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清宮劇騙了,清朝後宮對嬪妃的稱呼是這樣的,很多人都不知道

2021-12-31 巍巍漢唐

在中國古代,年輕的君主、王子、小公主或舊時農村中貧賤之家的當家人都可被稱為「小主」。

在《呂氏春秋·當賞》中就有:「 秦小主夫人用奄變,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鬱怨非上。」 高誘 註:「小主, 秦君也, 秦厲公曾孫, 惠公之子也。」《西遊記》第八九回:「只見那三個王子出宮來看,那鐵匠一齊磕頭道:『小主啊,神師的三般兵器,都不知那裡去了!』」

還有《三國志·吳志·孫綝傳》中所載:「昔殺小主,自是大主所創,帝不復精其本末,便殺熊、損 。」以及梁斌的《紅旗譜》一中所寫:「她說:『 老鞏 !算了吧,忍了這個肚裡疼吧!咱小人家小主的,不是咱自格兒的事情,管的那麼寬了幹嗎?』」

但是,隨著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以清宮為題材的影視劇熱播,一些清宮「專有名詞」,令現代人感到非常新鮮。例如,清宮劇中的宮嬪往往被宮人稱作「小主」。那麼,在真正的清朝後宮之中,究竟有沒有「小主」這個稱呼呢?究竟達到什麼等級的嬪妃才可以被稱為「小主」呢?

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簡單聊聊關於清宮「小主」那些事。

筆者認為,現代編劇是從《宮女談往錄》中獲取的靈感,也正是在這本書中,數次出現了「小主」這一稱呼,我們且來摘錄幾條該書中關於小主的內容:

「珍小主進前叩頭,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頭聽訓。」「不是,只有皇上、太后、主子、小主們的叫官房。」

這兩段話是《宮女談往錄》中的原文,從這兩段話中,我們大概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後宮女人的等級制度涇渭分明,從地位最高的太后,到被稱作「主子」的皇后嬪妃,再到地位僅高於宮女的「小主」,大體可以分為三種。

其次,宮人在稱呼「小主」的時候,可以直呼為「小主」,也可以使用「封號+小主」這樣的稱呼方式,如:《宮女談往錄》中出現的「珍小主」。

從這本書中的記載來看,清宮中的確存在「小主」這個稱呼,這本書也被現代清宮戲的編劇視作參考,許多影視作品都借鑑了這種用法。然而,《宮女談往錄》這本書真的有借鑑價值嗎?平心而論,這本書的可信度著實值得懷疑,畢竟,該書的作者並不是清朝人。

《宮女談往錄》的作者名叫金易,生於民國年間。根據金易的自傳可知,作者曾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從民間搜集相關信息,並在與鄰居老宮女「榮兒」的接觸中,聽說了不少關於清朝後宮的舊事。由此可見,《宮女談往錄》中的內容並非作者親身經歷,而是道聽途說。

除此之外,《宮女談往錄》成書於九十年代,也就是說作者在從宮女「榮兒」口中聽說清宮舊事後,已經過了四十年,他才一邊回憶一邊著書。四十年的時間跨度,作者的記憶會不會出現偏差呢?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眾所周知,文人在寫作時往往會對不了解的事物誇誇其談,誰都無法肯定金易在寫《宮女談往錄》時有沒有加入杜撰的成分。筆者認為,金易在著書時年事已高,關於清宮舊事的記憶已模糊不清,為了《宮女談往錄》的完整性難免會加入一些「想當然」的內容。

從該書中記載的一些細節來看,作者金易對一些清宮規矩實屬一知半解,所以,書中存在許多漏洞。當然,這本書中雖然有許多硬性錯誤,但並不代表《宮女談往錄》絲毫不具備參考意義,在討論一部歷史作品時我們還需客觀對待。

其實,在可信度相對較高的《清史稿》中,存在的漏洞也不在少數。但是,我們不能否定這些歷史作品的價值,至少,不能說這些作品是完全沒有借鑑意義和參考價值的。在探討歷史問題時,我們不能偏聽一家之言,由此,我們暫且將《宮女談往錄》放在一邊。

這裡,我們再從其他史料中尋找關於「小主」的蛛絲馬跡。

經過一番查閱,筆者的確有了些許發現。商衍瀛的《珍妃命案》中有這樣的記載:「據信修明說… …珍妃對宮中太監時有賞賜,太監得些小恩小惠,都竭力奉承她,稱之為『小主兒』,謂『小主兒』大方。」以上為信修明見聞。

鑑於《珍妃命案》這本書的可信度較高,所以,這條記載本身就是個很好的佐證。不同於金易,《珍妃命案》的作者商衍瀛是土生土長的清朝人,商衍瀛活在那片天空下,他的說法,至少會比後人更有依據。

不過,根據商衍瀛的說法,「小主」這一稱呼似乎是錯誤的,「小主兒」才是正確叫法。雖然,二者之間僅有一個兒化音的差距,但是,這兩種稱呼的意義卻截然不同。在細讀這本《珍妃命案》後,筆者還有了意外發現。

商衍瀛聲稱,「小主兒」這種說法源於信修明的口述,然而,在信修明的回憶錄中,卻並未出現「小主兒」這一稱呼。究竟是商衍瀛自相矛盾,還是信修明的《老太監回憶錄》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缺失呢?

信修明生於清末,寒門苦讀十年無果,迫於生計只得自宮當了太監。因為,當時的入宮名額有限,信修明只能頂替一個姓張的太監進宮,所以,時人又稱他為「神仙張」。在信修明的記載中,也出現了關於珍妃的內容,原文如下:

「珍妃很好用錢,又常施惠於群監,近之者無不稱道主子之大方。」在這裡,信修明稱珍妃為「主子」,而非「小主」或「小主兒」,令人頗為不解。

對此,筆者猜測關於「小主」這一稱呼大概有三種可能:

首先、「小主」這一稱呼在歷史上是客觀存在的,而「小主兒」只是一種口語上的稱呼。這種猜測是建立在商衍瀛《珍妃命案》的基礎上的,不過,這種說法最大的問題就是商衍瀛的著作中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不過,按照商衍瀛生活過的年代來看,他與信修明活在同一時期,或許兩人因為口音的不同,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產生了偏差。如果「小主」的口語發音為「小主兒」,那麼,本著嚴謹的態度,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這個詞彙。

參考北京話的特點,在相對正式的場所,言談時要儘量減少兒化音的出現,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尊重。在後宮這個長幼尊卑有序的環境中,筆者認為,宮人在言談時不可能使用兒化音。因此,即便存在「小主兒」這一叫法,那也是一種戲謔的稱呼,最起碼宮人在與嬪妃面對面時是不敢這樣稱呼的。宮女和太監,不論與自己的主人關係如何密切,也不可能當面稱其為「主兒」,這種稱呼只會在背後出現。

其次、「小主」一詞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小主」的原型是「主子」。這種猜測是建立在《宮女談往錄》這本書的基礎上的,由於,僅有這本書中出現了相關的記載,所以,這種猜測僅有孤證,而且,來源並不可靠。

從當前現存的清宮檔案和清宮人員的回憶錄來看,《宮女談往錄》與前者存在較大的出入,可信度不高。不過,若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有可能是清人的口語習慣與現代人不同,倘若「小主」的原型的確是「主子」,那麼,這種稱呼作為一種口語性稱呼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只不過,我們還需更多的依據支撐這種說法。

最後、這一種猜測就是,「小主」一詞純屬子虛烏有,清宮中根本沒出現過這種稱呼。《宮女談往錄》和《珍妃命案》中的關於「小主」的細節都是作者杜撰的,或是在回憶、口語習慣上出現了誤差,由此產生的錯記。

從現存的資料來看,明顯是第三種猜測的可能性更大一點。那麼,既然「小主」這一稱呼存在的可能性不高,宮人該用什麼稱呼嬪妃呢?總體來說,雖然,滿人入關後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漢化,但康乾之前清宮中的交流還是以滿語為主,乾隆時期,清宮的官方語才逐漸變成漢語。

根據朱家溍對太監宮女詢問的記錄,宮人們稱呼嬪妃時,最正確的稱呼是「某宮主位」。由此可見,「主位」才是宮人對嬪妃最正式的稱呼。當然,「主位」只是個籠統的稱呼,根據后妃們地位不同,她們還有專屬的稱謂。

根據清宮人回憶錄來看,當時福晉、格格、太監、宮女在稱呼孝欽顯皇后時,會稱其為「老祖宗」,此時的孝欽顯皇后已是太后,不過,在私底下宮人則會管太后叫「老佛爺」或「西佛爺」。宮人們在皇后面前會稱其為「皇后主子」,在背地裡則會管她叫「主子娘娘」。

由此可見,不論是人前還是背後,宮人對后妃的稱呼都充滿了尊敬,恐怕不會僭越地稱她們作「小主兒」。

至於宮人對其他嬪妃的稱呼,我們不妨來看看唐海炘的《我的兩位姑母瑾妃、珍妃》一文:

「自二妃進宮後,我家從祖母到一般傭人,都稱瑾妃為『四主』,珍妃為『五主』。『主』是對后妃的尊稱,『四』和『五』是按我家中同輩女孩的排列。」

而當其長大後入宮進見瑾妃的時候,其對宮人的稱呼記錄如下:

「下車進了東門,在殿外聽候傳叫。只聽太監一聲高喊:『瑾主子有旨,傳六、七爺進見。』」「姑母踢毽子的姿勢很好看… …太監和宮女們在旁邊喝彩叫好:『瑾主妃踢得妙!』」

根據現存的清宮資料,皇宮中還有稱嬪妃為「娘娘」的情況,由此可見,根據宮人伺候的主位不同,對主人的稱謂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些稱謂可以混用,有些稱謂則不可混用。

總而言之,清宮中是否存在「小主」這一稱呼還需繼續考證,歷史愛好者們萬萬不可受影視作品的影響偏聽一家之言。

相關焦點

  • 很多人都被清宮給帶偏了,宮裡人對自己的主子都是這樣稱呼的!
    想必很多人在電視劇上都聽過「小主」一詞,比如說清宮劇裡面的奴才和奴婢們,經常就會用「小主」稱呼自己的主子。正是因為清宮劇成為了近些年的主流電視劇,所以人們也從電視劇上,了解了很多清朝後宮之間的稱呼,最淺顯的就是「小主」。可是真正的清朝是否真的有這個稱呼呢?
  • 清宮劇多是騙人的,實際上皇后根本不屑參與宮鬥,地位碾壓嬪妃
    尤其是現在古裝劇越來越多,同樣也有許多人非常熱衷於宮鬥戲碼,認為這樣的電視劇看起來才過癮,才更加有意思。清宮劇在一眾的古裝劇當中,成功脫穎而出,不僅有越來越多的觀眾熱愛看清宮劇,同時也有眾多的導演熱衷於拍攝清宮劇。
  • 看了《甄嬛傳》,你應該知道的清朝後宮嬪妃等級
    《甄嬛傳》創造了近幾年清宮古裝劇的收視奇蹟,捧紅了一大批年輕演員,也讓一些老演員再度翻紅。下面我們就以甄嬛傳為例,為清宮劇愛好者普及下清朝後宮的嬪妃等級。 地位最高者為太后。清朝的太后有聖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是皇帝的生母,母后皇太后為皇帝的嫡母。
  • 清宮劇中錯誤叫法你知道嗎?老佛爺不能隨便叫,萬歲爺是戲稱
    有不少小夥伴都是清宮劇謎。當年的《還珠格格》紅遍大江南北,有多少小夥伴至今還是「還珠」謎。後來穿越劇開始流行的時候,甚至不少小夥伴希望能像女主一樣穿越到過去,和阿哥們談場戀愛。可是阿哥們有沒有空,穿越過去能不能活得下來,都是個問題。可以說,我們的童年記憶和青少年生活都被清宮劇打開了大門。但是你知道嗎,清宮劇中有不少bug。清宮劇中錯誤叫法你知道嗎?老佛爺不能隨便叫,萬歲爺是唱戲稱呼中提到的老佛爺,萬歲爺、本宮。
  • 揭秘:清朝嬪妃為何要一個耳朵戴三個耳墜,難道不重嗎?
    現在清宮劇很受人們的歡迎,受歡迎原因有很多,有的人喜歡看後宮的爭鬥,有的人喜歡看清朝的歷史故事,還有的人就是比較喜歡看清朝的服飾了,關於服飾方面,耳墜那是必不可少的,那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但是清朝嬪妃為什麼一個耳朵戴三個耳墜呢,難道不重嗎?
  • 清朝後宮的宮鬥戲是真的嗎?
    清朝後宮的宮鬥戲是真的嗎?隨著一些清朝宮鬥影視劇的播出,引發了大家對於清朝後宮爭鬥的興趣,看著這些宮鬥戲的勾心鬥角,似乎清朝後宮嬪妃的後宮真的是天天精彩,處處新鮮,但這種宮鬥是真的嗎?回答是否定的,為什麼呢?
  • 清朝後宮中,真的是用清宮圖來預測生男生女的嗎?方法其實更簡單
    從邏輯上講,此物應該不是清朝後宮女子必備神器,而且應該效果不大。為啥?因為如果這東西真的有用,那清朝為何還會有這麼多的格格、公主?如果真是清朝人用的,那清朝以前呢?後宮妃子又用什麼來確定生的是男娃?當時主審此案的法官也是個奇葩,正為生不出兒子發愁呢,聽說挖出個寶貝,趕緊讓那幾個盜墓賊擦東西交出來。然後一實驗,別說,還真讓他生出了兒子。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的,這清宮圖的名氣就越來越大了。
  • 清朝嬪妃所穿的「花盆底」鞋,不只是為了美觀,更是為方便皇帝
    近幾年清宮劇的熱播,也很多觀眾了解到清朝的禮儀與習俗和歷史上的其他朝代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清朝後宮嬪妃的髮型服飾乃至鞋子都非常特別,尤其是後宮娘娘們都穿著花盆底鞋,顯得身材高挑,走路的時候必須有人攙扶,看起來尊貴又嫵媚,其實她們穿花盆底鞋不只是為了美觀,更是為了方便皇帝。
  • 真實的清朝後宮生活,沒有那麼多爾虞我詐,每天都過著重複的生活
    清宮劇一直是熱度居高不下的,劇情也往往是后妃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背叛暗害等等。電視劇中的后妃們無一不是美人,衣著精緻,菜餚精緻,電視劇中的畫面處處透露著精緻講究四個字。也因為這些清宮劇,讓大家基本了解了清朝后妃的等級。
  • 別被電視劇騙了:清朝妃嬪佩戴的白領子不是為好看,原來另有其用
    從《還珠格格》到《甄嬛傳》再到《延禧攻略》,後宮裡生活著的女子們的身上到總有各種各樣華麗的服飾。清宮劇的熱播也讓大眾重新開始關注起了後宮妃嬪們的服飾形制。其中就有一個引人注目的配飾,就是後宮妃嬪們脖子上掛著的白領子。那麼清朝後宮嬪妃們帶的白領子到底有什麼作用呢?真的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好看嗎?
  • 清宮戲都是騙人的,一組老照片還原清朝後宮嬪妃真實模樣
    歷史真實老照片——清朝後宮嬪妃歷史真實老照片——清朝後宮嬪妃(裹小腳)慈禧——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鹹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清朝最美的格格,婉容的表妹。民國後改名為王敏彤。
  • 清朝嬪妃為何都戴長「指甲套」?明顯很「礙事」,卻依舊備受青睞
    清朝嬪妃為何都戴長「指甲套」?明顯很「礙事」,卻依舊備受青睞 看過清宮劇的小夥伴對細細長長的指甲套並不陌生,之前熱播的《如懿傳》中,很多人對「長指甲」有了更大的認知,身為後宮嬪妃,長長的指甲套「逼死」了多少強迫症的觀眾,指甲套看似麻煩繁瑣、華而不實,其實蘊藏著階級觀念下的現實背景。
  • "我們被清宮劇騙了,清朝辮子頭其實是這樣的,難怪有人要反清復明"
    清宮劇是近些年來最流行的電視劇類型之一,因此我們對清朝男人的髮型再熟悉不過了。很多人認為,清朝的男人髮型就是這樣的。
  • 被清宮劇誤導的稱呼,格格不是公主,老佛爺並非皇太后
    在古裝劇中,清宮劇是佔比最大的,畢竟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要想改編起來也比較容易些。然而隨著清宮劇的播出,就有很多誤導觀眾的稱呼出現。就好比大家提到「格格」,很多人就認為是清朝公主的稱呼。提到「阿哥」,就認為是皇子的稱呼。提到「老佛爺」,那就是皇太后的稱呼。
  • 清朝的辮子有多醜?真的不堪入目,原來我們被清宮劇騙了這麼久
    最近幾年電視節目都快被清宮劇刷屏了,各種風度的王爺和皇帝,多姿多彩的後宮佳麗,清一色都是顏值擔當,這可迷壞大江南北的宮鬥迷。 很多人都想穿越到清朝,主要原因是覺得清朝人的服裝髮飾很好看,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清朝辮子是怎麼樣的呢?歷史上真實的辮子並沒有影視劇中的那麼好看,就算現在的小鮮肉也很難駕馭。
  • 清宮劇這些人物叫法原來都是錯的,只有她才敢自稱老佛爺
    現如今影視劇裡面的清宮劇熱度算是在持續高漲,大家比較熟悉的幾部,像是《如懿傳》、《甄嬛傳》等等,都是比較經典的幾部了,畢竟周迅和孫儷的演技確實不是蓋的。而在這麼多清宮劇系列中,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裡面的一些稱呼了,像是太后被習慣稱呼為老佛爺,皇上被另稱為萬歲爺。
  • 清朝老照片中後宮嬪妃為何都很醜?那是因為你沒有見過漂亮的
    大家一定都看過很多清朝的宮鬥劇,在電視劇中皇帝後宮佳麗三千,每一個都美得風情萬種,然而大家看到清朝的真實老照片後,才發現清朝後宮嬪妃們的顏值確實是一言難盡,她們不僅沒有電視上的風華絕代,反而還沒有普通的女子好看,很多人還為皇帝感到心酸,哪怕是真龍天子,身邊卻依然沒有佳人陪伴,其實清朝並非沒有漂亮的女子,只不過我們無緣得見而已。
  • 清宮劇多是假的,事實上皇后根本不屑參加宮鬥,皇后碾壓嬪妃
    美女無雙,傾國傾城,在我們看到的更多清宮劇中,皇帝後宮中的妃嬪全都是非常漂亮氣質出眾的美女,她們在宮中為了皇帝的寵愛和地位勾心鬥角,你死我活。可是真正的歷史上後宮並沒有這麼黑暗,而且皇后也並沒有那麼壞,因為皇后作為一國之母,是宮中的管理者,在碩大的後宮中權利是非常大的,而且清朝的皇后一般都是出身貴族,擁有強大的後臺,這是其他妃嬪遠遠比不上的,因此後宮中皇后的身份是最尊貴的。
  • 清朝老照片中後宮嬪妃都很醜嗎?那是因為你沒有見過漂亮的
    人們看過清朝後宮嬪妃的舊照就紛紛直呼,這也太醜了五官一點都不好看,而且眼睛像螞蟻那麼小,再襯託比較肥胖的身材真的讓人無法直視。事實上清朝的後宮嬪妃真的這麼醜嗎?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我們都知道清朝那時候的攝影技術是比較落後的,所以現在挖掘出來的後宮嬪妃這些照片就是沒有色彩黑白照的。
  • 清朝的髮型很帥?別被清宮劇騙了,歷史上的清朝辮子不僅醜還屈辱
    不知從何時開始,清宮劇開始在電視上「霸屏」,雖然近來有減少的趨勢,但還並未徹底絕跡,與其他年代的電視劇相比,清宮劇有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劇中所有的男性都留著「辮子頭」,俗稱「陰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