉上滿是自豪。

不過,任何事情都會有反覆的。現代人在經歷了一段現代化的衝擊以後,又開始回歸淳樸的生活,據周樂榮介紹,用木桶泡腳既能保溫,又能治風溼,最關鍵的是木桶泡腳所傳遞出來的那種溫情是最讓人迷戀的,所以,57年來,周樂榮的圓桶匠生涯一直沒停過,靠自己精美的圓桶製作工藝,現在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圓桶匠,於是臨近的湖南省以及本省周邊縣市的村寨,又開始請他上門打制圓桶家具了,時間短的10天半月,時間長的一年兩年,又回復到了以前「串百家門,吃百家飯」的生活。

周樂榮老家原在潤松鄉下,但通過自己靈巧的手藝,現在已經在邦洞鎮街上修了一棟大房子,過著殷實的生活。如今,他的兒子買了輛客車跑客運,經濟收入十分可靠。至於兒子以後跟不跟他學這門手藝,做不做圓桶匠,周樂榮很看得開:「那是他們年輕人的事,我這門手藝失傳了也沒什麼好遺憾的,我現在生活得很開心,也很滿意,人要跟著時代走嘛……」

是啊,豁達開朗,心情愉快,靠手藝吃飯,靠手藝養家,這何其不能說是人生的另一種圓滿呢。

  (2016第94帖)

鄭重聲明:本文章來源於凱裡市文聯公眾號——黔東南光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得用於商業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圖文,請打以下電話聯繫。

長按二維碼   關注黔東南光影

主       編:妙    妙

編       輯:姚祖銀

編       委:王紹帥  夏毅元  

                   楊秀銀  風無影

聯繫電話:139  8582  7611 

              139  8529  8858       

投稿郵箱:543723460@qq.com

投稿郵箱:626559772@qq.com

投稿微信號:jhytrc

(微信圖庫向各行業有償提供各類精美圖片)

凱裡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微信公眾平臺

這裡是凱裡文藝之家!真誠的歡迎本土及外埠文藝家傾情書寫苗侗明珠-凱裡、美麗的黔東南、多彩的苗鄉侗寨……

請您將創作的攝影、美術、書法、文學等作品、個人簡歷及照片發送至投稿郵箱,我們將選出優秀作品陸續在凱裡市文聯公眾號——黔東南光影《苗嶺文藝》雜誌上發表。

相關焦點

  • 古代「九佬十八匠」是指的哪些人?
    「九佬十八匠」是古代對民間手藝人的泛稱,比如剃頭匠、磨刀匠、木匠、吹糖人等等,都屬於這類人。「九佬十八匠」和「七十二行」的意思差不多,過去民間並非僅「七十二行」,同樣古代也並非只有「九佬十八匠」這二十七行當。
  • 漸行漸遠的手藝人
    早些年,很多地方有裁縫、木匠、磚匠、彈匠、篾匠、煙匠、石匠、漆匠等這樣一些手藝人,統稱「匠人」「手工業者」。他們走街串巷,上門做著手藝活,他們如同河流四季流淌,浸染著平靜的生活。裁縫我還是小孩時,看到裁縫上門做衣,只是夾個布包,裡面包著剪刀、尺。
  • 調兵山市白色塑料圓桶生產廠家
    調兵山市白色塑料圓桶生產廠家車量還會上下顛簸,這樣客戶收到我們的塑料圓桶時就會因為上下擠壓,從而讓他們緊緊的擁抱。怎麼也不願意分開。不能將塑料圓桶分開怎麼辦呢?下面讓塑料圓桶厲微來為您想一個好辦法吧?請跟我來塑料圓桶圖片-重慶石柱塑料圓桶-塑料儲罐(查看)由提供。
  • artisan婚禮匠 | 靜謐清新,詮釋高貴典雅的多樣中式、國際婚禮
    artisan-婚禮匠婚禮策劃,讓每一場婚禮雋永深長。在你人生最美好的時刻,我們願意為你做一個造夢者。匠,一個簡單的六筆漢字。但當製造疲於誘惑,當浮躁充斥世界,誰又能耐得寂寞受得折磨呢?唯有他——匠心者。他是手藝人,是幸福的手藝人,即使固執、緩慢、少量、堅持,但這背後所隱含地是專注、專研、較勁、對於完美地追求。可我們寧願這樣,必須這樣,也堅持這樣。婚禮匠,不將就。
  • 個舊大型塑料圓桶廠家直供
    它以優良的衛生綜合機械物理性,塑料圓桶尺寸,豐富的內涵力學原理、無焊縫、一次成型、耐酸鹼、耐碰撞、耐高溫(80℃)、耐冷凍(-30℃)、內外光滑、耐酸鹼、抗強震、防紫外線照射使用壽命長、不長青苔易清洗、安裝移動方便。產品均採用,進口食品級PE塑料原料製作,專業生產大型、圓桶|塑料圓桶|PE圓桶、超大型各類塑膠容器,工藝完整,一次完整,一次成型。
  • 燕兒谷:「九佬十八匠」留住老手藝
    這所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的學校,老師是號稱「九佬十八匠」的鄉村手藝工匠,而學生則是遊客、研學學生和慕名而來的手工藝愛好者。「九佬十八匠」之稱起源於清初的湖北,隨著漢口開埠,許多鄉間手藝人到漢口謀生,他們走街串巷,開店設行,逐漸形成了涵蓋人們生產生活各方面服務和產品的行當,成為民間對手藝人的統稱。
  • 北村匠海父母的3條人生要求?
    ▲北村匠海北村匠海在1月21日播出的《徹子的房間》(朝日電視臺)中,談到了父母發來的消息。
  • 海南周刊 | 《匠韻瓊藝》:數年砥礪磨一劍
    《匠韻瓊藝》:數年砥礪磨一劍  在植物染料種植園拍攝絣染手藝人符永英勞作。  作為一部旨在搶救即將失傳的民間技藝,且又「死磕」嚴謹性的大型紀錄片,《匠韻瓊藝》的拍攝難度可想而知。  許多傳統手工藝作品在市面上難覓,攝製組自然也難尋手藝人的蹤跡。例如骨簪手藝人。由於骨簪製作起來步驟繁瑣,現階段也並不具經濟價值,這門手藝已經瀕臨失傳。幾經輾轉,攝製組才通過省民間藝術家協會聯繫上了一位骨簪手藝人。
  • LV 走秀款Cannes圓桶包
    黃花兩大經典元素相結合 簡約而又誇張的造型想不火都難 L/V的這隻Can/nes圓桶包,也太時髦了吧,小巧又精緻,剛出櫃就是斷貨的節奏!!走秀款Can/nes圓桶包~2021春季走秀又大火一把!專櫃難買的金剛之一!這款挺實用,容量也很大很能裝。造型獨特.
  • 把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 「十八匠」項目斬獲全國大獎
    成都市郫都區郫筒街道「十八匠·修匠心社區公益服務」項目,一路過關斬將摘得銀獎。"十八匠"是郫筒街道奎星樓社區為滿足居民需求,提高社區服務質量,以社區公共空間為支撐,充分動員社會力量,發掘傳統匠人、手藝人,為社區居民提供多樣性的公共服務。包括了剃頭匠、補鞋匠、磨刀匠、織布匠、鞋匠、水電工匠、鎖匠等。
  • 成都記憶:老成都的補碗匠、剃頭匠
    老成都走街串巷的補碗匠補碗匠:也叫鋦碗匠,上世紀專門修補陶瓷碗、陶瓷罐、陶盆、缸之類的手藝人。老百姓稱他們為「鋦盆(鍋)鋦碗鋦大缸的」,而成都人則喜歡叫「補碗匠」。補碗匠最初主要是為成都皇城、少城裡的達官貴人服務的。在老成都,隨著燒窯技術的改進,以使用邛窯和琉璃窯生產的陶製品為上品,使用這類器皿的人開始多起來,因此陶製品壞了,很多人都捨不得丟棄,補碗匠才開始在整個成都流行起來。成都的補碗匠,在民國時期最為鼎盛,從業人數達幾千人,在當時是很火爆的一門靠手藝吃飯的技術。
  • 《有溫度的手藝》:如果不是熱愛,如何能成為「大匠」?
    或許你會以為,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工智慧已開始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傳統的手藝人早已經被現代化流水生產線所取代了吧?實際上,仍然有這樣一群手藝人,他們甘於身居微處,終日與泥、木、陶、火、鐵、石為伴,雖默默無聞,卻一刻也沒有停下追求極致的腳步。
  • 尋找「鄉村匠人」——井研竹製品手藝人劉錄成
    來源:微井研 薇薇說 支持井研手藝人! 歡迎大家分享給更多的朋友!1987年,他專門到竹編之鄉青神,專心學習竹編匠人們的竹編和竹製品工藝,同時,他自己也創新地製作一些精美圖案,並從製作竹椅拓展到竹桌、竹凳、竹床、竹几、竹榻等上百種竹製品。儘管砍下的斑竹、黑竹、水竹等要彎曲成大小不同的各類形狀,製作過程十分艱辛,雙手經常被刀或竹片劃傷,變得粗糙不堪,但依然阻擋不了他對竹編技藝深入骨子裡的愛和潛心鑽研的激情。
  • Shoplazza店匠 分享會圓滿成功,真實的客戶案例教你贏得未來!
    2020年9月26日下午,Shoplazza店匠【贏得獨立站,贏得未來】DTC 成功案例分享會在深圳福田會展中心圓滿舉行。Shoplazza店匠 獨立站專場現場座無虛席,會議全程有【直播回放】,關注【店匠全球D2C品牌智庫】可獲得噢~店小匠現帶大家一睹為快。
  • 「守藝人」 西門配匙匠
    配匙匠(我更願意這麼叫他)住得地方應該很近,這次找他配鑰匙,攤子上的鑰匙胚不夠了,還是二話不說(當然也無話可說)麻溜兒地小跑到巷子裡拐個彎進到居民樓,沒多久拎著一包鑰匙胚回來。 鑰匙很多大同小異,這些細微的差異決定了它們能否打開一把特定的鎖。
  • 遊走在城市間的手藝人:專注於打磨自己!
    【分享導讀】在我們生活的周圍,生活著許多手藝人。比如理髮師、鞋匠、裁縫等。這些手藝人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練成。
  • Shoplazza店匠 獨立站專場圓滿成功,真實的客戶案例教你贏得未來!
    2020年9月26日下午,Shoplazza店匠【贏得獨立站,贏得未來】DTC 成功案例專場會議在深圳福田會展中心圓滿舉行。      Shoplazza店匠 獨立站專場現場座無虛席,會議全程有直播回放,文末掃碼即可進行關注,店小匠現帶大家一睹為快。
  • 陝西關中5旬修表匠,堅持37年成了最後手藝人,擔心無法傳承
    陝西省關中地區秦鎮的農村老街上有這麼一位姓楊的修表匠,就是個典型的代表,他堅守自己的職業37年,在他的人生中我們看到了手藝人在社會發展中的經歷辛苦與無奈,也看到了手藝人的執著和頑強。楊師父名叫楊軍社,今年55歲,他是陝西省長安區引鎮南留村人,18歲跟上父親學習修鐘錶,在秦鎮開了一家修表鋪子,眼睛上戴著特製的放大鏡一幹就是37年。
  • 這個好吃又時髦的小圓桶可以買,吃貨or時髦精都可以買!聽我的!
    感覺時間過的好快,9月開學季來臨,尤其是大一新生們,翻開了人生嶄新的一頁。
  • 一雙巧手塑乾坤,走進手藝人呂曉霞的藝術人生!
    在我們兒時的記憶中,總少不了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小面人的影子,當那些麵塑手藝人挑擔提盒,走街串巷,在他們的小攤前總會圍著一圈圈前來湊熱鬧的孩子,有可愛的花老虎、美味的大壽桃、盤在花饃上的龍與鳳等等,而麵塑則是孩子們最充滿童真的美好回憶……流行於中國農村的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