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好是索尼微單誕生十年,也是無反數位相機誕生的第十二個年頭,當然了,如果我們不把徠卡的M系列也歸到這一類的話。十年之前也就是2010年,無反相機起步不過兩年,數碼單反擁有著他市場的絕對話語權,無反與單反之間還算不上強龍與地頭蛇的關係,這類相機的未來其實並沒有如今看得那麼清晰,當時佔據主流位置的佳能尼康也沒有半分的意向想要涉足這一片領域,在他們眼裡無反相機不夠專業,別說與單反即使和自己的G系列或者P系列相比都還不足矣到能叫板的程度。而十年之後我們知道一切都變了,單反漸行漸遠,而無反相機開始了他的時代。這樣的變化松下奧巴功不可沒,但是索尼富士才是實質意義上的推動者,也正是在那一年索尼推出了還只是面向消費領域的NEX。而富士則算是預發布了還屬於finepix之下的X100。
當時吸引到消費者的不僅僅是這兩個系列,還有他們的日本MV廣告,無論是NEX的那則,還是X100的那則其實都讓人眼前一亮,前者打出了親情牌、愛情牌,成長、相識、離別等等。無論是誰在當時看都會感動,而十年之後再看恐怕就是另一番滋味了,天知道有哪些鏡頭會與你十年的經歷產生共鳴。當然廣告的主旨還是相機,索尼看似無意的談起了相機的變遷,好似後浪與前浪的一次對談,過去與如今的一次交流。而富士的那則廣告,則是從拍攝方式,攝影理念去向固有的僵化的思想去宣戰,充滿了激進的感覺。總之兩則廣告都很精彩也很經典。就像當時他們所推出的那三款機器。
作為上個十年繞不開的話題,今天我們先來聊一聊索尼的NEX系列。聊聊微單誕生最開始的那些事。
NEX這個系列誕生於2010年,由於NEX和奶昔諧音所以很多人也更愛稱呼他為奶昔。他的出現同時也帶來了微單這個名稱。不過最開始索尼給他的稱呼其實並不是微單。
若是當年NEX-5C和NEX-3一樣沒有選擇在國內發布,很可能就不會有微單這個名詞,我這麼說你會不會有些奇怪,難道數碼影像廠商還會有選擇的在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去發布不同產品麼?
是的,如今天下一家,而且中國還是最大市場,所有的產品幾乎都會與其他國家同時發布,甚至像不久前發布的α7c還是遷就了中國的發布時間。但是要知道在十年前,不僅國內的發布會是滯後的,而且產品也會有選擇的發布。
我們以索尼為例,在NEX-3之前就有α850沒有在大陸發布,這是索尼最後一款全畫幅數碼單眼相機,作為索尼曾經試圖用來與尼康D700和佳能5D系列抗衡的產品。這款相機只在中國香港上市,這讓很多當時的柯美粉絲只能通過代購形式獲得,當然此中原因過來人肯定知道,儘管α一直是柯美人的單反信仰,但是卻始終無法撼動當時佳能尼康絕對的霸主地位,索尼雖然掌握著CMOS核心技術,還有著蔡司鏡頭和G鏡頭傍身,但是市場份額、利潤說明了一切,從α100到α900其實一直業績不佳、叫好不叫座,這或許是讓索尼α850放棄大陸市場的原因之一,而且當時的索尼已經連續兩年虧損,而且並不只是數碼影像還有別的許多部門,不過後來姨夫來了一切就變了,就像10年微單來了,索尼影像也變了一樣。
我們繼續NEX的話題,當時的NEX-3雖然與NEX-5一同發布,卻同樣沒有在大陸上市和銷售,按照當時索尼的鈴木隆之先生的說法,索尼認為相比於NEX-3,NEX-5更適合中國市場,但我個人認為可能還是在擔心大陸市場對於這個新類型相機的接受度,畢竟當時的大陸市場單反和老牌勁旅有著極高的號召力,大家的目光還沒有在無反上而是在期待更多的萬元之下的全畫幅單眼相機。
NEX-3這款相機同樣的需要去香港代購。我記得當時代購這款相機的還不只數碼發燒友還有很多女性用戶。因為除了這款相機比NEX-5C更為便宜之外,這款相機還有一個粉紅色版本。這與當時發布的兩款銀色鏡頭搭配在一起非常漂亮。所以算是很寬泛的勾起了各類消費者的購買慾。不過麼,對於發燒友而言之所以選擇更入門的NEX-3,並不單單只是因為便宜還有另一個點,這一點我們稍後再聊。
回到微單這個名稱的誕生,2010年索尼NEX系誕生,大陸選擇了NEX-5,並命名為NEX-5C。這款產品在大陸發布之前,NEX這個系列並沒有被叫做微單,而是統一的被叫做ILDC。最先這個稱呼是在2010年初的PMA上,隨後是CP+,那時這機器還只是模型,但名字基本就這麼定了。ILDC,全稱是Interchangable Lens Digital Camera翻譯過來就是所謂的可換鏡頭數位相機。現在看來那是一種說了等於沒說的感覺?難道單眼相機就不能更換鏡頭了麼?不過既然你索尼這麼說大家也就這麼理解吧。
但到2010年的6月,那場「精彩隨心、精巧隨行」的北京發布會上,索尼卻為NEX-5C定下來一個全新的名字,一個中文的名字——微單,這絕對算是意料之外的故事。
按當時索尼的手代木英彥先生的說法,「微單」是專門針對中國市場決定的名字,他們之所以用這個詞,是希望讓它更好地被中國市場和中國消費者所接受,但是在日本和其他國家並沒有專門創造這麼一個詞出來,就是單純的叫做「ILDC」。從翻譯上來說ILDC肯定不能翻譯做微單。
在索尼心裡「微單」這樣的中文名字,是想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機器的微型、小巧、便攜;至於後面那個「單」自然是指單反,索尼的殘念。它的鏡頭是可更換的,就像單眼相機那樣,同時,它也能提供和單眼相機差不多的畫質。所以叫它「微單」,這個稱呼更加形而上一些,如果硬要翻譯是不是該叫做MSLR或者MDSLR? 感覺上微單就像X戰警,而單反或者旁軸就好像是綠巨人的意味,不知道這樣的比喻算不算貼切。不過不管怎樣微單的名字就這樣被索尼確定下來,並應用在了NEX這個系列上。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叫微單還是叫ILDC,索尼能這樣官方給出這樣一個定義其實都挺不容易的,或者說是挺值得肯定的。
因為早在2008年類似結構的松下G1就已經發布了,然後是他的GF、GH等等還有奧林巴斯PEN系列等等。但是無論是松下還是奧林巴斯都沒有明確的給這類相機去做一個定義或者命名,什麼EVIL、什麼新型橋式相機,還有叫單電的,當然也有一些叫無反,但這些都是民間的稱呼,並不具備一呼百應的能力。
而2010年索尼給出微單這樣一個官方的叫法算是暫時的讓這類相機告別了命名混亂的時代,因為,大多數人那個時候就都開始渾淪吞棗的管這類相機叫微單了,甚至有品牌也開始在一些官方的稿件中稱呼自己的這類相機叫微單,如果沒有記錯好想是三星,當然那個單,不是單反而是是單電的意思。難不成當時他們就已經預見了會有GX100這樣的巨單麼?
隨後就出現了眾所周知的索尼微單TM事件,索尼希望微單這個詞成為他獨享的moment,你可以叫微型單電但就是不能簡單的叫微單,畢竟這是老子起的嗎,當然這看上確實去有點不太局氣,如果當時索尼大氣一點,很有可能微單這個稱呼就這麼被定義下來了,以後再去回味,那也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了。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個TM事件,讓其他廠家不得不去想別的叫法,無反相機這個稱呼也在這個時候也就開始慢慢流行起來,如果沒有記錯,2015年消費電子協會,也就是CEA才對這類相機給出了統一的稱呼Mirrorless Cameras全稱是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翻譯過來叫「可換鏡頭無反光板相機」,和單眼相機一樣屬於 「內置可更換鏡頭相機」(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s)的一個子類。直到這時候這類相機才算是渡過了一個命名扯不清理還亂的時代。於是微單這個詞也就真的成了索尼獨享的moment,而且嚴格意義上來說還是中國地區獨享的moment。不過現在看來,民間的叫法誰又能真的控制,現在很多人還是會叫叫無反叫叫微單,佳能甚至後來還想出了專微這個詞。我們有幸就這樣見證了一個新型相機結構誕生時連命名都硝煙瀰漫的狀態。
不過儘管廠商們在名字上劍拔弩張,但你仔細去想,無反相機這個稱呼其實也就比ILDC往前進步了一點,你還是會覺得這個稱呼不夠準確,這也就是為什麼開篇我會說如果徠卡M系不算在這一類的話,但如果你以軸線去規定的話,那又麻煩了,那富士的X-PRO怎麼算。所以無反這個稱呼你要去深究肯定是沒有當年的旁軸或者單反站得住腳。不過這些就不是這次要講的故事,這次要講的索尼和他的NEX,關於微單的誕生,下集我們來聊聊那些過往的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