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無相有道原創並獨發百家號,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國玉器在8000餘年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產生了無數彌足珍貴的藝術瑰寶,這些古代玉器不僅蘊含著豐富歷史信息,同時也表現出獨特的歷史痕記,「橘皮紋」就是古代玉器的重要特徵之一。
玉器的「橘皮紋」又稱玉器的「磨砂現象」,是指玉器在漫長的歲月中,受環境中的酸鹼成份及溫溼度變化的影響,玉器表面經過長時間的氧化、侵蝕、剝落後所形成的一種凹凸不平的古舊特徵。
由於這種玉器表面特徵在放大鏡下觀察很像凹凸不平的橘子皮,因此俗稱「橘皮紋」。
過去古玩行有句老話叫:「瓷看底,玉看皮」,意思是在瓷器鑑定中,對器物底足特徵的判斷十分關鍵,甚至還有「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的說法;
而玉器鑑定中對玉器表面特徵的判斷非常重要,這一方面由於玉器表面特徵相對明顯和直觀,另一方面則說明玉器表面特徵蘊含著豐富的時代信息且具有一定的規律。
玉器的「橘皮紋」就屬於玉器表面特徵之一,是玉器在後天環境下所產生的一種次生特徵,也是反映玉器製作年代和時間痕跡的重要標誌。
值得注意的是,在玉器鑑定過程中,對任何特徵的判斷都不應該是孤立而單一存在的,需要同時結合玉器的其他各項特徵,全面地進行鑑別。
隨著近幾十年收藏熱潮的興起,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各種贗品古玉泛濫肆行,隨著各種造假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原本是古玉鑑定可靠依據的「橘皮紋」特徵,現在也被仿製的相似度極高,因此令很多古玉收藏者真假難辨,不知所措。
但是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假的終究是假的,今天我們就從玉器「橘皮紋」的形成機理說起,在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深入剖析玉器「橘皮紋」的形成原因與實際特徵。
玉器「橘皮紋」的形成機理較為複雜,既取決於玉器材質的原生礦物特性,也取決於玉器製作過程中的工藝特點,更取決於玉器後天所處環境及相關條件,因此若想正確理解玉器的「橘皮紋」,就要從以上三個方面著手深入研究。
玉器「橘皮紋」的形成涉及了礦物學、物理學等學科的相關原理,簡單歸納起來其形成機理如下:
由於玉器長時間受環境中的酸鹼成份及溫溼度變化的影響,在玉器表面產生了一種氧化反應,其最初狀態為一層氧化膜,或一層較薄的灰白色皮層。
經過自然脫落或摩擦受力,這層氧化膜或鬆軟皮層漸漸褪去,此時玉器表面一方面由於氧化和侵蝕,相對鬆軟的部分因脫落而產生下陷,另一方面由於受環境溫溼度變化的影響和玉石應力的作用,玉器表面出現皴狀微皺和突起。
正是這種長時間的氧化、侵蝕、剝落、突起過程的反覆進行,使原本光滑的玉器表面逐漸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古舊特徵,最終就形成了玉器的「橘皮紋」。
由於這種玉器古舊特徵的呈現程度輕重有別,有些玉器表面的「橘皮紋」特徵雖然存在但卻並不十分明顯,因此這種玉器的古舊特徵也被稱作玉器的「磨砂現象」。
分析了自然狀態下玉器「橘皮紋」的形成機理之後,我們再來了解一下贗品古玉上現代工藝仿製「橘皮紋」的方法:
為了模仿古玉「橘皮紋」,造假者一般使用噴砂槍對玉器進行噴砂打磨,或者對玉器進行滾筒打磨,總之是使用磨料或機械工具極力模仿自然狀態下玉器表面凹凸不平的古舊特徵。
待玉器表面凹凸不平形成之後,再對玉器進行酸洗和酸蝕,這樣可以使凹凸不平處顯得更加自然圓潤,籍以模仿古玉自然的古舊感,在這些工序之後,還要再對玉器進行打磨作舊,如此一通折騰下來,造假的贗品古玉便有模有樣具備了一定的迷惑性。
通過了解橘皮紋的形成機理我們可以得知,玉器表面自然生成的橘皮紋的特徵如下:
首先,由於橘皮紋的形成要經歷氧化、侵蝕、剝落、突起等過程,因此自然生成的橘皮紋總體上呈現「凸起」的狀態,因此又有學者將玉器的橘皮紋稱作「氧化突起」。
而人工造假的橘皮紋由於依靠噴砂手段快速衝擊玉表形成凹陷,從而缺乏自然狀態下橘皮紋生成所經歷的剝落和突起等過程,因此造假的橘皮紋是低於玉器表面的凹陷,有的部位甚至形成不均勻的片狀凹陷,這與古玉橘皮紋突起於玉表且均勻分布有著明顯的區別。
其次,由於古玉自然橘皮紋的生成屬於玉器氧化、侵蝕和輕度鈣化的範疇,因此古玉真品橘皮紋經常會有自然沁狀,如果在橘皮紋處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可見自然沁色或自然沁坑等自然沁蝕狀態。
人工造假的橘皮紋則沒有這種自然沁狀,而是常常呈現堅硬、光滑、呆板的狀態。
此外,人工造假的橘皮紋近年來出廠後還要再經過經過人工加盤和沁色暈散,因此欺騙性較大,此外還有使用帶有原始天然皮殼的玉石原料來製作橘皮紋,其效果更佳,迷惑力更強。
但是無論使用怎樣造假手段,古玉贗品同真品相比總有難以企及的不足之處,真品古玉的神韻與魅力,正是在橘皮紋等玉器古舊特徵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而對玉器橘皮紋的判斷也只是玉器鑑定的方法之一。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在玉器鑑定中,對任何特徵的判斷都不應該是孤立而單一存在的,需要同時結合玉器的其他各項特徵,全面地進行鑑定和甄別。
中國玉器的歷經千年而不朽的無窮魅力,正來自於其厚重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徵,對這些蘊含豐富歷史信息的古代玉器的鑑賞與研究,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