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銀屏山西北山麓裡,隱於山林中一座古村落,順坡而建,石階互連,歷史上曾以山寨踞守。
白雲深處人家,山溪流淌,綠植覆蓋,山谷之間有風景。
走進散兵,探尋山寨,有個地方叫張山棚。
一條蜿蜒山路通往銀屏大山裡,白雲深處有人家,這裡有個村落叫張山棚。
如果雨水後,山谷間這裡巖石,溪水湍急,這裡曾經是舊時巢湖銀屏山西北麓通往附近無為的一條古道。
大黑山下,後洞行政村裡,分布著大小村落,張山棚人口少,偏於大山中,是銀屏山其中一條山道通往大山深處最後一座村落。
走到村口,水泥村路環於半坡之上,四周被山林掩映。
蘆邵路,為銀屏山西北側,蘆集通往邵家山的一條山道,沿途分布幾座村落。
作為後洞行政村下的張山棚,不同附近董山、程灣、腰董、棚灣等幾個村落,以董、邵姓氏為主,這裡以張姓聚集。
順著後山山勢地形而建,錯落著張山棚的民居,連通各家多是這種以山石搭建的石階。
這一處房屋外地段,是原先張山棚設置的村門所在。建在山坡上的張山棚高低錯落,家戶之間緊湊,村被石牆環繞,村民皆從這裡大門進出,整個張山棚形如山寨。
銀屏山高林密,夜晚有野生動物侵擾。動亂時期,也有山匪擾民,張山棚建起的石頭山寨也是自保,家族防患。
張山棚張氏始祖,源於皖西南安慶市潛山與太湖交界地帶。兵荒馬亂年代,清軍與太平軍徵戰不已,為躲避戰火,張氏先祖挑著籮筐,帶著家族數人,逃荒到巢湖東南岸,見這裡山地與故土相似,遂在大山深處,落擔求生,以保安寧。
張氏選擇後山石壩上落居,就地取材。起初只是搭建屋棚,遮擋風雨。他們與外界交往少,附近山民看見他們半坡上山棚,又是張姓,就稱他們為張山棚。
山裡土地精貴,他們利用山谷間林地開墾,取山水灌溉,拓荒種糧,用以自給自足。
桑麻茶葉為張山棚的農副產業。勤勞的張山棚人,以山為生,漸漸發展到百來人的村落。
山坡無法打井取水,張山棚引大山裡泉水,管道連通各戶,便於村民飲用。
張山棚村隨處可見石階連通山道,山村四周幾乎被植被覆蓋,空氣格外清新。
山裡頤養天年的老人,已然習慣著這裡的山水與寧靜。
整體建在後山石壩上的張山棚村,保持著原始山寨模式,順著山坡臺階行,與村人問候,感受著這裡安逸寧靜與親和。青翠山林,微微山風,有山澗溪水流淌,眺望山峰錯落。環顧四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張山棚有著詩中感覺。
【來源:巢湖發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