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之人,也不是不可以持咒!印光法師

2021-03-01 淨土宗祖師專弘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若泛泛然無所分別,一目視之,則主亦非主矣。準提大悲,豈有優劣。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真念佛人。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

至於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隨自意三昧,乃從凡至聖通途修法。其言初發心菩薩。雖該攝一切凡夫,實則乃是三心圓發三德圓證之圓初住菩薩,(約別教則是初地)以正因理心發,證法身德。了因慧心發,證般若德。緣因善心發,證解脫德。故能於十方世界,現十法界身,普應群機,上求下化。汝將謂初發心即凡夫之初發心修行者而已乎。汝見金輪所示悟二空法證實相理,便踴躍歡喜,即欲擔荷。光恐汝著魔,故詳示其身分,令汝瞭然無惑。悟二空法,證實相理,正此初發心菩薩之身分耳。

——《印光法師文鈔》• 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白話譯文:

念佛之人,也不是不可以持咒。但必須主修助修分清楚,那麼助修也歸於主修了。如果泛泛然,沒有什麼分別,一樣對待,那麼主修也就不是主修了。準提咒、大悲咒,哪裡有優勝低劣呢?心如果至誠,法法都靈。心如果不至誠,法法都不靈。一句佛號,包括一部大藏教,竭盡無餘。通達禪宗教理的人,才能作真正念佛的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的人,只要口會說話,也可以成為真正念佛人。離開這兩種人,那麼真念不真念,都在於自己的努力,是否依教奉行罷了。

至於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的道理。何必要問他人的效果靈驗與否。縱然全天下的人,都沒有效驗,也不生一念的懷疑之心。因為佛陀祖師的誠言可以作為憑證的緣故。如果問他人有沒有效驗,就是相信佛說的話還沒到極點,而以人說的話為肯定標準。就是偷心不死,就不濟助生死大事。英烈的血性漢子,斷然不至於捨棄佛言,而取信於人言。自己心中無主宰,專門想要以他人所說的效驗,為自己的前途導師,可不是很悲哀嗎?

隨自意三昧,是從凡夫到聖人的通途修法。其中所說的,初發心菩薩。雖然該攝了一切凡夫,實際上則是三心圓發,三德圓證的圓教初住菩薩,(約別教,則是初地菩薩)。因為正因理心發,證法身德。了因慧心發,證般若德。緣因善心發,證解脫德。故能於十方世界,現十法界身,普應群機,上求下化。你認為初發心,就是凡夫的初發心修行人而已嗎?你見到金輪咒法中所開示的悟二空法,證實相理,就踴躍歡喜,就想要承擔。我恐怕你著魔,所以詳細顯示初發心的身分,令你瞭然沒有疑惑。悟二空法,證實相理,這正是此初發心菩薩的身分啊!

——如誠法師譯

相關焦點

  • 印光法師文鈔之 護法王將軍
    於是向周圍的法師和朋友打聽:「當今之世,哪個和尚,道德學問戒行,堪為我的師父?」大家都推薦說:「蘇州報國寺的印光法師!」於是在十九年(1930年)冬,前往報國寺印光法師關房前頂禮,請求皈依。印光大師給王將軍起法名慧常,又送給他弘化社新出版的經書。
  • 印光大師十念法原文+定弘法師關中念佛+胡小林老師十念法
    所以我們看到了十念記數跟攝耳諦聽,從念佛的層次來講,攝耳諦聽在前,首先要攝耳諦聽,不行你再加上十念記數。所以十念記數可以說是手段,攝耳諦聽可以說是目的,想攝心的前提,是至誠懇切。真想去,真願意去,厭離娑婆,心求極樂,一天都不願意在這多待,就是因為自己走不了,所以今天在這還得衣食住行,行住坐臥,不得不在這生活。能走咱絕不留下來,不得已而為之。
  • 向你推薦,學習淨土宗的必讀之書《印光法師文鈔》
    向你推薦,學習淨土宗的必讀之書《印光法師文鈔》禪宗與淨土宗是中國大乘佛法八大宗中影響最大的,印光大師說:「欲知禪淨之所以然,非博覽禪淨諸書不可。即能博覽,倘無擇法智眼,亦成望洋興嘆,渺不知其歸者。是宜專閱淨土著述。
  • 高僧大德 ‖ 上堂法語六十七則 51-55(印光法師)
    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 淨空法師:怎樣念佛才算是不間斷?
    1.淨空法師:怎樣念佛才算是不間斷?問:最後有位同學問,怎樣念佛才算是不間斷?答:這個問得很好。不間斷不是音聲不間斷,我念佛念累了,不出聲,這個可以;真正不間斷是你心裡頭有佛。我們遇到了,遇到了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在這一生解脫,往生成佛,還搞六道,那我們可以想想,我們造作地獄的業肯定有。就在學佛當中就造地獄業,自己不知道。我們有沒有障礙別人學佛?有沒有讓別人在佛法裡面生起疑惑,退轉信心?如果有的話,這就是地獄因。我們沒有認真依教奉行,讓外頭人看到我們這個樣子,「你看學佛,假的,不是真的」,這個罪名就是地獄。
  • 《印光法師文鈔》濟世渡人,功德無量,大總統徐世昌賜匾表彰
    寺院住持和尚對印光大師的意見很難接受,綿裡藏針地說:「大師,你雖然不是我法雨寺常住,可法雨寺也是你發跡之地,理應休戚與共吧?我寺乃天下禪宗道場,如果任憑羼提庵侵佔寺產,老衲將何以面對寺僧?何以面對天下緇素?」印光大師微微一笑說:「大和尚誤會印光了。印光早已將此身與法雨寺融為一體,豈敢欺師滅祖?
  • 印光大師十念法:此念佛之法,是即淺即深、即小即大的不思議法
    印光大師十念法是民國高僧印光法師(1862-1940),於1917年開示的邊念佛邊從一到十計數的攝心念佛方法。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 印光大師懇切勸告厭世的人
    修習淨業的人,有專修、圓修種種的不同。譬如順水揚帆,就更容易到達彼岸。也如同吃飯,只吃一種飯,也可以充飢。同時加上各種蔬菜,也不是不可以。 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系淨土法門之助行乎。能夠專念佛號,不持咒,是可以的。如果以專念佛號,來破斥持咒,就不可以了。何況往生咒,是淨土法門的助行呢。
  • 印光法師:仗自力不能了生死
    未悟到大徹者,更不須論。仗佛力,須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淨土,無量壽,無量光,一一通會歸自心。而自心只是徒執其名,未證其實。西方之佛,無感不能有應。自心之佛,在因無有威德。世之好高務勝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墜。而知識欲人以圓融見稱,亦絕不肯作如是說。致如來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眾生,現生即了生死,而依舊不能了。
  • 印光大師開示: 念佛人得重病了,怎麼辦?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
  • 印光法師: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
  • 佛教:讀經可以開智慧,持咒可以得到功德,為何都比不上一句佛號
    佛教:讀經可以開智慧,持咒可以得到功德,為何都比不上一句佛號。讀經可以開智慧,畢竟有開慧的楞嚴之說,就是《楞嚴經》。讀經能不能開智慧?能。什麼道理?因為你修的是戒、定、慧。「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就是持戒。你就照著這個規矩去做,你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讀一千遍,就開智慧。
  • 印光法師:無論業力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如果依仗自己的修持之力,想以此滅盡煩惱惑業,來了生脫死,其困難超過登天。如果能夠相信佛陀所說的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小,都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只是你每天講經完畢,必須率大眾念佛一小時,回向世界和平,人民安樂。不要多談玄妙義理。現今的世道人心,陷溺到了極點,天災人禍,群寇頻繁。如果不以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作為訓導,決定很難有所收效。
  • 淨宗法師 | 印光大師「逆惡歸心也來迎之偈」
    印光大師有一首偈,和「變瓦成金之偈」剛好吻合。他這樣說: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變瓦成金之偈」說:「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這裡也一樣:「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 印光法師對於因果的七則開示
    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世人稍遇災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絕無有作償債想,生悔罪心者。須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大航法師:念佛三昧之修持06
    《瑜伽師地論》中介紹的這些幫助修禪定的加行功夫,在念佛上也完全可以用得上。大航法師的確是少有的大善知識,真正可以把一切佛法融匯到念佛法門中。這樣可以很好地幫助自己檢視不足,從而不斷積聚資糧,淨化身心,補足缺乏的因緣,讓念佛越來越踏實,老實念佛就不是一句空話了。
  • 大安法師:十種念佛方法
    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古崑法師亦虔持此法。此法能制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2.十念記數法印光大師為對治妄波沸湧而立。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
  • 行住坐臥念佛有哪些注意事項?
    念時必須心口耳字字句句,歷歷明明,心自不散,常存正念。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睡時念,宜心中默念。洗澡,或抽解,或至不潔之處,心中默念,亦是一樣有功德。  又念時必須心口耳字字句句,歷歷明明。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心自不散。又須心常存正念,不使一切貪嗔痴種種不正之念稍生。若偶生起,即以佛念制令消滅。
  • 印光大師:修淨土者,當提倡因果,因果為入道之初門
    在上智之人,固本乎倫常,了知其所當為,與其所不當為者。對中下之人,若不將因果之說,詳細剖明,報應事跡,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故因果為入道之初門。  且篤信因果,亦自不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篤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還,一遇違緣,殺盜淫妄,且不可保,起惑造業隨之。而聰明之士,猶或小視因果,以為此不過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稱為信也。
  • 《印光大師文鈔》念佛懇辭序
    仗自力了生死之難,真難如登天矣。若依念佛法門,生信發願,念佛聖號,求生西方。無論出家在家,士農工商,老幼男女,貴賤賢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煩惑不期斷而自斷。親炙乎彌陀聖眾,遊泳乎金地寶池。仗此勝緣,資成道業。俾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念佛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