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古之教人,引之自悟而已。今之教人,傾之速悟又恐不盡

2020-12-18 復性讀書會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317

【格言】

古之教人,引之自悟而已。今之教人,傾之速悟又恐不盡,而弟子以為吝也。

——《仰子遺語》

【譯文】

古時候教育學生,引導學生自己領會罷了;現在教育學生,快速講述大量的內容,期望學生迅速領悟,仍然害怕沒有講詳盡,而學生認為老師吝嗇真知。

【解讀】

古人教育的方法是引導人去「悟」、去探索,今人的教育方法是灌輸知識。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其背後是對人性的不同假設。

古人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每個人生來就具有一切智慧,是帶著無盡的寶藏來的,後天的教育只是指導他去開發這些寶藏。所以古人強調「悟道」,只要悟到了「道」就能舉一反三,無需樣樣學習。《論語·子罕》就記載了孔子和鄉村農夫的一個故事:「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子面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能夠舉一反三,是因為孔子已經悟到了道,掌握了處事的規律。

今人的觀念則不同。今人認為人生來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知道,所有的技能都是從後天習得的。並過分誇大知識的作用,認為「知識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正是基於這樣的觀念,所以今人的教育非常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悟」的價值,忽視了「道」的意義。而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正如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面對無窮的知識和有限的生命,造就了人生無窮的困惑。

由此可以看到,行為巨大差異的背後,其本質是基於人性不同的假設。正如華為總裁任正非總結的:「沒有正確的假設,就沒有正確的方向;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沒有正確的思想;沒有正確的思想,就沒有正確的理論;沒有正確的理論,就不會有正確的戰略。」所有一切追根溯源,是對人性的不同假設。

從古人和今人對人性的不同假設背後,就能看出古人和今人境界的高下。

作者:啟予弟子貝順連天垚

相關焦點

  •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ST14
    兩千年哲學發展很清楚了,知識僅為了暫時的「用」而已,理解得再深刻有何用,這只是萬分之一、千分之一的人,喜歡把「求知」這項活動,看成理智遊戲,所以他們很看重,甚至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弟子,為了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解釋不清楚,把同門推到河中殺死。現代人就不同了,生活已然疲憊,還要消耗如此多的精力,做這種思維遊戲,何苦呢。人們更喜歡的是與「生存」相關的內容,在學問競爭中能「勝出」的訣竅。
  • 「烈火之劍」人物解析:尼諾——螢火之光,未亡之人
    小可愛——未亡之人,承亡者志未亡之人,總要比亡者更加痛苦。因為未亡人,要擔起亡者的願望。儘管她很努力,但是練索妮婭這個教的人,都不知道教的什麼鬼樣子,讓這麼一個愛學習的孩子,長這麼大還是不會認字。不過他至少也是黑之牙的人,實力在見習這個水準倒也沒法說什麼,大概就是這樣了。
  • 儲忠明|「側鋒辨誤」之辨
    這裡指的主要是中鋒運筆,僅「九日揭筆,側鋒平發,『人』『天』腳是也,如鳥爪形」。說明在捺筆出鋒處側筆形成鳥爪形(例:大字陰符經中「天」捺腳用此)。米芾蒂「吾獨得四面」亦非四種不同的用鋒,乃是其筆畫已臻神完氣足之自詡,他自稱為「刷字」。包世臣說:「凡下筆須使筆毫平鋪紙上乃四面圓足。」這兩個「四面」共同指的是中鋒鋪毫,那麼「八面鋒」又是什麼意思呢?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斯惡已」是一句當時的口語:「那就糟糕了」。當天下人對美有了固定的標準,那就糟糕了。美跟醜都是必然存在於世間的東西,美對於每個人來說有不同的標準,這是自然的現象,如果人為地給美設定一個固定的標準,那麼所有人都會想方設法往美的這個標準去靠。現實生活中的整容臉就是這麼個道理。「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不善」是指不好的行為或者是假裝的善。
  • 《悟學.第76篇》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敏以求之
    【集注】「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然深味之,則見其全體至極,純亦不已之妙,有非聖人不能及者。蓋凡夫子之自言類如此,學者宜致思焉。」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是喜好古代的典籍,勤勉以求的人。」
  • 大乘之初,外人怎樣誤解「空」之意義,龍樹如何演譯「空」思想?
    佛滅(西元前五四四年)後,佛弟子在教團生活上一般維持著佛在世時的慣例,奉行修習「四聖諦」、「八正道」的根本教義。第一次結集,把佛教的「經藏」和「律藏」整理出來,惟該次結集,因時間和地點的條件問題,很多僧侶和大比丘皆未能出席參與,他們除了在事後承認結集的佛法外,可能也會有其他意見。
  • 念佛之人,也不是不可以持咒!印光法師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若泛泛然無所分別,一目視之,則主亦非主矣。準提大悲,豈有優劣。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真念佛人。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至於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
  • 禪宗之禪和四禪八定之禪有無區別?
    所以我們本佛宗經,本的是大乘圓教了義經典裡面所展示的佛及佛之三昧、佛之知見,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禪宗非常善巧非常高明,高就高在它能夠以種種方便令學人迅速的契入佛性,也就是說,最高級的方便、最高級的權法就是一剎那令人通於究竟,進入實相、法界。
  • 大師教你看手相之生命線
    比較短生命線短,屬於臘小之人,身體 比較潺弱,壽命一般比較短,至於在 那一個歲數會死亡,必須看生命線的 長度方能推算準確。除此之外,智慧 線及命運線都屬於好的一類,便主人 懂得後天調理,不致引起夭壽之事。
  • 洞山禪寺阿湯瑜伽禪修感悟之五
    道家修煉丹道有八要決「法侶財地師德慧悟」,修習瑜伽,同樣也少不了這八要訣。恰以此篇學習心得,分享關於「正法」的一些漏見之餘,也算是對以上各種問題的解答。古云:「未聞道,難者在法……」要瑜伽有所成就,必須得法。眾多瑜伽流派,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呢?佛法「四原則」中「依法不依人」,可以借來一用。我們應該依瑜伽的正法,即一切以成就瑜伽最高目的(法雲三摩地)為導向。
  • 「能面百選」之『般若』
    1,  一名叫般若坊的室町時代的僧人創作了這個面具  2,「源氏物語」中葵上退治六條御息所所念的般若經文   3,說是做這個面具要帶著『智慧之心』,佛教裡的「般若」也代表智慧之意。「葵上」的主角六條御息所是東宮妃子,身份是很高貴的,所以用白般若,「道成寺」裡的清姬是平民女子,品格較低,用般若或赤般若,而「黑塚/安達原」裡的鬼婆就是孤獨可憐的吃人的老太婆了,用的是黑般若。所以從身份品格上來說,白色最為尊貴,依次向下。
  • 【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五...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五富裕古蜀國的頑強抵抗易旭東商湯建立新的政權,背後有伊尹的「指點」。伊尹的母親,居住在伊水之上的桑蠶奴隸。一次談話,以烹調、五味為喻,分析天下大勢與治國之道,認為民心離散,天命在商,治大國如烹小鮮,「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勸教商湯承擔救民大任,效法堯舜的以德治天下,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被商湯任命為右相,「婦好」為將,輔佐治理商國。經天緯地。充當類似後世軍師、近代參謀長的角色。
  • 《悟學.第379篇》道者善人之寶.帛書老子.62
    《悟學.第379篇》帛書老子.62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第62章【原文】「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譯文】「『道』,是萬物的主宰,善人的寶貝,不善人的依靠。美言(說好話)可以用於社交,尊行(謙遜的行為)可以拓展人脈。不善的人,怎麼能就捨棄呢?所以,天子即位,大臣就職時,雖然有先奉上璧玉,後奉上駟馬的禮儀,還不如坐而進獻『道』。
  • 【翎悟】——設計之翎,生命之悟
    緣於設計,又生於設計,細微之物,皆可重現,心之所至,天籟自鳴,觀察之目將「物我兩忘」的精髓在匠心獨運的創作中盡數展露。      鄭立紅老師沉浸設計數十載,用功之勤、領悟之深,無不令人欽佩。
  • 【備考資料】日語語法專題整理之「限る」
    例:あの人はその場限りの思いつきの意見しか言わない人だ。2. 名+の/V辭書形・ている形+限り。在……的範圍內全部做某事或處於某種狀態,前接動詞時,多使用「ている形」或者可能動詞等。例:環境を守るをためにわたしもできるの事をしたい。3.
  • 《偉大的受引者》之一 混沌之子的誕生 全球流傳的大洪水
    19世紀末期的歐洲,科技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越來越陷入到「物質化」的生命觀之中——科學、藝術、宗教漸行漸遠,彼此分離甚而敵對。人們開始步伐一致地追逐物質化利益,精神寄託不再被珍視,對真理和人類進程的研究,也常常陷入「呆滯、虛弱、片面、排他」的困境.這種境遇,我們今天仍在頻繁經驗,也許更感無力。
  • 漫改真人電影「碧藍之海」公布特別影像
    漫改真人電影「碧藍之海」公布特別影像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
  • 《六祖壇經講義精華》之二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云:『亦未見性。』眾人疑息。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即問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 四種清淨明誨之四:斷妄
    特別是那些修種種氣功、修四禪八定之人,很容易自以為是。開了一個天眼,開了一個天耳,有了一種神通——這種神通鬼神都有,他就少見多怪,自以為已經證道,乃至有的把四禪八定當成四果羅漢,把初禪天當成須陀洹,把開了天眼、天耳就當成明心見性。「愛見魔」,這是大妄語的原因。所謂「愛」是一種貪心,他為了貪圖供養。所謂「見」是一種我執,自以為已經證到某種果位。所以「未得謂得,未證言證」。
  • 「慾海回狂」鍾茂森博士:勿淫人之妻女
    安士先生憐憫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所以寫這部《慾海回狂》,這真是一部好書。  我自己本人也深自懺悔,過去也曾犯此病。看這部書確實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我自己也發心要弘揚戒淫的法門。過去在二00五年講過一個專題,叫「淺談青年應有的美德—孝與戒淫」。那本書後來有流通,這是師父上人親自鑑定。第一版是他讓在華藏印刷的,後來很多地方有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