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便利店幾乎是和超市同步發展的」

2020-12-21 騰訊網

1997年,上海提出了到2010年在上海市區每隔500米開設一家便利店的發展設想。這在當時,意識可謂是超前的。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商業經濟學會會長齊曉齋說:「上海第一家連鎖超市——聯華超市曲陽店是1991年開門營業的。之後沒過幾年就開始發展便利店,可以說,兩者幾乎是一同推進的。」

在外資品牌進入上海的同時,本地的糧油系統也在發展便利店。

1993年百式便利開出首家門店後不久,黃浦區糧食局在漢口路等處率先試點開設了4家連鎖便利店。

當時《解放日報》的報導稱,這4家商店「營業時間為早上7點至晚上11時」;「均在醒目處掛出統一製作的『7-11』圓形燈箱標誌」;「均設有代訂書報、代售郵票、方便問路、電話訂貨、送貨上門等服務項目」。

為增加網點、形成規模效應,區糧食局、大豐土特產總公司、冠生園總公司和王寶和總公司又相繼對糧店、油醬店、食雜煙紙店等22家小型商業網點進行改造。

同年,虹口區糧食部門也將11家糧油店改建為便利店,並計劃來年再開辦25家。

■良友便利是上海深化糧油流通體制改革的產物/邵劍平 攝

到1997年,上海已有約1000多家便利店。

那一年,上海提出了到2010年在上海市區每隔500米開設一家便利店的發展設想。這在當時,意識可謂是超前的。

「市政府管理部門和商務委提出大力發展便利店,主要是從方便居民需求的角度出發。」齊曉齋說。

當年上海的人均GDP預計達到3000美元,人均消費水平達到1萬元人民幣。51.57%消費者選擇購物商店的理由是「近、便利」。

「相比其他城市,上海的便利店起步早,發展比較快。」齊曉齋說。

「上海第一家連鎖超市——聯華超市曲陽店是1991年開門營業的。之後沒過幾年就開始發展便利店,可以說,兩者幾乎是一同推進的。」

隨著連鎖商業概念的普及以及就近購物需求的增長,外資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紛紛參與便利店行業的開發,使這一市場迅速升溫。

「便利店主要靠門店數量來取勝。」齊曉齋說,「因為1000家門店和10家門店的成本大大不一樣。」

「量多進貨批量就大,配送、管理成本可以降下來。大家都想達到規模,所以競爭比較激烈。」

■2002年,漢口路上一家24小時便利店提供各種便民服務。/李江松 攝

近600家糧油改建便利店,曾經佔據上海便利店的半壁江山,但在1997年出現了滑坡。

當時《新民晚報》發表評論:「上海的糧店改建為便利店以後,只不過擁有了一個現代化商業的軀殼,而沒有裝入現代化商業的靈魂。」

百式便利在上海一度達到約50家的規模,然而香港投資方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出現資金困難。

在一番波折後,百式於1999年退出上海市場,部分被良友便利收購。

經過數年的市場競爭,到2000年,上海的便利店公司從20家歸併至5家,出現了聯華便利、良友、可的、梅林正廣和、華聯羅森「五虎爭雄」的局面。

參考資料:

1. 王欣,《本市喜添「便利店」》,新民晚報,1993年05月03日。

2. 陳啟甸,《小商品連鎖便利店應運而生》,解放日報,1993年07月10日。

3. 黃強,《黃浦區新開廿二家便利店》,解放日報,1993年12月23日。

4. 沈國芳,《糧油店改建成便利連鎖店 拆零供應細小商品受歡迎》,解放日報,1993年12月05日。

5. 顧國建、邱源昶,《上海已進入便利店規模發展期》,文匯報,1997年10月10日。

6. 蕭美瑾,《糧食便利店如今陷入困境》,新民晚報,1997年06月09日。

7. 王崇、黃維,《上海總部負責人首次透露 百式在上海一直沒贏利》,新聞晨報,1999年05月04日。

8. 傅賢偉,《上海便利店「五虎爭雄」》,解放日報,2000年07月26日。

9. 楊燕青,《連鎖便利店 市民得便利》,解放日報,1998年12月24日。

10. 季穎,《申城便利店相煎莫太急》,新民晚報,2002年03月25日。

11. 吳衛群、陳杰,《百米內不能有兩家便利店》,解放日報,2002年07月02日。

12. 錢鑫,《便利店扎堆開「選址公約」遭拒絕 前輩「守」新銳「搶」》,新聞晨報,2002年07月09日。

13. 紀錄片《上海便利店之爭》(捕捉13億人的欲望 中國超市之戰),日本NHK,2005年。

14. 周凱,《便利店百家爭鳴釀變局》,解放日報,2005年02月26日。

15. 王越,《假如非要離開上海,我只想帶走一間便利店》,DT財經,2017年09月25日。

16. 盧杉、張偲,《每3192人擁有一家店 未來上海便利店的機會在哪兒?》,21世紀經濟報導,2019年07月31日。

- END -

寫稿子:韓小妮 姜天涯/

編稿子:韓小妮/ 畫圖畫:二 黑/

寫毛筆:陳冬妮/ 做圖片:二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相關焦點

  • 上海便利店簡史
    那一年,上海提出了到2010年在上海市區每隔500米開設一家便利店的發展設想。這在當時,意識可謂是超前的。 「市政府管理部門和商務委提出大力發展便利店,主要是從方便居民需求的角度出發。」齊曉齋說。
  • 2020江蘇泰興便利店發展之羅森、美好超市、海納星地三國鼎立
    羅森的企業理念是行業創新,擺脫便利店的頭銜。雖然和其他便利店一樣,也同樣提供24小時的熱的冷的吃的,也有飲料,報紙,真空包裝的食品,但也會提供各種演唱會的門票的預約等,羅森無論是商品還是服務,一直在行業裡追求別樣的創新。
  • 【便利店】探訪家樂福中國首家便利店:更像「便利超市」_
    以先發優勢逐步分羹一方勢力的本土便利店也只是選擇在門店型態和商品結構、陳列、甚至裝修風格、品牌標識等各種能複製的地方照貓畫虎般開出一家家從內到外都像極了7-11的本土便利店。  但外資大賣場的巨頭們已決定不這樣幹。他們試圖在開創出一種新的業態——既適合中國這樣一個節奏越來越快的發展中國家,又能兼顧大賣場業態商品採購和物流體系優勢的「便利超市」。
  • 上海便利店簡史-虎嗅網
    四在外資品牌進入上海的同時,本地的糧油系統也在發展便利店。1993年百式便利開出首家門店後不久,黃浦區糧食局在漢口路等處率先試點開設了4家連鎖便利店。那一年,上海提出了到2010年在上海市區每隔500米開設一家便利店的發展設想。這在當時,意識可謂是超前的。「市政府管理部門和商務委提出大力發展便利店,主要是從方便居民需求的角度出發。」齊曉齋說。當年上海的人均GDP預計達到3000美元,人均消費水平達到1萬元人民幣。
  • 上海便利店簡史|24小時便利店|上海|羅森便利店|羅森|三得利
    深夜走進24小時便利店,從冷櫃裡拿一瓶三得利烏龍茶,再點些關東煮做宵夜……這樣的場景如今在都市裡早已司空見慣。不過,要是我們說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呢?80後作家殳俏在上海長大,她曾在一篇文章裡寫道:「高中大學開始,是便利店悄然興起的時候,樂樂音樂樂園、厚底靴和羅森,哇塞,藍白條紋可時髦了。」
  • 如何開超市便利店?開超市便利店需要準備些什麼?
    很多創業者對超市便利店總是趨之若鶩,加之新零售的發展,超市便利店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更是加速超市便利店的發展,那麼作為新手,如何開一家超市便利店呢?需要準備些什麼呢?>第一,開超市便利店,選址很重要超市便利店,無非就是「便利」二字,所以我們選址儘量要選客流量大的地方,關於選址,有個順口溜「三角窗,佔兩面,開在『去路』更賺錢」,意思就是說,便利店最好開在路口的角處,這樣四個方向的顧客都能看得見便利店,「佔兩面」意思就是店鋪兩面都應該是玻璃窗,這樣利於來往顧客的關注,如果生活中,我們留意觀察的話,全家和喜士多都是這樣設計的
  • 無人超市來了!西安已有首家無人售貨便利店
    這兩天,大家都在談無人超市!今年6月初,一家叫「繽果盒子」(BingoBox)的無人收銀便利店登陸上海,號稱全球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可規模化複製的24小時無人值守便利店。2016年初,瑞典出現了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進門,用手機綁定信用卡支付的無人便利店。2016年底,亞馬遜在美國推出無人便利店,通過感知人與貨架之間的相對位置和貨架上商品的移動來計算是誰拿走了哪一件商品,通過掃描手機上的亞馬遜客戶端來完成購買,顧客無需排隊、無需等待結帳。
  • 十大便利店排行榜
    蘇果超市有限公司,創立於1996年7月18日。前身是江蘇省果品食雜總公司。「蘇果」二字即取自於其中的「蘇」和「果」兩字。2004年6月,華潤控股蘇果85%股權。經過23年艱苦創業歷程,截至2018年底,蘇果網點總數達到1800家,主要覆蓋蘇皖,員工總數4萬人,年銷售規模275億元(不含批發)。蘇果超市在全國同行業中連續多年位列前十強。2011年「蘇果」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 快客E點便利店涉嫌哄抬口罩價 為聯華超市子公司
    本次上海市場監管部門選擇部分利用網絡平臺、微信等渠道開展網絡交易的違法案件,向社會公開曝光。其中案例一顯示,1月29日,嘉定區市場監管局發現位於真新街道豐莊北路的快客店自2020年1月22日起在「餓了麼」平臺「快客E點便利店」經營「FACE MASK 一次性無紡布口罩」, 該款口罩進貨價為50元/盒(每盒50隻),線上銷售價為150元/盒(每盒50隻),共計銷售14盒,700隻口罩。
  • 【超市】便利店的經營定位
    便利店是一種極具發展前景的新型業態,在便利店購物已成為現代人快節奏生活的方式之一。除少數平常須大量消費的商品,消費者會因價格原因而偏向去超市大量購買外,容量少、選擇多樣,或用完丟棄,不必儲存的商品都屬於少容量性商品。
  • 解析臺灣全聯超市:濃縮的大賣場,放大的便利店
    1998年的臺灣,幾乎和內地在同步進行國有經濟制的改革。全聯在這一輪改革中,已經屬於最後末尾的幾個產業。2018年因為高雄市市長的人選變更,引發內地關注的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現在也隸屬於全聯),也屬於臺灣在民生經濟領域改革的類似商業機構。
  • 便利店和超市多有不同,它們真正之區別在哪裡?(下)遠見集團
    深入了解便利店與超市的不同之處,就是要你發現便利店的方便、快捷等獨一無二的特點,而不是亦步亦趨地學習超市,從而走出經營誤區,擁有名副其實的便利店。便利店與超市有如下不同:價格政策的不同超市中價格明顯要比便利店低,便利店不是不能走低價格,是不值得也沒必要和超市一樣低價格。
  • 上海全家便利店被立案調查,約談相關負責人
    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2020年5月28日《零售圈》也通過部分粉絲和網友截圖了解到,實際上此次並非全家便利店首次涉嫌「低俗內容」、「標題黨」等嫌疑,全家官方微信號「全家微生活」多篇文章涉嫌此類問題。隨著中國本土便利店品牌的崛起,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搶「流量」已經成為本土便利和外資便利在競爭中的外在表現形式。7-Eleven、羅森、全家為代表的三大便利店巨頭在中國的發展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從「地盤」來看,目前7-Eleven、羅森目前優勢相比明顯,橫跨全國多個省會城市。
  • 中國沒有真正的便利店
    2016年,深圳市平均每2354個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基本上已經與日本平齊,而且它還在以15.8%的速度增長著,發展前景仍十分可觀。而上海,在2016年「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中居於第七,平均每3369個人擁有一家便利店,增長率為10.8%。至於便利店品牌,上海和深圳均已超過10家。從便利店在中國的擴張軌跡不難看出,便利店的發展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宜居程度息息相關。
  • 中國超市的發展:本土五大超市,你最中意哪一個?
    超市在最早出售的商品以食品為主,而後逐漸向日用百貨、服裝、家用電器、家具等方面發展。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首先採用這種銷售形式,二戰後許多國家也陸續開辦了這種商店。目前全球超市產業主要分為大型綜合超市、超市市場、便利店、折扣店和倉儲超市等幾大類。
  • 開一家便利店和小超市要準備多少錢?
    談起開一家便利店或者小超市 ,一般投資50~70平米的連鎖便利店,務必準備20萬~30萬餘元的資金,主要用於店面的室內裝修、選購各種各樣的設備、貨品等鋪租因地域不一樣而不一樣,均值而言是150~300元/平米。
  • 便利店10大品牌介紹
    2000年7月,在東京和大阪證券交易所同時上市成功,公司以優良的經營業績贏得了廣大股民的信賴和支持廣東上好便利店有限公司是一間民營商業特許連鎖企業,上好便利店致力於發展「中國城鎮社區便利店第一品牌」,公司以特許加盟連鎖方式發展分店,門店自願加盟,統一裝修、統一配貨、統一管理、統一培訓、統一促銷、統一系統。
  • 上海聯華超市開出第1000家門店
    上海聯華超市有限公司日前在上海浦東楊高南路上開出了第1000家門店——聯華超市由由店,成為我國首家門店規模達到千家的連鎖超市公司,這也標誌著我國連鎖超市發展進入新階段。  聯華超市自1991年創建以來,以低成本運行和管理模式轉型為核心,在資本運作、多元業態、市場拓展、管理提升、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取得戰略領先。
  • 阜陽便利店超市貨架廠家直銷
    阜陽便利店超市貨架廠家直銷貨架原材料一般都是方鋼和ABS材料構成,為什麼要使用ABS材料呢?商超貨架介紹下,這個材料的特點,讓大家知道為何要選擇它。ABS管材的特點(1)工作壓力高:在常溫2OC情況下壓力為1.OMpa。(2)抗衝擊性好:在遭受突然襲擊時僅產生韌性變形。
  • 2020年中國零售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社區型超市將成為行業...
    1、社區超市銷售和門店增長快2015-2019年中國商品零售總額持續增長,2019年中國商品零售總額達36.49萬億元,同比增長7.90%。其中,便利店銷售增幅為16.5%;專業店、超市、百貨店分別為10.4%、4.0%、0.7%;便利店門店增幅為7.8%,超市、百貨、專業店分別為7.7%、2.4%、1.5%。除超市業態外,各業態銷售和門店增幅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超市業態中增長最快的是社區超市,銷售和門店增幅分別達到16.5%和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