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即將揭幕

2020-12-16 騰訊網

2020年12月16日—2021年3月14日,嘉德藝術中心與故宮博物院聯袂推出「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展覽以持驗法器、供養法器、禮敬法器三個單元予以呈現,所選110餘件文物大多是乾隆時期的藝術精品,充分展示了清代宮廷的最高工藝水平。

第一單元

持驗法器本單元主要展示修持佛法時所用的法器,包括金剛鈴、金剛杵、嘎巴拉碗、嘎巴拉鼓、嘎巴拉念珠、腿骨號、喀章嘎、骷髏棒、金剛橛、鉞刀等。

清宮藏傳佛教法器嚴格遵循藏傳佛教經典和儀軌而配備和使用,其製作主要借鑑和承襲西藏法器特點,並結合宮廷技藝,故風格上兼具藏族特色和宮廷審美,體現了民族文化的交融。

嵌珍珠金蓋銀鍍金託座內畫嘎巴拉碗 清乾隆通高17.3cm 碗長15.5cm 寬12.8cm 底座長16.5cm 寬16cm

此碗舊藏養心殿。骨質碗體,黃色,平滑細潤有光澤。碗口沿處嵌鑲珍珠金邊。碗內以赤紅作地,上繪三頭(綠、黃、赤)六臂大威德金剛像。其正面為綠膚,牛首,頭戴骷髏冠,三眼,身著金色瓔珞衣,披白色象皮,右腿曲,左腿伸,踏伏虎蓮花座。胸前二手分別執鉞刀、顱碗,懷抱藍色明妃。其餘四手分別執握嘎巴拉鼓、金剛杵、繩索及矛。明妃右足斜伸,左足繞主尊腰部,左手亦託顱碗。金剛周圍上下皆環以火焰紋。此碗另配金質碗蓋、託座和底板。底座之下,從左至右分別鏨有藏、滿、蒙古、漢四體御製銘文。乾隆壬子,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軍第二次徵討廓爾喀王國(今尼泊爾),大敗之。戰後,主持軍務的和琳進獻「呢瑪寧波噶布拉」碗,同時主持藏事的八世濟嚨呼圖克圖也進碗感謝朝廷的支持(此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乾隆帝大喜,故用贊文以抒發修佛心得。

嵌珍珠金蓋銀鍍金託座內畫嘎巴拉碗

此件嘎巴拉碗的底座曾在2019年嘉德藝術中心舉辦的《故宮博物院藏宮廷器座展》中展出。

永樂款銅法鈴、銅杵 明鈴口徑10.5cm,高22.2cm,杵長17.9cm

鈴與杵,又稱金剛鈴、金剛杵,是藏傳佛教密宗常使用之法器,一般在誦經、修法、作法等法事活動中使用。鈴與杵往往組合使用,使用時左手執鈴,右手執杵,表示陰陽和合,分別代表智慧與方便,如同母和父一般,二者不離,和合生出無上大樂,成就圓滿佛果。搖鈴所發之聲可激勵眾生精進並喚起佛、菩薩之警覺,而金剛杵象徵摧滅煩惱之菩提心。

永樂款銅法鈴、銅杵

此鈴和杵乃一套,成對裝於特製的連體隨形鞔皮盒內,銅鍍金材質,由明代宮廷製造,工藝精湛。鈴盒內書滿、漢、蒙古、藏四體文白綾籤,漢文:「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初六日班禪額爾德尼恭進大利益鈴杵」,由此可知,這套鈴杵應是乾隆七十大壽時六世班禪敬獻的祝壽禮物。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套達賴喇嘛恭進的銅鈴杵,也是永樂時期的,形制相同,只是尺寸略小,杵為五股杵。

永樂款銅法鈴(局部)

鈴為杵形把首,杵股為摩羯所銜,鈴柄裝飾佛首、蓮花,鈴肩的八瓣蓮花上刻有八個種子字,鈴體表面浮雕覆蓮瓣、獸面、寶珠、連珠、金剛杵等紋飾。鈴內壁鑄有蓮瓣紋、楷書款「大明永樂年施」以及梵文咒「o a hū 」。

杵為九股杵,裝飾有摩羯、蓮瓣紋。九股指由中間向兩端伸出的一個中軸直股叉和八個彎曲的股叉。八個外股叉從摩羯嘴伸出,象徵著八識和引導人們擺脫輪迴之苦的佛陀的「八正道」。中央股叉和四大方位的上股叉代表著五佛,而四小方位上的股叉代表著「四佛母」。中央和四個較低位置上的股叉代表「五佛智」,而四小方位的股叉代表「四無量」。九股叉也象徵著八大菩薩簇擁下的金剛持、佛陀及其「八正道」和壇城的主要中心和八大方位。

金記念嘎巴拉念珠 清 周長78cm念珠由人骨珠108顆組成,其材質、大小、形制、顏色基本一致,以明黃色絲線串連。每顆珠上嵌珍珠、松石、青金石、珊瑚及玻璃等各色寶石若干。全串有三顆紅色珊瑚隔珠,一顆佛頭塔。有兩條金黃色絲絛從佛頭塔上引出,絛末端各垂一顆墜角。「佛頭塔」兩邊各有兩串淺藍色絲絛記念,記念末端下系鈴、杵、月斧等墜腳。

此串念珠附有攢尖蓮花包袱式盒一個,似為後配。盒蓋與盒體有扣袢相連,以紅色珊瑚珠為蓋鈕。盒蓋與盒體上四道以包袱式螭紋繩索紋作為裝飾,以十字交叉式匯於盒底的番蓮中。

金記念嘎巴拉念珠 清

佛珠是佛教徒用線繩將一定數目的珠粒進行串連,在念佛或持咒時用於記數的工具。人們持用佛珠的目的是借其幫助修行、利己護人,進而增加智慧並獲得無量功德。佛珠可大致分為念珠、數珠兩類。其中念珠的等級要高於數珠,原因在於前者是在後者的基礎之上增添了「裝嚴」所致。而所謂「裝嚴」,就是附著在珠串上的佛頭、佛頭塔、記念、背雲、墜角等配件。

金記念嘎巴拉念珠 清

「嘎巴拉(Kapala)」亦稱「嘎布拉」、「噶布拉」等,梵文音譯。它是專供藏傳佛教密宗佛事活動之用的一種特殊法器,象徵大悲與空性。在有些情況下,人們會將嘎巴拉碗與嘎巴拉佛珠並稱,或直接用「嘎巴拉」指代嘎巴拉佛珠。嘎巴拉作為高僧的舍利,是廣大信眾膜拜並加以珍視的對象。所謂「舍利」,最初是佛祖釋迦牟尼涅槃後火化的骨灰。後來佛教徒把得道高僧死後的遺骨也稱為舍利。

在乾隆帝看來,以高僧舍利作為聖物,是佛法具體化的表現,具有「大利益」之功德福報,可以促進信仰者迅速覺悟並得以解脫。因此日常供奉舍利並加以禮拜便是與佛結緣。不僅如此,親身參與對舍利本身及其盛具的修改,並進行妥善保存的舉動,也屬於無上功德之一。製作嘎巴拉佛珠的原料取材很難。尤其是人的頭骨中只有眉心、後腦中心少數幾個部分較為厚實的區域可以加工成佛珠,其他部位由於骨片相對較薄而無法取材。一串合格的佛珠往往要從很多頭骨上取材才能完成。每一子珠粒須整齊圓碩,溫潤細膩、光潔晶瑩,彼此間色差不大的好材料製作。同時,子珠的直徑亦要求在一釐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誤差。正是由於這種原因,選材符合標準的嘎巴拉佛珠往往要比嘎巴拉碗的數量更要稀有的多。也恰恰因為如此,嘎巴拉佛珠作假偽造、攫取暴利之事時有發生。自明代起,民間常有不法之徒盜掘平民墓地,以普通的人骨製品偽裝成聖物而在市場上流通。

第二單元

供養法器本單元主要展示舉行法事活動、佛教儀式以及修持佛法時供養諸佛的法器。

五成金須彌山滿達 清底徑31.5cm,通高36cm

此件滿達以五成金製成,材質貴重,成色亮麗。滿達臺面中央高聳的須彌山上置亭臺樓閣,須彌山兩側置祥雲託起的日和月,紅色為日,藍色為月,周圍環立七政寶、八吉祥等;側面環周嵌各色寶石,飾花紋、梵字、連珠紋、蓮瓣紋等。滿達側面設銅鍍金環一,可系哈達。此件滿達配有五色哈達、紫檀木座、玻璃罩,以此彰顯清宮對其極為珍視。

此件據樣式看為須彌山壇城,清宮慣稱為滿達或曼達。須彌山為印度神話中的名山,相傳此山甚高,可觀看到宇宙邊緣。山頂築有善見城,內住有帝釋天;四周山腰為四天王天,周圍環有七香山、七金山和四大部洲等,山體兩側有日月同輝。藏傳佛教認為,日代表胎藏界之理,月代表金剛界之智。佛教以此比喻佛法至高無上,其理、智如日月光輝可遍覆宇宙。

哈達是藏傳佛教特有的禮敬類法物,它以薄絹製成長方形,有白、紅、黃、藍、綠諸色,長短不一,一般長1米多,寬約20釐米,也有長達3米以上者,其長短及顏色視尊者地位而定,獻哈達表示敬意和祝福。

乾隆款青花礬紅彩雲龍紋五供(一香爐、二燭臺、二花瓶) 清乾隆 香爐口徑16.6cm,高28cm 燭臺底徑13 cm,高27 cm 花瓶口徑15.5 cm,高26.5 cm

五供又稱五具足,為佛前莊嚴之物,由一香爐、二燭臺、二花瓶組成。據《賢愚經》卷三載,早在迎請釋迦牟尼之儀禮時,即有燒香、供花之說。佛教認為,以爐燃香既可驅除惡臭而斷煩惱,又可提神醒腦而增益;另以香比喻佛法之功德,四散傳播,使眾生受益,拈香還可以祈福。所以清宮中每個佛堂都陳設香爐,作為五供之一的香爐存量很多,材質豐富,製作精美。除了大量成組的五供,香爐還可以單獨使用,所以佛堂內也經常單獨陳設香爐,故宮博物院現保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單體香爐。燭臺的使用源於印度佛前獻燈明之舉,它既是寺內照明之用具,也是禮佛供案上的一種供器。佛教認為,在佛塔、佛像、經卷前燃燈,能護大功德;又因燈明可破暗為明,故佛教也常將燈明比喻佛法與智慧,喻以智慧照破愚痴。燭臺通常成對出現,形制相對單一。花供養也源於印度佛教儀式,原以散花盛於盤中供養,後逐漸演變為剪枝插於瓶中供佛。也有以紙、木、絹等做成蓮花、荷葉等,染色塗金,插在瓶中供於佛前,通稱常花。佛前供花是顯、密教修法時重要的供養物之一。佛教認為,供養之花卉,不僅可散發出花香,還可裝飾環境,使視者產生喜悅之情。佛前供養花卉者,可獲無量功德。花瓶亦經常成對出現,通常和香爐、燭臺並排成組陳設,香爐居中,燭臺置於香爐左右兩側,花瓶置於最外兩側。

佛教發展至清代,五供的製作出現了多種質地和式樣,種類豐富多樣。這套青花礬紅彩雲龍紋瓷五供造型大氣,工藝精湛,瓷質潔白細膩,釉色晶瑩清透且均勻。青花與礬紅色彩豔麗,雲龍紋線條流暢、生動。爐口沿、燭臺和花瓶腰部均有篆書款「大清乾隆年制」。這套五供應為景德鎮御窯專門為清宮燒制,是這一時期的佳品之作。

乾隆款金釉五彩瓷法輪 清乾隆 輪徑11cm,高27cm

法輪又稱梵輪,為藏傳佛教中最常見的佛案供器之一。據佛經說,佛初成道時,梵天曾勸請佛轉動法輪,並以慈、悲、喜、舍四梵行心(四無量心)宣說大法。此後,佛教中即常以法輪比喻佛法,佛法如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樣轉動,無堅不摧,它既能摧破眾生的一切煩惱,也能摧滅眾生的一切邪念。

法輪也指佛陀說法如車輪旋轉,意在祈禱佛常住世說法,佛法住世被稱為「法輪常轉」。法輪既可作為八寶之一,也可單獨供奉。由於法輪象徵佛法的權威和莊嚴,還曾作為吐蕃法王松贊幹布和五世達賴的手持標誌物出現。

此件法輪,瓷質,通體飾金釉,仿金質法輪。輪兩面紋飾相同,輪面呈扁平圓桃形,刻雲紋、卷草紋、連珠紋,正中心飾以由淺藍色花瓣和橙紅色花蕊組成的菊花,花周圍由八塊菱形輪輻連接輪壁,輪輻間呈鏤空狀,以此代表佛陀之八正道。輪輻及外周一圈飾以橙、藍、淺藍相間的寶石釉色,仿金法輪鑲嵌珊瑚、青金石、綠松石,色彩鮮亮,寶石質感逼真。底座上下邊緣環飾捲雲紋、連珠紋,之間雕凸起的長蓮瓣,蓮瓣尖微卷,底部有篆書體「大清乾隆年制」三行款識。此法輪金碧輝煌,工藝精湛,系乾隆時期仿嵌寶石金器的傑作。

清代宮廷崇奉藏傳佛教,乾隆帝登基後曾命景德鎮御窯廠燒制各式瓷質佛像與法器備供奉之用。此款金釉瓷法輪仿自當時銅鎏金法輪,為乾隆朝首創,至嘉慶朝仍有製作,只是底款不同,型制並無區別。這種瓷質法輪不僅以金彩仿出銅鍍金效果,還以色彩鮮豔的釉色仿出綠松石、青金石、珊瑚等各種寶石,不得不讚嘆當時制瓷工藝的創新與突破。

乾隆款藍釉描金勾蓮八寶紋奔巴瓶 清乾隆底徑10cm,高26cm

奔巴瓶,在西藏因其常插吉祥草又稱藏草瓶。奔巴是藏文「瓶」的音譯,清宮一般稱藏式瓶為奔巴瓶。在佛教中,瓶是祥瑞和如意的象徵。以瓶盛五寶、五香、五藥、五穀及五精華等二十五種物質,供養佛菩薩,以此開顯淨菩提心之德。在灌頂時,瓶亦為諸尊手持之物。密教因修法的內容不同,瓶的種類、色相也不同,因此由多種材質製作而成。

該瓶瓷質,乃乾隆年間由景德鎮御窯專為清宮燒制。通體綠釉地上繪勾蓮紋、八寶紋,釉質細膩,紋飾線條均勻流暢,瓶底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第三單元

禮敬法器

禮敬法器主要指用於禮佛敬佛、祈請護佑類的法器。清宮佛堂中經常供奉以及在法事活動中常用的哈達、法衣、法冠、佛缽、海螺、瑪尼輪、嘎烏盒等,均屬禮敬祈願類法器。其中哈達、瑪尼輪、嘎烏盒等禮敬祈願之物,在西藏隨處可見。

在清宮中,佛缽和海螺數量較多,加工精美,頗受乾隆帝的青睞。隨著佛教的發展,這兩種法器的象徵意義漸趨複雜,涵義日益豐富,用途亦現多樣化,既可以作為佛教儀式中使用的持驗法器,也可以作為祈禱護佑之祈願法器。為了各單元文物數量的協調,特將這兩類文物置於本單元。

白色緞繡綴象牙瓔珞法衣清乾隆雲肩縱120釐米,橫94釐米袖長59釐米,袖口寬13釐米裙長98釐米,腰寬80釐米,下擺寬108釐米

瓔珞法衣是藏傳佛教高僧在重大法事活動時所穿用的服飾。此件法衣白色素緞地繡圖案,表層綴飾象牙瓔珞,分為裙、袖、雲肩、飾物四部分。

裙:呈梯形片狀,下幅為倭角。裙分兩層,底層為白色素緞,自下而上用五彩絲線繡海水江崖;左右裙裾對稱,繡金色雙魚,寶蓋,五彩雲紋間飾紅蝠、法輪、海馬、如意、珊瑚等。裙腰平金繡相向金龍兩條。裙緣飾石青色織金緞邊,平兩色金線、紅色絲線繡邊。繡工以傳統平針、斜纏針、滾針、套針技法為主,運針精妙,針腳平齊。表層綴白色象牙珠網狀瓔珞,瓔珞間飾象牙雕蓮花、菊花圓板,腰部瓔珞間飾十五塊象牙雕板,雕佛像、菩薩像、獸頭。瓔珞下綴飾明黃絲穗及銅鍍金鈴。裙用白色緞帶繫於腰間。

袖:呈上寬下窄的套袖狀,白色素緞面上用五彩絲繡祥雲、蓮花、紅蝠、金色雙魚及海水江崖,袖口緣飾石青色織金緞邊,平兩色金繡邊及紅色絲繡回紋,並綴飾象牙雕金剛杵和蓮花瓔珞。

白色緞繡綴象牙瓔珞法衣 - 雲肩

雲肩:正四邊形,中間為圓領口,綴松石扣。雲肩白色素緞為地,四角為平兩色金繡如意雲頭,兩道平金邊中間繡紅色回紋,間飾輪、螺、傘、蓋、花、罐、魚、腸等佛教八寶,花紋端莊大氣,繡工精緻細膩。表層綴飾象牙珠瓔珞,瓔珞間為十六塊象牙雕板,雕佛像、菩薩像、金剛杵、蓮花。穿著時,胸前一角垂飾平金繡如意雲頭及五彩繡釋迦牟尼佛像,相對一角在背後,另外相對兩角在左右兩肩,左右及后角綴明黃絲穗;前後綴飾銅鍍金鈴。

白色緞繡綴象牙瓔珞法衣 - 飾物

飾物:象牙雕圓花板和象牙珠穿成的耳飾一對,綴飾明黃色絲穗;象牙雕花板和象牙珠穿成的護臂一對,綴白色緞帶;象牙雕四大天王像板和象牙珠穿成的飾帶一條,綴白色緞帶。象牙珠顆粒圓潤均勻,花板雕刻細膩精緻。

《清宮造辦處活計檔》記載:「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月二十七日員外郎四德、五德將蘇州織造舒文送到:……五色緞繡面象牙纓絡衣五分,計二十五件……持進,交太監厄勒裡呈覽。奉旨:……纓絡衣五分內各添虎皮一件象皮一件……欽此。」由此可知,這件瓔珞衣系由蘇州織造負責製作的。

乾隆款鐵鋄金鏨龍紋缽清乾隆口徑30.2釐米,通高17.2釐米

缽為僧人所用的食具,持缽行乞稱為「託缽」,後發展為佛前供器。一般高僧圓寂之前,會把自己用的袈裟和缽傳給得到自己真傳的弟子。

這件缽圓底,鼓腹,斂口,通體以鏤空工藝透雕龍紋、八寶紋和纏枝蓮紋,內襯紅色織金緞。缽底有「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篆書章形款。附描金鞔皮盒,盒內有書寫滿、漢、蒙古、藏四體字的白綾籤,漢文為:「新造鑿鏨龍缽盂。」此缽原存頤和軒。

乾隆款掐絲琺瑯梵文瑪尼輪清乾隆口徑7釐米,通高20.5釐米

銅胎,雙重套筒形。外筒壁有四透空開光,通體淺藍色釉地,掐絲填彩色琺瑯釉飾纏枝花卉紋。內筒以柄為軸可轉動,筒壁飾有六朵纏枝蓮花各託一白釉地黑色梵文,周圍飾彩色纏枝花卉紋。外筒底部鏨刻十字排列「乾隆年制」楷書款,中心飾十字交杵紋。

瑪尼輪為藏傳佛教法器,轉動一周即代表誦經一遍。清代乾隆朝掐絲琺瑯工藝達至巔峰,表現為胎體厚重、鍍金飽滿、釉色純正、掐絲均勻等特點。此瑪尼輪造型靈巧、工藝純熟、紋飾精美,是一件標準的乾隆時期宮廷御用掐絲琺瑯藏傳佛教法器精品。

乾隆款銅鍍金嵌松石佛塔清乾隆底座長60釐米,寬60釐米,高138釐米

這件佛塔為藏式塔,銅鍍金材質,體型較大,裝飾華麗,工藝精湛,極具宮廷特色,堪稱精品。此塔為四方委角須彌形塔座,塔座較高;塔身為覆缽形,正面中央開一歡門形佛龕,內置銅鍍金無量壽佛像一尊;上層為十三層相輪,代表佛界之十三天,上承寶蓋,其上裝飾日、月寶頂,象徵佛教之胎藏界和金剛界,其下環周墜以珊瑚、珍珠等串成的瓔珞。塔裝飾大量大大小小的綠松石,座正中鑲嵌的松石最大,松石上書「大清乾隆年造」兩豎行楷書款識。

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

主辦丨故宮博物院、嘉德藝術中心

承辦丨嘉德藝術中心

相關焦點

  • 「震撼」故宮乾隆法器展五供七珍八寶,妙寶莊嚴扎西德勒
    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2020.12.16 10:00 2021.03.14 20:00北京 | 北京市東城區嘉德藝術中心2層展廳(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號)故宮舉辦佛事活動,相關的法器就是必不可少的。
  • 現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看深藏宮中、秘而不宣的皇家寶器
    故宮博物院藏有豐富的法器類文物,尤以藏傳佛教法器居多,這些文物對於認識和了解清宮廷的物質文化、皇室的宗教信仰有著重要的意義。澎湃新聞獲悉,12月15日,由故宮博物院和嘉德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開幕,此次展覽是繼去年「故宮博物院藏宮廷器座展」之後的再度合作。
  • 故宮藏110餘件法器文物亮相嘉德藝術中心
    故宮藏110餘件法器文物亮相嘉德藝術中心 出處:北京商報
  • 莊嚴先生與故宮文物南遷
    莊嚴先生,本名莊尚嚴,字慕陵,號六一翁,1924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進清室善後委員會做清點故宮文物的工作,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用他自己話說,叫「宣統出宮我入宮」。剛進故宮博物院的莊嚴先生莊嚴先生的書法,在他的公子莊靈先生的名片上,我是第一次見到。
  • 故宮博物院展館
    ;nbsp&nbsp&nbsp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 上遊新聞記者 鄒飛 劉力 攝&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毛戈平故宮彩妝系列
  • 故宮博物院113件重量級法器15日在嘉德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12月15日,故宮博物院聯合嘉德藝術中心攜手推出的「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拉開帷幕。展覽以持驗法器、供養法器、禮敬法器三個單元予以呈現,所選110餘件文物大多是乾隆時期的藝術精品,充分展示了清代宮廷的最高工藝水平。
  • 獻禮紫禁城建成 600 年,「紫禁之巔·故宮寶璽」華南區特展廣州揭幕
    10月11日下午2點,紫禁城建成600年 暨「紫禁之巔·故宮寶璽」華南區特展在位於廣州文華東方酒店首層的廣天薈珍閣隆重揭幕!廣天薈珍閣是廣天藏品旗下的高端藝術展廳,以展示珍貴藝術品收藏品享譽廣東地區。本次活動誠邀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裴煥錄、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袁霖、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王邦華、國家註冊拍賣師劉欣等諸多收藏界、藝術界的專家蒞臨現場。主辦方廣天藏品董事副總經理梁雪華、董事總經理助理蔡錫良也出席了現場活動。
  • 走進臺灣,打卡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太現代——101大樓長期保持世界第一高度的美譽臺北太熱鬧——西門町無論白天黑夜都是人頭攢動臺北太前衛——臺灣青年的穿著總是那麼時尚靚麗臺北太文藝——誠品書店裡各種文創產品令人流連忘返臺北太美味——饒河街觀光夜市從餓死吃到撐死;半筋半肉的牛肉麵,麵條勁道,牛筋入口即化,牛肉讓人大快朵頤;小火鍋精緻而美味;滷肉飯做法簡單,但令人齒頰留香臺北太歷史——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的藏品
  • 故宮博物院再次表明態度,你知道大g女子是什麼身份麼?
    近日一名女生開大g進故宮的事情可謂是人人皆知,女司機高某駕駛一輛奔馳大G囂張的開進了莊嚴而神聖的故宮,並且還拍照炫耀發微博亮地點聲稱是進故宮撒歡兒,可想而知你這種撒歡兒的行為是有多麼的惡劣麼?對此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當即對此放發表聲明:針對今日有網民發布周一開車進入故宮事件,經核查屬實。故宮博物院對此深表痛心並向公眾誠懇致歉。今後,我院將嚴格管理,杜絕此類現象。感謝社會各界對故宮博物院的關愛與監督。 顯然廣大人民群眾是不會隨便買單的,網友稱:您對文物對歷史有敬畏之心嗎?撒歡?
  • 論文 | 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2.1 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2016年6月,故宮博物院與阿里巴巴籤署了合作協議,故宮博物院的網店——故宮天貓旗艦店正式建立。第四,故宮博物院發表了一篇《朕收到了一條來自你媽的微信》的H5信息流行於微信朋友圈,起到了宣傳作用。第五,故宮博物院敢於顛覆原本庄嚴的刻板印象,塑造了一個會「賣萌」會「耍賤」的故宮形象,例如「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摺扇,製造了許多有趣話題。
  • 莊嚴肅穆的故宮裡面,藏著歷史的秘密,即將被拍攝成跨年力作
    中國的故宮,是明朝和清朝兩代的皇家宮殿,也是世界五大宮之首,更是封建社會最高權利的象徵,紅牆朱瓦,一眼萬年。無論四時,無論晴雨,它永遠散發著莊嚴而獨特的色彩。行走在故宮中,你時刻都能感受到寬廣的天際、典雅的歷史氣息,故宮就像是一幅生動的畫卷,緩緩地向你訴說著這千百年來的歷史滄桑。然而,在故宮中,你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那就是偌大的一座紫禁城裡,竟然沒有高大的樹木?這又是為何呢?
  • 故宮的「接地氣」的七年
    利用「創新」與「故宮」相結合的製作方式,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增進人們對於故宮的文化了解,樹立文化自信,讓故宮文化再一次「活」起來,他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了故宮的9000多間房屋,並將百年故宮搬上網絡,7年看門人身份讓他為故宮的下一個600年作出巨大貢獻。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臺灣報摘精選30 November 2020最近坊間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更名,及改隸於臺文化部門成為三級機關一事,多所討論,本人初聞此消息,頗覺不可思議關注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足以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這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品牌是如何建立的?建立過程的艱辛又何其不易?
  • 故宮博物院——數字展生機 文化添活力
    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所說,願5000年的中華文明、600年的紫禁城,通過數字故宮,走入觀眾心田,讓其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種子,並生根、發芽,築牢每一位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故宮博物院首先為延遲開學的孩子們送上了一門公開課:該院和中信出版集團聯合推出《我要去故宮》少兒讀本和同名公益視頻課,以新穎的形式、有趣的內容,為小朋友揭開紫禁城的奧秘,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雲遊故宮」。說到「雲遊故宮」,打開故宮博物院官網和官方微信便能隨時隨地來一場「深度遊」。
  • 同屬中國三大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居然是親戚!
    我們都知道,南京有個南京博物院,臺北有個臺北故宮博物院。但關於這兩個博物院有什麼交集,卻少有人知道。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寫的便是與這兩個博物院相關的一個機構,叫中央博物院,它在當年是一個理想的時代產物。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導語: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行政機關,欲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更改名稱並降級。島內專業人士對此「心有餘而力不足」。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 故宮博物院門票價格及預約購票入口
    ➤故宮博物院門票價格  1、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為旺季,大門票60元/人;  2、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淡季,大門票40元/人。  3、珍寶館(即進入寧壽宮區,還包括戲曲館、石鼓館)參觀門票:10元/人。
  • 那些曾經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館的稀世珍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又稱中山博物院,屬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末,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2020年12月01日 13:5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12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11月30日首次針對此議題表態,稱「沒有改名問題」。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