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舉止是反映出一個人心理面貌的最佳素材了,特別是言語,一個人習以為常的言語往往對其有重要的作用,有特殊的心理意義。
那下方面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剖析一下,以一個心理學的視角,通過一個人總喜歡說的話,看到他性格當中的軟弱,以及內心的自卑。
當然術業有專攻,每一個現象,每一種行為用其他的專業知識,或者生活經驗也是可以有不同解釋的,所以,以下的論述,僅供你參考,它只是一種心理學論述。
1、說抱怨和怪罪別人的話
我的一個朋友小安(化名)給我講了她們家的故事,她告訴我,她的媽媽特別喜歡抱怨別人,以前她不以為然,認為媽媽只是以前日子過得苦,所以現在才這樣。
現在她跟我接觸的多了,學習到了一些心理學知識,她認為媽媽經常抱怨別人,抱怨爸爸做不好事情,抱怨自己在家裡懶惰,才使得家裡經常亂糟糟的等是有很深的心理原因的。
這是因為媽媽的自我太軟弱,所以才需要找一個人來承擔不好的後果。並且媽媽特別能忍,以前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她過得很不好,但是她特能忍,幾乎不會發脾氣,但是事後那些情緒,那些苦楚都會說給小安。
也是因為這樣的母子關係,小安從小就承接了她媽媽的很多負面情緒,這讓小安很容易情緒化,也是這個原因她才來到我的諮詢室。
我們還是回到小安媽媽經常抱怨別人,說一些歸罪別人的話這件事上,為什麼她總是會這樣說呢?
因為她的核心自我不成熟、不穩定,沒有辦法承擔責任,責任和不好的結果會對她的自我構成壓迫,這是原本虛弱,乃至軟弱的自我,無法承受的,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把這些甩給別人。
2、面對困難和選擇說怎麼辦這樣的話
經常說這種話的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在少數,在心理諮詢中也經常會遇到,就比如前不久一個來訪者王強(化名),在諮詢中,他動不動就說老師我該怎麼辦,我不知道怎麼辦,我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類似這樣的話,在我和他的談話中,隨處可見。
王強告訴我他具有一定程度的選擇恐懼症,面對事情總是猶豫不決,希望能有一個人替他做決定,比如他去超市裡買牙膏,兩款產品都不錯,都是知名的品牌,這時候他就看配方,看生產日期,不知道哪個好,不知道該選擇哪一個,就類似這樣的事,經常在浪費他的時間。
那更大一些的事情更就難以抉擇了,如高考選擇哪個專業。比如他選擇了一個熱門專業,本來都已經填好提交了,可是回去之後,又是各種查詢,感覺不太好,就這樣前前後後改了十幾次,直到系統截至。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他看來,一次選擇失敗,結果是很可怕的,而他自己是承受不了這個很可怕的後果的,因為他認為自己很弱,不足以面對這個不好的結果。
3、經常說我好累,我好睏這樣的話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論述過,憤怒有的時候是一種生命力,是一種活力。而一個性格相對軟弱的人,是不會表達自己的憤怒的,或者說一個性格軟弱的人,是沒有脾氣的,是壓抑自己的。
來訪者張京(化名)的經歷和生活狀況就是這樣的,張京是一個憨厚的老實人,是我老家農村的,他沒有任何脾氣,就是喜歡吃,喜歡睡覺,他告訴我因為他總是很乏,很困。
張京表面的行為背後是他生命力的被壓抑,比如他的妻子脾氣特別暴躁,經常罵他,還動不動會對他上手。張京知道自己沒有啥本事,村裡的和他年齡差不多的,有的都沒有取上媳婦,所以他從不跟媳婦發脾氣,當然主要原因是張京本身的心理習慣,從小到大就是那樣一種性格。
儘管表面上張京沒有脾氣,不會憤怒,其實他內心是壓抑的,但是理性告訴他應該對別人溫和,對媳婦好,所以這種理性和他本來的感受就開始「鬥爭」,心理能量就這樣消耗,於是就感到累和困。
看完了上面的內容,不知道看到此處的你有沒有想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一個人的自我發展就是在不斷地發現性格中固有的成分,然後在關係中去鬆動固有的成分中進行的,唯有這樣我們才會活得更好,祝福你,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