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上海提出了到2010年在上海市區每隔500米開設一家便利店的發展設想。這在當時,意識可謂是超前的。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商業經濟學會會長齊曉齋說:「上海第一家連鎖超市——聯華超市曲陽店是1991年開門營業的。之後沒過幾年就開始發展便利店,可以說,兩者幾乎是一同推進的。」
在外資品牌進入上海的同時,本地的糧油系統也在發展便利店。
1993年百式便利開出首家門店後不久,黃浦區糧食局在漢口路等處率先試點開設了4家連鎖便利店。
當時《解放日報》的報導稱,這4家商店「營業時間為早上7點至晚上11時」;「均在醒目處掛出統一製作的『7-11』圓形燈箱標誌」;「均設有代訂書報、代售郵票、方便問路、電話訂貨、送貨上門等服務項目」。
為增加網點、形成規模效應,區糧食局、大豐土特產總公司、冠生園總公司和王寶和總公司又相繼對糧店、油醬店、食雜煙紙店等22家小型商業網點進行改造。
同年,虹口區糧食部門也將11家糧油店改建為便利店,並計劃來年再開辦25家。
■良友便利是上海深化糧油流通體制改革的產物/邵劍平 攝
到1997年,上海已有約1000多家便利店。
那一年,上海提出了到2010年在上海市區每隔500米開設一家便利店的發展設想。這在當時,意識可謂是超前的。
「市政府管理部門和商務委提出大力發展便利店,主要是從方便居民需求的角度出發。」齊曉齋說。
當年上海的人均GDP預計達到3000美元,人均消費水平達到1萬元人民幣。51.57%消費者選擇購物商店的理由是「近、便利」。
「相比其他城市,上海的便利店起步早,發展比較快。」齊曉齋說。
「上海第一家連鎖超市——聯華超市曲陽店是1991年開門營業的。之後沒過幾年就開始發展便利店,可以說,兩者幾乎是一同推進的。」
隨著連鎖商業概念的普及以及就近購物需求的增長,外資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紛紛參與便利店行業的開發,使這一市場迅速升溫。
「便利店主要靠門店數量來取勝。」齊曉齋說,「因為1000家門店和10家門店的成本大大不一樣。」
「量多進貨批量就大,配送、管理成本可以降下來。大家都想達到規模,所以競爭比較激烈。」
■2002年,漢口路上一家24小時便利店提供各種便民服務。/李江松 攝
近600家糧油改建便利店,曾經佔據上海便利店的半壁江山,但在1997年出現了滑坡。
當時《新民晚報》發表評論:「上海的糧店改建為便利店以後,只不過擁有了一個現代化商業的軀殼,而沒有裝入現代化商業的靈魂。」
百式便利在上海一度達到約50家的規模,然而香港投資方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出現資金困難。
在一番波折後,百式於1999年退出上海市場,部分被良友便利收購。
經過數年的市場競爭,到2000年,上海的便利店公司從20家歸併至5家,出現了聯華便利、良友、可的、梅林正廣和、華聯羅森「五虎爭雄」的局面。
參考資料:
1. 王欣,《本市喜添「便利店」》,新民晚報,1993年05月03日。
2. 陳啟甸,《小商品連鎖便利店應運而生》,解放日報,1993年07月10日。
3. 黃強,《黃浦區新開廿二家便利店》,解放日報,1993年12月23日。
4. 沈國芳,《糧油店改建成便利連鎖店 拆零供應細小商品受歡迎》,解放日報,1993年12月05日。
5. 顧國建、邱源昶,《上海已進入便利店規模發展期》,文匯報,1997年10月10日。
6. 蕭美瑾,《糧食便利店如今陷入困境》,新民晚報,1997年06月09日。
7. 王崇、黃維,《上海總部負責人首次透露 百式在上海一直沒贏利》,新聞晨報,1999年05月04日。
8. 傅賢偉,《上海便利店「五虎爭雄」》,解放日報,2000年07月26日。
9. 楊燕青,《連鎖便利店 市民得便利》,解放日報,1998年12月24日。
10. 季穎,《申城便利店相煎莫太急》,新民晚報,2002年03月25日。
11. 吳衛群、陳杰,《百米內不能有兩家便利店》,解放日報,2002年07月02日。
12. 錢鑫,《便利店扎堆開「選址公約」遭拒絕 前輩「守」新銳「搶」》,新聞晨報,2002年07月09日。
13. 紀錄片《上海便利店之爭》(捕捉13億人的欲望 中國超市之戰),日本NHK,2005年。
14. 周凱,《便利店百家爭鳴釀變局》,解放日報,2005年02月26日。
15. 王越,《假如非要離開上海,我只想帶走一間便利店》,DT財經,2017年09月25日。
16. 盧杉、張偲,《每3192人擁有一家店 未來上海便利店的機會在哪兒?》,21世紀經濟報導,2019年07月31日。
- END -
寫稿子:韓小妮 姜天涯/
編稿子:韓小妮/ 畫圖畫:二 黑/
寫毛筆:陳冬妮/ 做圖片:二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