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糖50年無併發症,糖化7.0%以下,90歲老人的6個秘訣!

2020-12-14 糖護科技Dnurse

故事人物

90多歲高齡糖友文奶奶,得2型糖尿病已有50多年,而今依然堅持自我血糖管理。

近年來的血糖控制情況:

糖化血紅蛋白7%以下,空腹血糖7.0mmol/L以下,餐後血糖8~10.0mmol/L,偶爾會超過11.0 mmol/L。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堅持胰島素治療40多年。

回顧患病經歷

回想起自己得糖尿病的原因,文奶奶不禁嘆氣,「當年下鄉當知青的時候,幹活累的啊,那時候也不懂,負責在飼養室餵養十四頭大牲口,打草磨料、刨土墊圈,為了不讓牲口受委屈,每天一個人推著車去刨土,再給一百平米的圈換上新土……勞作任務相當繁重,但飲食營養又跟不上,只有饅頭吃,餓的,後來回北京時查出來糖尿病。」

文奶奶回憶說可能重體力勞動導致身體極其勞累,壓力大,再加上營養不良,可能這樣導致了三十多歲就得了糖尿病。

六大戰術秘訣,戰勝糖尿病

講到自己的控糖經驗時,文奶奶笑著說:「得了糖尿病,也要學會利用毛澤東思想,戰略上要藐視糖尿病,戰術上重視糖尿病,千萬不要害怕。」

01戰術秘訣一:堅持用藥

在藥物治療上,文奶奶一開始使用口服降糖藥控糖,後來她經過了解,自己還看了一些醫學專業的書籍,又找醫生討論了一些問題。而後,醫生為她更換了胰島素治療方案,她欣然同意,最後打胰島素一直到現在了。

文奶奶正在使用的胰島素注射筆

她知道很多人該用胰島素時,因為害怕而抗拒打胰島素,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就算不打胰島素,也有人會想能不能不吃藥,甚至還想一勞永逸,啥也不用管。如果自己的治療態度不能擺正確,勢必影響整個治療效果。

大家要知道的是,糖尿病是一個慢性代謝性疾病,目前的醫療水平還做不到根治,不如現在就好好治療,該吃藥吃藥,該打胰島素打胰島素。

現在注射胰島素,對於文奶奶來說已經是每天的必備工作,都是自己按時按量打針,雖然年齡大了,手腳沒那麼靈活,操作起來有點不利索,但她仍然堅持自己給自己打胰島素,不需要任何人幫助。

02戰術秘訣二:勤測血糖

文奶奶自嘲地說,不敢說自己是屬於最勤奮的那類人,但這麼多年,也說得上是醫生眼中聽話的病人。

文奶奶每周安排2~3天測5次血糖,分別是空腹、三餐後、睡前血糖。如果出現空腹血糖高的時候,會加測凌晨血糖;在飲食、運動有變化時,增加監測次數,身體不適時加強監測。

70年代用酒精燈燒斑氏液,80年代到90年代之間用尿糖試紙,90年代後至今用血糖儀,已堅持監測50餘年。用觀察到的血糖結果指導飲食、運動、用藥,科學管理糖尿病。

文奶奶的血糖儀設備

在記錄血糖的筆記本上,我們看到文奶奶的糖化血紅蛋白這些年一直保持在7%以下,血糖非常穩定。

03戰術秘訣三:運動

文奶奶常說:運動最重要的是堅持、規律、適度,一定要做好這3點。

文奶奶年輕的時候,雖然工作忙,但總會抽晚餐後的時間來運動,在小區裡面快走,拉伸一下身體,每天保證半小時左右的運動,微微出汗。

小編提醒糖友們運動量不要過大也不要過小,保證效果的同時也要注意安全。

當然,運動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年齡大了,身體功能下降了許多,膝蓋也不允許了,後來文奶奶就改成了每天早餐後打太極拳,儘量多做點上肢活動的運動。

堅持運動,總能想到辦法!

04戰術秘訣四:飲食不多不少

飲食原則很簡單:飲食規律七分飽;飲食多樣不單一;飲食結構要重視;飲食清淡少油鹽

1. 堅持飲食規律每餐七分飽

堅持每天定時定量,每餐七分飽,固定自己用餐的碗、勺,用固定的碗盛飯,就不會多吃了,也不需要天天稱量,很方便,也能確保不吃撐。

文奶奶家人做的麵團,準備做麵條用

2. 飲食種類要多樣,不單一

她認為得了糖尿病沒有什麼特別需要忌口的,什麼都可以吃一些,穀物、薯類、蔬菜、水果、肉、魚、禽、蛋、奶、豆類、油脂,一個都不能少。

同時,想多樣化,混搭是最好的辦法,大米+小米、大米+紅小豆+芸豆等,多種食材混搭在一起做成飯,營養更豐富全面。後來學習才知道,原來這樣做還真有一定的好處,這樣使得整體的血糖生成指數更低一些,營養也更全面。

3. 每天必定吃肉

文奶奶的飲食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她每天必定吃肉,因為她認為肉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不能不吃肉。

清蒸鯧魚

4. 飲食清淡少油鹽

準備做菜的材料(木耳、西紅柿、雞蛋)

文奶奶幾乎都在家吃飯,很少在外面吃。食材都是常見的,例如西紅柿、木耳、魚、綠葉菜等,烹飪的方法優先選擇蒸、煮、燉,少一些煎、炸、烤,做菜的時候油少一些,鹽少一些,吃著更健康。

05戰術秘訣五:積極的心態

除了堅持測血糖,按照適合自己的方案用藥、吃飯等,文奶奶最難得的控糖法寶就是面對疾病的心態,自信、積極而又堅韌,堅持著自己的愛好,生活簡樸但精神富足。

更為可貴的是,文奶奶得糖尿病這些年,生活質量絲毫沒有降低。自退休之後,30年來堅持每周去老年大學,畫得一手好畫,「我最擅長的是人物畫,」文奶奶一邊展示自己的畫作一邊說,「現在眼睛不太好,畫不了工筆了,開始畫山水畫了……」笑意寫在臉上,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

06戰術秘訣六:堅持學習

文奶奶每天堅持讀書、看報,經常去三甲醫院聽健康教育講座,現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糖尿病相關知識的獲取更加簡單、便捷了,即使年齡大了,她一樣在堅持學習。

她深深懂得,最可怕的就是對糖尿病的無知,無知要付出代價,也切身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知識就是健康,只有懂知識了,才會掌控好糖尿病,做好自我管理,走上正確的控糖之路。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了解糖尿病到底是什麼,每天可以吃什麼、怎麼運動,如何避免併發症,以及最新的診療知識。

最後文奶奶再次強調,防控糖尿病,戰略上要藐視糖尿病,戰術上要重視糖尿病,希望以上六條戰術能幫到廣大糖友,一起戰勝糖尿病!

口述:文奶奶

相關焦點

  • 糖化血紅蛋白必須控制在7%以下麼?看看美國新版指南怎麼說
    早於1955年,研究者注意到成年人血紅蛋白為非均相。1958年,Allen報告,在離子交換層析上的人血紅蛋白可以被分離出三個小的組分,它們較HbA的負電荷更強。這三個血紅蛋白被命名為HbA1a、HbA1b、HbA1c。但是,並沒有被認識到與糖尿病的關係。直至Rahbar使用瓊脂電泳,報告糖尿病患者的這些小血紅蛋白組升高,才被認識到它們與糖尿病的關聯。
  • 如何穩定控糖?醫生告訴您
    /L,如果血糖值高於7.0mmol/L,並且兩次檢查均如此(非連續兩天),可以診斷為糖尿病。但目前有機構認為正常人的血糖應該在5.6mmol/L以內,如果高於就應該進行管控,否則容易進入糖尿病前期,並且發展為糖尿病。第二個是隨機血糖值,當然很多地方也會檢測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的情況下一般會在7.8mmol/L,但如果超過11.1mmol/L且有較為明顯的三多一少症狀(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體重減輕)時,應該考慮是糖尿病。
  • 糖尿病人防併發症:關鍵是減少血糖波動,這樣做血糖穩!
    2、沒有典型症狀,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後血糖≥11.1 mmol/l應再重複 一次,仍達以上值者,可以確診為糖尿病。3、沒有典型症狀,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後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實驗2小時血糖≥11.1mmol/l者可以確診為糖尿病。
  • 「糖」有多傷「心」,你知道嗎?專家解析糖尿病最嚴重的併發症
    血糖正常值是空腹6.1mmol/L以下,餐後2小時7.8mmol/L以下。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或者糖化血紅蛋白≥6.5%,診斷糖尿病。介於二者之間的,屬於糖尿病前期。 正常情況下,人體能夠通過激素和神經調節系統確保血糖的來源與去路平衡,使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
  • 控糖密碼:空腹血糖的正常範圍是多少?如何準確測量?
    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上的定義,正常人的空腹血糖範圍是在4.4-6.1mmol/L之間。其中重點說明了兩個情況:1、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間,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7.8mmol/L,就已經算糖尿病了,叫做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受損。
  • 60多歲老人得了糖尿病,血糖控制在多少比較合適呢?
    看到鄰居因為糖尿病導致中風,在床上癱瘓很多年了,因此圓圓對父親糖尿病的治療尤為關注。 前幾天圓圓帶父親做了檢查,空腹血糖是7.6mmol/L,餐後2小時血糖是11.4mmol/L,糖化血紅蛋白是7.0mmol/L,比正常值都高,所以圓圓很著急。圓圓擔憂的問題相信也是很多糖友困擾的問題。
  • 糖前期遇上更年期餐後血糖10.3,55歲莫姐這麼做,一個月減藥控糖!
    2019年10月確診糖前期,餐後血糖達到10.3之後,她更加「草木皆兵」,有任何症狀都擔心是併發症。 為了控制血糖,莫姐長期飲食減半不敢吃飽,卻沒什麼作用。直到加入三諾控糖特訓營,在老師們的幫助下,身體越來越好。
  • 71歲糖尿病老人,血糖穩定7以下,全靠3個「法寶」
    通常,剛確診2型糖尿病的時候,胰島功能往往只剩下30%-50%了,自身分泌的胰島素不足以維持血糖平衡,只能依靠藥物輔助,但由於很多藥物也要藉助剩餘的胰島功能發揮作用,隨著胰島功能以每年4.5%的速度繼續下降,就會出現藥物失效的情況,不得不增加藥量,甚至打上胰島素,併發症的風險也會隨著代謝紊亂的加劇而增加。
  • 避免糖尿病併發症,需要關注這三個指標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在我國,如果沒有糖尿病的正常人,空腹血糖範圍為3.9–6.1mmol/L,一般來說常規篩查2型糖尿病應該從45歲開始進行,如果結果正常開始每3年進行重複,當然最好的方式是每年進行體檢的時候都進行檢查。
  • 診斷糖尿病的新指標終於來了,糖化血紅蛋白≥6.5%
    相信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空腹血糖、餐後2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這幾個指標都不會陌生,它們都是糖尿病的重要的診斷與評價指標。隨著國內糖尿病發病率的逐年上升,我國在糖尿病的防治上也越來越重視,這在每隔2-3年就更新一版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已充分體現。
  • 糖化血紅蛋白成為糖尿病診斷新指標,這個值有何意義?為你詳解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控制血糖的重要性,除了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等血糖指標以外,大家一定也經常聽說糖化血紅蛋白這個指標,而在我國今年11月份最新發布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更是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了糖尿病診斷的重要指標,到底什麼是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人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有什麼意義
  • 韓國Fu抗糖香氛身體乳|再見了乾燥暗沉糖化!
    現貨批發團購加:1039833465首先來說說糖化,糖化就是指我們身體裡沒有被消耗掉的糖會和蛋白質發生糖化反應,糖化後的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就會失去彈性和對皮膚的作用
  • 這個50個醫學數據必須牢記 !!!
    16.血壓值:正常的血壓範圍是收縮壓在90-140mmHg(12.0-18.7kpa)之間,舒張壓在60-90mmHg(8.0-12.0kpa)之間。高於這個範圍就可能是高血壓或臨界高血壓,低於這個範圍就可能是低血壓。在安靜未用抗高血壓藥的情況下測量血壓,至少三次發現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可診斷為高血壓。
  • 貴州百靈:糖寧通絡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8月28日,貴州百靈發布公告稱,已收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關於《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觀察糖寧通絡膠囊治療新診斷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臨床試驗總結報告》,試驗結果證實糖寧通絡膠囊安全、有效,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 戒糖就能抗糖?4招有效抗糖化!
    通常說的抗糖化,抗的其實是「非酶糖化」,其糖基化末端產物 AGEs 不僅會引發心臟功能障礙、退化性腦疾病、糖尿病併發症等疾病,還會損傷皮膚,使皮膚變黃變黑、沒有彈性、出現皺紋等!抗糖化就是「戒糖」嗎?從抗糖化角度來說,戒糖是無意義的,因為廣義的糖即碳水化合物根本就是無處不在的,而且糖作為人體供能必須物,沒有糖是難以維持人體基本生命活動的。抗糖化到底要怎麼做呢?糖化是一個涉及飲食、皮膚護理和個人生活習慣的綜合反應,因此要有效抗糖化,也要從這幾個方面一起入手。
  • 智能控糖刻不容緩!
    但研究發現,在許多患者身上「三多一少」表現得並不明顯,換言之就是許多患者在患病時並沒有不舒服,但是如果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狀態,則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損傷,甚至各種糖尿病急慢性併發症的發生風險都會增加,比如低血糖、酮症、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等。一旦發生併發症,將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增加病人家庭的醫療費用。
  • 糖尿病者,出現5種情況,當心併發症!控血糖,嚴格遵循「3個字」
    糖尿病者,四個壞習慣,堪稱併發症「催化劑」,別再任性妄為不吃早餐本身患有血糖高的人群,為了控制血糖,就會選擇不吃早餐的方法。這樣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不吃早餐就會增加午餐和晚餐的攝入量,更容易導致血糖升高。
  • 血糖從13降到6,男子給出的控糖方法,確實有可取之處,不妨一試
    我國一直都被認為是糖尿病大國,每十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會患有糖尿病,這種疾病本質上不是很嚴重,但是血糖持續升高會誘發併發症,而各種各樣的併發症會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傷,甚至可能會危害生命。所以如果是發現自己血糖高,就需要及時的採取措施來控制,一男子查出空腹血糖13,僅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將血糖降到了6,他的控糖方法是非常不錯的,值得大家借鑑。
  • 血糖控制的「金標準」,糖化血紅蛋白多久測一次,正常值是多少
    您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可能需要三分鐘,但是你會收穫以下知識:1.糖化血紅蛋白是什麼?2.糖化血紅蛋白有什麼作用?3.糖化血紅蛋白紅知道對少才對?糖尿病在我國是一種特別常見的慢性病,目前我國患者數量十分龐大。根據之前的數據統計,我國2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9.7%的人患有糖尿病。
  • 診斷糖尿病的新指標來了,糖化血紅蛋白≥6.5%!
    曾經有調查顯示,我國人群糖化血紅蛋白的上限值為6.3%,因此很多專家也推薦把糖化血紅蛋白納入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最近,我國最新發布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已經把糖化血紅蛋白≥6.5%納入糖尿病的輔助診斷標準中了。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