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讀到姜二嫚小朋友的詩是在微博上,一首短詩《光》,以一句「我拄著一束光」令人交口稱讚。
對於更多的讀者來說,另一首轟動全網的短詩《燈》——「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成為與姜二嫚小朋友「相識」的契機。
這位出生於2007年的小女孩兒,從2歲即開始創作詩歌(以口述為主)。聽起來著實有些不可思議,甚至在搜尋引擎內輸入「姜二嫚」後,自動聯想的條目中有一條是充滿懷疑的「姜二嫚的詩是自己寫的嗎」。
不過,比起一位成年人返璞歸真,能重新以一雙孩童的澄澈目光看待一草一木,一位真正的孩童秉著對詩歌的熱愛多年「筆輟不耕」,後者更令人信服。無他,只因為要變得庸俗、變得油滑、變得合時宜當然比保持童真容易得多也自然得多。
孩童的邏輯有一個特點,就是會將原本並不相干的事物聯繫在一起。
想一想,在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每天都守著電視等待播放動畫片,是不是也曾不理解為什麼動畫片會結束只能明天再見,而不能一直播放下去呢?
就像姜二嫚的這首詩《早晨(之一)》提到的:
早晨5點
天開始亮了
而且亮得特別快
我揉一下眼睛
它就亮一點
再揉一下
就更亮一點
把自己揉眼睛的動作和天逐漸變亮的過程聯繫在一起,沒有複雜的原因,只是因為恰好這兩件事同時發生,直覺上便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寫出來,便成為一首趣味十足的詩。
類似的還有《大霧天》:
大霧天
看到一個人
蹲在街角抽菸
直覺告訴我
是他抽出了
大霧天
說起大霧或者霧霾,我們會想到什麼?汽車尾氣、工廠廢氣、環境惡化、肺炎等等,但是不會將它和抽菸的人聯想到一起。認為大霧天來自於抽菸者的煙,並且是不容置疑地以直覺背書,這等想像力在在漫畫和動畫中比較常見,近乎於對超能力的描述,完全符合孩童的世界觀。
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曾對孫悟空、對超人、對蝙蝠俠超於常人的能力懷有過深切的嚮往,長大後我們羞於提起,害怕被人嘲笑不夠現實。然而讀了姜二嫚的這些小詩,只讓人覺得心底那個真心實意相信聖誕老人存在的小孩兒依然存在,只是沉睡在心底,等待一個被喚醒的時刻。
都說童言無忌,這一點在姜二嫚的詩歌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有的時候,孩童的總結頗有點一針見血的意思,有時候甚至有黑色幽默的味道,這是那些刻意設置槽點的段子完全無法比擬的,因為前者的生動自然稱得上「天然去雕飾」。
在短詩《魚籽》中,姜二嫚在自助餐廳要去拿魚籽卻被媽媽阻止,媽媽說吃魚籽會變笨的,「不信你看,就把手指向,拿了一大盤魚籽,笑呵呵的爸爸」。簡直讓人忍俊不禁!
《電線桿》中,姜二嫚說「一根電線桿,把我拉回文明的世界」,讓人簡直驚嘆小朋友觀察力的敏銳。在夜行的火車上望著黑暗中的田野、湖泊或荒原,間或出現幾點燈火,格外有寂寥之意,不期然間,一根電線桿從車窗外一閃而過,霎時讓人察覺並未離那水泥叢林太遠,方才仿佛被放逐似的感慨瞬間煙消雲散。
最讓我有共鳴的是這首短詩《孤獨》:
我站在人群中
孤獨得
就像P上去的
多少空巢青年孤身在外求學打拼,閒暇時上街散心,就是這樣的體會呢?簡直有種朱自清散文裡的「但是快樂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味道,又讓人想到「人世間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句話,與這兩句相比,姜二嫚的這三行詩直白、準確、一針見血,少了許多浪漫,少了一些惆悵,只是平實地敘述,又好像有點自嘲,實在太符合現代人對於孤獨的具體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