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便利店簡史-虎嗅網

2020-12-23 虎嗅APP


深夜走進24小時便利店,從冷櫃裡拿一瓶三得利烏龍茶,再點些關東煮做宵夜……


這樣的場景如今在都市裡早已司空見慣。


不過,要是我們說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呢?



80後作家殳俏在上海長大,她曾在一篇文章裡寫道:


「高中大學開始,是便利店悄然興起的時候,樂樂音樂樂園、厚底靴和羅森,哇塞,藍白條紋可時髦了。」


「那時候吃完晚飯一個人去便利店挑本雜誌,買點關東煮什麼的,耳朵裡塞著耳機聽音樂,就感覺自己長大了,好孤獨好棒啊!」


她提到的《樂樂音樂樂園》,是1996年開播的一檔電視節目,由五個海選出來的上海女孩擔任主持,介紹日本的流行文化。


當時在讀高中的楊蓓很喜歡看這檔節目,她記得有一期恰恰就介紹了羅森便利店。


「我記得外景主持人好像是周瑾,那個時候她還叫『蝦米』,深夜探訪了羅森在上海的第一家門店。」


「24小時便利店這種模式,當時在上海還不多見,我感覺好新鮮。」


1996年,羅森古北新區店,開業廣告截圖


周瑾自己對那期節目已經沒什麼印象了。她第一次接觸便利店是1992年讀初三的時候,去日本參加一個合唱團節的表演。 


「在日本便利店裡,我第一次看到三得利烏龍茶,有迷你小罐的,也有瓶裝的,覺得特別好喝,包裝也很酷。」


最令她驚嘆的是,下雨的時候,便利店門口有白色透明的傘可以免費拿,過後只要還到同品牌的便利店就可以了。


「我那時覺得太神奇了,這簡直是對人性的考驗啊!」她說。


沒想到幾年以後,來自日本的羅森就登陸上海了。


1996年,上海華聯集團與日本大榮集團聯手,建立上海華聯羅森有限公司。


最早的兩家門店分別是「古北新區店」和「田林東路店」。


羅森開業廣告,24小時便利店,在90年代是全新業態


上海的羅森門口雖然沒有雨傘提供,但貨架上可以找到三得利烏龍茶。「頓時覺得我們上海好洋氣啊!」周瑾說。



90年代,便利店這種全新的業態刷新了上海人,尤其是70後、80後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


「一直為你開著的羅~森~」方霄鶴到現在還會哼1998年羅森店慶時的電視廣告歌。


1997年,方霄鶴在七寶中學讀高二,第一次走進了羅森開在古北新區的首家門店。


從小喜歡喝可樂的他,印象最深的是在那裡可以買到冰可樂。「那時煙紙店是沒有冰可樂賣的,相比之下,羅森的可樂就稍微貴幾毛錢吧。」


1997年,羅森開業一周年的抽獎活動廣告


張悅第一次吃三角飯糰是在華師大附近、棗陽路上的羅森。


「店員把飯糰遞給我的時候,我不好意思問怎麼打開,第一次是野蠻拆開的,裡面的蛋黃醬很好吃。」她回憶說, 


「等再一次吃,我仔細看了包裝上的說明。等拆開後看到完整包裹著海苔的飯糰,覺得日本的設計真是太精妙了。」


「便利店裡提供微波爐加熱、熱水泡麵,而且店員會很主動地說:需要加熱嗎?當心燙……這讓20歲出頭、收入不高的我感覺很新鮮,有種被服務到的感覺。」她說。


吳琰當時就是一名羅森的店員。她是1997年3月開始在家附近、東平路嶽陽路上的門店工作的。


1997年,羅森刊登在報紙上的招牌啟事


她記得,那時店裡最熱門的產品是漢堡、炸物和麵包。


「當時除了肯德基、麥當勞,外面基本看不到漢堡。我們有牛肉漢堡、吉士漢堡、烤雞漢堡等等,最便宜的4塊錢,貴一點的6塊多。」


「炸物當時是店裡現炸的,品種蠻多的,有蔥油餅啊、炸魚排啊、可樂殼……賣得相當好,因為價格不貴,有的賣2塊5,有的3塊5。」


便利店貨架上的麵包品種繁多,也格外受歡迎。


「外面那個時候只有切片麵包,沒啥其他花頭。我印象裡賣得最好的,比如豆沙夾心麵包,單店一天可以賣六七十隻。」


「還有日式的咖喱麵包也賣得很好,現在你在山崎麵包房還可以看到。」


在便利店,有許多別處買不到的特色食物


在羅森可預訂節日限定蛋糕的服務,也是從90年代就開始了。


「日本人愛過西方人的節日,我們上海也跟著同步,特定節日有特定商品。」


「6寸、8寸的蛋糕採取預約形式,聖誕節期間一家店可以賣掉幾十個。」


如今已是上海羅森運營部部長的吳琰,回憶起當年做店員的經歷,「感覺蠻開心的」。


「店裡員工年輕人比較多,大家比較有共同話題。」她說。


無論是店鋪的環境,還是當時的收入,都讓她覺得「蠻自豪的」。


「1996年、1997年的時候,店員收入就有一千多塊。那時上海的最低工資是三百多塊。在零售業裡,我們的收入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



二十多年前,羅森作為新興事物,被貼上了「神奇」、「時髦」、「洋氣」等標籤。


但它並不是上海的第一家外資便利店。


早在1993年,港資的「百式便利」就在上海出現了。


1993年,《新民晚報》上關於百式便利的報導


那一年5月3日《新民晚報》的報導這樣寫道:


「本市第一家引進國外『seven-eleven』經營模式的『便利店』——百式便利店在偏僻的長陽路住宅區悄悄迎客。」


「齊整的貨架上不僅有高中低檔食品,還比別家多了燈泡、插座、保險絲和蠟燭等各類細、小、全、雜的生活必需品;」


「靠牆居然還有一長溜陳列著微波爐、咖啡壺、電烤箱的操作臺,買了三明治、熱狗,當場烘烤加熱,再添上一杯香濃的咖啡,『上班族』的快餐同樣『味道好極了』;」


「便利店專設報刊架為您提供方便;收銀臺用處更不少,從香菸、飲料到電池,細心的店家還備了紅、紫藥水、護傷膏布、正紅花油等應急藥品和急救包,以解燃眉之急。」


27年後來看,上海的初代便利店已經頗為像模像樣。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商業經濟學會會長齊曉齋記得這樣一個小細節:


作為上海最早的24小時便利店,由於當時還沒有聯網報警系統,在一些比較偏僻的社區,晚上12點以後,百式便利的門店會開一個小窗戶服務,就像現在的深夜藥房一樣。


1997年,百式刊登在報紙上的抽獎活動廣告


1985年出生的劉靜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學校門口、浦東博山路上開了一家百式便利店。


「印象當中它的logo跟現在的7-11蠻像的,紅紅綠綠的。店堂給我的感覺很明亮、乾淨。」


「我記得我們去收銀臺結帳,還有點怯生生的……那時每個商品上會打一個價格標籤,不像現在,貨架上有價碼牌。」


記憶裡最高興的時刻是有次去春遊,外公帶她到百式買零食。「不是買了旺旺仙貝,就是買了媽咪蝦條,或者話梅。」


此外,她對百式的記憶還跟一次地震聯繫在了一起。


1996年11月9日21點56分,長江口以東南黃海海域發生6.1級地震,上海普遍有感。


睡得迷迷糊糊之間,她被爸媽拎起來下樓避震。等準備回去的時候,發現爸爸不見了。


「等了好長時間,他才回來,說去百式買吃的東西了。他講,去百式買東西的人蠻多的。」



在外資品牌進入上海的同時,本地的糧油系統也在發展便利店。


1993年百式便利開出首家門店後不久,黃浦區糧食局在漢口路等處率先試點開設了4家連鎖便利店。


當時《解放日報》的報導稱,這4家商店「營業時間為早上7點至晚上11時」;「均在醒目處掛出統一製作的『7-11』圓形燈箱標誌」;「均設有代訂書報、代售郵票、方便問路、電話訂貨、送貨上門等服務項目」。


為增加網點、形成規模效應,區糧食局、大豐土特產總公司、冠生園總公司和王寶和總公司又相繼對糧店、油醬店、食雜煙紙店等22家小型商業網點進行改造。


同年,虹口區糧食部門也將11家糧油店改建為便利店,並計劃來年再開辦25家。


良友便利是上海,深化糧油流通體制改革的產物 / 邵劍平 攝


到1997年,上海已有約1000多家便利店。


那一年,上海提出了到2010年在上海市區每隔500米開設一家便利店的發展設想。這在當時,意識可謂是超前的。


「市政府管理部門和商務委提出大力發展便利店,主要是從方便居民需求的角度出發。」齊曉齋說。


當年上海的人均GDP預計達到3000美元,人均消費水平達到1萬元人民幣。51.57%消費者選擇購物商店的理由是「近、便利」。


「相比其他城市,上海的便利店起步早,發展比較快。」齊曉齋說。


「上海第一家連鎖超市——聯華超市曲陽店是1991年開門營業的。之後沒過幾年就開始發展便利店,可以說,兩者幾乎是一同推進的。」


隨著連鎖商業概念的普及以及就近購物需求的增長,外資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紛紛參與便利店行業的開發,使這一市場迅速升溫。


「便利店主要靠門店數量來取勝。」齊曉齋說,「因為1000家門店和10家門店的成本大大不一樣。」


「量多進貨批量就大,配送、管理成本可以降下來。大家都想達到規模,所以競爭比較激烈。」


2002年,漢口路上一家24小時便利店提供各種便民服務 / 李江松 攝


近600家糧油改建便利店,曾經佔據上海便利店的半壁江山,但在1997年出現了滑坡。 


當時《新民晚報》發表評論:「上海的糧店改建為便利店以後,只不過擁有了一個現代化商業的軀殼,而沒有裝入現代化商業的靈魂。」


百式便利在上海一度達到約50家的規模,然而香港投資方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出現資金困難。


在一番波折後,百式於1999年退出上海市場,部分被良友便利收購。


經過數年的市場競爭,到2000年,上海的便利店公司從20家歸併至5家,出現了聯華便利、良友、可的、梅林正廣和、華聯羅森「五虎爭雄」的局面。



1998年,上海平均4萬人擁有一家便利門店。


而到2005年,上海的便利店總數達到近5000家,平均約3200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與近些年上海的人均便利店數已基本持平。


同年美國與日本分布密度分別為2940人/店和3045人/店。


「現在是上海便利店的戰國時代。」在日本NHK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上海便利店之爭》中,時任好德便利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建華這樣形容2005年的上海。


彼時上海便利店的格局又經歷了一輪洗牌,湧現出一些新生力量。


以擁有大潤發賣場而知名的臺灣潤泰集團,於2001年投資創立了喜士多這一便利品牌。


2002年,乳山路上的一家喜士多新店正在連夜裝修 / 張春海 攝


由農工商超市集團創辦的好德公司,從2001年4月15日起步,創造了225天開出150家門店的紀錄。


2001年和2002年這兩年中,上海各大品牌的便利店以一年新增2000家的超高速瘋狂圈地。


為了避免門對門、肩並肩的惡性競爭,上海連鎖商業協會在2002年發起了「便利店選址公約」:


「在一般路段的同側或相對兩側新設便利店,店與店之間的距離不低於100米;交通要道、主要道路的交叉路口或拐角,不低於半徑50米;堅決做到不隔牆、相鄰開店……」


對此,聯華便利、可的、良友等上海老牌便利公司紛紛籤字為盟,但喜士多、好德、羅森等品牌則不願加入。


畢竟,所謂「便利店」,以便利為根本,誰離消費者更近一步,就更有可能贏得他們的錢包。


2004年,兩家門對門開著的便利店 / 邵劍平 攝


2004年,由中國臺灣頂新集團與臺灣全家及日本伊藤忠商社等合資的上海全家便利店成立,也隨即加入了「選址大戰」。


《上海便利店之爭》就記錄了幾家品牌之間白熱化的競爭。


作為剛加入「戰局」的後來者,全家調查了4000多家便利店的選址和銷售額等關鍵問題。


隨後提出的策略是:在黃金地段給出高於市場價的租金,到能切斷對手客源的地方開店,把客人奪過來。


比如在徐匯區蒲匯塘路上,全家把門店開在了好德旁邊,而且緊挨居民小區的大門,「截胡」好德的客流。


全家開業三周以後,好德的日銷售從原先的1萬元驟降至了1千元。


全家把門店開在距離居民小區更近的位置 / 百度地圖全景截圖


除了選址要精準,特色產品也是便利店之間拉開差異的關鍵。


在紀錄片中,幾家品牌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了當時還是新鮮事物的便當上。


沈建華作為顧客探訪了開在自家品牌隔壁的全家,並且買了一盒便當,回到好德和店員們一起試吃。


好德的阿姨店員用上海話評價說:「色面可以,吃口也可以。」


這盒各方面都「可以」的便當僅售6元,還附送紙巾。


在核算成本後,好德放棄了正面競爭,把重點放在了社區居民的餐桌上。


依託背靠的農工商集團,好德把新鮮雞蛋和大米放在門口的醒目位置,還推出了送米上門服務。


而與此同時,羅森正在開發牛排便當,特意邀請了20位在日企工作的女性試吃。


這些年輕女性提出了一個抽象的要求:便當也要時尚,就像羅森一貫給人印象的那樣。


為此,羅森把黑椒牛排便當的菜餚品種增加到了8種,定價7.9元。


羅森管理層考察新便當發售情況 / NHK紀錄片《上海便利店之爭》截圖


日本NHK紀錄片《上海便利店之爭》


發售第一天,在一家商務樓的門店裡,50份新便當40分鐘就銷售一空。


然而一周以後,新便當一天的銷量就下降到了35份。


根據羅森的統計,新便當發售第一天的總銷售量為2201份,一周後減少為1207份,一個月後減少為620份,兩個月後只賣了332份。


半年裡,羅森為迎合上海人口味而製作的便當多達70種,其中大部分便當在3個月內就被新便當所取代而退出市場。


15年前,上海便利店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已可見一斑。 



去年5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了「2019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


在便利店覆蓋率上,上海低於深圳和廣州,並不是排名最靠前的城市。


不過,「上海的國際連鎖便利店的布局廣度在全國是數一數二的。」奧緯諮詢副董事合伙人楊大坤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要在上海市場取得成功,事實上對於這些品牌來說並不容易。


據《21世紀經濟報導》稱,全家在2014年宣布實現盈利,其時距離全家進入中國市場已過去十年。


而早在1996年就登陸滬上的上海羅森,則於2018年才實現盈利。


全家在2004年剛進入上海時採取了精準選址的策略 / NHK紀錄片《上海便利店之爭》截圖


二十多年來,國際品牌在給上海帶來新商業模式的同時,也在不斷迎合本地消費人群的需求。


「上海的便利店本土化又不失洋氣。」周瑾這樣看待上海便利店的特點。


她舉了一個例子:「關東煮最早出現的時候,我們這邊叫它『熬點』。」


「其實一開始我吃起來是有點不太習慣的,味道實在太淡了。我記得我還問過店員:你們這邊沒有蘸料嗎?」


「現在便利店已經在貼近本地消費者的口味了,比如全家的關東煮就有辣湯和咖喱湯。」


這兩年,「便利店測評」總是網上喜聞樂見的帖子。周瑾可以報出一連串她的便利店愛買小物。


「我出差的時候最喜歡去便利店買洗護旅行套裝。還有傑士派的噴髮膠,小罐的蠻難買的,但是最早在便利店裡能夠買到。」


「黑色掏耳朵棉籤必買,爽爽爽!」


「救命絲襪買過好幾次,拯救尷尬!」


「最愛羅森哈根達斯定期打折,半價!馬上囤。還有他們自產的蛋筒冰淇淋,真的是價廉物美。」


周瑾拿著便利店裡買的冰淇淋,她可以報出一串便利店愛買小物


開在上視大廈和東視大廈裡的便利店,被周瑾稱為電視人「續命」的地方。


「尤其是前陣子抗擊疫情趕片子,來不及去食堂吃飯,只好去便利店。從來沒見過臺裡的便利店被掃蕩得如此快速和徹底。」


對此,吳琰也很有感觸。


「我們原先客單價只有二三十塊,這次疫情爆發後,客人覺得一樣來了,就多買點,也不要去賣場了。銷售好的地方,客單價會翻倍。」


「非典的時候也是這樣,泡騰片、消毒肥皂、滴露天天都賣光,供不應求。」


「每一次很大的突發事件之後,人的消費觀念就會發生變化。大家一下子發現,便利店吃的、用的都有嘛。」


不知不覺間,便利店改變了上海人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參與塑造了上海這座城市的氣質。


便利店為都市夜歸人帶來了一份歸屬感 / 韓小妮 攝


「我家樓下有家便利店,我經常會在半夜裡看到有人坐在裡面。」周瑾說。


「看他們臉上的表情,似乎是剛下班不知道要去哪裡,或者是剛剛從夜場裡出來。他們有的在吃泡麵,有的在發呆,有的在互相聊著天。」


「當你半夜裡想找個落腳點,或者冬天的時候想找個地方吹暖氣,有這樣一個地方免費提供給你,我就覺得這個城市特別安全和溫暖。」她說。


那麼,貌似已經被捧上天的上海便利店還有進步的空間嗎?


答案是肯定的。


作為消費者,周瑾分享了兩個她在日本的便利店體驗。


「有一次去佐賀,我朋友在路邊小便利店買了草莓。一吃之下,讓你會想立即殺回馬槍,把店裡的草莓一掃而空。想像不到在便利店買那麼難保存的水果,還能又便宜又好吃。」


「還有一次我從便利店扛回來一瓶燒酒,哇,那真是太好喝了!後來我發現這瓶酒獲過一個燒酒大獎。」


「我就在想,他們真的是把好東西落到了尋常百姓中。不需要專門跑到某個店裡花大價錢,在便利店裡就可以買到好東西。」



相關焦點

  • 上海便利店簡史
    27年後來看,上海的初代便利店已經頗為像模像樣。年,上海已有約1000多家便利店。攝 近600家糧油改建便利店,曾經佔據上海便利店的半壁江山,但在1997年出現了滑坡。
  • 上海便利店簡史|24小時便利店|上海|羅森便利店|羅森|三得利
    深夜走進24小時便利店,從冷櫃裡拿一瓶三得利烏龍茶,再點些關東煮做宵夜……這樣的場景如今在都市裡早已司空見慣。不過,要是我們說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呢?80後作家殳俏在上海長大,她曾在一篇文章裡寫道:「高中大學開始,是便利店悄然興起的時候,樂樂音樂樂園、厚底靴和羅森,哇塞,藍白條紋可時髦了。」
  • 日本這家知名便利店被收購
    日本全家便利店日前被日本大型貿易公司伊藤忠商事收購,成為其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收購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此舉又會對全家帶來什麼影響?  日本伊藤忠商事從7月9日開始以每股2300日元(約合人民幣150元)的價格對全家便利店的股份進行公開收購,收購過程預計將持續到8月24日。
  • 今天只寫一家超市簡史,因為它對上海人太重要了
    原創 李欣欣 韓小妮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我們曾經寫過「上海超市簡史」和「上海便利店簡史」。今天,我們要專門寫一家超市的簡史。因為,對於上海人來說,它實在是太重要了。
  • 「上海的便利店幾乎是和超市同步發展的」
    1997年,上海提出了到2010年在上海市區每隔500米開設一家便利店的發展設想。這在當時,意識可謂是超前的。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商業經濟學會會長齊曉齋說:「上海第一家連鎖超市——聯華超市曲陽店是1991年開門營業的。之後沒過幾年就開始發展便利店,可以說,兩者幾乎是一同推進的。」在外資品牌進入上海的同時,本地的糧油系統也在發展便利店。
  • 日本便利店羅森拓展上海市場
    ……  當松浦學帶著一個10人左右的管理團隊來到上海時,發現迎接他們的似乎淨是些令人沮喪的消息。  這種境遇與羅森最初來到上海時的地位大為不同。1996年,當羅森開出全上海第一家便利店時,似乎也把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店」概念帶進了這個市場。
  • 西安已有首家無人售貨便利店
    今年6月初,一家叫「繽果盒子」(BingoBox)的無人收銀便利店登陸上海,號稱全球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可規模化複製的24小時無人值守便利店。2016年初,瑞典出現了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進門,用手機綁定信用卡支付的無人便利店。
  • 上海全家便利店被立案調查,約談相關負責人
    全家便利店5月27日,帳號主體為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的「全家微生活」微信公眾號發布標題為「多網紅激情畫面流出. AVI」的廣告推文,引發網絡熱議,被眾多網友投訴。上海福滿家便利官網5月29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會同上海市網信辦,對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開展調查,正式立案,主要措施包括:實施行政告誡
  • 逐鹿大上海:全家便利店做對了什麼?
    在上海徐家匯地鐵站和人民廣場站內,無數的上班族總能在爭分奪秒的通勤時間內,擠出片刻的空閒去全家(Family mart)裡「充能續命」。這是身為都市白領最後的身份象徵,是這個碎片化時代裡職場人的生存寫照。便利店,早已成為每一個社會個體的靈魂港灣。
  • 上海便利店綜合大測評!
    自然是24小時不打烊的便利店啦美食、免費WIFI、環境舒適簡直拯救了懶惰星人作為吃貨,給我一個支點我能吃掉整個便利店,你信不信?全家在上海有多少家店?你搜索下地圖就知道了。個人覺得全家是上海最周到的便利店,很多便利店都不賣水果,因為難以保存,但是全家賣的水果有自己的保險方式,蘋果和檸檬居然都是切片的,新鮮看得見啊,並且已經清洗,直接可以開吃了。
  • 全家、羅森、711...上海的便利店也太「黑」了
    12月魔都各大便利店又有新動作!  強勢上了一波冬季與聖誕新品:  各種口味的聖誕蛋糕杯  圈粉無數的阿華田系列  滿記出品的雙層黑巧凍奶  ……  新品是黑色系?  全家 Family Mart  首先是便利店大佬:全家  但這次12上新顯然不太給力  只有趁著聖誕來臨出的幾款聖誕限定蛋糕杯
  • 為什麼全家羅森等敢在上海創新?便利店們說是上海的開放
    來自上海市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上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05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122家限額以上外資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9%,增速高於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個百分點。為什麼上海的外資零售企業能跑贏社會消費品零售「大盤」?
  • 全家便利店為北京、上海環衛工人送上夏日福利
    新京報訊(記者 秦勝南)大暑過後,迎來一年中最熱時候,全家便利店今年繼續在北京、上海開展關愛環衛工人行動。7月27日、28日,全家北京58家門店為環衛工人提供1500套免費愛心早餐;7月28日、29日,上海5.4萬名環衛工人可憑「清涼券」到全市任意全家門店領取慰問品。
  • 《零售簡史》:從「以物易物」到「新零售」
    請期待《零售簡史》下一篇。《零售簡史》——集市裡的「零售」12世紀,歐洲貴族們建立了修道院,用以饒益他們的靈魂;13世紀,他們則建立了市場,用以充滿他們的錢包。當時的英格蘭除了原有的300個市場,又有1400個新市場得以形成。這些新市場不僅使富有的領主們更加富有,還產生了更廣泛的社會效益。
  • 直男不懂便利店
    撰文丨房煜
  • 從徐匯區的「首證」到今天的早餐工程建設,上海便利店...
    便利店是食品銷售經營者,賣的是預包裝食品。飯店是餐飲服務經營者,製作加工食品後出售。這是兩種主要的食品經營主體業態,以往,經營者在上海申請食品經營許可證時,只能申請其中一種,要麼開便利店,要麼開飯店。把熟的加熱,無法把生的做熟其實兩年前,上海就曾嘗試打破便利店和飯店間的「次元壁」。
  • 美宜佳進軍上海一年:對標日系便利店,開店成本翻倍,升級鮮食及供應鏈
    其次,上海的房租等成本相比較東莞等地高出一倍左右,這使得美宜佳的新店投入成本從50萬左右提升至150萬以上(包含半年門店租約)。那麼相比較日資便利店品牌來說,其加盟價格優勢將受到極大影響。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宜佳上海區域的擴張速度,並間接影響中、日便利店品牌的競爭格局。「美宜佳是本土便利店品牌的老大哥,他如果能成功布局全國,那我們可能也會計劃去試一試。
  • B2I跨界營銷新模式:上海聯通聯手全家便利店推出「集享寶卡」
    細心的上海人會發現,從2017年8月1日開始,去全家便利店消費結帳的時候,營業員都會不失時機的向顧客推薦:「消費滿25元送200M流量,辦理「集享寶卡」並且充值150元話費,贈送全家尊享卡」。
  • 上海首家「跨界便利店」誕生,現做的煎餅果子、油墩子好不好吃?
    便利店是食品銷售經營者,賣的是預包裝食品。飯店是餐飲服務經營者,製作加工食品後出售。這是兩種主要的食品經營主體業態,以往,經營者在上海申請食品經營許可證時,只能申請其中一種,要麼開便利店,要麼開飯店。鼓勵新生代食品經營者健康平穩發展,這道隔閡在上海被打破。
  • 洗白白極簡史
    - End -本文由史殼郎4號編寫 /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完整複製並保留文末二維碼■【招賢納士】「極簡史」現招全職插畫師1名、平面設計師1名需要你知識面廣、有鑽研精神時常腦洞大開,善於發現和挖掘身邊有趣的事物你可以無趣,但你的想法一定要有趣