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的出土特徵鑑定

2021-01-08 唐龍陶瓷

古陶瓷,包括高古的、明清的以及近代民國的。我們所見到的高古陶瓷,都是經過了一個出土的過程。這個出土,有可能是宋代出土了漢代的,也可能是明代、清代出土了宋代的,或者民國以及這些年出土的。這個出土,是古陶瓷的一個傳承過程。這些陶瓷出土狀況很複雜,有些是鹼性土壤,有些是酸性,還有些是沒有酸鹼性的中性砂土。比如,我們看到一些運河出來的東西,由於黃河淡水衝刷,幾乎沒有酸鹼性。不同的保存情況就出現了很多的出土狀況,有酸鹼腐蝕痕跡、清洗痕跡、受損碰撞痕跡、乾裂等等。有的保存得特別完美,光澤很新,就像剛從窯裡燒出來的一樣。這種情況也是有的,大多是窖藏,還有運河、湖泊裡出來的。這些東西出土以後,才開始受到空氣氧化和溫度變化的影響。有的現在出土了才開始開片,或是繼續開片,繼續釋放它所蓄積的應力。我們把這種開片叫做"補開"現象。

上百種各類出土狀況,以及胎釉自然老化特徵,這些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每件古陶瓷的胎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老化、氧化,甚至還有土侵、水沁等等這些狀況。這是古陶瓷絕對應該有的,只是輕重程度不同。在研究古陶瓷中,發現問題並研究它的規律,甚至從它的製作工藝流程、使用的工具、材料、製作環境來分析。一些特殊的情況,要琢磨琢磨,想想它是怎樣產生的,最終把它還原到當時的情境中。

一、陶瓷胎釉材料辨別

古陶瓷鑑定離不開找科學根據。那麼,科學根據是哪裡來的呢?首先,材料學,我們要知道胎和釉都含有那些化學物質成分。還有,機械方面,當時用的什麼樣的工具,不同的加工工序,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我看到過一個元代扁壺,一看是兩片中間用瓷泥接起來的。燒的時候中間部分可能要扁肚子,要變形。這個工匠聰明,壺肚子裡面加了一條十字筋,這樣一加固就結實了,不容易變形。這就用到力學原理。這個胎,為什麼老,為什麼幹?經過數百上千年,胎中很多物質成分散失掉了,所以顯得又老又幹。往往有些白瓷底胎處發黃了,就是由於多年的侵蝕氧化以及二次氧化造成的。儘管這個"老"和"幹"是個兩個簡單的字,但它們代表了古陶瓷經歷時間歷程的內涵。窯內氧化、還原氣氛的不同,什麼時候用化妝土、什麼時候沒有用,什麼時候胎釉使用的是同樣的原材料,這些都要了解得很清楚。所以物理化學方面你要懂。只要產煤的地方,往往都有瓷土,有了瓷土就有了燒造條件,同一礦脈延伸下去,往往有多個窯系。另外必須要有河水,哪怕是小河,因為瓷器不適合陸路運輸,只能用水路。我們的江河湖泊,都是運輸瓷器的主要線路。所以,水文地質方面也要懂一些。這裡面有很多很多問題,涉及不同學科知識,所以說古陶瓷鑑定是多學科交叉的。

古陶瓷胎和釉的老化中的死氣泡代表了陶瓷有各種侵蝕的痕跡。比如一個金代耀州窯的玉壺春,乾乾淨淨的,但有一面在口沿上有一點點和肚子上一個長條的橢圓形,五顏六色,是受過土侵的痕跡,洗也洗不掉。憑這兩點土侵,我們就能判定這是一件真東西。原因是,這件東西可能是在墓室或是其他什麼情況下,它是側倒了放著的,周圍沒有土包它,就只有肚子和口沿的局部與土接觸,一千年了,接觸的地方發生了物理化學變化,形成五顏六色的蛤蜊光。這就是當時的存放環境造成的。

二、陶瓷器型和紋飾特徵

器型和紋飾也鑑定五大要素中很重要的兩個。不同時代器形、紋飾風格不同。唐代器形以肥胖為美,但早期的略有不同,早期瘦高一些但也較肥,到了中期呈矮胖,到了晚期又拔高了;宋代流行秀美、瘦消;元代,像玉壺春這些器形,他的腹部是下垂的,下邊尺寸就大一些;明代、清代都是圓腹了。紋飾也是代表一個時代的風格,包括刻花、印花、繪畫,紋飾內容的演變也是相互有關係。比如,蓮瓣紋明代是門字型的,元代就不是,這些看得多了都有規律。

三、陶瓷底足特徵

只要是有底足的,都有他的時代風格,這一點對於鑑定舉足輕重。例如磁州窯中的一個玉壺春瓶,底足又寬又厚,胎子是灰白胎,還有化妝土殘留在上邊,甚至還有窯工在沾釉時留下的手指掐捏痕。這種掐捏痕一看明顯就是當時耀州窯、定窯、磁州窯等的特點,這種手工工藝留下的痕跡是磨滅不了的。古瓷器上的掐捏痕都是無意中留下的,往往不規整,有時一個掐得很重,有時幾個重幾個輕,有時只有三個,有時五個,有時還有七八個,那是多次掐捏留下的。

四、其他陶瓷鑑定知識

1、如何鑑別手繪瓷器與貼花轉印的瓷器?

現代仿明清的瓷器,由於成批成規模地作假,所以偷工減料,貼印花的越來越多了。有的局部貼花再加手繪,結合起來。有的印出輪廓線,裡面再填塗顏色。這種情況特別多,特別瓷板畫,很多都是印出輪廓線再填色。真正手繪的,一定能看到筆道,看到筆法,不管是寫款還是繪畫。我們要看這些線條,是軟弱的,還是生硬的,還是流暢的,還是速度極快的。元青花鑑定,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極快的繪畫速度。我們看到很多元青花上都有竹子,竹杆一筆很快就拉出來了,竹葉也是幾筆很流暢,速度很快,而且分布很均勻。光是這小筆的竹子,已經決定了這個繪畫的水平。仿的人他是臨摹的,筆頭沒有貫氣,沒有古代工匠那種胸有成竹的筆法,他是在繡花一樣地完成任務。所以,我們能看出繪畫功力、筆力以及速度上的差別。特別是元青花上的人物,由於工匠十分熟練,都是用筆尖掃出來的。一掃一個臉型輪廓出來了,一掃衣服出來了,再一掃飄逸的袖子出來了。我們沒看到過用中鋒去畫的,都是筆尖一掃,速度很快,帶有極強的藝術性,體現的是白描的功力。古代工匠,畫多長,用多大力,已經非常熟練,感覺到很隨意,但又準確。

現在也有畫得好的,畫得細的,但都是慢慢畫。你白描功力達不到,畫不出那個速度,那個藝術性。所以元青花裡面有很多的優秀作品,不是現在的畫家和工藝大師能夠達到的。

2、瓷器工藝有哪些?

從成型工藝看,有手工拉胚的、分段接胎的、模製的,還有注漿的。其實注漿工藝,在五代時期已經出現了,後來各個朝代也都在用,並不是說沒有,不一定說注漿的就是現代的。元青花裡面很多又粗又笨的,有些也是注漿的。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從胎釉的選料,燒造工藝產生的變化等方面綜合判斷。各個時代的工藝特徵都要熟悉。我們知道,明代切削的圈足,不管是盤碗瓶罐壺,一定是先把足底平切,是平面的,然後再在圈足裡外兩個面上倒角。那么元青花是怎樣倒角的呢?元青花大梅瓶、大罐,弄好以後圈足是拉手的。它倒這個角,不是在輪盤上用刀轉著削的,而是抱在懷裡用刀旋削的,所以就出現不連續的幾個刀痕,而且剮得有深有淺。就憑這一點,底足上的旋削痕,深深淺淺、坑坑窪窪,有火石紅滲出來,這可以判斷出這就是元青花的工藝。所以,就憑這些小的經驗和訣竅,一秒鐘就可以判斷。

3、如何區分瓷器的顏色?

瓷器的顏色與所用的原材料、它的燒造工藝都有關係。顏色釉最輝煌的時期是雍正。雍正朝,唐英任督陶官時期,製作仿古瓷器,恢復了宋代以來的57種單色釉,另外還創燒了一些新品種。所有古代陶瓷的釉色,唐英都仿出來了。當然,我們現在製作顏色釉,很容易了,電腦一分析,都能配出來。甚至樊家井都在賣配好的化學料,什么元代藍釉、明代紅釉,整包整包地賣。而我們古代的顏色釉,都是用天然材料。這種天然材料表現出的就與現代化學料截然不同。特別是琺瑯彩的彩料,在清代雍正時期,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進口的,後期慢慢自己也配出來了。那麼這些彩料經過兩百多年,就發生了一些變化。這種老化,隨著一年四季溫度的變化,會產生開片,由於空氣接觸對他的侵蝕,表面會產生氧化。所以我們看琺瑯彩,一定要看料上有沒有開片,有深有淺的,尤其是綠彩上往往最為明顯。這些開片有直的,也有斜的,斜的我們稱為"蒼蠅翅",泛出五顏六色的光澤。到代的琺瑯彩,這些開片和氧化的情況都存在,只不過有的輕,有的重。我們民國仿的琺瑯彩幾乎沒有這個情況,現在仿的也沒有這個情況。就是現在做舊做出來的開片,它是整個千篇一律都有的,他不可能光是綠彩有。粉彩上的彩料,雍正乾隆時期在白地子上畫的粉彩,用側光一照,就能看到在彩料周圍,有寬度不到1個毫米的一圈彩暈。這是什麼原因呢?由於粉彩彩料中含有鉛,經過幾百年鉛析出在彩料邊緣又經過氧化,所以產生五顏六色的光。這種彩暈是兩百年以上才能夠形成的,這一發現也是看了成百上千件後總結出來的。現在做舊,不外乎用酸鹼,局部做舊太生硬了,所以基本都是整個做,而這種做出來的"舊"是不符合古陶瓷年代特徵的。

一件古瓷,全身上下所有地方全部都受土侵,那是不可能的。即便全身上下都被土包住,土顆粒間還有空隙。為什麼發現有些土侵痕跡裡面一些小的孔洞是乾乾淨淨的。受侵的地方像飯粘子一樣洗也洗不掉,而沒有受侵的地方乾乾淨淨的,所以就形成像地圖一樣,這就是自然老化。人為做的,整個器身全部都是舊的。實際上,現在做舊的手段仍然很拙劣,很容易識別,沒有那麼神秘。能夠把瓷器表面做舊做得生動的跟真的一樣,幾乎沒有。

相關焦點

  • 中國出土古玉沁色的鑑定
    (4)沁色顏色的修飾詞:如雞血紅、癸花黃、蟹子青、鸚鵡綠、茄皮紫、黑漆古、魚肚白等均為修飾詞,此與沁色的實質性無關。(5)前人對沁色的誤導,如:「地火沁、血屍古」等說法,均屬於缺乏科學基本知識的無稽之談。
  • 「丘小君談古瓷」出土情況和胎釉老化才是根本
    ——2015首屆山東濰坊古陶瓷文化節丘小君老師發言內容(根據錄音整理)2015年6月17日,國內古陶瓷領域專家、藏友雲集山東濰坊,首屆中國古陶瓷文化節拉開序幕。文化節期間,著名古陶瓷評鑑專家丘小君與各地來的藏友進行互動,漫談古陶瓷鑑定。為使更多藏友從中獲益,徵得丘小君老師同意,現將丘老師發言內容整理如下。
  • 教你一招:通過「土斑」鑑別高古陶瓷?
    瓷庫中國將在這裡給廣大瓷器愛好者提供一些鑑別方法,制假者無法仿造的「土斑」是鑑定的重要方法之一。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於是土中而來,自然會留下明顯的出土痕跡,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據。
  • 古瓷器化妝土與工藝鑑定
    5、新密西關窯址出土五代白釉劃花爐  6、故宮博物院藏金代定窯印花龍紋盞 7、泰華古軒藏耀州窯五代青釉鬥笠盞  8、曲陽澗磁村晚唐墓出土精細白瓷鳳首瓶  9、臨城邢窯博物館藏「盈」字款白釉印花盤  10、耀州窯北宋青釉臺盞  11、銅川黃堡窯出土唐代白釉綠彩爐(圖六)宋元時
  • 怎樣通過「土斑」鑑別高古陶瓷?
    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於是土中而來,自然會留下明顯的出土痕跡,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據。
  • 怎樣通過土斑」鑑別高古陶瓷?
    邢窯白釉點彩子母獅塑像,唐,高10.8cm,底邊長6.3cm。瓷庫中國將在這裡給廣大瓷器愛好者提供一些鑑別方法,制假者無法仿造的「土斑」是鑑定的重要方法之一。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於是土中而來,自然會留下明顯的出土痕跡,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據。
  • 6張館藏圖,學習古玉「有裂必有沁」特徵,提升收藏眼力(乾貨)
    古玉深埋地下,往往出現裂痕,分析其形成原理與沁色特徵,對我們進行鑑定,大有裨益。一、裂痕的形成玉是非均質體,內部有應力存在,應力往往在某一方向產生,而非雜亂無章。三、裂處的顏色特徵絕大多數沁色為鐵離子沁入,因此往往呈現黃褐色到黑色,黃褐色為三價鐵,進一步氧化就成了黑色。所以我們常見到的牛毛紋,多為褐色或黑色。縱觀中國出土玉器,沁色多為土沁或水沁,或者灰皮、或者黃色、褐色等,其他沁色很少出現。
  • 晶哥聊古玩:這批出土的元青花,可作為鑑定比對的標準器!
    #建國以來考古發掘出土的元青花資料主要來自四個方面:窖藏、墓葬、遺址和窯址。窖藏是由於同一批文物由於特殊原因,被埋在一個像窖穴一樣的地方,而這個出土文物的土坑就叫窖藏,出土的文物就叫窖藏文物。1980年11月,江西九江高安發現一元代窖藏,共出土器物245件,其中瓷器239件。
  • 耿寶昌:宣德青花四大權威鑑定特徵,看手中青花是否到代!
    高古瓷研究以馮先銘,陳萬裡先生為泰鬥,明清瓷器鑑定則以孫瀛洲,耿寶昌師徒為掌門。耿寶昌老先生在古瓷器鑑定這方面的成就之高,在《明清瓷器鑑定》耿老整理描繪了非常多的宣德瓷器器型介紹,看起來已經十分完備,但在今天更深入的研究看來,還是有不少滄海遺珠,未被選進。
  • 江建新談陶瓷考古:發現千年窯火,重在揭示器物文化內涵
    陶瓷考古研究重在對器物本身文化內涵的揭示澎湃新聞:江所長好,從景德鎮窯業遺存的考古發掘,到對出土瓷器的具體研究,再到對出土陶瓷文物的整理與修復等一系列學術成果中,可以看出您對景德鎮古窯址的發掘與研究傾注了大量的心力,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您最初是如何與陶瓷考古,與景德鎮古窯址結緣的?
  • 大歷史·真工匠——訪古陶瓷修復專家於愛平
    隨著知識的積累和修復陶瓷技術的愈發嫻熟,她已經可以為一些藏家修復破損的陶瓷。就這樣,於愛平逐漸成為上海小有名氣的修復師。於愛平用全部的心思鍾愛著她的職業,用精湛的技藝,淵博的學識,極致的耐心讓一件件殘缺的古瓷重新綻放光芒,現在的於愛平仍然單純憑藉手工筆塗修復陶瓷。2000年,於愛平成立了 「古陶精舍」工作室,作為「古陶精舍」的創始人,在修復陶瓷的同時招徒傳承技藝,親傳親授,從不懈怠。
  • 磁州窯瓷器價值百萬是哪些又是如何鑑定
    古瓷釉面萎縮而滑膩,觸之如嬰兒肌膚,滑不溜手,妙不可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膩溼潤者除外。磁州窯瓷器鑑定知識2:看釉通常人們將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在一般人的眼中,仿佛所有的瓷之釉都是一樣的,其實不然。大約從戰國開始進入漢,就在陶器上掛釉。
  • 合肥出土的壽州窯瓷器
    1984年出土於合肥市隋開皇三年張氏墓。後期多位古陶瓷學者調查過,最終在1988年由胡悅謙先生擔任領隊對其部分窯址進行了試掘,幾十年來,眾多古陶瓷研究者孜孜不倦的鑽研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據先生發掘的結果,共有窯址10處,地跨古壽、濠兩州(即今天的鳳陽縣和淮南市等地),從東至西長約80餘公裡,時代可從南朝的陳,經隋至唐末,歷經350年左右。②根據考古資料證實,除了安徽,在蘇、豫等地均有出土,可見壽州窯在當時是非常暢銷的產品。
  • 一件老化特徵突出的汝瓷鵝頸瓶
    這是口沿部的250倍微觀視頻,可以看出具備典型的出土特徵且自然老化很突出誇張,極具識別性!這件瓶子跟其它老瓷瓶一樣都是口沿老化尤其明顯,器身部位差一個級別,沒這麼密集。另由於這件是裹足支燒,足部裹釉,所以足部也一樣誇張。
  • 「中國陶瓷之鄉」屈鬥宮德化窯遺址
    1976年福建省博物館和廈門大學聯合發掘了屈鬥宮和碗坪侖二處窯址,出土了6000多件完、殘器物和燒制工具。屈鬥宮德化窯遺址,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鬥宮德化窯遺址,器物的造型和燒制方法,具有明顯的宋元時代的特徵。以墩仔式碗、銅羅盤、高足杯和弦紋洗為主,還種印花盒、洗、蓋盒。
  • 古瓷上的瑕疵:往往是真品的佐證!
    陶瓷生產是一個非常複雜細緻的過程,從原料至燒成任何一道工序稍有疏忽,即有引起缺陷甚至報廢的可能。所以釉面通常會出現一些小的瑕疵,如氣泡、棕眼、縮釉等。 另外,瓷器出窯後,在長期的使用和把玩過程中,釉面又極易產生一些人為損傷,如劃傷、磕傷等。
  • 古代玉器「橘皮紋」的形成機理與鑑定特徵
    橘子過去古玩行有句老話叫:「瓷看底,玉看皮」,意思是在瓷器鑑定中,對器物底足特徵的判斷十分關鍵,甚至還有「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的說法;而玉器鑑定中對玉器表面特徵的判斷非常重要,這一方面由於玉器表面特徵相對明顯和直觀
  • 宋代耀州窯瓷器的特徵與鑑定
    往來的商賈如雲,這裡已經形成一個規模巨大的陶瓷生產和銷售中心。他們還把產品運到外地銷售,這在《續資治通鑑長編》裡就有記載,在宋哲宗元佑八年 (公元1093年),「耀州遺子弟載陶器四車,進京(汁京,今開封)貿易[3]。耀窯之胚胎比柴窯之胎,質略粗,性略糠,色略白,惟無釉漏胎之處不反黃土色耳。2.器釉特徵:南宋出現了暗青、青綠、青黃、淡青、月白等多種色調。
  • 杭州蕭山發現一處春秋時期古窯址 出土大量原始瓷片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裘家塢村於近日發現一處春秋時期古窯址,出土了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據了解,該古窯址對研究蕭山地區商周時期窯業的發展有著重要價值。據初步勘測,該古窯址是一處春秋時期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合燒的窯址。窯址長約5米,文化堆積層厚約40至50釐米,出土有印紋硬陶片、原始瓷片及紅燒土。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文化站工作人員表明,儘管現階段部分窯址已被破壞,不過從現場的土層來說,泥土中陶片沉積十分密集,不少陶片上都印著整齊的紋樣。
  • 杭州發現春秋時期古窯址 出土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
    圖為杭州發現的春秋時期古窯址 楊金東 攝 中新網杭州12月16日電 (江楊燁)12月16日,記者從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裘家塢村發現一處春秋時期古窯址,內有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