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出土的壽州窯瓷器

2021-02-17 寶蘊高古瓷品鑑匯

隋壽州窯青釉盤口四系印花壺 (圖一)

盤口,長頸,溜肩,肩部豎置對稱雙股泥條製成的豎系。腹外鼓,腹以下漸斂,近底處外侈,平底。青灰胎,胎質較細,胎骨厚重。施釉至腹部,釉色青中泛綠,近底處局部粘釉,釉面有開片紋,施化妝土。從頭至腹,用當時流行的模印印花工藝飾五層紋樣,頸、肩部為朵花與草葉紋相間排列組成的兩層帶狀紋,線條較寬;腹部為兩層變體覆蓮瓣紋夾一層忍冬紋,每層紋飾均以弦紋相隔,線條纖細柔美。1982年出土於合肥市北門白水壩菜場,現藏於安徽省考古研究所。

隋壽州窯青瓷盤口六系蓮瓣紋壺 (圖二)

盤口,長頸、溜肩,圓弧腹,平底內凹。肩置六個條形系,腹部弦紋上下刻劃對稱仰覆蓮紋。青綠釉微帶黃色,釉層較薄,晶瑩透亮,有細小開片,釉施至腹下部,有垂釉現象。1984年出土於合肥市隋開皇三年張氏墓。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院

隋壽州窯青釉剔花蓮紋豆 (圖三)

敞口,弧腹,內收,高足外撇,盤內刻劃蓮瓣紋,蓮子紋,弦紋,盤內外施青釉近足底,無釉處露灰白胎,質較粗,胎較厚。盤內及高足上有刻銘,暫未釋出。長豐縣水湖鎮農民上交。現藏長豐縣文物管理所。

隋醬釉團花四系罐 (圖四)

小盤口,短頸,圓鼓腹,平足。肩部橫置對稱條狀四系。腹部有弦紋一道將器身分為兩部分,上腹模印三組朵花紋與草葉紋,並有規則的並列組成紋飾。上半部施醬釉,下半部和底無釉,灰白胎,胎體厚重。2003年4月11日,合肥市瑤海區大興鎮宋伏龍窯廠出土。現藏合肥市文物管理處。

隋壽州窯青釉四系盤口壺 (圖五)

盤口,長頸,鼓腹,平底。肩部豎置對稱條狀四系,頸部飾凸弦紋三道。其全身施青綠色釉不及底,灰白胎,胎質較細。2003年4月11日,合肥市瑤海區大興鎮宋伏龍窯廠出土。現藏合肥市文物管理處。

隋青釉覆蓮紋四系罐 (圖六)

直口,圓鼓腹,平底。肩部橫置對稱條狀四系,一系殘。腹部有旋紋,將器身一分為二,上腹刻劃一周覆蓮紋。周身大部分施黃綠色釉,胎呈灰白色,胎體厚重。殘一系, 2003年4月11日,合肥市瑤海區大興鎮宋伏龍窯廠出土。現藏合肥市文物管理處。

隋壽州窯青釉瓷碗 (圖七)

敞口,腹內收,餅形足,施半釉,近底及底無釉,器內有三個支釘痕,灰白胎。1976年7月由蜀山公社永青大隊村民上交。現藏於合肥市文物管理處

隋壽州窯青瓷杯 (圖八)

口微斂,斜腹,小餅形足,邊緣斜修一刀,施大半青釉,近底及底無釉,有細小開片,器身有旋削痕,灰白胎。1988年初安徽省武警總隊工地出土。現藏於合肥市文物管理處

唐壽州窯黃釉褐彩四系罐 (圖九)

平口,短直頸,豐肩,圓腹,平底,肩部有對稱四系,造型敦厚飽滿,外壁施半截黃釉,釉下用三處褐彩斑點點綴,線條粗放,色調明晰,體現了壽州窯黃釉瓷器的特點。1994年10月14日肥東縣白龍費集鄉許小村謝道銀交。現藏於合肥市文物管理處

唐壽州窯黃釉瓷枕 (圖十)

枕平面呈橢圓形,枕面中部下凹,兩端微上翹,底部外凸,中空,底部有排氣孔,通體素麵無紋。全身大部分施黃釉,底部無釉。枕面釉厚並有開片,四周有縮孔,釉淌至底部形成較厚積釉。夾沙灰白胎。1985年4月合肥市司法局建築工地(四灣)出土。現藏於合肥市文物管理處

唐壽州窯黑釉貼花瓷枕 (圖十一)

腰圓形,枕面略凹大於底部,雙側微翹,四壁向下斜收,底略凸,有一圓形氣孔。左側及後側各有一樹葉形貼花紋。枕面及四周側面滿施黑釉,釉色均勻。底無釉露灰白胎,胎質細膩。出土於長豐縣水湖鄉李集,現藏於合肥長豐縣文物管理所。

唐壽州窯黃綠釉瓷枕 (圖十二)

枕為腰圓形,枕面大於底部。枕面略凹,雙側微翹,四壁向下斜收,底略凸,有圓形氣孔。枕面及四周側面滿施青黃釉,色均勻而質較粗。底無釉露灰白胎,胎質細膩,底四周有12處垂釉點。長豐縣水湖鎮農民上交。現藏於長豐縣文物管理所。

唐壽州窯黑釉瓷枕 (圖十三)

呈長方形,四角圓潤,上寬下窄,枕面微內凹,形成弧曲狀,五面施黑釉,底部無釉,有細小開片,一側面流釉並伴有較大開片, 一側有圓通氣孔。黃白胎。枕體中空。合肥市四灣市外貿局宿舍工地出土。現藏於合肥市文物管理處

五代壽州窯黃釉水盂 (圖十四)

由器蓋、器身組成。器蓋圓形,微微隆起,頂部捏塑斜蒂鈕,蓋面施白釉、蓋底部無釉,白胎。從蓋徑,榫口及釉色來看,應為另配。整體圓唇,口沿微斂,肩腹外弧呈鼓狀,餅形足,底部外緣一圈斜修一刀,露灰白胎。通體青釉微泛黃,釉層較薄,有細小開片,剝釉嚴重。2004年4月10日政務區五代墓出土。現藏於合肥市文物管理處。

壽州窯的歷史地位及藝術價值

  壽州窯是目前安徽省發現的古代瓷窯遺址時代最早的一個窯口,位於淮南市田家庵區的上窯鎮,是我國唐代著名瓷窯之一。唐人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一書中,將壽州窯列在當時名窯的第五位,居江西洪州窯之前,並指出:「壽州瓷黃」。 ①1960年2月,由安徽省博物館胡悅謙先生及淮南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配合下發現了壽州窯窯址。後期多位古陶瓷學者調查過,最終在1988年由胡悅謙先生擔任領隊對其部分窯址進行了試掘,幾十年來,眾多古陶瓷研究者孜孜不倦的鑽研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據先生發掘的結果,共有窯址10處,地跨古壽、濠兩州(即今天的鳳陽縣和淮南市等地),從東至西長約80餘公裡,時代可從南朝的陳,經隋至唐末,歷經350年左右。②根據考古資料證實,除了安徽,在蘇、豫等地均有出土,可見壽州窯在當時是非常暢銷的產品。
   雖然唐代壽州窯作為名窯響譽全國,但是其賴以成名的黃釉瓷器無論胎和釉都不是其燒造最精細的,一般從胎質來說,唐代壽州窯的產品大部分胎質較粗,釉色大多發黃。而其前身隋代淮南窯的產品為青釉,胎質較細膩,誠如徐孝忠先生所論述的胎質較細膩,玻化程度較強,凝結度也高,有光澤,呈青灰色。瓷器產品整體的質量比唐代產品為好。唐代中晚期黃釉與黑釉器的瓷胎顯得粗澀,呈淡紅或黃紅色,胎泥一般未經淘洗,比較粗糙,並加入了「化妝土」。③在釉色中隋代與唐代在氧化焰和還原焰中分別燒制出了青釉和黃釉。隋代燒制採用的還原焰顯得釉水較為光潔,細膩。隋醬釉團花四系罐(圖四)和唐壽州窯黃釉瓷枕(圖十)也分別代表了該類釉色的特點。在裝飾紋飾中,隋唐可以說是各領風騷,各具特色。常常帶有模印、刻劃、貼花等裝飾工藝,另外一種叫做漏花印紋,在發掘報告中的描述是用薄皮預製各式圖案,將漏花印版貼在胎坯上,施白瓷衣(即化妝土)後取下印版,胎上即漏成陰文花,再施黃釉入窯煅燒,便呈現濃厚色彩的漏花印紋。黑釉器,待施白色瓷衣後,將預製漏花印紋版貼上,施黑釉後取下印版入窯煅燒,即成黑釉白色的漏花印紋。④不管怎樣製作,這種早期漏花裝飾的形成,一定對後期黑釉的剪紙貼花裝飾即北宋時期吉州窯起到了啟示作用,再加上宋時剪彩的盛行,最終促成了宋代黑釉茶盞的高度發展。唐壽州窯黑釉貼花瓷枕(圖十一)就是此類器物的傑出代表。其兩側分別貼有樹葉紋,通體漆黑潤渾的釉色,葉子撒落在黑釉的期待之中,米黃色的葉子像是舞動著生命的姿態,整體黑白處理得當,是極其單純的藝術美。壽州窯在造型上與北方窯有些相同,而裝飾風格又具有南方瓷窯風格。這是淮南一帶當時作為南北交通樞紐之地,南北方經濟文化在此相互交融所致。淮河流域一帶隋墓中出土的青瓷器物大部分出自壽州窯,如隋醬釉團花四系罐(圖四)整件器物模印花紋豐富,朵花紋與草葉紋穿插裝飾,給人以飽滿、挺拔之感,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

關於壽州窯一些新的探討

  現在基本統一對壽州窯停燒的認識認定為唐末,究其原因,是否是由於唐王朝打擊淮南一帶的割據勢力而造成的生產力衰退;仰或唐代其分布區域較散,產品暢銷產量大,所以供不應求,瓷土逐漸枯竭,直至產品逐年下降;再或當時南北方等大量燒制出高質量瓷器,包括安徽本省宣州窯等處瓷窯的不斷衝擊,造成其最終停燒。在合肥唐代墓葬出土的瓷器中,確實出土了邢窯、宣州窯及其它窯的產品,從整體上要高於當時壽州窯的黃釉瓷器。而合肥距壽州窯不到100公裡,這似乎有著必然的聯繫。
  從胡悅謙先生對遺址的發掘和調查中,尚未發現晚於唐代的遺物,說明壽州窯燒瓷的歷史有可能終於唐末,但由於發掘時只是部分遺址的清理,並不能否認壽州窯在五代就一定沒有燒造。所以本人大膽推測一下其最終停燒是否會在五代時期。合肥市文物管理處2004年4月10日在建設中的合肥政務新區新挖河道施工工地,發掘出土了一件五代時期的黃釉水盂(圖十四),其中蓋子為另配,墓葬編號M2⑤。無論從胎釉來看都是典型的壽州窯產品。從全國來看,五代時期的墓葬較少,因此從器物類型學來說,還沒有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特徵,對瓷器的器形歸納尚停留在研究階段。該器物燒制年份為唐代還是五代,起碼給了我們一個新的啟示和觀點,並推動對壽州窯的燒制年代進行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唐壽州窯黃釉褐彩四系罐 (圖九)出土於合肥市肥東縣,由一農民上交到合肥市文物管理處。該器物從器形、胎、釉綜合來看,是典型的唐代壽州窯瓷器,其釉下點褐彩的特徵在此前的調查及發掘報告中均未出現過,它的出現補充了壽州窯釉色的類型,對壽州窯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件難得的器物。十幾年前合肥市文物管理處彭國維先生曾經與胡悅謙先生描述過此類器物的特徵,但先生矢口否定,不相信壽州窯有此類器物的存在,由於特殊的原因當時他並沒有看到實物。時至今日,先生已駕鶴西去,甚為遺憾。2006年8月23日,安徽省文物鑑定站數位專家鑑定該器物為二級文物,並確定為壽州窯唐代產品,對該器物給了一個明確的答案,為其驗明真身,討論結果終於塵埃落定。



相關焦點

  • 流羽飛花——絞胎瓷器概說
    有確切紀年的唐代胎瓷出土過兩件,一件是唐神龍二年 (706)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絞胎騎馬俑,另一件是唐開元二年(714)楊諫臣墓出土的絞胎缽。還有一件青瓷絞胎枕,雖無明確紀年,但出土於寧波市和義路唐末遺址裡,也可確定為唐代。其他藏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和私人手中的絞胎瓷器,根據造型、胎質、釉色、紋飾和工藝,可確定為唐代產品的有絞胎枕、缽、爐、盂、碗、盤、球、高足杯、茶葉錘等十多件。
  • 「黑石號」沉船的背後:出土瓷器珍品與唐代陶瓷貿易
    斂口杯可以在隋代的深腹杯中找到其祖型;撇口杯在唐代的墓葬和遺址中也有發現,如江蘇徐州奎山唐墓出土的白瓷單柄杯和1957年河南陝縣湖濱區出土的白瓷圈柄杯即是。與國內出土的束腰杯相比,沉船中的口徑略大一些、腹深略淺一些,器物顯得矮一些。撇口杯是仿金銀器的造型,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掐絲團花金杯和1963年西安沙坡村出土的素麵銀杯的造型就與國內發現的白瓷束腰杯一致。
  • 河北定州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瓷器精粹
    靜志寺地宮入藏瓷器最引人矚目,共計115件,幾乎全部是北宋早期的定窯產品,其造型端莊秀美,胎質平薄細膩,釉色柔和潔淨。
  • 中國傳統文化,瓷器文化,北方白瓷
    隋唐墓中瓷器總的看來,中小型墓中隨葬白瓷的情況較多。白瓷常常與其他釉色瓷器共出,如青瓷、黃瓷、褐瓷、醬瓷等,只出白瓷的墓葬,在河北臨城發現較多。三足爐小編認為壺在隋代較多,盛唐、中唐都有,晚唐時在合肥、西安又有發現,但造型已有變化。碗從中唐開始多見,晚唐則更多。碗託和盞都只出現在晚唐墓中。如果單從數量上分析。
  • 成都琉璃廠出土大量五代至宋元瓷器 窯戶或設計商標相互競爭
    成都琉璃廠出土大量五代至宋元瓷器 窯戶或設計商標相互競爭 2020-03-11 16:55:43責任編輯:王禕   中新網成都3月11日電 (嶽依桐)記者11日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於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期間對位於成都市錦江區的琉璃廠窯址開展考古勘探和發掘,發掘面積近3000平方米,清理出土窯爐
  • 瓷器鑑別:白釉瓷器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瓷器的釉面對瓷器起著保護的作用,可以增加陶瓷製品的機械強度和熱穩定性,降低損耗率,還能美化瓷器,方便清潔,防水等優點。釉的發明和運用,也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先決條件。根據史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古代的制陶實踐中,在不斷的改進原料的選擇和處理以及提高燒成溫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礎上,就創造出原始的瓷器。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生產技術的提高,歷朝歷代的瓷器湧現出獨具特色的釉面,其中出現最早的就是白釉瓷器。
  • 東溝窯瓷器有的類似汝瓷嗎?
    由於白瓷、黑瓷和白地黑花瓷極少, 目前尚未發現有相關的窯具, 將這類器物視為同一時期窯工的生活用瓷, 因個別能復原的白瓷器形與同一時期的青瓷、鈞瓷差別不大, 故一併介紹。依據地層關係以及出土遺物類型、釉色的發展變化, 可將東溝瓷窯址發掘所獲得的資料初步劃分為三期。
  • 元明清藍釉瓷器
    藍釉瓷器的品種十分繁多,而且元明清三朝也各有藝術特色。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藍釉瓷器收藏知識,使您對神秘的藍釉瓷器不再陌生。一、藍釉瓷-基本介紹藍釉瓷主要有霽藍、天藍、藍釉白花等品種,屬於高溫顏色釉。藍釉瓷多用於古代重要的祭祀場合和陳設使用。
  • 宋代瓷器「款識」大全
    「官「字款白瓷在晚唐及五代都曾出土,宋代更為多見。大多是盤、碗、瓶、壺和罐。其中有'官」字款刻花蓮瓣碗、「官」字款淨瓶、「官」字款蓋盒等,還有「新官」字樣的,如「新官」字款蓮瓣口碗等。這些出土器物均為精工製作,是為上層人物製作的。
  • 秦大樹:瓷器化妝土工藝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北方地區從北魏後期開始生產瓷器,最早的產品是青瓷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故城隊在對北魏洛陽城大市遺址進行發掘時,出土了一些黑釉和青釉碗,(圖三,1)特徵明顯,儘管迄今尚未完全確認生產這些器物的窯址,但在洛陽附近已有瓷器的生產是大體可以確定的。這表明北方地區瓷器的生產應該可以早到北魏遷洛(495年)以後。
  • 古陶瓷的出土特徵鑑定
    我們所見到的高古陶瓷,都是經過了一個出土的過程。這個出土,有可能是宋代出土了漢代的,也可能是明代、清代出土了宋代的,或者民國以及這些年出土的。這個出土,是古陶瓷的一個傳承過程。這些陶瓷出土狀況很複雜,有些是鹼性土壤,有些是酸性,還有些是沒有酸鹼性的中性砂土。比如,我們看到一些運河出來的東西,由於黃河淡水衝刷,幾乎沒有酸鹼性。
  • 醬色釉瓷器發展史
    醬色釉瓷器顏色非常特殊,色澤猶如芝麻醬般,是我國單色釉瓷器之中的珍品。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醬色釉瓷器乾貨知識,使您通過簡短的小文章,對醬色釉瓷器的發展史有著更為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定窯遺址出土的醬色釉瓷器一般多為碗、盤之類的日常用器物。這些醬色釉瓷器胎質潔白堅緻,採用正燒法燒造,圈足底部一般無釉。三、醬色釉瓷器-金代發展金代時期,定窯雖然一直繼續生產醬色釉瓷器,但是此時的胎和釉的質量與北宋時期簡直無法相提並論,無法比擬,但是比較有特色之處是此時出現了精美的印花品種。
  • 中國傳統文化,北方瓷器,青瓷的發展
    本文乃作者小衫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北方瓷器燒造業興起之後發展很快,到6世紀中期及其以後的東魏、北齊時期,北方燒制的瓷器已在墓葬中相當普遍地發現,在東魏、北齊勢力範圍內發掘的一些大墓幾乎都有瓷器出土,數量也急劇增加。
  • 契丹文物精華之遼代瓷器
  • 瓷器新手玩家必備:古瓷釉面常見的十三種瑕疵
    09釉面上出土的痕跡 水鹼、水鏽、土鏽這三類現象都是出土瓷器器身上表現的痕跡,這些痕跡有的是呈灰白色、灰黃色的土疤,或是鐵鏽狀斑痕。無論是鐵鏽還是土疤,這些瑕疵由於地下環境潮溼,泥土中的元素與釉面產生化學反應,痕跡深入釉面,鏽跡堅實,不易洗刷掉。
  • 中國文學藝術,瓷器的發展,南方瓷器的材料
    但是這種「官窯」瓷器也還不曾在地下發現。後來新窯的「青瓷」則有出土的,它的胎骨很薄,青釉的程度頗不一致,有的燒成油灰色,有的燒成蠟黃色,有的則呈粉青色,還有帶紅色的(這也是一種「窯變」)。這種「青瓷」雖還不是最高等的,但也很考究,並有接近「鈞窯」瓷器的地方。
  • 晶哥聊古玩:這批出土的元青花,可作為鑑定比對的標準器!
    1980年11月,江西九江高安發現一元代窖藏,共出土器物245件,其中瓷器239件。這批出土的元瓷分屬4個大的窯口:元青花、釉裡紅瓷、卵白釉瓷、龍泉窯青瓷、鈞窯瓷器239件,其中景德鎮窯產品包括了19件元青花,(包括高足杯9件、雲龍紋蓋罐1件、雲龍紋荷葉蓋罐2件、雲龍紋帶蓋梅瓶3件、纏枝牡丹梅瓶3件和蕉葉紋花觚1件)4件釉裡紅及青白釉
  • 如何正確鑑定元青花瓷器(實戰篇)與元青花瓷器詳細分辨方法
    而元青花瓷器的流行,從國內大量出土的整器和殘器標本以及國外傳統館藏(主要是土耳其和伊朗)、海撈(東南亞至肯亞)和陸上出土器來看,國內和國外消費各佔據一部分,國外皇宮貴族和寺廟賞賜器也佔據一部分。從這些分布來看,元青花瓷器因其與中國傳統瓷器在色彩和紋飾繪畫上有著鮮明的特點,所以也迅速流行開來。但由於製造成本和官方的控制,導致價格很高,在國內和國外只局限與上流社會、寺廟和商業階層。
  • 瓷器百科丨一朝天子一朝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瓷器,你最愛哪一款?
    明嘉靖 五彩天馬紋蓋罐從傳世品和出土標本看,嘉靖朝景德鎮御器廠燒造的瓷器在花色品種上不少於37種,其中最受人稱道的是青花、五彩、瓜皮綠釉瓷等。青花團龍紋提梁壺隆慶朝雖然短暫,但據文獻記載,該朝御窯瓷器產量仍很大。從傳世品和出土瓷片標本看,隆慶朝御窯瓷器品種較嘉靖朝有所減少,見有青花、青花加礬紅彩、黃地青花、五彩、鬥彩白釉、澆黃釉瓷等。
  • 龍泉窯厚釉技術和粉青釉瓷器的燒造始於何時?
    〔圖五〕粉青長頸球腹瓶江西清江花果山開禧元年墓出土〔圖六〕盤口瓶湖北武昌任晞靖墓出土關於龍泉厚釉瓷器的始燒年代,以前學界一般認為是南宋中晚期,依據主要是江西省清江縣花果山墓出土的長頸瓶〔圖五〕和湖北省武昌卓刀泉任晞靖夫婦合葬墓(1213)出土的盤口瓶〔圖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