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7月10日訊(記者李曼英 通訊員田娟 鄧馨悅)今天早上,6歲男童小安(化名)終於可以和父母一起回家了。在同濟醫院小兒外科病房裡,小安告訴小兒外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餘東海,他以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和小夥伴一起上學和玩耍,現在終於實現了。
小安的媽媽介紹,小安2014年出生在湖南。因產後母乳不足,只能給小安餵食溫水,結果小安嘔吐不止,嚴重時,嘔吐物會從口鼻噴出,很嚇人。他們趕緊將小安送醫治療。當地新生兒科醫生建議手術探查,在小安一個多月大時,為他實施了「迴腸雙口造瘻和麥可憩室切除術」,同時進行腸活檢,術後診斷為腸神經元發育不良。
雖然接受了手術治療,但小安的情況並未好轉,精神食慾反而越來越差。5個月後,醫生對小安再次進行了剖腹探查,這次手術為小安實施迴腸造口關閉並將全結腸切除,迴腸肛管吻合,術後小安出現嚴重的汙糞。慢慢地,小安在父母細心照料下長大。小安4歲時又出現了其它問題,持續低熱,肛周膿腫,排便困難,排便時劇烈疼痛。在當地醫院的建議下,進行病因排查,依次排除了白血病、腦膜炎、淋巴瘤等可能的疾病,腰穿、骨穿各種檢查都做了,最終醫生還是建議開腹手術治療,小安媽媽不同意,她認為,一出生小安就做了兩次大手術,最終也沒有治好斷根。這次一定要查明原因再治。於是在當地醫院小兒外科醫生的建議下,小安和爸媽一起坐高鐵到武漢同濟醫院就醫。
小兒外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餘東海介紹,2018年12月,他第一次接診小安時,小安的媽媽非常絕望。當時,因劇烈疼痛,小安無法坐著,終日只能躺在病床上,一到了排便的時候,就能聽到小安的哭聲。小安肛門周圍有兩處膿腫,膿腫和直腸吻合口之間有兩條竇道。直腸僵硬,猶如「鉛管」。醫生考慮為吻合口瘻導致,如果不解決吻合口瘻,肛周膿腫會反覆發作,遷延不愈。經過慎重的考慮和嚴謹科學的術前評估,餘東海針對他的病情,制定了一個特殊方案,一期先給小安再次做迴腸造瘻術和肛周膿腫切開引流,先解決肛周膿腫和排便問題,再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2018年兩次手術後,小安恢復得不錯。術中發現,小安吻合口周圍由於長期炎症,瘢痕比較嚴重,出院後給予局部坐浴理療,待瘢痕軟化,隨後一年裡,他長胖了5公斤。在2019年年底,餘東海為小安實施了直腸全層再次拖下吻合及吻合口瘻修補術。
小安一天天好轉,人長胖了,也長高了,性格也開朗不少。以前長期生病讓他顯得瘦小和孱弱,他總是眼巴巴地看著小夥伴滿處跑。現在小安的父母看到了希望,他們非常開心。由於新冠疫情暴發,武漢封城,他們無法來武漢複診,考慮到小安身體狀況一直很好,他們便一直耐心地等待實施最後一次關瘻手術的機會。
6月17日,餘東海成功為小安實施了關瘻手術。餘東海說,這一次手術主要是進行迴腸造口還納術和複雜腸粘連松解術,這一步是檢驗手術是否成功的關鍵。現在來看,小安已關瘻三周,原吻合口瘻無復發徵象,術前擔心的大便失禁情況沒有發生,僅有輕度汙糞,後期調整飲食後會逐漸好轉。術後,小安可以感知控制大便,目前來看,完全符合手術前預想中最好的效果。
餘東海介紹,整個手術有驚無險,小安在外院已行全結腸切除和迴腸肛管吻合的巨結腸根治術,術後4年發現遲發性直腸吻合口瘻,傳統的方法是將近端腸管再次拖下,重新吻合,但是需要足夠長度的健康腸管,此過程中需要損失10cm以上的腸管,但是小安已行全結腸切除,迴腸肛管吻合術,患兒的迴腸血管弓較短,無法再次下拖10cm以上的健康腸管,按照傳統方法,該患兒將被迫永久性的腸造瘻,對孩子的上學、就業、成家等產生永久性影響。新方法手術採用手術放大鏡的輔助下,精密的再次全層拖出原拖下腸管,保留血管弓不受損,術中僅損失遠端2釐米腸管,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原腸管。所以結果如預期,也是最好的。
餘東海提醒,對於新生兒期或者嬰兒期,因為腹脹,腸梗阻的原因進行造瘻,病理檢查不是先天性巨結腸者,不能按照先天性巨結腸的手術方法來處理。巨結腸根治術後吻合口瘻是一種比較複雜的併發症,需要富有經驗的醫生進行處理。對於巨結腸術後吻合口瘻,一些特殊情況下,傳統方法效果不佳,目前沒有明確的診療指南,這一成功的案例能給未來的巨結腸術後吻合口漏的患者新的治療選擇,給臨床同道們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