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姜二嫚便是如此——2007年12月出生於深圳,至今已創作詩歌1000餘首。7歲時,她寫出「燈把黑夜/燙了個洞」轟動全網,《詩刊》《新世紀詩典》《中國詩歌排行榜》……漸漸地,她的名字不僅印在了詩歌領域,也參加了不少綜藝節目。餘秀華說:二嫚寫的天真爛漫,她的手指向哪裡,詩就出在哪裡;汪涵說:姜二嫚有一顆童心,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充滿想像!很多人稱她為「神童」,但姜二嫚似乎對這個稱呼不滿意,她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神童』這個稱呼是有問題的,如果我是『神童』那麼所有小孩都是。」她只希望,自己的詩能讓別人感覺到愉快或者共鳴,就很滿足了。
日前,姜二嫚的第一本個人詩集《姜二嫚的詩》出版,封面是幅小女孩站在地球上的漫畫,或許這就是姜二嫚在歡迎讀者隨她一起用童真的眼睛看世界。
起初,寫詩只為得到父母的關注
翻開《姜二嫚的詩》,裡面收錄了她的141首詩,以及大她4歲的姐姐姜馨賀所寫的《姜二嫚是一個什麼樣的小朋友》,這本由姐妹倆一起創作的書充滿童趣,好似回到童年。
姜馨賀1歲7個月開始「寫詩」,姜二嫚2歲5個月開始創作。回憶起最初寫詩的目的,姜二嫚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她只是為了讓父母多關注到她,「我姐姐一開始是從不自覺到自覺的,我因為看姐姐老寫詩,爸爸誇她的次數比我多,我心裡就覺得很不服,如果那就是詩的話,那我也能寫。」為了得到關注,姜二嫚有了第一首詩《大梅沙》:大梅沙在此/我們路過這裡/月光之下/有條紋的星星亮晶晶。
姐姐姜馨賀(左)與妹妹姜二嫚(右)
那時,姜二嫚還不會寫字,詩歌創作主要靠口述,當靈感來時,便請爸爸姜普元幫忙記下來。如今,姜普元已經記錄了帶有女兒們原創詩句的成長筆記43本,已然成了女兒的「詩歌秘書」。
「我看她的詩應該是最多的一個人,不知反覆看了多少遍,遠遠超過作者本人。」姜普元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即便是反覆看過,他也會對其中詞語和邏輯不明白,但也儘量不去追問。他解釋道,就像《大梅沙》,直到現在也沒明白其中「有條紋」的星星到底是什麼。「我不想讓她去為自己的詩進行解釋,詩人應該只負責寫。像『燙了個洞』這首,直到前天才聽她對記者說:寫這首詩時,她剛好迷戀玩打火機,一打,火就出來了,拿打火機點東西,甚至去點水泡……我才知道了更多。」
姜二嫚
對於姐妹倆寫詩這件事,父母很開明,從未教過她們應該怎麼寫,不應該怎麼寫,更多的是平等交流各自對於事情的看法,並一塊去賞析詩歌。「父母沒有要求過我寫詩,比如說催我寫一首詩,或者給我出個題目,從來沒有。」姜二嫚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雖然去上電視節目,導演往往希望能讓她現場寫詩,但姜普元表示,得看姜二嫚的意願,不想寫就算了。
雖然不催促寫詩,開始時,姜普元卻曾提過幫忙改詩的想法,姜二嫚拒絕過很多次,還曾生氣地表示:「你要給我改了,這首詩我就不要了!」漸漸地,姜普元放棄了這個念頭,只是幫忙提醒錯別字。
參加電視節目錄製
不會為了守住一個東西而拒絕成長
古有駱賓王7歲寫下了《詠鵝》,黃庭堅7歲寫下「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7歲的姜二嫚寫下「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看似不相關,沒有邏輯,卻又讓人啞口難辨,因為畫面好像已經出現在你的眼前。
姜二嫚的文字帶有童趣,就像她提及周圍人對她的評價:「外婆一直覺得我太瘦,不夠胖;姐姐一直覺得我太鬧,愛偷她零食;爸爸一直認為我現在很棒,99分,還有1分在遙遠的未來;媽媽一直覺得我要比她高了,天天找我比身高;外公村子裡的同齡小孩一直認為我很白。」
隨著年齡增長,人會變得成熟,文字也會失去童趣,對於「是否擔心網友覺得『姜二嫚變了』」這個問題,她坦然表示「不擔心」。姜二嫚認為改變是必然的,她不會為了守住一個東西而拒絕成長,如果自己一直都不改變,以後就會是個「巨嬰」,「如果詩歌逐漸成熟了,也不能說是變了,只能說我長大了。」
《火車站廣場的夜晚》
其實,在姜二嫚的文字中,會看到她對於人生的思考,並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如《孤獨》:我站在人群中/孤獨得/就像是P上去的;《微笑》:不想笑的時候/微笑/好累啊。不禁讓人好奇,她當時經歷了什麼。「小孩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就像朋友和家庭能給她的關心是不一樣的。」姜二嫚解釋道,寫《微笑》這首詩,是因為父母喜歡給她拍照,而那段時間不太想笑,所以就寫了這首詩。
姜二嫚已經寫了上千首詩,但她卻不認為哪首詩很經典,「因為我現在還沒有什麼固定的標準,所以對於我的詩不夠滿意。」她坦言會繼續寫詩,最近也在嘗試著寫散文,想多試一些新的表達方式,但對於未來,她卻不想成為一個職業詩人,「我想成為商人,把寫詩當成業餘的事。」姜二嫚說,姐姐姜馨賀現在在做生意,她也希望以後可以有這方面的成就。
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
當然,姜二嫚的各種奇思妙想,離不開父母對她的教育。她漸漸觀察到,父母對於她們姐妹倆的培養方式就是陪伴,一起看書、交流、養動物、旅行、玩耍。平日裡,除了寫詩,姜二嫚還養動物,打桌球、烹飪,烘焙。
有網友擔心,姜二嫚會不會像是「仲永」一樣,享受了光環卻沒有了後發之力。可是,姜二嫚不是仲永,她堅持讀書,堅持寫詩,堅持用她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
「我喜歡讀散文,小說,歷史類和傳記類。我看書很雜,幾乎對所有的文字都有興趣。」姜二嫚口中的所有文字,甚至包括零食包裝袋上的配料表。她還記得有一年,自己整天都在迷戀《故事會》,把圖書館裡的所有合訂本都看完了,當時可以一天看3本。
《燈》
對於閱讀的熱愛,其實也離不開父母從小對她的家庭教育,「我說過一句話,『在我們家任何地方,半米之內都能抓到一本書!』」姜二嫚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她讀詩歌類的書反而不是最多的,而對《夏洛的網》《時代廣場的蟋蟀》《塔克的郊外》《追風箏的人》等小說很喜愛,都讀得很熟,其中,作家李娟的書她尤為喜愛,「都被我翻爛了。」
如果你翻開了《姜二嫚的詩》,姜二嫚也有想要告訴你的話:如果你是小朋友,我會很開心你去看我的詩。如果你是大人,我希望你不要盲目地逼迫孩子去上各種興趣班,而是給他更多的陪伴,當一個家庭的給孩子的陪伴足夠,他自己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亮點。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編輯 李潔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