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317
【格言】
古之教人,引之自悟而已。今之教人,傾之速悟又恐不盡,而弟子以為吝也。
——《仰子遺語》
【譯文】
古時候教育學生,引導學生自己領會罷了;現在教育學生,快速講述大量的內容,期望學生迅速領悟,仍然害怕沒有講詳盡,而學生認為老師吝嗇真知。
【解讀】
古人教育的方法是引導人去「悟」、去探索,今人的教育方法是灌輸知識。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其背後是對人性的不同假設。
古人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每個人生來就具有一切智慧,是帶著無盡的寶藏來的,後天的教育只是指導他去開發這些寶藏。所以古人強調「悟道」,只要悟到了「道」就能舉一反三,無需樣樣學習。《論語·子罕》就記載了孔子和鄉村農夫的一個故事:「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子面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能夠舉一反三,是因為孔子已經悟到了道,掌握了處事的規律。
今人的觀念則不同。今人認為人生來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知道,所有的技能都是從後天習得的。並過分誇大知識的作用,認為「知識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正是基於這樣的觀念,所以今人的教育非常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悟」的價值,忽視了「道」的意義。而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正如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面對無窮的知識和有限的生命,造就了人生無窮的困惑。
由此可以看到,行為巨大差異的背後,其本質是基於人性不同的假設。正如華為總裁任正非總結的:「沒有正確的假設,就沒有正確的方向;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沒有正確的思想;沒有正確的思想,就沒有正確的理論;沒有正確的理論,就不會有正確的戰略。」所有一切追根溯源,是對人性的不同假設。
從古人和今人對人性的不同假設背後,就能看出古人和今人境界的高下。
作者:啟予弟子貝順連天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