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到過這樣一首詩:
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
這是一位7歲的小朋友寫的一首詩,是不是很讓人驚嘆?
還有更多精彩的:
第一次看到她的詩,瞬間就記住了她的名字:姜二嫚。
前幾天偶然看到這位小詩人出新詩集了,詩集名字就叫做《姜二嫚》的詩,決定查一查這位小詩人是怎樣煉成的。
一
首先,能夠寫出這樣充滿童真,而又靈氣十足的詩句,說明孩子本身在詩歌創作上有天賦。
姜二嫚小朋友參加《天天向上》的時候,曾經舉過一個她7歲時寫詩的例子。
《月亮》為了跳到天上月亮先爬到樹上
是不是感覺眼前一亮?
二嫚說,晚上的時候她們一家在院子裡看月亮,她躺在躺椅上,一直看著月亮,發現月亮慢慢地爬到了樹上,等她換了一個姿勢,月亮就跳到了樹枝上,過了一會兒她換了一個地方,這個時候月亮就到天上了……
這樣一個看月亮的場景,我們都很熟悉,小時候誰沒有問過這個問題呢:「月亮為什麼會走?」
但是只有姜二嫚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讓月亮有了性格,讓場景有了生命。
姜二嫚小朋友至今已經寫了近1000首詩,她還榮獲2018年度中國十佳詩人、全國詩歌獎,而且部分作品還被翻譯為英、德、日等多種文字。
詩人餘秀華說:二嫚寫的天真爛漫,她的手指向哪裡,詩就出在哪裡;汪涵也說:姜二嫚有一顆童心,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充滿想像!
可以說,在寫詩這件事上,她真的很有天賦。
二
其次,孩子的天賦能夠得以開發和施展,離不開家庭的影響。
01
二嫚小朋友講述自己《月亮》這首詩的創作過程的時候,大張偉在旁邊說了這樣一句話:「你看,還是父母能夠記下來,我以前要是說這麼一句話,我媽媽就會說你先歇會兒,人家家長能發現這種美。」
確實,能夠發現孩子的天賦,並且珍惜孩子天賦,這一點並不是所有父母能夠做到。
我有個同事,每次看到公司做設計的小姐姐,都會特別羨慕的說:「能學畫畫真好,我小時候最想學的就是畫畫,不過爸媽不同意,覺得學習最重要,到現在,畫畫都是我的一個夢,有機會我一定重學繪畫!」
每個孩子天賦都不一樣,而且天賦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在孩子擅長的事情上配合努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喜歡音樂,喜歡體育,喜歡美術,這些都不是「副業」,說不定是孩子能夠走得更遠的通途。
美國耶魯大學羅伯特·斯騰伯格博士梳理過20個兒童天賦表現,總結成一張《孩子潛能自查表》,通過這張潛能自查表,我們就可以知道,每種天賦,都值得珍惜。
不同的表現對應孩子不同的潛能,比如語言天賦、認識他人的才能、熟悉和邏輯方面的天賦、空間方面的才能、很好的身體動覺、自我認知才能、音樂才能等。
而早期教育的過程,就是讓孩子接觸世界,激發他的天賦潛能的過程。
父母平時多帶孩子體驗生活,觀察世界,比如多去動物園植物園、天文館科技館、圖書館海洋館,開拓孩子的眼界,才能更好的啟發孩子;
和孩子一起玩兒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孩子在哪些方面比同齡的孩子表現更出色,孩子更傾向於什麼樣的活動,從而更早的發現孩子的潛能。
02
營造好的家庭氛圍同樣很重要。
姜二嫚小朋友2歲5個月就開始寫詩了,當時的她還不會寫,她就口述,爸爸幫她記錄。
一般的小孩子,2歲5個月會幹什麼?
當然,這不僅是因為姜二嫚有天賦,還因為她的家庭有一種寫詩的氛圍。
最開始,姜二嫚是看到姐姐會寫詩,所以爸爸媽媽更多的關注姐姐,她才開始跟著寫詩的,爸爸會把他們寫下來的詩,記錄在一個筆記本上。
她們家有個家庭群,平時大家就會在群裡討論詩歌,汪涵調侃,那你們家這是一個「姜詩群」吧!
所以說,如果沒有家庭氛圍的薰陶,一個孩子不會知道什麼是詩歌,更不會想到自己可以寫詩歌。
就像另一個年少成名的作家,蔣方舟,她也是在小時候寫出了很棒小說,獲得文學獎項,後來被清華大學自主招生錄取。
她小時候受母親的影響比較多,她的媽媽也是一位作家,出版有小說和散文,在報社開專欄,所以說,寫作在她們家也是一種家庭氛圍。
03
給孩子成長空間
撒貝寧評價姜二嫚的詩,說她沒有那種故作老成的姿態,他的作品和自己的年齡非常的相稱,她用自己孩子的視角,把一個主題變得充滿童趣。
這應該是自由成長的結果。
很多家庭發現孩子的天賦後,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用力過頭,要麼讓孩子不知所措,要麼開始消費孩子。
還記得前兩年電視上經常出現一個童星,非常擅長模仿,很多觀眾很喜歡他。
模仿是一種天賦,不過讓年紀很小的孩子頻繁登上綜藝節目,不知道這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是好還是壞。
而姜二嫚很少參加綜藝節目來進行「表演」,而是依然在進行自己的創作,爸爸媽媽也專注孩子的成長,為孩子出了屬於自己的詩集。
其次,在寫詩上,姜二嫚的父母從來不幹涉孩子的創作,甚至從來沒有教過孩子詩歌應該怎麼寫,更沒有給她和姐姐出題目布置作業,讓她們完成創作,而是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
姜二嫚創作的第一首詩是這樣的:
《大梅沙》大梅沙在此/我們路過這裡/月光之下/有條紋的星星亮晶晶
爸爸姜普元看到後,一直不明白這首詩是什麼意思,「有條紋」的星星到底是什麼,但是他選擇不去追問,因為如果非要尋根究底,讓孩子解釋為什麼這樣寫,會破壞孩子心中的世界,會破壞孩子的興趣,讓孩子不再寫詩。
正是因為家庭環境中,有這樣一種寫詩的氛圍,孩子的天賦也被發現和鼓勵,孩子同時還能擁有創作自由,才會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兒,寫出這麼多有趣的小詩,讓人們看到孩子世界的美好,詩歌的美好。
羨慕嗎?先努力學習成為這樣一個家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